泰山的歷史典故? 泰山的歷史典故?
泰山的歷史典故:
天禧年間,宋真宗封禪泰山,大興土木修建岱廟,動工那天,全國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請來了,大家不分晝夜,緊張地忙碌著,其中有一個白胡子老頭兒,整天在工地上轉(zhuǎn)悠,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可從不見他伸手干一會兒。
許多木匠雖然有些不滿 ,可又看到他這般年紀,也不好把話說明,都無可奈何地說:就讓這老頭兒混碗飯吃吧。
這一天,老頭吃完了飯,對大伙說:我不能光閑著,做幾個墨尺給大家用吧,“不一會兒,老頭就做了幾十個,趁大伙休息的時候分給了大家。許多人都覺得好笑
這老頭真是的,墨尺誰不會做,總共不過一拃長,一袋煙的功夫就能做幾個,誰稀罕!許多人接過來就扔了,只有一個姓李的木匠細心的收了起來。
過了幾天,李木匠的墨尺斷了,就拿出老頭給的墨尺來用,奇跡出現(xiàn)了,李木匠用墨尺在木頭上劃線,木頭即刻順著墨線分成了兩半,大伙一見,都紛紛去找自己的墨尺,哪里還找的到,大伙這才明白,原來那老頭就是魯班師傅。
從那之后木匠就開始把墨尺叫做斬木劍了。
可笑凡人俗世目,不識神仙真面目。
擴展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fā),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zhàn)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guān)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quán)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shù)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
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shù)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shù)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chǎn)極為豐富,現(xiàn)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泰山宗教發(fā)祥久遠,佛教于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創(chuàng)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jīng)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
唐宋時,靈巖寺極 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zhàn)國時就有方 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后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后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chuàng)建于公元220年以前。
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fā)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huán)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泰山
相關(guān)神話
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岳,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后,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xué)。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權(quán)(或作“威雄”)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后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于西漢。漢代緯書《孝經(jīng)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于東漢墓出土的“鎮(zhèn)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兇,頗有應(yīng)驗。自云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歷代帝王出于神道設(shè)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視對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封禪祭拜;另方面不斷崇封泰山神爵。《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圣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岳曰天齊仁圣帝。《續(xù)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xùn)|岳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時托名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岳古本真形圖》曰:“東岳泰山君,領(lǐng)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AC道教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制》卷二《申東岳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岳天齊仁圣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隨著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quán)也愈來愈大。約出于明代的《東岳大生寶懺》曰:“東岳天齊大生仁圣帝,應(yīng)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zhèn)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 子 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shè)七十五司,以掌權(quán)衡。有三十六岳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qū)。”AE《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jīng)》曰:“泰山元帥累朝節(jié)封東岳大生天齊仁元圣帝,氣應(yīng)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tǒng)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quán),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懲奸罰惡,錄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陰王變?yōu)椤罢迫碎g善惡之權(quán)”“注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6�1東岳傳》為了推尊東岳大帝,更為之編造了一個離奇的譜系,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東岳帝君也。金蟬氏即東華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經(jīng)此改造后,東岳大帝便成為“掌天仙六(錄)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東岳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舊時各地皆有東岳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傳說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于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岳齊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jīng)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AH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云:“(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岳神,規(guī)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shè)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yù)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干,掌之會頭。至是盛設(shè)鼓 幡幢, 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天齊仁圣帝誕辰。城中玄妙觀有東岳帝殿。俗謂神權(quán)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guān)魂,謂之‘請喜’。祈恩還愿,終歲絡(luò)繹。至誕日為尤盛。雖屯 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于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游觀若狂。……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xiāng)人居多,呼為草鞋香。”
東岳為首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shù),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jīng)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fēng),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fā)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司馬遷與“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西漢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yīng)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于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于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長,后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于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yè)了。現(xiàn)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shù)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tǒng),封禪于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愿。"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后,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yè)。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后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天街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nèi)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jù)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zāi),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愿。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碧霞元君,全稱“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jù)《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曾經(jīng)預(yù)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為華山玉女。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jù)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于泰山岳頂玉女池內(nèi)。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yīng)宮”,后又擴建,增大規(guī)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yīng)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tǒng)攝岳府之神兵天將,并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另一傳說為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統(tǒng)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yīng)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后,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shù)暮弥饕猓讶珖念I(lǐng)地都分給大臣們。卻說他讓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fēng)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fēng)景秀麗,是個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fēng)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yīng)她,要她來找姜子牙。姜子牙見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是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只,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黃妃趕到后兩人爭論起來互不服輸,她建議自己住山上讓哥哥住山下。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xié)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fā)現(xiàn)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lǐng)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yǎng)花養(yǎng)藥,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jīng)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jù)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jīng)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xù)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yīng)該給老百姓點兒施舍,于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fā)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zhuǎn)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yǎng)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xiàn)在的"滴嗒泉"。泰山奶奶后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yīng)該酬謝酬謝,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甕,一個叫"米甕",一個叫"面甕",在這兩個甕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甕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后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xiàn)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么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岱宗坊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了獨占泰山,用各種方法,戰(zhàn)勝了很多對手,終于成了一山之主。雖如此,碧霞元君仍貪得無厭。她依仗自己父親玉皇大帝的權(quán)勢,不斷將管轄范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憤慨,大家紛紛到掌管封神大權(quán)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狀。一天,姜子牙帶著《封神榜》來到泰山,給碧霞元君劃定管轄范圍:從泰山極頂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當場就和姜子牙爭吵起來。姜子牙不氣不火,好言勸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們可以再作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問。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說:"你可以找件東西來,往山下扔,東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碧霞元君心想,就憑我的本領(lǐng)和力氣,扔個百兒八十里是沒問題的!便答應(yīng)說:"好,就這樣辦!不過,咱可要說話算數(shù),誰也不許反嘴呀!""一言為定,絕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經(jīng),十分認真地說。這時,碧霞元君弓腰揀起碗口大的石塊,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攔住,說:"慢!石頭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別家神仙不承認也不好辦啊!依我看,還是扔件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最好。"碧霞元君也覺得這話有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喃喃自語道:"這可叫我扔什么東西好呢?"姜子牙慢吞吞地啟示道:"依我看,你穿的這繡花鞋別人都沒有。你將它扔出去,既好尋找,別人也不敢不認帳!"碧霞元君聽了,心想:對,我把一只繡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誰敢不認帳?!于是便脫下一只繡鞋,用上全身氣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繡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齊在山腳下,找到了那只繡鞋。只見那只繡花鞋跟朝上、頭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門。他們一算里程,從這地方到極頂,只不過二十來里。這時,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計,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認了。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zhèn)。鎮(zhèn)里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里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準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準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準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fēng),看著風(fēng)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nóng)戶又被妖風(fēng)纏住了身體。怎么辦呢?人家就打聽,后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xiāng)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墻上,那妖就跑了。"以后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xiàn)在蓋房子、壘墻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墻上,就可以避邪。以后妖怪不再來泰山。
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采藥為生。村里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采藥。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采藥。那財主說:"你們再不上山采藥,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采藥。到了山上后,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么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里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里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里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里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里頭是個頭發(fā)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么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藥。由于這藥能使人白發(fā)變黑,又是姓何的采的,從那以后,這個藥就叫"何首烏"了。
也說“有眼不識泰山”
近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1591頁“有眼不識泰山”詞條釋云:“形容見識淺陋,認不出有身份、有地位和本領(lǐng)大的人。”第1261頁“泰山”詞條釋云:“古人把泰山(在今山東泰安)當作最高的山;常用來比喻極敬仰的人或極為重大的事。”并舉例為:“'有眼不識泰山','責任重于泰山'”
2007年9月29日《假日文化》載文《秋季登山十大好去處》,也有“有眼不識泰山”的用法:“山東泰山: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顯而易見,辭書和報紙都把“有眼不識泰山”這個成語中“泰山”當成山東的岱宗(即泰山)了,而實際上成語中的“泰山”并非山,而是魯班大師的一名弟子,其名為泰山。
據(jù)傳,泰山為古代名匠魯班的一名弟子,此人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做活總是別出心裁,但常常耽誤師傅的事兒,這就惹惱魯班,被其逐出“班門”。斗轉(zhuǎn)星移,時過數(shù)載,一次魯大師到集市走一遭,但見有人擺放著精巧別致的竹器出售,非常驚愕,一打聽,原來這竹器精品佳作是其徒弟泰山所為,驚喜不已,贊嘆不已。魯大師自愧感嘆:“我真有眼不識泰山!”爾后,人們把“有眼不識泰山”用以比喻地位高或本領(lǐng)高強的人就在眼前,而自己卻認不出來。譬如《水滸》第二回中寫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由此看來,“有眼不識泰山”中“泰山”并非泰安岱山,而是人名“泰山”,毋庸置疑。所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泰山”詞條的例詞“有眼不識泰山”,應(yīng)刪去而代之以“泰斗”或“泰山北斗”;而《假日文化》中“有眼不識泰山”也應(yīng)刪去,代之以“泰山北斗”、“重于泰山”等詞語。如此,則不以訛傳訛而貽誤廣大讀者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tǒng)一六國后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shù)娜迳┦科呤嗳说教┥较拢套h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于施行。于是 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huán)刻,頌辭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jié)《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于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余載,近者數(shù)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須知《封禪書》之于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zhí)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yè)”,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fù)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于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數(shù)者萬數(shù)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jīng)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xiàn)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guān)于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蔡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tǒng)。它雖開法構(gòu)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yīng)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jīng)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nèi)绾物@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云:“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xié)調(diào)天、地、神、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shù)娜迳挤舛U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后,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后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后,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jié)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后,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nèi)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shù)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jié)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于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后,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fā),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cè)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xiàn)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內(nèi)。
宋真宗之后,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xiàn)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于先人活動范圍和泰山在這個區(qū)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xiàn)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后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quán)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后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筑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筑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多少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能說是后來封禪的雛形。
e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nèi)。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在古代,因其峻拔的雄姿而為帝皇所尊崇,被推為五岳之首,得到了“五岳獨尊”的美譽;到今天,它又因雄偉的山勢、壯觀的景象和古老、豐富的中華文化積淀而成為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遺產(chǎn)。
進南天門,通過一條“天街”,便到了泰山極頂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在這里,游人自然會聯(lián)想到唐代大詩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和李白“憑崖望八極,目盡長空閑”的名句。縱目四望,無限風(fēng)光盡在眼底:眾山似丘,大河如帶;云霧飄忽足下,泰安古城恰似一個棋盤閃現(xiàn);時近黃昏,西望晚霞如煙;凌晨時分,東眺旭日噴薄而出——這就是岱頂?shù)狞S河金帶、云海云盤、晚霞夕照、旭日東升四大奇觀。此外,泰山還以奇松、異石聞名。
但就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天然博物館的整個泰山題刻而言,岱廟里保存的石刻還僅僅是一小部分。在泰山的一處處古建筑中和一道道山路兩旁,碑碣和摩崖石刻數(shù)以千計,僅從岱廟至岱頂?shù)纳降酪粠Ь陀?23處。這些題刻,時間上,從秦、漢、唐、宋、元、明、清到近代,代代都有;內(nèi)容上,有“峻極于天”、“置身霄漢”等簡短題字,也有也有贊岱岳之雄美,頌祖國河山之壯麗和民族精神之偉大的長篇銘文。泰山題刻這一獨特文化景觀,賦予了泰山在我國乃至世界名山中的獨特地位。
泰山因其雄偉壯麗、氣勢磅礴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崇高的象征。
在武當山古建筑群有什么有趣的歷史典故嗎?
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它還是很有價值意義的。第一,它是皇權(quán)和宗教藝術(shù)的最高結(jié)合。第二,它是建筑學(xué)和藝術(shù)學(xué)結(jié)合的截止目前的最高水平。第三,它里邊的銅雕、木雕的技術(shù)手藝也是當時特別高的成就。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武當山是我國道教建筑的瑰寶。三、武當山的有趣典故說起武當山,我們首先想起來的就...
與驪山有關(guān)的歷史典故
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fā)生在這里 。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里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相傳,天地混沌初開之時,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起了紛爭,大打出手,撞到了撐天的不周山,頓時...
跟驪山有關(guān)的歷史典故
上古時期,女媧在這里“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fā)生于驪山之上。驪山亦名臨潼山。西周時期因驪戎所居得名...
峱山的典故
因為兩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風(fēng)景優(yōu)美,又離齊國京城不遠,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貴族的游樂場,從國君到大臣,都經(jīng)常到峱山來游玩。據(jù)說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因為有了這樁美談,峱山一旦與齊桓公有了聯(lián)系,成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歷史必然。據(jù)《東周列國志》記載:齊桓公征伐...
大明山的歷史典故
然而,當您換一角度時,它又變成了千年石猴。從龍門口北行,一只大石龜躍然出現(xiàn)于眼前,當您走近細看時,發(fā)現(xiàn)烏龜變成了昂首的海豹,再退后一點看,海豹變成了鯨魚,這就是奇石“龜豹鯨”。2、瀑布壯觀 大明山的云海足已稱奇,但那里的飛瀑群更是令人叫絕。飛瀑主要分布于玉龍溪和白蛇澗,在大明村匯合...
洛陽鳳凰山的歷史由來是什么?有什么典故嗎?
他帶領(lǐng)百官和貴族到北邙山上游樂,并撫琴作歌引來鳳凰飛舞。成王和群臣視為天降祥瑞,祈求鳳凰留在人間,福佑華夏子孫永享太平盛世。于是,鳳凰就化作紅色山峰,落于邙山之巔,形成了現(xiàn)在的鳳凰山。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建議查閱洛陽鳳凰山的史料記載和典故書籍以獲取更為全面和準確的信息。
高山流水的歷史典故
高山流水的歷史典故如下 :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xué)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guī)闳ひ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伯牙一口答應(yīng),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
神木二郎山的傳說典故
傳說一:天神楊戩從陜西擔了兩座山,準備給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為屏障,以遮擋風(fēng)沙。過了黃河,太陽快要落山了,碰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個好口氣。便問:“你老說我趕太陽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嗎?”老大娘說:“唉!遠著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氣之下便說:“人到不了,我的頭也...
拔山蓋世歷史典故
拔山蓋世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指一個人或事物在某個領(lǐng)域之中非常出類拔萃、無可匹敵。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歷史典故《戰(zhàn)國策·魏策二十八》中的一個故事。據(jù)說,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貴族。孟嘗君非常聰明,才智過人。有一次,他聽說有一位名叫夏育的人有能力拔山,便前往拜訪夏育,并希望...
孤山的歷史典故
清順治五年(1648年),李定國部將馮雙禮攻破孤山,焚殿宇,毀銅塔鑄永歷通寶以充軍餉。昔日巍峨殿宇和高聳入云的銅塔毀于兵燹。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孤山上重建瀛海寺,在原基上新建殿宇,亭臺樓閣巍然屹立,并飾以朱紺碧翠,神像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煥然一新,亦稱滇中之絕,素負盛名。民國年間,...
相關(guān)評說: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一)第一階段:古代至1949年 傳為漢代人應(yīng)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jù)周郢統(tǒng)計...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泰山奇石不僅在石文化中因內(nèi)涵豐富而珍貴,亦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泰山奇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沖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頑石滾滾而下,千...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shè)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說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說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后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原文: 《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遷轉(zhuǎn)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黃鶴樓的傳說武昌靠近長江有一座蛇山,山上有一棟尖頂飛檐、金碧輝煌的黃鶴樓.... 從前,在泰山上有一樵夫名叫石敢當,他心地善良,聰明能干,據(jù)說有降妖伏魔之本...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泰山是中國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矗立在魯中群山間.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1],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俗話“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可不是山東的那個泰山,這里還有一段小故事. 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手藝巧奪天工,非常高明.傳說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魯班招了很多...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唐明皇封禪泰山,張說是封禪使,玩弄職權(quán)把女婿從九品提升到五品.唐明皇問升官經(jīng)歷.說是封禪之力.其實是妻父之力.從此民間稱妻父為泰山妻母為泰水.泰山為五岳之首因此又稱岳父.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吟[晉] 陸機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一遠,層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
久治縣反轉(zhuǎn): ______ 泰山的傳說盤古開天東岳為首nbsp;天下名山無數(shù),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nbsp;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