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
【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原文: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走在安樂窩。 避風波走入安樂窩,就里乾坤大。醒了醉還醒,臥了重還臥,似這般得清閑的誰似我? 詠梅 南枝夜來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jié)暗香來夢里。 冰姿迥然天賦奇,獨占陽和地。未曾著子時,先釀?wù){(diào)羹味,休教畫樓三弄笛。 芳心對人嬌欲說,不忍輕輕折。溪橋淡淡煙,茅舍澄澄月,包藏幾多春意也。 玉肌素潔香自生,休說精神瑩!風來小院時,月華人初靜,橫窗好看清瘦影。 惜別 玉人泣別聲漸杳,無語傷懷抱。寂寞武陵源,細雨連芳草,都被他帶將春去了。 知足 畫堂不如安樂窩,盡了吾儕坐。閑來偃仰歌,醉后彎全臥,盡教利名人笑我 榮枯自天休覬圖,且進懷中物。莫言李白仙,休說劉伶墓,酒不到他墳上土。 燒香掃地門半掩,幾冊閑書卷。識破幻泡身,絕卻功名念,高竿上再不看人弄險。 野花滿園春晝永,客來相陪奉。草堂書千卷,月下琴三弄,子落得這些兒閑受用。 惜別 窗間月娥風韻煞,良夜千金價。一掬可憐情,幾句臨明話,小書生這歇兒難立馬。 玉人泣別聲漸啞,久立涼生襪。無處托春心,背立秋千下,被梨花月兒迤逗煞。 湘云楚雨歸路杳,總是傷懷抱。江聲攪暮濤,樹影留殘照,蘭舟把愁都載了。 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zhèn)魇尽2皇遣恍迺皇菬o才思,繞清江賣不得天樣紙。 閑來唱會〔清江引〕,解放愁和悶。富貴在于天,生死由乎命,且開懷與知音談笑飲。 且天懷與知音談笑飲,一曲瑤琴弄。彈出許多聲,不與時人共,倚幃屏靜中心自省。 倚幃屏靜中心自省,萬事皆前定。窮通各有時,聚散非驕吝,立忠誠步步前程穩(wěn)。 立忠誠步步前程穩(wěn),勉勵勤和慎。勸君且耐心,緩緩相隨順,好消息到頭端的準。 立春 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句各用春字 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詩詞作品: 【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 詩詞作者:【 元代 】 貫云石
求張可久的一首詞
不是詞,是元曲。你寫的也不準確,所以你沒找到。【雙調(diào)】清江引 春思 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后。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交翠亭梅花自開鶴自舞,隔斷蓬萊路。雪明黃柳梢,月暗蒼松樹,池上翠亭人笑語。夏夜即事醉來晚風生畫堂,不記樽前唱。冰壺荔子漿,月枕蓉花帳,...
安靜自省的名言
1、倚幃屏靜中心自省,萬事皆前定。窮通各有時,聚散非驕吝,立忠誠步步前程穩(wěn)。——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棄微名去來》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曾子《大學(xué)》3、大隱隱于市,要清靜省心,自己就得空。我說我夠空了,名利于我連浮云都算...
【雙調(diào)】水仙子 贈李奴婢原文_翻譯及賞析
——元代·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 【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 元代貫云石 展開閱讀全文∨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 地窄。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 走在安樂窩。 避風波走入安樂窩,就里乾坤大...
(雙調(diào))清江引秋懷張可久
[清江引]( 秋懷 )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試分析這首詩中景與情的關(guān)系。【答案】作者用“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jié)特征的一組景物構(gòu)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托出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歌借景...
讀書所見(六首選二)原文_翻譯及賞析
——元代·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 【雙調(diào)】清江引_棄微名去來 元代貫云石 展開閱讀全文∨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 地窄。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 走在安樂窩。 避風波走入安樂窩,就里乾坤大...
曹德《【雙調(diào)】清江引·【雙調(diào)】折桂令》題解|注釋|鑒賞
曹德《【雙調(diào)】清江引·【雙調(diào)】折桂令》題解|注釋|鑒賞 曹德 曹德,元代后期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詳。字明善。官至衢州路吏。元順帝時,太師伯顏專權(quán),郯王徹徹都、高昌王帖木兒不花,皆無辜被殺,曹德作〔清江引〕2首諷刺伯顏,貼于京城午門,被緝捕,避禍于吳中僧舍數(shù)年。惠宗至元六年,伯顏事敗...
潭上作張養(yǎng)文言文翻譯
【雙調(diào)】清江引 詠秋日。 5. 《再游烏龍?zhí)队洝纷T元春寫的 潭水應(yīng)當清澈見底,倒影在潭中的樹木應(yīng)當幽靜,在潭里劃行的竹筏應(yīng)當穩(wěn)當,潭邊的亭臺樓閣應(yīng)當明朗舒爽,七月七日這天應(yīng)當星河燦爛,七夕之夜賓客應(yīng)當恬靜無所牽累。然而造物者又豈會以此美景賜予我這個執(zhí)著于紅塵俗世的人! 茅生,是越州人氏,他家的書童擅長...
雙調(diào) 清江引 秋懷 的后三句與“問我歸期未”什么關(guān)系 試從表現(xiàn)手法上結(jié)...
【年代】:元 【作者】:張可久——《清江引·秋懷》[雙調(diào)]【內(nèi)容】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作者】:張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遠,字可久,慶元(今浙江鄞縣)人。《錄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轉(zhuǎn)道領(lǐng)官”,又曾任桐廬典史。至元初...
【雙調(diào)】喬牌兒原文_翻譯及賞析
【么】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清江引】落花滿院春又歸,晚景成何濟!車塵馬足中,蟻穴...——元代·關(guān)漢卿《【雙調(diào)】喬牌兒》 【雙調(diào)】喬牌兒 元代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賞析
思”字三次,結(jié)尾處連用“時”字四次。連環(huán)重疊,寫法大膽而自然,頗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長寫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說:“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也寫得真率坦誠,不假辭藻而墨花四照,與這首(折桂令)異曲同工。所以,《堅瓠壬集》卷三說這兩曲“得其相思三昧”。
相關(guān)評說:
巨野縣細實: ______ 是浦江人不?據(jù)我浦江話理解大概是說就算你讀多少書,有多少才華,你也沒用辦法買到天上的一張紙.就是說,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讓很有學(xué)識的人來幫忙也沒法完成.這個只是個人觀點,僅供你參考.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寫梅花只愿和純潔無暇的白雪和月光為伴,不喜歡和蜜蜂蝴蝶嬉戲.《梅》《清江引·詠梅》比較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宋詩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注】,惹得詩人說到...
巨野縣細實: ______ (一) 脫俗高潔的形象 :南朝鮑照的《梅花落》:“庭中有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落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這里詩人筆下的梅是節(jié)操高尚的曠達賢士.宋代女...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十首唐詩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出自元代曲家貫酸齋(即貫云石,1286-1324)所著的《清江引》(惜別)一曲: 若還與他相見時, 道個真?zhèn)魇? 不是不修書, 不是無才思, 繞清江, 買不得, 天樣紙.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元曲列表(部分) 《陽春曲·題情》白樸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張養(yǎng)浩 《賣花聲·懷古》張可久 《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馬致遠 《南呂·金字經(jīng)·閨情》貫云石 《落梅風·恬適》貫云石 《中呂·紅繡鞋·閨情》貫云石 ...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古代文人歸隱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從總體來看,主動歸隱的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文人是不得不歸隱,是被迫地走進山林.詩僧靈澈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東林寺酬韋丹刺史》)此話雖然有點...
巨野縣細實: ______ 原文地址:元曲精選作者:橫蕪山賣花聲·懷古張可久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guān).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張養(yǎng)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
巨野縣細實: ______ 遙憐小兒女,末解憶長安(杜甫《月夜》)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張可久《[雙調(diào)]清江引.秋懷》)
巨野縣細實: ______ 1、清代:陳忱《嘆燕》原文選段:春歸林木古興嗟,燕語斜陽立淺沙.休說舊時王與謝,尋常百姓亦無家.釋義:春歸林木反倒令人興嘆,夕陽燕語呢喃飛落水邊.不要說舊時王謝高堂華屋,就是那些尋常人家也找不見.2、唐代:張九齡《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