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呢?
劉伯溫和諸葛亮在民間傳說中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奇人物,其中相比于諸葛亮,劉伯溫的“神”性更濃,諸葛亮不過是能掐會算,劉伯溫則是“半仙”氣質(zhì)十足,風(fēng)水大師的人設(shè)甚至大于“軍師”的本職。
神話劉伯溫的主要是兩個人,第一個是劉伯溫的大老板朱元璋,目的很簡單,既然“半仙”劉伯溫選擇輔佐我,那我很明顯是天選之子,打造劉伯溫的神性,真正目的是神話自己得天下的合理性。第二個是劉伯溫的子孫,原因很簡單了,就是為了能繼續(xù)利用先祖劉伯溫的名聲“扯虎皮做大旗”,為家族后人謀求利益。
在歷代開國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個。因此編造神話傳說以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比誰編得都多。他曾親自撰寫《周顛仙傳》,就是為了說明,他身邊聚攏了這么多牛人、奇人,為什么?周顛這樣的半神似的人物為什么圍著他朱元璋轉(zhuǎn)悠?原因很簡單:
我朱元璋就是天選之子,命中注定我要得天下,當(dāng)皇帝,凡人看不出我的不同,但是有仙氣的人可以看到我老朱的金身,我自帶主角光環(huán),金光燦燦,能亮瞎凡人的狗眼。
對劉基這樣有才氣有名氣,還精通陰陽歷法的“好題材”,老朱更是不會放過。洪武三年(1370),劉基被封為誠意伯,朱元璋誠意滿滿地寫了《封誠意伯誥》,誠意滿滿地把自己又吹噓了一通。并且暗示劉基要和自己唱一出雙簧,他在里面說:
朕提師江左,兵至括蒼,爾基挺身來謁于金陵,歸謂人曰:
“天星數(shù)驗,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
翻譯過來就是,劉基當(dāng)年為啥到南京來投靠我朱元璋,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劉基夜觀天象看出了我朱元璋是天命所歸,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劉基除了投靠我沒有活路。
這到底是神化劉基呢,還是神化老朱自個兒?劉基是聰明人,他當(dāng)然知道朱元璋在胡說,但他不可能跳出來拆穿,相反,為了活命他必須把馬屁拍的更響一點。劉基是這樣回復(fù)的:
至于仰觀乾象,言或有驗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陰誘臣衷,開導(dǎo)使言,非臣念慮所能及也。
翻譯過來就是,我劉基夜觀天象確實能看出點天命,但是上天把天下委托給陛下管理,和我沒有關(guān)系,這就是陛下的命好,有時候有鬼神讓我能預(yù)言一些東西,透漏一些天命,也是我運氣好而已,我也不能總是預(yù)言準(zhǔn)確。
劉基的言外之意是:老朱,你不要拉著我一起封神,我受不起,你是上天選中的人,我只是凡人屌絲一個。劉基如此懂事,老朱自然很滿意。只是朱元璋官方給劉基立了一個“半仙”的人設(shè),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從此之后,民間就一直把劉基當(dāng)做能知天下事,能通鬼神的“半仙”來膜拜,供奉。
劉基老爺子實際上玩的是儒家,進士出身,“子不語亂力鬼神”“敬鬼神而遠(yuǎn)之”才是劉伯溫的宗教觀,這一官立“半仙”人設(shè),一度讓老劉十分苦惱,為了避免自己死后后人對自己的進一步神話,失了他儒學(xué)宗師的身份,劉基死前早有遺言在先,在其死后不許建祠祭祀,但他的家族不答應(yīng)啊,劉家祖墳冒青煙才出這么個大人物,怎么著也得好好宣傳宣傳吧?
他的次子劉璟,在老家青田縣城一座歷史悠久的道觀里,為老爸建立了祠堂,代價是捐出115石的田租。道觀方面對劉璟的大方很感恩,回報得也很用力,又是塑劉基真身,又是大搞祭祀。到了劉基的孫子輩,又把劉基宣傳進了寺廟。同樣是以捐田租的方式,在寺廟內(nèi)建祠堂,據(jù)說香火還挺旺的。
明孝宗當(dāng)政時期,官方同意將劉基祠堂擴建成廟,叫“誠意伯劉公廟”。這樣一套操作下來,不愿封神,愿做儒學(xué)宗師的劉基在粉絲們的持續(xù)神話下,就成為了老家重要的神祇。
這還沒完。正德九年(1514),在劉基死后139年,他被抬到了新的高度。劉氏后裔依靠廣泛的人脈,把祖先運作成了“太師”,謚號文成。正德皇帝不吝溢美之詞,說劉老先生“學(xué)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劉基雖然是被朱元璋強行神話的,并不意味著劉基不夠資格封為國公,或者封侯,而且有證據(jù)顯示朱元璋本意是封劉基為國公的,只是劉基比較聰明,看出了朱元璋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薄情寡恩主子,主動要求降級,不但不愿意封國公,在伯爵里也是俸祿最低的,從結(jié)果看,劉基做對了,相對其他功臣遭到的野蠻清洗,他的伯爵爵位一直傳到了南明時期。
朱元璋當(dāng)年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想法。在劉伯溫第一次辭職回鄉(xiāng)以后,朱元璋就寫信給劉伯溫,讓他回來,并在信中說:
“去久未歸,朕心有所欠。今天下一家。爾當(dāng)疾至,同盟勛冊,庶不負(fù)昔者之多難。”
意思說,你快前來,我要對你封賞勛爵,才不辜負(fù)以前你對我的輔佐之功。
劉伯溫到了南京后,朱元璋也確實對劉伯溫說,我封你個公吧。但劉伯溫說,我不敢當(dāng),并表示不愿接受任何爵位。由于劉伯溫一再推辭,朱元璋也就沒再堅持封他為公了,但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卻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公,以示補償。
《明會典》說:“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其奉贈各從本爵。俱如《諸司職掌》。凡功臣推封三代,洪武二十六年定: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
由此可見,朱元璋確有封劉伯溫為公的打算,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公。
在最后封爵的時候,劉伯溫排名三十開外,勉強補封了個伯爵。但是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在當(dāng)了皇帝之后,那些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卻大多被處死,滅族。善終者寥若晨星。朱元璋1368年登基,1398年去世,在位31年里,總共分封了10個公,52個候,3個伯。
10個國公中,有一半包括韓國公李善長在內(nèi),被殺,被流放。52個侯爵中,50個因罪被誅族,除爵。只有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善終。但是活著的沐英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從這個層面講,外人封了侯爵就是找死。至于劉基,他不僅活到了65歲的“高齡”,在他死后,朱元璋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愧疚,于是給劉基后人世襲的誠意伯加薪,漲到了700石以上。更難得的是,誠意伯的爵位一直傳到了崇禎死后的南明小朝廷時期,從這個層面看,劉伯溫能掐會算的“半仙”人設(shè),其實是立得住的。
因為朱元璋覺得這種很有才能的人不能有太多的權(quán)利。為了自己以后能夠更好的統(tǒng)治,便封了他一個伯爵
因為劉伯溫能力太高,朱元璋擔(dān)心他權(quán)力過大,會影響到自己治理國家。
劉伯溫的確很厲害但他出現(xiàn)的太晚,當(dāng)時朱元璋已成氣候,劉伯溫對于朱元璋來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兩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_百度知 ...
2. 資歷和貢獻不足:盡管朱元璋稱贊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但客觀而言,劉伯溫的功績遠(yuǎn)不及早期文臣武將如李善長、徐達、湯和。劉伯溫加入朱元璋時,其領(lǐng)導(dǎo)團隊已成熟,他僅為其中一位優(yōu)秀成員,非不可替代。劉伯溫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建國后的建設(shè)上,而洪武三年的大封賞主要表彰立國前的功臣,因此封伯在情...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呢?_百度...
第二個是劉伯溫的子孫,原因很簡單了,就是為了能繼續(xù)利用先祖劉伯溫的名聲“扯虎皮做大旗”,為家族后人謀求利益。在歷代開國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個。因此編造神話傳說以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比誰編得都多。他曾親自撰寫《周顛仙傳》,就是為了說明,他身邊聚攏了這么多牛人、奇...
很多人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這是為何?
因為劉伯溫的名氣在那個時代是很大的,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士,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下了江山,還幫助朱棣建立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guān),天津的修建者,甚至傳說他通自然力量通陰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了。劉基,字伯溫,老家是今天的浙江省溫州是開城縣,他是元...
為什么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原因:因為畢竟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是謀士,是最有軍事才能得人,但在秦國時期,劉百溫為謀士拯救了秦統(tǒng)一的天底下,我們都知道有這樣的說法。劉百溫最初希望是為清朝政府部門法律效力,根據(jù)當(dāng)官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志向遠(yuǎn)大,數(shù)次當(dāng)官以后遭受打擊,最后回到故鄉(xiāng)歸隱他協(xié)助朱...
劉伯溫辭官回鄉(xiāng)時,朱元璋為何要送他一個枕頭
民間有這么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在人們的意識流里,這樣的一位人物,是可以跟諸葛亮媲美的。劉伯溫,又名劉基,人稱其劉半仙。在民間的傳說中,他是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預(yù)言家級的神話人物。他的神,不僅神在輔佐明朝開國皇帝...
劉伯溫的功勞有多大,朱元璋為什么只封伯爵呢?
中國民間留傳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起這個劉伯溫,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此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之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卻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足足...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后兩句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后兩句是前節(jié)軍事諸葛亮,后世軍事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意思是諸葛亮厲害,最終也只是三分了天下,而劉伯溫卻實實在在幫助朱元璋統(tǒng)一了江山。朱元璋開始起義,從一個草根逐漸逆襲成皇帝,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軍師劉伯溫。在戰(zhàn)略方面,劉伯溫以實務(wù)...
劉伯溫非常聰明,能和諸葛亮媲美,為何難逃小人陷害?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劉伯溫諸葛亮都是古代封建王朝智慧人物代表,他們雖然有著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但是諸葛亮一生都生活在劉備的陰影之下,劉伯溫一生也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這也是人才非常悲哀的地方。劉伯溫雖然非常聰明,當(dāng)時但是他始終生活在朱元璋的統(tǒng)治之下,他的才能也只能被朱元璋所用。排...
謀略不輸劉伯溫,幫朱元璋登上帝位,為何卻急流勇退?
這個人就是朱生 。在歷史上人們對于劉伯溫非常的推崇,“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體現(xiàn)出了人們對于劉伯溫的敬重,把劉伯溫和諸葛亮看作是一樣的人物。但是朱生才是明朝建立的真正英雄,朱元璋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就是采取了正確的策略,朱生提出了“廣積糧,建高墻”的口號,...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在民間劉伯溫與諸葛亮一樣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們大智若妖又能夠未卜先知,簡直不能以常理度之,所以有關(guān)他們的傳說非常多,比如諸葛亮用七星燈續(xù)命、劉伯溫戰(zhàn)龍脈為朱元璋續(xù)命等。而題主同樣給予了我們一個故事模板: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
相關(guān)評說:
岑溪市螺旋: ______ 1.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他治國有方,創(chuàng)建了泱泱大國,遺風(fēng)猶存,累世相續(xù),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chǔ).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
岑溪市螺旋: ______[答案]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岳飛盡忠報國!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和實行“考成法”成為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劉伯溫幫助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創(chuàng)立明朝!所謂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
岑溪市螺旋: ______ 民間傳說,劉伯溫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tǒng)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結(jié)果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溫,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詩為諸葛亮所寫.說明諸葛亮遠(yuǎn)遠(yuǎn)勝過劉伯溫百倍. 但是實際上沒有這種事.武侯墓千年來沒有被人盜過,更沒有被人挖過.甚至連那是不是諸葛亮自己的墓,都不確定,有的說只是衣冠冢.諸葛亮也沒有后知一千年,劉伯溫也沒有那么小肚雞腸.
岑溪市螺旋: ______ 勇敢無畏武松打猛虎 請采納
岑溪市螺旋: ______ 諸葛亮借東風(fēng),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你說準(zhǔn)確嗎?
岑溪市螺旋: ______ 很多啊,文臣最有名應(yīng)該就是諸葛亮了吧,中國文化讀書人的代表,唯一一個被老板三請出山輔助的人,劉伯溫也是,前有三分天下諸葛亮,后有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武將戰(zhàn)國時期最多,歷史故事也最多,白起,王翦,廉頗,趙牧,岳飛這些都能打,而且還打出名堂的.
岑溪市螺旋: ______ 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tǒng)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岑溪市螺旋: ______ 1. 所謂斬盡龍脈之類都是小說家的寫法,不適宜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憑據(jù). 2. 諸葛亮投靠劉備時,劉備什么都沒有,若不是諸葛亮出山說服東吳聯(lián)盟抗曹,劉備很大可能已經(jīng)被滅了.而劉伯溫投靠朱元璋時,朱元璋已經(jīng)有一塊穩(wěn)固的地盤了 3. ...
岑溪市螺旋: ______ 一、劉伯溫盡志無悔的故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yīng)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xiàn)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dāng)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
岑溪市螺旋: ______ 宋濂是個有文化的謀士,朱元璋是個有作為的開國明君 朱重八峽肝義膽野心勃勃公司分明 在他當(dāng)和尚時那時各地皆鬧饑荒朱重八被迫游方討飯四年之久在他饑無可食寒無衣襟的情況下還看資質(zhì)通鑒 多次餓暈于地 當(dāng)他最后餓暈?zāi)谴涡业贸接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