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杰克森寫的什么是教育。讀完這本書,你有什么讀書感受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什么是教育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一
本書的議題,源于杜威一次演講的結束語,作者將其分解為四個問題:
1、什么稱得上是教育?
2、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么?
4、滿足什么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或口號?
圍繞這四個問題,作者層層深入做了詳細的探討。本書寫的非常精彩,書中的每一章都可作為一個專題寫出冗長的讀書筆記。但在此,僅就讀者本人感受最深刻的一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自入門教育學以來,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困惑,這種困惑長期困擾著我,使我在看書,學習乃至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自我教育的時候陷入一種迷茫,那就是教育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對的教育、有效的教育。自小在應試教育培養(yǎng)下長大的我,習慣了凡事都要有一個標準,有一個確定且唯一的答案,然后按照這一標準和答案來要求自己行為做事包括學習和做學問。然而教育學本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學問,它沒有唯一的答案,各種理論以及各個個人或教育團體對教育的實踐也不盡相同,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教育本質的思索讓我越來越難以把握,當我試圖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找答案的時候,我常常像走入迷宮一樣慌亂而不知所措。
剛拿到書的時候,我產(chǎn)生了些許微微的失望,比起很多教育學的大部頭,這本書很薄,在瀏覽了目錄之后,這種失望更甚,書本最后一章的結論是“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這似乎又回歸了一個無法論證清楚的老舊話題。慶幸的是,我沒有因為自己膚淺的判斷就把這本書擱置書架。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好書,作者邏輯嚴謹,論證嚴密,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確如書中所說,這是作者多年思索的成果。這本書給我的啟發(fā)很多,作者摒棄那種上來就下結論的方法,相反,而是將自己的思考過程一點一點詳細的描繪出來,他是如何分解這些問題,如何去尋求論證,又推翻論證,然后又得出結論,其中包括對杜威本人早年觀點的思考和批判。透過這一過程,我可以看到大師是如何分析問題,尋找論據(jù),最終建構自己的觀點。整個看書的過程,仿佛在跟著大師一起思考,一起尋求教育的終極答案。
杰克森在討論教育的本質的時候提出要將“本質”與“存在”區(qū)分開來。而這也是長久困惑著我的問題,教育如何解決崇高與世俗的矛盾。杰克森認為“教育實踐呈現(xiàn)給感興趣的觀察者的是本質的和非本質元素的一種奇妙混合。他提供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大雜燴,或者是本質和非本質真理的大雜燴。”那我們又該如何區(qū)分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呢(注:文中兩處的“必然真理”和“內在真理”分別引自文中P69和P22,不知道是譯者翻譯的不同還是作者本身詞義的不同,二者的說法有細微差別,在分析文中兩處對于該詞的描寫,暫定為二者指代相同),杰克森指出“從理解事物的現(xiàn)實情況到事物應該的狀況,不僅僅要求我們作實證調查,它還要求我們超越經(jīng)驗本身進入一個被稱為超越的甚至形而上學的境界。”
整本書中,能夠感受到作者滿溢的個人情感和傾向,從學術的立場來看,這是不應該的,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正如作者書中所闡述的,這本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觀性真理,而“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他所傳遞的任何知識。”杰克森將這一過程稱為“販運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產(chǎn)生兩種策略“接受”和“塑造”,教師首先要接受學生,包括傾聽、觀察、理解學生等,然后通過傳遞知識、糾正錯誤、樹立典范來塑造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僅僅是將自己的個人知識“販運”給學生,而學生通過思考、感悟,逐漸轉變?yōu)樽约旱膫€人知識,杰克森將這一過程歸結為“取消、保留、提升”,它是一個學生在接受教師的知識后理性的思考,辯證的取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杰克森批判了“告知”優(yōu)于“塑造”的教學目標。杰克森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一種“相互承認”,這種承認是平等的,雙向的,二者之間有情感的交流,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塑造”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重要的情感紐帶,在“教學與學習中居首要地位”。
本書最后一章的標題為“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然而杰克森對“道德事業(yè)”一詞并沒有進行界定和描述,作者所說的“道德事業(yè)”究竟指什么并沒有明確的說明,讀者本人只能根據(jù)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揣測做大概的判斷。首先它是一種責任,上一代人有責任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人,或者說知識的擁有者有責任將所掌握的知識傳給不知道的人;其次,負責傳遞的人傳遞的東西應當是其認為“有價值的”。
值得玩味的是杰克森在此使用的是“傳給”、“傳遞”、“傳輸”,在之前使用的是“販運真理”,這些詞展示的二者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沒有尊卑之別,沒有權威之說。就仿佛某人擁有某樣東西,而擁有者將這一東西交付與某人,至于接受者如何理解、使用、改進這一東西,則是接受者個人的事情。而傳遞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學生對教師的愛戴與感激,則是傳遞者與接受者交往過程中情感交流的體現(xiàn)以及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最終,教育的道德性就體現(xiàn)在使受教育者變得更好,使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變得更好,最終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在書的結尾,杰克森指出“教育的理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變化”,而每個人也可以去思索、定義自己的教育信條,盡管這些定義不盡相同,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理想在眾多的沉思中得以前進。
當書本翻完最后一頁,掩卷沉思,書中對教育本質的探討,我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明白,對真理的追求或許就是如此,仿如作者書中所寫:“教育的最高真理并無有形的存在形式,它不能通過經(jīng)驗得到驗證,它只能被考慮、談論,示意出走向。”追求真理,是為我們前進的道路尋找方向,它指引著我們向前,再向前。時間流逝,歲月變遷,真理或許會改變,然而,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前進。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二
暑期,在繁忙的家務事之余仔細拜讀了菲利普.杰克森編著的《什么是教育》,其中的教學技巧、教學反思讓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深感慚愧 。我們一直遵循原有的經(jīng)驗軌跡,自認為已經(jīng)把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僅此而已,這樣就夠了,但是杰克森借助于許多哲學家的思想來闡明一個社會如何將真理和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即教育歸根到底是一項道德事業(yè)。
對于教育我有以下三種理解:
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的過程 “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xiàn)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系,而且也使知識轉變?yōu)閷W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啟迪和引導。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教育作為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
“教育是為了不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自我教化,一切的教育智慧不請自來。”我很欣賞這個觀點。對人的一生而言,教師的“教”顯得太短促了,好的學生不是學校教出來的,在學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師只是階段性的領路人而已。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等待,耐心地等待: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養(yǎng)成孩子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知識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自主發(fā)展的信心和動力。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多么生動的教材,不是多么博學的教師,不是多么高效的教育方法,而是那種源自教師內心深處的愛,基于愛的對話:一個眼神,一份目光,一個動作,一句言語……有位老師曾經(jīng)這樣形容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就像你面前的鏡子:你樂觀,他活潑;你上進,他努力;你嚴謹,他踏實;你沮喪,他頹廢……”我相信滿眼有愛的老師,她的學生一定積極自信、寬容友愛,無論他或她是否聰明過人,都能在教師愛的包容下茁長成長。
魯迅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愛是教育的最基本條件,愛更是教育成功的原動力。有了愛,一切的懷疑會化作堅定的信任,所有埋怨將變成耐心的激勵,曾經(jīng)質疑的目光更會充滿愛的執(zhí)著與期盼。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使教育教學行為充滿了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將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帶進校園,帶進教室,帶進孩子們純潔的心靈,生根發(fā)芽。
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是文化的傳遞,精神的傳遞,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這是你我為師者追求的教育理想。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三
《什么是教育》一書雖然只是一本小冊子,卻包含了雅斯貝爾斯最重要的觀點和論述.這也是因為教育是一個核心問題.這本書據(jù)說可以看做是作者對德國教育的反思,同時我們可以一睹歐洲教育發(fā)展的一些脈絡,對照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有啟發(fā)意義.作者以其專業(yè)角度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理想、大學的本質、大學的理想做了簡單的闡述,并提出了大學改革的一些具體的措施,有一定借鑒意義.最后,作者貫穿全書的觀點是教員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獨立自由個人意志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論家們對教育有不同的說法,我最贊成的一種觀點,教育就是交往.在我國也一直承認的是暈種觀點.教育分為哪些方面呢,從孩子一出重開始,當然也包括胎教,還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教育形象的比喻就是讓一張白紙變成一張表格.里面寫滿了子.里面有涂改有錯誤.等待著你去修改和添加.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jù)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fā)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愛因斯坦:“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fā)現(xiàn)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常芹《陶行知教育文集》之“什么是生活教育”讀后感
? ? ?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
怎么教育孩子讀后感3篇
怎么教育孩子讀后感3篇 第一就是新型的家校關系。我本人也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是朋友,家長應該經(jīng)常和老師溝通,以便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早解決;而不要以為孩子上學了,就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與自己就沒有關系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太小,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這就要求我們給他一個正確的標準...
董仲蠡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意義讀后感是什么?
觀《教育的意義》有感 在 《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說的好的可不止一個,但令所有家長和奮斗在教育崗位上的我們有所觸動的當屬英語培訓師董仲蠡。他在整場演說中都圍繞著“教育的意義”展開。當他把外國人翻譯的古詩詞美妙的講給學生時,卻受到了學生的質疑——講這些有什么用?能提分嗎?面對這樣...
四史教育讀后感怎么寫?
四史教育讀后感的話,我們可以寫一些自己在讀完這一些內容之后真實的感受,可以結合一些過往的歷史內容。可以參考一下以下的例文。近日,在區(qū)黨委、校黨支部號召下,我開始認真系統(tǒng)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通過研讀“四史”深入了解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我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
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一、讀《修優(yōu)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有感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yōu)美和陽光。讀過《修優(yōu)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后,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
教育教學類讀后感
導語: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傳道、授業(yè)、解惑,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教育教學類讀后感,歡迎么閱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是選取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后世界課程與教學理論名著加以編譯,以為東西方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對話提供一個“平臺”,教育教學類讀后感。在本書里,作者范梅南...
教育書籍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書籍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書籍讀后感1 讀了《改變教育行為》一書后,我深有體會。書中一百多個教育工作者對“尊重教育 尊重孩子”的研究、探索都生動而深刻,我也讀出了點...
周弘《賞識教育》讀后感
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我?guī)痛蠹艺淼闹芎搿顿p識教育》的讀后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周弘《賞識教育》讀后感 篇1 讀了周弘老師《賞識教育》,我感觸頗深。周弘老師把賞識教育總結成一字訣、兩個寶、三字經(jīng)、四個夢、五次飛躍、六個特色,很是精辟。周弘老師講...
教育專著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專著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專著讀后感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活動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于“開卷有益...
教育專著讀后感
教育專著讀后感(4篇)1 最近讀了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jīng)驗展此刻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提議,每條提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了方向,...
相關評說:
曲松縣齒形: ______ 1、愛的教育《紳士與賣炭者》讀后感:事情是這樣的:卡羅爾諾皮斯,一個紳士的兒子,給賣木炭的兒子佩蒂添了些壞話,說:“你爸爸是個乞丐.”裴迪和他的父親告...
曲松縣齒形: ______ 寫讀后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下面小編為你整理《愛的教育》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愛的教育》讀后感篇1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繽紛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愛,像空氣一樣每天圍繞在我們身邊,因為無影無蹤,所以經(jīng)常被我們忽略.有首歌里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處不在.父母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讀了
曲松縣齒形: ______ 1.愛的教育讀后感《愛的教育》是本日記體小說,記載了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生活.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yōu)的班長代洛西的...
曲松縣齒形: ______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小學生《愛的教育》讀后感,希望會...
曲松縣齒形: ______ 前不久,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jié)).它從教會學生...
曲松縣齒形: ______ [張敏 2010年12月2日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讀后感] 教育與心理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學會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張敏 2010年12月2日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讀后感.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感覺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其實,即使你不做教師,...
曲松縣齒形: ______ 《愛的教育》是一部對少兒進行美德教育的書.該書主要是寫一位12歲的小男孩安利柯在學校里一年的成長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愛的教育讀書心得10篇,方便大...
曲松縣齒形: ______ 《愛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戰(zhàn),用愛心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愛的教育》讀書筆記,僅...
曲松縣齒形: ______ 要成才就必得多讀書,越是多讀書就越能夠迅速地看許多書,因為有些書過去已讀過... 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愛是寬恕的,愛又是包容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
曲松縣齒形: ______[答案]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