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解析第一章 “有”與“無”的智慧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1.徼(jiào):邊界
今譯:可以用言語表達(dá)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關(guān)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引述
開篇這一整章,就在寫一個“道”字。關(guān)于老子的“道“,陳鼓應(yīng)教授如是說:
”道“是老子哲學(xué)上的一個中心觀點,在老子書上它包含有幾種意義:一、構(gòu)成世界的實體。二、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三、促進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四、作為人類行為的準(zhǔn)則。
本章所說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fā)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之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
《道德經(jīng)》與生活智慧
當(dāng)年老子在關(guān)令尹喜的一再懇請下,盛情難卻,給后人留下了這五千多字的奇書,到如今真跡早已失傳,現(xiàn)今最古老的傳抄本子就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了。然據(jù)專家考證,帛書中有非常多顯而易見的錯誤,所以雖說帛書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版本,但并不是最靠譜的。說不定是當(dāng)年哪位貪玩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的不合格抄寫作業(yè),本來是被教書先生差評要求重抄,興許是被愛子心切的母親大人作為墨寶收藏,陰差陽錯傳到今世也未可知。
圣人老子在勉為其難為后人留點什么的想法下,又覺得“道“這東西太難講了,所以提筆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個”道“字作動詞,言說之意),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大概老子也是擔(dān)心文字會束縛思想,所以惜墨如金,加之古文又沒有句逗,所以斷句都是各憑理解。也有人將這一句斷為”道可,道非,常道“,意在指出道的辯證統(tǒng)一,恒常的道是一體兩面的,而不是二元對立的,所以此解亦可通。
有與無,是道之兩面。道之精深微妙,當(dāng)然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言明。更何況憑我輩之根基和悟性,殫精竭力恐怕也未必明了圣人真義。但為學(xué)以致用,還是絞盡腦汁,以期求得一分正見,因此斗膽姑妄解之。
這里的 無 ,并不是指零或者沒有,而是一種潛藏力,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所辨識,所以用 無 來指”道“的難見其形,無邊無際。
而 有 ,是用它來指稱可見的物質(zhì)實體,所以通過這個 有 ,就象是一個座標(biāo)定位,我們就能理解萬物,因此說 有 是萬物之母。
為了更好的理解 無 和 有 ,我們姑且拿“人”來打比方。 無 可以指我們內(nèi)在心智,浩瀚無邊,你很難形容它長什么樣,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無法言明又確實的存在著,因為 無 ,我們對世界充滿了探索的愿望,創(chuàng)造力無限生發(fā);而 有 ,則是有形有象的,它既可以是我們外在的這個身體,也可以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臏?zhǔn)則,通過 有 ,給我們劃定了邊界,這個邊界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讓人與人能和諧的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存。
所以老子讓我們“常無”,“以觀其妙”,就象心理咨詢技術(shù)中的自由聯(lián)想,不設(shè)置任何框架、不進行任何評價,讓你完全放松地去想象和發(fā)揮,在無的狀態(tài)中去連接,去觸碰跟你最近的那個點,去抓住稍縱即逝的那一抹亮光。瑜伽中的靜坐或禪宗打坐,也是進入遼遠(yuǎn)廣闊的無的法門。“常無”,讓你回到內(nèi)在,保持定靜,你內(nèi)在的資源才能涌現(xiàn),妙處自現(xiàn)矣。
老子教導(dǎo)我們“常有”,“以觀其徼”。我們既擁有無限潛能和無垠內(nèi)在空間(無),又有著肉眼可見的物質(zhì)實體(有)。“常有”,可以讓人覺察到邊界,尊重別人的空間,尊重人際關(guān)系的界限。
有 與 無 同歸屬于道,用這兩個字來指稱道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二者在道保持著平衡穩(wěn)態(tài)。但 有 始于 無 ,如果失去了與 無 的連接,人的內(nèi)心會感到匱乏,內(nèi)在的力量出不來,不安全感加劇轉(zhuǎn)而外求,這時候向外的索取就不是“常有”的狀態(tài)了,而是一種失衡狀態(tài)。越失衡越希望靠外在的給予補足,導(dǎo)致在現(xiàn)世生活中隨意越界,如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多疑的妻子對丈夫的百般考驗、豐衣足食生活優(yōu)裕卻還不停索賄的貪官 ........在情感或物質(zhì)層面做無止境的貪求,再多的索取也難以填滿欲望的溝壑,并會加劇這種失衡狀態(tài)。
如果簡單的把“無”比成是心靈的加油站,那么“有”,就是文明的通行證。
以”無”修心,感受精神世界的豐盛富饒;以”有“正行,尊重物質(zhì)世界的規(guī)則界限。把握和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就已經(jīng)來到了豐饒世界的門口。
況蓉17591137032: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讀后感 -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德經(jīng)》,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dāng)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rèn)為道的作用,是沒...
況蓉17591137032: 道德經(jīng)第一章解釋 -
南寧市運動: ______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實的道,可以說出的名號就不是原本真實的名號.天地形成之時是沒有名號的,有了名號就有了萬物的名稱.所以無欲無求來觀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來觀察道的表現(xiàn).這兩者同出于混沌卻有不同名號,但都可以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獲得道之玄奧的途徑了.鄙人陋見,望見諒之!
況蓉17591137032: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解讀的問題,誰能給講解下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最好是完全的通讀,再加上一些見解之類的...以及個別特有名詞的分析..還有,徼應(yīng)該如何... -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能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尤其是第一章分歧最重 簡單說說第一章吧...個人支持古解道不可言論 大... 從孕有的角度去觀察大道的接交 大道原本就是從空無中生 要理解大道的奧妙就要首先摒棄自身的雜念與偏見 使自己進入一種...
況蓉17591137032: 在道德經(jīng)里面有一章是;與其病病,是與不病!好象這樣說吧!什么意思 -
南寧市運動: ______ 是“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意思是知道自己有還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很糟糕的事.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況蓉1759113703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理解和翻譯,出自文段 -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出自《道德經(jīng)》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百度只讓回答100個字
況蓉17591137032: 讀道德經(jīng)其中一章的感受 -
南寧市運動: ______ 我們對老子的道已經(jīng)有了幾點基本的了解.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jīng)》里很重要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tài)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并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
況蓉17591137032: “老子”說的關(guān)于誠信的話有哪些呢? -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道德經(jīng)》 第四十九章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
況蓉17591137032: 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無欲”與“有欲”各作何解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德經(jīng)中并沒有“無欲”與“有欲”的說辭,應(yīng)該是斷句有誤.語出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常有,欲...”在另一章則有“少思寡欲”一詞.道德經(jīng)中更多的是“無為”與“有為”的解讀.具體情況可到本人空間看看.
況蓉17591137032: 道可道非常道是出自誰之手 - 一人之下手游異人百科答案大全
南寧市運動: ______ 一人之下異人百科活動中有這么一道問題:“道可道,非常道”是出自誰之手? 這句話是我們從小就有耳聞的,那大家知道是誰說的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問題答案吧.一人之下手游異人百科答案大全道可道非常道是出自誰之手答案:老子答案解析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意思是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
況蓉17591137032: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開篇的兩句話.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人生的規(guī)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1.徼(jiào):邊界
今譯:可以用言語表達(dá)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關(guān)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引述
開篇這一整章,就在寫一個“道”字。關(guān)于老子的“道“,陳鼓應(yīng)教授如是說:
”道“是老子哲學(xué)上的一個中心觀點,在老子書上它包含有幾種意義:一、構(gòu)成世界的實體。二、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三、促進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四、作為人類行為的準(zhǔn)則。
本章所說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fā)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之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
《道德經(jīng)》與生活智慧
當(dāng)年老子在關(guān)令尹喜的一再懇請下,盛情難卻,給后人留下了這五千多字的奇書,到如今真跡早已失傳,現(xiàn)今最古老的傳抄本子就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了。然據(jù)專家考證,帛書中有非常多顯而易見的錯誤,所以雖說帛書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版本,但并不是最靠譜的。說不定是當(dāng)年哪位貪玩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的不合格抄寫作業(yè),本來是被教書先生差評要求重抄,興許是被愛子心切的母親大人作為墨寶收藏,陰差陽錯傳到今世也未可知。
圣人老子在勉為其難為后人留點什么的想法下,又覺得“道“這東西太難講了,所以提筆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個”道“字作動詞,言說之意),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大概老子也是擔(dān)心文字會束縛思想,所以惜墨如金,加之古文又沒有句逗,所以斷句都是各憑理解。也有人將這一句斷為”道可,道非,常道“,意在指出道的辯證統(tǒng)一,恒常的道是一體兩面的,而不是二元對立的,所以此解亦可通。
有與無,是道之兩面。道之精深微妙,當(dāng)然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言明。更何況憑我輩之根基和悟性,殫精竭力恐怕也未必明了圣人真義。但為學(xué)以致用,還是絞盡腦汁,以期求得一分正見,因此斗膽姑妄解之。
這里的 無 ,并不是指零或者沒有,而是一種潛藏力,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所辨識,所以用 無 來指”道“的難見其形,無邊無際。
而 有 ,是用它來指稱可見的物質(zhì)實體,所以通過這個 有 ,就象是一個座標(biāo)定位,我們就能理解萬物,因此說 有 是萬物之母。
為了更好的理解 無 和 有 ,我們姑且拿“人”來打比方。 無 可以指我們內(nèi)在心智,浩瀚無邊,你很難形容它長什么樣,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無法言明又確實的存在著,因為 無 ,我們對世界充滿了探索的愿望,創(chuàng)造力無限生發(fā);而 有 ,則是有形有象的,它既可以是我們外在的這個身體,也可以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臏?zhǔn)則,通過 有 ,給我們劃定了邊界,這個邊界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讓人與人能和諧的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存。
所以老子讓我們“常無”,“以觀其妙”,就象心理咨詢技術(shù)中的自由聯(lián)想,不設(shè)置任何框架、不進行任何評價,讓你完全放松地去想象和發(fā)揮,在無的狀態(tài)中去連接,去觸碰跟你最近的那個點,去抓住稍縱即逝的那一抹亮光。瑜伽中的靜坐或禪宗打坐,也是進入遼遠(yuǎn)廣闊的無的法門。“常無”,讓你回到內(nèi)在,保持定靜,你內(nèi)在的資源才能涌現(xiàn),妙處自現(xiàn)矣。
老子教導(dǎo)我們“常有”,“以觀其徼”。我們既擁有無限潛能和無垠內(nèi)在空間(無),又有著肉眼可見的物質(zhì)實體(有)。“常有”,可以讓人覺察到邊界,尊重別人的空間,尊重人際關(guān)系的界限。
有 與 無 同歸屬于道,用這兩個字來指稱道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二者在道保持著平衡穩(wěn)態(tài)。但 有 始于 無 ,如果失去了與 無 的連接,人的內(nèi)心會感到匱乏,內(nèi)在的力量出不來,不安全感加劇轉(zhuǎn)而外求,這時候向外的索取就不是“常有”的狀態(tài)了,而是一種失衡狀態(tài)。越失衡越希望靠外在的給予補足,導(dǎo)致在現(xiàn)世生活中隨意越界,如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多疑的妻子對丈夫的百般考驗、豐衣足食生活優(yōu)裕卻還不停索賄的貪官 ........在情感或物質(zhì)層面做無止境的貪求,再多的索取也難以填滿欲望的溝壑,并會加劇這種失衡狀態(tài)。
如果簡單的把“無”比成是心靈的加油站,那么“有”,就是文明的通行證。
以”無”修心,感受精神世界的豐盛富饒;以”有“正行,尊重物質(zhì)世界的規(guī)則界限。把握和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就已經(jīng)來到了豐饒世界的門口。
相關(guān)評說: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德經(jīng)》,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dāng)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rèn)為道的作用,是沒...
南寧市運動: ______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實的道,可以說出的名號就不是原本真實的名號.天地形成之時是沒有名號的,有了名號就有了萬物的名稱.所以無欲無求來觀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來觀察道的表現(xiàn).這兩者同出于混沌卻有不同名號,但都可以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獲得道之玄奧的途徑了.鄙人陋見,望見諒之!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能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尤其是第一章分歧最重 簡單說說第一章吧...個人支持古解道不可言論 大... 從孕有的角度去觀察大道的接交 大道原本就是從空無中生 要理解大道的奧妙就要首先摒棄自身的雜念與偏見 使自己進入一種...
南寧市運動: ______ 是“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意思是知道自己有還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很糟糕的事.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出自《道德經(jīng)》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百度只讓回答100個字
南寧市運動: ______ 我們對老子的道已經(jīng)有了幾點基本的了解.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jīng)》里很重要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tài)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并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
南寧市運動: ______[答案]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道德經(jīng)》 第四十九章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德經(jīng)中并沒有“無欲”與“有欲”的說辭,應(yīng)該是斷句有誤.語出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常有,欲...”在另一章則有“少思寡欲”一詞.道德經(jīng)中更多的是“無為”與“有為”的解讀.具體情況可到本人空間看看.
南寧市運動: ______ 一人之下異人百科活動中有這么一道問題:“道可道,非常道”是出自誰之手? 這句話是我們從小就有耳聞的,那大家知道是誰說的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問題答案吧.一人之下手游異人百科答案大全道可道非常道是出自誰之手答案:老子答案解析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意思是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
南寧市運動: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開篇的兩句話.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人生的規(guī)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