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全文翻譯 《范蠡》全文翻譯?
翻譯: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死,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yīng)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于是準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
長子一再請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認為自己不肖,想自殺。母親大力說項,陶朱公不得已,派長男帶信去找老朋友莊生,并告訴長子說:“到了以后,就把這一千兩黃金送給莊生,隨他處置,千萬不要和他爭執(zhí)。”
長男前往,照父親的話做。莊生說:“你趕快離開,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他為什么。”長男假裝離去,也不告訴莊生,而私下留在楚國一個貴人的家里。
莊生很窮,但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師的禮數(shù)來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無意接受,想在事成后歸還以表誠信,而陶朱公的長男不了解莊生,以為他只是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莊生利用機會入宮見楚王,說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國能獨自修德,則可以解除。楚王向來信任莊生,立刻派人封閉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楚國貴人很驚奇地告訴陶朱公的長男說:“楚王將要大赦了。
因為每次大赦一定封閉三錢之府。”長男認為遇到大赦,弟弟本來就當出獄,則一千兩黃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見莊生。莊生驚訝地說:“你沒有離開嗎?”長男說:“是啊。我弟弟很幸運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來告辭。”
莊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進去拿黃金回去。
長男這么做,使莊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宮見楚王說:“大王想修德除災(zāi),但外頭老百姓傳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殺人,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這次大赦,并非真正憐恤楚國的民眾,只是為了開釋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氣,立即下令殺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于是陶朱公的長男最后只有運弟弟的尸體回家,他的母親及鄉(xiāng)人都很哀傷。
陶朱公卻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從小和我在一起,見慣了生活的艱苦,所以特別重視身外之財;至于小弟,生下來就見到我富貴,過慣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錢財是怎么來的。
我派小兒子去,只因為他能丟得開財物,而長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點不值得奇怪,我本來就等著他帶著喪事回來。”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裝,將遣其少子往視之。長男固請行,不聽。以公不遣長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強為言,公不得已,遣長子。
為書遺故所善莊生,因語長子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行,如父言。莊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陽去,不過莊生而私留楚貴人所。莊生故貧,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師事之。
朱公進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復歸之以為信耳。而朱公長男不解其意,以為殊無短長。莊生以間入見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獨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錢之府。”
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千金虛棄,乃復見莊生。生驚曰:“若不去耶?”長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辭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
莊生羞為孺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傳陶之富人朱公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國之眾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論殺朱公子,明日下赦令。
于是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其母及邑人盡哀之,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吾遣少子,獨為其能棄財也,而長者不能,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朱公既有灼見,不宜移于婦言,所以改遣者,懼殺長子故也。“聽其所為,勿與爭事。”已明明道破,長子自不奉教耳。莊生縱橫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殺人,在其鼓掌。然寧負好友,而必欲伸氣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寬也?噫,其所以為縱橫之才也與!
評譯:
陶朱公既有明確的見解,其實真不該聽婦人的話而改變主意,而所以改派長子,可能是怕長子自殺的緣故。臨行指示長子要隨莊生處理,不要和他爭執(zhí),明明已經(jīng)講清楚了,只是長子自己不受教罷了。
莊生翻云覆雨的才能,不輸于陶朱公,要讓誰生讓誰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然而卻寧愿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爭這一口氣,為什么心胸氣度這么狹窄呢?唉!難道他認為,這樣才算有翻云覆雨的才能嗎?
注釋:
①朱公:范蠡,春秋時名相,助越王勾踐滅吳,棄官隱居于陶,自號陶朱公,累資巨萬。
②職:規(guī)定,常理。
③陽:佯,假裝。
④短長:計策。
⑤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
⑥為生:經(jīng)營。
⑦重棄財:看重花錢的事。
⑧移:改變。
擴展資料:
范蠡事跡:
春秋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種見范蠡。
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種入越。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踐兵敗西于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
助越滅吳: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踐、范蠡君臣入?yún)菫榕?/p>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
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吳再次伐齊,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吳、晉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興師伐吳,兵至于五湖。
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zhàn)于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
魯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采用圍而不攻的戰(zhàn)略,令吳師自潰。
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
歸隱江湖:
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實現(xiàn)霸業(yè),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蠡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馀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chǎn)。居無幾何,致產(chǎn)數(shù)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xiāng)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zhuǎn)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shù)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fā)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后復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柰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乃入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茍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傳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譯文:
范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淡、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于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后,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說:“君主可執(zhí)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飄海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chī,吃)夷子皮”,在海邊耕作,吃苦耐勞,努力生產(chǎn),父子合力治理產(chǎn)業(yè)。住了不久,積累財產(chǎn)達幾十萬。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做了國相。范蠡嘆息道:“住在家里就積累千金財產(chǎn),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祥。”于是歸還了相印,全部發(fā)散了自己的家產(chǎn),送給知音好友同鄉(xiāng)鄰里,攜帶著貴重財寶,秘密離去,到陶地住下來。他認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jīng)營生意可以發(fā)財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又約定好父子都要耕種畜牧,買進賣出時都等待時機,以獲得十分之一的利潤。過了不久,家資又積累到萬萬。天下人都稱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兒子。小兒子成人時,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朱公說:“殺人者抵命,這是常理。可是我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被殺在鬧市中。”于是告誡小兒子探望二兒子。便打點好一千鎰黃金,裝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輛牛車載運。將要派小兒子出發(fā)辦事時,朱公的長子堅決請求去,朱公不同意。長子說:“家里的長子叫家督,現(xiàn)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之子。”長子說完想自殺。他的母親又替他說:“現(xiàn)在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二兒子命,卻先喪失了大兒子,怎么辦?”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長子,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并對長子說:“到楚國后,要把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去辦理,千萬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長子走時,也私自攜帶子幾百鎰黃金。
長子到達楚國,看見莊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開野草才能到達莊生家門,莊生居住條件十分貧窮。可是長子還是打開信,向莊生進獻了千金,完全照父親所囑做的。莊生說:“你可以趕快離去了,千萬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釋放后,不要問原因。”長子已經(jīng)離去,不再探望莊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國,把自己攜帶的黃金送給了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雖然住在窮鄉(xiāng)陋巷,可是由于廉潔正直在楚國很聞名,從楚王以下無不尊奉他為老師。朱公獻上黃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歸還給朱公以示講信用。所以黃金送來后,他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錢財,以后再如數(shù)歸還朱公,但哪一天歸還卻不得而知,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別人一樣,千萬不要動用。”但朱公長子不知莊生的意思,以為財產(chǎn)送給莊生不會起什么作用。
莊生乘便入宮會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楚王平時十分信任莊生,就問:“現(xiàn)在怎么辦?”莊生說:“只有實行仁義道德才可以免除災(zāi)害。”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我將照辦。”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楚國達官貴人吃驚地告訴朱公長子說:“楚王將要實行大赦。”長子問:“怎么見得呢?”貴人說:“每當楚王大赦時,常常先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長子認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一千鎰黃金等于虛擲莊生處,沒有發(fā)揮作用,于是又去見莊生。莊生驚奇地問:“你沒離開嗎?”長子說:“始終沒離開。當初我為弟弟一事來,今天楚國正商議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釋放,所以我特意來向您告辭。”莊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黃金,說:“你自己到房間里去取黃金吧。”大兒子便入室取走黃金離開莊生,私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羞恥,就又入宮會見楚王說:“我上次所說的某星宿的事,您說想用做好事來回報它。現(xiàn)在,我在外面聽路人都說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錢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卻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雖然無德,怎么會因為朱公的兒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殺掉朱公兒子,第二天才下達赦免的詔令。朱公長子竟然攜帶弟弟尸體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親和鄉(xiāng)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長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棄的。他年幼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jīng)受過各種辛苦,知道為生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不敢輕易花錢。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來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車,驅(qū)駕千里馬,到郊外去打獵,哪里知道錢財從何處來,所以把錢財看得極輕,棄之也毫不吝惜。原來我打算讓小兒子去,本來因為他舍得棄財,但長子不能棄財,所以終于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來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兒子的尸首送回來。”
范蠡曾經(jīng)三次搬家,馳名天下,他不是隨意離開某處,他住在哪兒就在哪兒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
太史公說:夏禹的功勞很大,疏導了九條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個九州都平安無事。到了他的后裔句踐,辛苦勞作,深謀遠思,終于滅亡了強大的吳國,向北進軍中原,尊奉周室,號稱霸王。能說句不賢能嗎!這大概也有夏禹的遺風吧。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榮耀的名聲,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這樣,想不顯赫可能嗎?希望能幫到樓主,望采納
范蠡侍奉越王句踐,盡心竭力,和句踐深謀二十多年,最終滅亡了吳國,報了會稽之仇,向北渡過淮河到了齊國、晉國的邊境,號令中原,來扶持周朝天子,句踐稱霸,范蠡稱上將軍。回到越國,范蠡認為很大的名聲和官位之下,難以持久,而且句踐的為人可以和他同患難,不能和他共安樂,就寫奏章向句踐告辭說:“我聽說君主憂慮臣子就要操勞,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最該萬死。從前君王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報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經(jīng)報仇雪恥了,我請求把我處死(在會稽我就該死的)。”句踐說:“我打算和你把國家分開共同管理。你如果不答應(yīng),就把你處死。”范蠡說:“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裝載輕寶珠玉,和自己的隨從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終都沒有回來。于是句踐把會稽山封為范蠡的封地。
范蠡浮海到了齊國,改變姓名,稱自己叫作鴟夷子皮,在海邊種地,辛苦勞作,父子都治理家產(chǎn)。沒過多久,家產(chǎn)到了數(shù)十萬。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擔任宰相。范蠡喟然長嘆說:“在家能賺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這是百姓福氣的極限了。我長時間享受尊名,這樣不吉利。”于是交還了相印,散盡家財,分給朋友鄉(xiāng)親,帶著自己的重寶,悄悄的走了,停在陶(今山東定陶),認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無的道路暢通,在此可以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又開始了父子耕種養(yǎng)殖,不住家里,根據(jù)時令販賣貨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潤。沒多久,就積攢了巨萬的財產(chǎn)。天下都知道了陶朱公。
加你你你不不不不能江湖救急
《范蠡》全文翻譯: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死,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yīng)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于是準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
長子一再請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認為自己不肖,想自殺。母親大力說項,陶朱公不得已,派長男帶信去找老朋友莊生,并告訴長子說:“到了以后,就把這一千兩黃金送給莊生,隨他處置,千萬不要和他爭執(zhí)。”
長男前往,照父親的話做。莊生說:“你趕快離開,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他為什么。”長男假裝離去,也不告訴莊生,而私下留在楚國一個貴人的家里。
莊生很窮,但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師的禮數(shù)來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無意接受,想在事成后歸還以表誠信,而陶朱公的長男不了解莊生,以為他只是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莊生利用機會入宮見楚王,說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國能獨自修德,則可以解除。楚王向來信任莊生,立刻派人封閉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楚國貴人很驚奇地告訴陶朱公的長男說:“楚王將要大赦了。
因為每次大赦一定封閉三錢之府。”長男認為遇到大赦,弟弟本來就當出獄,則一千兩黃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見莊生。莊生驚訝地說:“你沒有離開嗎?”長男說:“是啊。我弟弟很幸運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來告辭。”
莊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進去拿黃金回去。
長男這么做,使莊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宮見楚王說:“大王想修德除災(zāi),但外頭老百姓傳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殺人,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這次大赦,并非真正憐恤楚國的民眾,只是為了開釋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氣,立即下令殺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于是陶朱公的長男最后只有運弟弟的尸體回家,他的母親及鄉(xiāng)人都很哀傷。
陶朱公卻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從小和我在一起,見慣了生活的艱苦,所以特別重視身外之財;至于小弟,生下來就見到我富貴,過慣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錢財是怎么來的。
我派小兒子去,只因為他能丟得開財物,而長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點不值得奇怪,我本來就等著他帶著喪事回來。”
擴展資料:
一、《范蠡》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裝,將遣其少子往視之。長男固請行,不聽。以公不遣長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強為言,公不得已,遣長子。
為書遺故所善莊生,因語長子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行,如父言。莊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陽去,不過莊生而私留楚貴人所。莊生故貧,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師事之。
朱公進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復歸之以為信耳。而朱公長男不解其意,以為殊無短長。莊生以間入見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獨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錢之府。”
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千金虛棄,乃復見莊生。生驚曰:“若不去耶?”長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辭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
莊生羞為孺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傳陶之富人朱公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國之眾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論殺朱公子,明日下赦令。
于是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其母及邑人盡哀之,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吾遣少子,獨為其能棄財也,而長者不能,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朱公既有灼見,不宜移于婦言,所以改遣者,懼殺長子故也。“聽其所為,勿與爭事。”已明明道破,長子自不奉教耳。莊生縱橫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殺人,在其鼓掌。然寧負好友,而必欲伸氣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寬也?噫,其所以為縱橫之才也與!
二、范蠡的主要成就:
1、政治成就:
⑴勸服勾踐保全性命
⑵動搖夫差起惻隱之心
⑶鞏固軍事力量,消磨敵方意志
⑷臥薪嘗膽,二十年磨一劍
2、商業(yè)成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丘,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jīng)商之地,操計然之術(shù)(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chǎn),沒出幾年,經(jīng)商積資又成巨富。
⑴注意選擇經(jīng)商環(huán)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guī)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jù)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guān)于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xiàn)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jīng)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wǎng)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guān)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
南陽淅川范蠡祠內(nèi)商圣苑
南陽淅川范蠡祠內(nèi)商圣苑
得清楚。
⑶抓住現(xiàn)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zāi)。其三是從時而追。處于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nóng)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nóng)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nóng)末俱利”。
⑹積著理論。“積著之理,務(wù)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zhuǎn),保證貨物質(zhì)量。
⑺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經(jīng)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3、思想成就:
軍事思想:
⑴樸素唯物主義戰(zhàn)略觀
⑵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shù)觀
⑶富國強民的國防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蠡
范蠡文言文及翻譯
1. 《范蠡》全文翻譯:陶朱公范蠡居住在陶地,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后,陶朱公的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抵命,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yīng)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于是準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長子多次請求前往,陶朱公不同意,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
《范蠡》全文翻譯?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死,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yīng)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于是準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長子一再請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認為自己不...
文言文 范蠡的翻譯
范蠡曾侍奉越王勾踐,傾盡全力,與勾踐共謀二十年,最終助勾踐滅吳,報了會稽之仇。之后,范蠡與勾踐北渡淮河,到達齊、晉邊境,號令中原,輔助周天子,使得勾踐稱霸,范蠡也官至上將軍。回到越國后,范蠡認為,功成名就之后難以持久,且勾踐不能與他共安樂,便向勾踐上書辭官,言辭懇切:“臣聞君憂臣勞...
《范蠡》全文翻譯
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后,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
文言文 范蠡的翻譯
”范蠡說:“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裝載輕寶珠玉,和自己的隨從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終都沒有回來。于是句踐把會稽山封為范蠡的封地。范蠡浮海到了齊國,改變姓名,稱自己叫作鴟夷子皮,在海邊種地,辛苦勞作,父子都治理家產(chǎn)。沒過多久,家產(chǎn)到了數(shù)十萬。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擔任...
《范蠡事越王勾踐》全文翻譯是什么
《范蠡事越王勾踐》全文翻譯是:越王勾踐在會稽山上向范蠡請教說:“我想聽從您的計策,徹底消滅吳國,放棄夫差這個人,可以嗎?”范蠡回答說:“可以。”于是勾踐就與范蠡謀劃滅吳之事,他們辛苦勞累了整整三年,終于滅亡了吳國,殺了夫差。范蠡認為有名望的人,功成名就之后應(yīng)該...
酈道元傳文言文翻譯
③好(hào):喜歡。行德:施行恩德。④巨萬:極言數(shù)目之多。【譯文】戰(zhàn)國時期,范蠡雪了會稽之恥,于是改名換姓居于陶,稱為朱公。因為陶在天下的中央,能通達四方諸侯,貨物都在這里交易。他經(jīng)商得利,富有千金,很喜歡做好事,子孫繼承發(fā)揚他的事業(yè),就成為家財巨萬的大富豪。所以人們談富論貴時...
范蠡拒不言和,吳國就此滅亡
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者乎?”王孫雄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雄請反辭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把權(quán)力交付)于執(zhí)事之人矣。子往矣,無使執(zhí)事之人得罪于子。”使者辭(告辭)反。范蠡不報于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于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翻譯 ...
陶朱公范蠡的故事
所以,上面的話根本不是范蠡說的,他才不會像我這么蠢,說這些虛無縹緲、虛頭巴腦的話,他知道沒人會信。所以,他扯著脖子喊的是:趕快撤,再不撤就沒命了。原文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翻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西子能令轉(zhuǎn)嫁吳”的出處是哪里
跡高塵外功成處,一葉翩翩在五湖。《春秋戰(zhàn)國門·范蠡》周曇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西施能夠讓吳國宮女轉(zhuǎn)嫁他人,會稽之人知道你啄割姑蘇(指佳人離開姑蘇)。身世高貴的你在塵土飛揚的外地取得了成就,像一片輕盈的葉子飄蕩在五湖之間。詩意:這首詩講述了范蠡與西施之間的故事。范蠡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
相關(guān)評說:
錦屏縣總重: ______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zhuǎn)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xù)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
錦屏縣總重: ______ 認為乘舟之人(指范蠡,越王滅吳后他乘舟攜西施隱遁)樂趣無限,希望到陶朱公(范蠡的別稱)哪里得到欣賞(意指與范蠡交友);不貪圖車馬財富,忽然靈魂游蕩到黑帝(古代五帝之一,掌管北方)那里(暗喻主人公去世).
錦屏縣總重: ______ 商訓 能識人.知人善惡,賬目不負. 能接納.禮文相待,交往者眾. 能安業(yè).厭故喜新,商賈大病.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能敏捷.猶豫不決,終歸無成. 能討賬.勤謹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賴. 能辯論....
錦屏縣總重: ______ 原文: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
錦屏縣總重: ______ 標題 范蠡 作者 陸龜蒙 年代 唐 內(nèi)容 平吳專越禍胎深,豈是功成有去心.勾踐不知嫌鳥喙,歸來猶自鑄良金.免費 注釋 【注釋】:
錦屏縣總重: ______[答案] 梁國曾經(jīng)有難以斷定的案件,大臣們有些認為應(yīng)當判有罪,有些人認為是無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憑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舉國首富,這必定是因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來范蠡問他說:“梁國有難以斷定的...
錦屏縣總重: ______ 吳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于是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的思索,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jīng)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么?”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對待賢明的人畢恭畢敬,對待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
錦屏縣總重: ______ 原文:越既滅吳,范蠡以為句踐為人長頸烏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逸樂,乃以其私徒屬浮海而行,至于齊.以書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蘇子曰:范蠡獨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烏喙也....
錦屏縣總重: ______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
錦屏縣總重: ______ 懂得明哲保身.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國后,全國上下普天同慶,而范蠡的心思如越王一樣沉重,越王是為了想辦法斬除這些復國功臣,免得被奪去復國之名,而范蠡則是深析越王心理,知道“大名之下,難于久居”的道理,便悄然離去,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