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沖千里”的出處是哪里
“折沖千里”全詩
《水龍吟(代壽制師賈參政)》
宋代 翁溪園
鎮(zhèn)淮樓下旌旗,晶明輝映云山閣。
宸旒倚重,折沖千里,無逾秋壑。
緩帶輕裘,綸巾羽扇,從容籌略。
使氈裘膽破,丁寧邊吏,無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橋風月,稱斷樓、卷盡簾箔。
紱麟華旦,飽吟玉蕊,款簪金藥。
驛騎朝馳,寶鞍賣賜,御筵宣押。
更賜環(huán)促如,中書入令,作汾陽郭。
《水龍吟(代壽制師賈參政)》翁溪園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水龍吟(代壽制師賈參政)》
旌旗在淮河畔的鎮(zhèn)淮樓下飄揚,晶瑩的光輝映照著云山閣。皇室的榮光傾斜,騎兵沖破重重障礙,沒有任何人超越秋天的深峽。緩緩搭著輕柔的襖子,纏著華麗的巾帕,從容而智慧地策劃著。即使是鎧甲嚴密的邊關(guān)士兵,也會為他的英勇無生機的舉動而破產(chǎn),空無一事,荒蕪的沙漠。二十四橋上的風月景色,被稱為絕妙的樓閣,將幕簾揮動得滿地懸掛。特殊的早晨里,充滿了舞蹈的銀霞,佩戴著華麗的發(fā)髻、吟唱瓊玉一般的花蕊,悠閑地品味著金藥。驛站的騎兵從早晨就奔馳,寶鞍賣贈,宴會上宣布免去差使。還賜予環(huán)促如意的寶物,中書入令, 開始寫起了《汾陽郭》。
詩意:這首詩寫的是一位賈參政在淮河畔的鎮(zhèn)淮樓下的豪華場合上的壯麗景象。旌旗飄揚、光輝閃耀、氣勢磅礴,描述了皇室的榮耀和賈參政從容不迫的策劃。詩中并通過表現(xiàn)丁寧邊吏等無生態(tài)的行動,映襯出賈參政的英勇和智慧。最后詩人以絢麗的描寫展示了汾陽的美景,詩人通過寫景的方式表達了江山如畫的豪華氛圍和尊貴的氣派。
賞析:這首詩以細膩入微的描寫手法展示了賈參政在華麗豪華的場合中所展現(xiàn)的英勇和智慧。通過描寫旌旗和光輝的映照、折沖千里的壯麗景象,表達了賈參政的威嚴和權(quán)威。同時,詩人通過描寫丁寧邊吏等無生態(tài)的行動,凸顯了賈參政的非凡品質(zhì)。最后詩人以描繪二十四橋風月和汾陽美景的方式,展示了賈參政所處的環(huán)境的壯麗和華麗。整首詩用絢麗的詞語和瑰麗的描寫,刻畫了賈參政的形象和其所處的場合,展示了詩人對賈參政的贊美和景仰之情。
《北齊書》卷八 帝紀第八(3)
料甲兵之眾寡,校帑藏之虛實,折沖千里之將,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優(yōu)劣,無等級以寄言。然其太行、長城之固自若也,江淮、汾晉之險不移也,帑藏輸稅之賦未虧也,士庶甲兵之眾不缺也;然而前王用之而有余,后主守之而不足,其故何哉?前王之御時也,沐雨櫛風,拯其溺而救其焚,信賞必罰,安而利之,既與共其...
《晉書》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史臣曰:邵、李、魏、郭等諸將,契闊喪亂之辰,驅(qū)馳戎馬之際,威懷足以容眾,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據(jù)危城,折沖千里,招集義勇,抗御仇讎,雖艱阻備嘗,皆乃心王室。而矩能以少擊眾,戰(zhàn)勝獲多,遂使玄明憤恚,世龍挫衄。惜其寡弱,功虧一簣。方之數(shù)子,其最優(yōu)乎。默既拔跡危亡,參陪朝伍,忿因眥睚,禍及誅夷,非...
《孔子家語》3王言解詩解下七教
田獵罩弋,(罩掩網(wǎng)弋繳射)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jié)以損有馀,多信而寡貌 . 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饑而食,如渴而飲 .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里之外...
含“沖”的成語大全(76個)
11、折沖厭難[zhé chōng yàn nán]【解釋】指能壓服困難,御敵致勝。【出處】漢·馬融《延光四年日蝕上書》:“必得將兼有二長之才,無二短之累,參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數(shù)姿,然后能折沖厭難,致其功實,轉(zhuǎn)災為福。”12、折沖千里[zhé chōng qiān lǐ]【解釋】折沖:指抵御敵人。指在遠離沙場的廟堂上...
辛棄疾: 寫不盡的好詞是英雄恨
朱熹很欣賞辛棄疾,辛棄疾更欣賞朱熹。朱熹認為辛棄疾是當世人物,朱熹高徒黃干更認為辛棄疾乃一世之雄,風采凜然,折沖千里。而辛棄疾對朱熹,更是肝膽相待,朱熹被列為偽學逆黨后,他不顧時禁,到武夷精舍專門看朱熹,說朱熹是"山中有客帝王師",朱熹死了,他冒著詔禁,跑到武夷山祭奠"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
跋子瞻和陶詩原文_翻譯及賞析
折沖千里雖有余,論道經(jīng)邦正要渠。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宋代·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送范德孺知慶州 宋代 : 黃庭堅 展開閱讀全文∨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
有關(guān)晏子的故事
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xiàn)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jié)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tài)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jié)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
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
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xiàn)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___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jié)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tài)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jié)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
《后漢書·賈復傳》原文及譯文,節(jié)選自賈復傳
官屬以復后來而好陵折等輩,調(diào)補鄗尉,光武曰:“賈督有折沖千里之威,方任以職,勿得擅除。”光武至信都,以復為偏將軍。及拔邯鄲,遷都護將軍。從擊青犢于射犬,大戰(zhàn)至日中,賊陳堅不卻。光武傳召復曰:“吏士皆饑,可且朝飯。”復日:“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賊...
晏子的軼事典故
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xiàn)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洞,請晏子從小洞進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xiàn)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員只好請晏子...
相關(guān)評說:
北票市平底: ______ 折沖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時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屬的兵士通稱衛(wèi)士.每府置折沖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
北票市平底: ______ 【典 故】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項羽為什么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zhàn)略...
北票市平底: ______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淮南子》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縱橫家”,《四庫全書總目》歸入“雜家”,屬于子部.
北票市平底: ______[答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篇》 這話的意思是說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開來,就是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
北票市平底: ______ 【閉門羹】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出自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打秋風】指假借各種名義向人家索取財物,或依...
北票市平底: ______ 成語出處 《資治通鑒》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己亥 公元前202年).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
北票市平底: ______ 一落千丈 [拼音]yī luò qiān zhàng [釋義]原指琴聲陡然降落.后用來形容聲譽、地位或經(jīng)濟狀況急劇下降.[出處]唐·韓愈《聽穎師彈琴》詩:“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北票市平底: ______ “草蛇灰線,伏脈于千里之外”屬于埋伏筆的方法,埋伏筆使小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 在《紅樓夢》中,曹老先生簡直把伏筆用絕了.文章經(jīng)其“增刪五次,批閱十載”,真是處處點情,字字珠璣,一字不可減而一字不需加,留下的全部是精華
北票市平底: ______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nèi)容、途徑等有關(guān)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對荀子核心思想解釋.所以 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yǎng)品德氣質(zhì),保持專一的品質(zhì),專門學習一門技術(shù)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