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具體作品比較李白杜甫詩歌的異同(從詩歌藝術風格、思想內(nèi)容等上面來比較) 結合作品 簡論李白、杜甫詩風之不同
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比較
一、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yōu)椤霸娤伞薄霸娛ァ薄K麄児餐?jīng)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的形成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發(fā)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郁頓挫。
三、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法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即所謂的“盛唐時期”,這是唐帝國空前強盛而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代特點,結合經(jīng)歷和思想性格,他的詩篇呈現(xiàn)出與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而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是唐代由盛轉衰的的劇變時期,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造成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把詩人也卷入了社會的底層,也使用筆描繪出那個苦難時代的生活畫卷,逐步攀上現(xiàn)實主義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詩人的敘事詩上。
首先,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李白不是一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他的詩篇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想念長安,就是:“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登上太白峰,就讓“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就是寫歷史人物,如嚴子陵、諸葛亮、謝安等等,也往往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化身,這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使詩增添了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先聲奪人的力量,讓讀者感到熱情親切。而杜甫常寓主觀于客觀。杜甫的詩歌,善于把主觀的思想內(nèi)容融于客觀的事實描述中,讓人物和事實本身說話,這是杜詩的最大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如《麗人行》,作者從頭到尾都用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來描寫場面和情節(jié),讓詩人的感情和傾向從場面,情節(jié)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其次,李白的詩句具有大膽的夸張。“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詩句,早已成為文學描寫中夸張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達到“連峰去天不盈尺”“舉手可近月”的地步。這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夸張詩句,在李白那些氣勢雄壯,豪放不羈的詩篇里,比比皆是,琳瑯滿目,使人驚嘆不已。杜甫則注重細節(jié)描寫。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現(xiàn)力的能夠顯示人物本身特質(zhì)和精神面貌的細節(jié)來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車行》中的“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生恨?”這一細節(jié),不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殘酷壓迫,深寓著作者的同情和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的生動傳神,源于作者對客觀現(xiàn)實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膽夸張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想象總是那樣出人意表,又是那樣的天真純潔,深深撥動讀者的心弦。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是一些寫“月”詩。他喜歡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問訊,追攀和摘攬。如《把酒問月》中寫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又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說:“俱懷逸興思飛,欲上青云攬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飲酒,送他遠行,解他孤獨,寓他鄉(xiāng)情,甚至當月色不足時,也能賒些來。現(xiàn)實的世界對李白來說,往往顯得狹小,憋悶,陰暗,因此他時常展開幻想的翅膀飛向天空仙境去尋求光明和自由。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運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襯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出李白對自由,解放的渴望與追求。而杜甫善于對現(xiàn)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加工,塑造出眾多的人物形象,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逾墻而逃的老翁,應急河陽役的老嫗,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別的新娘,無家可歸的獨身漢等,組成了一組人物形象畫廊。如此眾多的真實,鮮明而又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詩歌的杰出貢獻。
最后,李白的詩富有奇特的比喻。“輕面把朋友,對面九疑峰”,用山峰來比喻朋友間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壯偉。“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用黃河可塞的驚心比喻,來反襯陣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種絕望的悲哀,也真夠驚心動魄的了。他所寫的瀑布、黃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壯偉、壯麗、靈活。杜甫的詩句卻具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他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就以人物的語言來刻畫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別》一詩,完全用新娘的獨白寫出,將她送別丈夫時無奈、憤恨、抱怨、憂慮、沉痛、勉強和期待的復雜心理活動展示無遺,從而塑造出一位感情豐富,深明大義的勞動婦女形象。他的《無家別》,《垂老別》也都用獨白寫成,《新安吏》、《潼關吏》均采用對話方式。這些人物的話語,通俗樸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齡,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當然,在李白的浪漫主義色彩中,也包含現(xiàn)實主義的成分。最能體現(xiàn)李白這一特點的是他的游仙詩、寫景詩。如《古風》(其十九),前部分寫華山仙境,后部分的“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寫的是血流中原的慘痛現(xiàn)實。詩人把美麗的華山仙境與流血的中原大地結合起來,反映了詩人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現(xiàn)了詩人厭惡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關心國家民族的真摯感情。《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詩體現(xiàn)了這種藝術特色。杜甫的詩以真實反映現(xiàn)實見長,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義光芒。如《望岳》中的“會將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xiàn)了詩人年青時的自信與豪情。《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義筆調(diào)寫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突出地顯示了詩人的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
四、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
李白的詩,很多表現(xiàn)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xiàn)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的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的一切的思想。他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在詩歌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許多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給人以飄飄欲仙的感覺。他在詩歌中用盡夸張渲染烘托擬人等手法,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都體現(xiàn)了詩仙的獨特氣質(zhì)和風格。
杜甫開放性的總結發(fā)揚了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善于選擇并概括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xiàn)象,善于選擇和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并且寄寓自己的愛憎,使這些形象真實可感,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他的詩歌多用來反映民間疾苦和國家大事。表現(xiàn)手法上,杜甫學習民歌運動中的對話和口語,大大提高了詩的表現(xiàn)力,使詩歌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人民群眾。他的樂府敘事詩,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面貌,成為那個時期社會矛盾和斗爭的真實寫照,深刻表現(xiàn)了他終生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xiàn)盛唐文人意氣風發(fā)、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zhèn)浔婓w,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于后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于后代關懷社會現(xiàn)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煉的詩人影響更大。
李白少年好學,喜歡文學。“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時即離家漫游祖國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為文學侍從,但當時政治日漸腐敗,不滿兩年,便因得罪權貴,憤然離去,繼續(xù)漫游各地。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趨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亂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貧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傳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飲、劍術和球技,可謂德才兼?zhèn)洹⑽奈鋬砷L。李白,身為一唐代的詩界巨人,被后世推崇為詩仙,已經(jīng)可見他的才華橫溢。所寫的詩篇也充分的表達了他的豪邁性格。
杜甫的詩風格迥異,杜甫的創(chuàng)作沒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詩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經(jīng)驗,嚴格遵照各種格式來表達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樣一揮而就的神來之筆。杜甫對于作詩是一種嚴謹?shù)膽B(tài)度,這也是因為他終生潦倒,顛沛流離。經(jīng)常為生計而奔波于權貴府邸,靠著自己做的詩詞歌賦來換取一些錢財,我理解為只有結構嚴謹才能博取賞識的緣故。杜甫的處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
五、李白和杜甫詩歌的文學藝術特色比較
李白與杜甫所代表是二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形式,李白的詩歌運用奇特的夸張和想象,往往所表達是一種超脫自然的盛世情懷,而杜甫運用寫實的手法,在意的是對于客體的一種真實的再現(xiàn)。他們一個是浪漫派詩人的杰出代表,另外的一個是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詩人。他們的風格導致了文章的基調(diào)的不同,讀李白的詩,會被其豪邁的積極的心態(tài)而拍案叫絕,讀杜甫的詩,憂國憂民的沉郁頓挫的感情所感動。所以對于分析他們之間的藝術特色,必須從詩歌的本身還有情感出發(fā)。
從李杜的感情基調(diào)上比較:
李白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奔放豪邁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來的感情往往是一種壯大明朗的表達感情的方式,宛如黃河之水奔騰而下的氣勢磅礴,想象瞬息萬變,馳騁于天地之間,穿梭古往今來,來去無蹤。“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人豪邁的情懷使得他的詩歌的表達瑰麗無比,奇特俊逸。杜甫的詩歌往往所表達的是一種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思想,讀杜甫的詩感覺他的每一個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抑郁之情,這樣的一種感情基調(diào)蘊含著憂念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顯得博大深遠,情感波濤起伏,反復詠嘆,百轉千回,“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思接千載,首先從洞庭湖的博大氣象發(fā)筆,驟然百感交集,世事飄蕩,親朋分離,不禁感然傷喟,最后的一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足見作者沉郁之情感,每覽此文,喟然傷心干。
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比較:
李杜的詩歌在藝術特色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所用的創(chuàng)作方法也有很的不同。李白的詩歌多有精神世界的描寫,在游山涉水中,往往寄托了詩仙的曠世情懷,或積極入世,或蔑視權貴,或縱情山水,但是李白的詩歌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筆下的客觀世界總是留下詩仙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的色彩。寫愁“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傷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積極的態(tài)度上的基礎上的一種豪邁之愁,愁中更有豪氣十足。
而與李白截然相反的杜甫創(chuàng)作題材上,杜甫更在意的是一種虛的表達,杜甫會把深刻的情感隱藏在客觀事物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通過對于事物的真實的刻畫,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寫作,展現(xiàn)的是無盡之情,蘊含于有限之景中,杜甫在《麗人行》中寫楊氏兄妹的奢華并沒有直接斥責其荒淫無度,而是對于他們的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的描述進行鞭撻,作者的憎惡之情顯露無疑。
從詩歌的體裁和創(chuàng)作的理念上比較:
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樂府詩,不愛嚴整的律詩。從他的代表作上看,大多是以這樣的三種詩歌的樣式出現(xiàn),《古風》59首,是他的五古代表作,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李白還擅長寫絕句,他膾炙人口的詩篇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歷代評七言絕句的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為擅長。樂府詩方面,李白運用舊樂府詩題,語言不事雕琢,渾然天成,正如他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直率自然,音節(jié)和諧流暢,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使之更為精煉,優(yōu)美,含義深長。
而杜甫的詩歌各體兼工,以律詩和絕句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樂府舊題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例如“三吏”“三別”。杜甫的律詩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興》八首,《登高》《登岳陽樓》詩文無不以沉郁穩(wěn)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稱,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駕馭精煉奇絕的文字,同時,與李白的渾然天成,不講究煉字相比,杜甫始終堅持“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格,其詩歌講究的是遣詞造句,語句常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詩歌精煉嚴整非常人之能所能及也。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
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
,恨不移封向
。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
稱避賢。 宗之瀟灑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
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
。 焦遂五
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
》是一首
,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個
是同時代的人,又都在長
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詩人以洗煉的語言,
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里,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 八仙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
。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李白《
憶賀監(jiān)序》)。詩中說他喝醉酒后,騎馬的姿態(tài)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里竟會在井里熟睡不醒。相傳“
嘗醉,騎馬傾欹,人曰:‘個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
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這一典故,用夸張手法描摹
酒后騎馬的醉態(tài)與醉意,彌漫著一種諧謔滑稽與歡快的情調(diào),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了他曠達縱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現(xiàn)的人物是
李琎。他是唐玄宗的
,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杜甫《贈
汝陽
琎》),因此,他敢于飲酒三斗才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
(今屬甘肅)去。相傳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
”(見《
記》)。唐代,皇親國戚,貴族勛臣有資格襲領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會勾起“移封”的念頭,其它人是不會這樣
的。詩人就抓著李琎出身
這一特點,細膩地描摹他的享樂心理與醉態(tài),下筆真實而有分寸。 接著出現(xiàn)的是李琎之。他于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
,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
吞吐百川之水,一語點出他的豪華奢侈。然而好景不長,開寶五載適之為
排擠,罷相后,在家與親友會飲,雖酒興未減,卻不免
,賦詩道:“避賢初罷相,
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李琎之傳》)“銜杯
稱避賢”即化用李琎之詩句。“樂圣”即喜喝
,“避賢”,即不喝
。結合他罷相的事實看,“避賢”語意雙關,有諷刺
的意味。這里抓住權位的得失這一個重要方面刻畫
,精心描繪李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內(nèi)容,很
。 三個顯貴人物展現(xiàn)后,跟著出現(xiàn)的是兩個瀟灑的
崔宗之和蘇晉。崔宗之,是一個
灑脫,少年英俊的
。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
。喝醉后,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杜甫用“
”形容宗之的俊美豐姿和瀟灑醉態(tài),很有韻味。接著寫蘇晉。司馬遷寫《史記》擅長以矛盾沖突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為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征。蘇晉一面耽禪,長期
,一面又嗜飲,經(jīng)常醉酒,處于“齋”與“醉”的矛盾斗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zhàn)勝“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短短兩句詩,幽默地表現(xiàn)了蘇晉嗜酒而
,放縱而無所顧忌的性格特點。 以上五個次要人物展現(xiàn)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場了。 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也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興酣落筆搖
”(《江上吟》)。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
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
,不足為奇。“天子呼來不上船”這一句,頓時使李白的形象變得高大奇?zhèn)チ恕@畎鬃砗螅雍罋饪v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幺
,
,而是自豪地大聲呼喊:“臣是酒中仙!”強烈地表現(xiàn)出李白不畏權貴的性格。“天子呼來不上船”,雖未必是事實,卻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質(zhì)方面并加以浪漫主義的夸張,將李白塑造成這樣一個
,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肖像,
,形神兼?zhèn)洌瑹òl(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這正是千百年來人民所喜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個和李白比肩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是張旭。他“善
,好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杜臆》卷一)。當時人稱“草圣”。張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絕妙的
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貴的威嚴,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
,自由揮灑,
,字跡
般舒卷自如。“脫帽露頂王公前”,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禮儀!它酣暢地表現(xiàn)了張旭狂放不羈,傲世獨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可見他是個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
,
,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詩里刻畫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見識和論辯口才,用筆精確、謹嚴。 《八仙歌》的情調(diào)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情緒歡樂。在
上,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多樣而又統(tǒng)一,構成一個整體,彼此襯托映照,有如一座群體
,藝術上確有獨創(chuàng)性。正如王嗣奭所說:“此創(chuàng)格,前無所因。”它在古典詩歌中確是
之作。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
,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747)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象
那樣清新,象
那樣俊逸。
、
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
在北周官至
、
(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lián)的“也”、“然”兩個語
,既加強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對李白奇?zhèn)ス妍惖脑娖鸥υ陬}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誠
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
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范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詩鏡銓》)這話說得很對。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并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lián)寫離情,自然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
,而使詩意前后勾聯(lián),曲折變化。 表面看來,第三聯(lián)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
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什幺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lián)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象“
”、“暮云”,也帶著深重的離情。故而清代黃生說:“五句寓言己憶彼,六句懸度彼憶己。”(《杜詩說》)兩句詩,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
,懸揣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幺豐富的內(nèi)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
;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清代沉德潛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唐詩別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為“淡中之工”,都極為贊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lián)的熱切希望:什幺時候才能再次歡聚,象過去那樣,把酒
啊!把酒
,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jīng)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
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令人讀完全詩,心中猶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于詩學結契上
”(《讀杜心解》),確實道出這首詩內(nèi)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
,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后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區(qū)別。《
》是寫天寶末年
征伐
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
,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
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
,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zhàn)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diào)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
,宛若總結戰(zhàn)斗經(jīng)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zhàn)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fā)出
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
,更不應以
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zhàn)去戰(zhàn),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jīng)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jié)制武功,力避殺伐,*出“
”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
,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
,如是!如是!”這里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里說的“
”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出“擁強兵而反
”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
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
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yōu)椤?br />”“詩圣”.他們共同經(jīng)歷了
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
的詩歌
和個人性格。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
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
》)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
》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發(fā)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
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
沉郁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
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年少時
,“五歲誦
,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
,“十五好
,遍于諸侯”。(《
》)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的
也是別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
世家,其祖父
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yè)。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
教養(yǎng),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
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xiàn)實主義。
李白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他在《
》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在他的《
》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等太行雪滿山”來形容自己艱難處境。由于當時
的受寵,賢士都被據(jù)在朝門之外,因此他發(fā)出了“
,
。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嘆,但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追求都是執(zhí)著的。他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在《
》中他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借用謝尚知遇
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
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說明李白對仕宦生涯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響,不時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隱居過。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他說“我本楚狂人,
笑
。手持綠玉杖,朝別
。
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現(xiàn)了他對道家的崇信和對儒家的嘲弄和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
》中他描寫奇幻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說“安能催眉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表明了自己
不
的志向。可以說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
著。
而杜甫就簡單的多。他一生都在謀求獲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進雕賦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精神一直滲透在杜甫詩的字里行間他的七律《
》“花近高樓傷
,
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
。”這首詩十分能體現(xiàn)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開頭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緒,與“感時花濺淚,
鳥驚心”一樣有動人的對比。其后寫出“
多難”的境況,最后寫出個人報負,他想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yè)。全詩即景抒情寫山川聯(lián)系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說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感于一爐,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
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
,便下襄陽向洛陽。”寫的是
攻克安史老巢后詩人聽到消息后的喜悅。全詩以流走的
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jié)奏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詩
工整,寫景抒情融合一體。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結合自身衰老,歸結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名句。
在詩體上說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
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
,他的《
》長短參差,他的《
謝眺樓
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
,擅長鋪陳排比。因此
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
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這也是年輕人多喜歡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歡杜甫的一個原因。
李白熱愛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xiàn)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xiàn)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xiàn)實的的態(tài)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xiàn)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zhì)又相同的。用韓愈的話說:“
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
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對比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的異同?
3、詩歌體裁 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言七絕。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的相同 1、詩詞內(nèi)容都反映了現(xiàn)實的黑暗,同情勞動人民。2、都有滿腔抱負,想為國家盡一份力,但是他們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與感傷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
比較李白《蜀道難》、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登高》、白居易的詩這...
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著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lián)。錢注杜詩稱:“以節(jié)則杪秋,以地則...
李白和杜甫有哪些異同?
杜甫: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心系蒼生,胸懷國事。2、成就對比:李白: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3、文學對比:李白: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
李白和杜甫風格的比較
1、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的區(qū)別是李白的詩歌豪放不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充滿現(xiàn)實主義。李白身處盛唐,國勢強盛,文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所以李白作為盛唐時代的文人,他所寫的詩作也與時代相呼應,表現(xiàn)出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2、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
李白 和杜甫的詩歌在抒情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句詩非常接近,但是情感卻是不同的。李白有游歷天下的胸懷抱負,而杜甫似更多家國情懷。就看這兩句詩,可從聲音上來判斷,李白的這句讀起來嘩啦嘩啦的,很 順暢;杜甫的讀起來卻是gongdonggongdong的,頓挫感強。因此,這就可以作為李白和杜甫詩詞的比較。李白的詩詞...
李白和杜甫的詩有什么不同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兼容并蓄、煉字對仗、內(nèi)容深遠)“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有什么不一樣?
2,思想不同。李白的詩,很多表現(xiàn)出求仙出世,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xiàn)實等思想,這在封建社會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杜甫的詩,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
李白,杜甫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有什么不同?求大神幫助
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yōu)椤霸娤伞薄霸娛ァ?他們共同經(jīng)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
李白與杜甫的詩藝術特色的異同
李白則表現(xiàn)出主體性特征,詩人馳騁造化,大氣包舉、壯浪縱恣、感情噴薄而出,表現(xiàn)出豪放不羈的氣勢。在李白的詩中,夢境仙境常常被用來表達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在追求理想政治的實現(xiàn)途徑上,李白和杜甫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差異。李白追求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而杜甫則更加執(zhí)著追求理想政治,更加關注社會現(xiàn)實。李...
關于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區(qū)別怎樣寫論文
綜觀李白詩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李白是個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同時,我們對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鮮明的...
相關評說: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杜創(chuàng)作的根本區(qū)別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論》一書中說:“李杜創(chuàng)作的最根本區(qū)別,簡單講來,乃在于對待主客觀的不同態(tài)度,用王國維的話說,李白屬于'主觀詩人,杜甫屬于'客觀詩人',杜甫擅長客觀描寫,代表作是敘事詩,...
那坡縣擺動: ______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xiàn)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fā)北上,陸續(xù)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nóng)安,金故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白之詩佳處不著紙,杜甫之詩佳處在力透紙背:李白的詩風浪漫飄逸,仙風俠骨.仿佛要躍然出紙,瀟灑自在詩外紙外.而杜甫詩風沉郁悲痛,滿滿的現(xiàn)實主義,關切著上至卿國大夫,下至征人思婦他們的命運悲喜,詩句是那樣有力,讀來讓人沉重無言,可不是力透紙背!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杜甫與李白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盡管李、杜的年齡只相差十一歲,他們也都經(jīng)歷過唐王朝的全盛時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亂,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卻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詩歌的主導風格,...
那坡縣擺動: ______ 1. 詩歌風格的不同李白的詩歌主導風格是飄逸俊美,而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則是沉郁頓挫,這在他們的許多代表作中都有體現(xiàn).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把黃河在天地之間浩蕩奔流的氣勢與聲勢充分...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白把《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發(fā)展到了頂峰,《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想象,詩歌中繁密的意象和瑰麗的色彩,給人應接不暇之感.杜甫繼承了《詩經(jīng)》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蜀相》中杜甫借景抒情、借人抒情.通過諸葛亮表達自己壯志未酬、功業(yè)未就的感慨.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白,浪漫主義;杜甫,現(xiàn)實主義,沉郁頓挫 均是盛唐時期的詩人.
那坡縣擺動: ______ 你問這么復雜的問題,應該加分的 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下面就說說“仙”與“圣”的“區(qū)別”. ●詩風 李白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成其...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白的詩想象瑰麗,文化氣息濃厚,所以很難讀懂.而杜甫的作品由于大部分是批判現(xiàn)實的題材,所以語言樸實,用字精練,論調(diào)沉重,含有濃郁的悲壯氣息. 李白是生活在盛唐時期,杜甫是生活在唐朝開始下滑的時期,所以杜甫寫的詩是記錄著從唐朝的發(fā)達到落后,而李白寫的都是唐朝發(fā)達時的詩. 回答完畢!886 (飄...)
那坡縣擺動: ______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