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1、襁褓——指不滿周歲
2、孩提——指2~3歲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歲。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4、齠年——指男孩8歲
5、總角——幼年泛稱。稱童年為“總角”。
6、黃口——指10歲以下的孩子
7、金釵之年——指12歲(女)
8、豆蔻年華——指13歲(女)
9、舞勺之年——指13~15歲
10、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11、及笄之年——指15歲(女)。 “笄”,謂結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破瓜年華、碧玉年華——指16歲(女)
13、舞象之年——指15~20歲
14、桃李年華——指20歲(女)
15、弱冠——指20歲(男)。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16、花信年華——指24歲(女)
17、梅之年——指至出嫁。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19、半老徐娘——指至30歲(女)
20、而立之年——指30歲(男)。
21、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
22、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歲。
23、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指60歲。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24、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25、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6、杖朝之年——指80歲
27、耄耋之年——指80~90歲
28、黃發(fā):指長壽老人。 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
29、鮐背:指長壽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30、期頤:指百歲。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yǎng)。
擴展資料
1、男性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志學——十五歲。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
2、女性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及笄——女子十五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
米壽:指八十八歲: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
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
茶壽:“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1、度:小兒初生之時。
2、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3、金釵之年:女孩12歲。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5、及笄[ jī ]:指女子15歲。
6、志學之年:15歲。
7、舞象之年:少年15~20歲。
8、二八:16歲。
9、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
10、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11、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12、桃李年華:女子20歲。
13、花信年華:女子24歲。
14、而立(而立之年):30歲。
15、半老徐娘:女子30歲。
16、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17、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18、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19、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20、耆[ qí ]:古稱60歲的人為“耆”。
21、耄[mào]:古稱80歲至90歲的年紀,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22、耋[dié] :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23、白壽: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24、期頤:百歲高壽。
25、茶壽: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比喻稱謂
1、0歲:度、孩提、襁褓、湯餅之期、
2、1歲:牙牙、周晬、孩提。
3、8歲:總角、童齔[chèn]、始齔、髫年、齠年。
4、9:九齡、黃口、指數(shù)之年。
5、10歲:幼學。
6、12歲:金釵之年。
7、13歲:豆蔻、十三、舞勺之年。
8、15歲16歲:及笄、結發(fā)、志學之年、束發(fā)、碧玉年華、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成童、二八、破瓜。
9、20歲:加冠、結發(fā)、弱冠、桃李年華
10、30歲:而立、始室、克壯、半老徐娘。
11、40歲:不惑(不惑之年)。
12、50歲: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
13、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下壽、耆[qi]、耆[qí]艾、還歷壽:61歲的壽辰。
14、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15、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中壽:指80歲以上、米壽:指88歲。
16、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鮐背、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7、100歲:期頤、上壽、期頤之年、茶壽:指108歲、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擴展資料:
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0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1歲:牙牙——嬰兒學語的聲音。
周晬——指嬰兒周歲。
2歲: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2-3歲的兒童)
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垂發(fā)扎成兩個發(fā)髻,形狀似羊角,(“總”為聚攏的意思)故稱“總角”。
童齔——通常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10歲: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以豆蔻來指代女子13歲。
15歲: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后,就將頭發(fā)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束發(fā)——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二八——二八為兩個八歲相加為十六歲。
破瓜、碧玉年華——古代將瓜拆分成兩個八來紀年,破瓜即為兩個八,相加為十六歲。
20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但體型尤未壯,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
30歲:而立——指男子三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40歲: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50歲:天命——指男子五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為五十。
60歲:耳順——指男子六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花甲——天干地支紀年法,從甲子開始,六十年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歲稱作花甲。
70歲:從心——指男子七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依次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
77歲:喜壽——指77歲,草書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歲。
80歲:耄耋——指八十歲。《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歲的老人。
88歲:米壽——米字拆開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歲,還可表示年事雖高但任食欲旺盛。
90歲:上壽——指九十歲。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褶皺如同老人的皮膚,故借此指代九十歲。
凍梨——年事較高的老人會有老年斑,如同凍梨上的斑紋,九十歲的老人也稱凍梨。
99歲:白壽——九十九歲比百歲差一歲,百字去掉一為白,故稱白壽。
100歲:期頤——是一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人生不同年齡的稱呼是什么?
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稱呼:一、年齡段為童年: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7歲(女)——髫年;8歲(男)——齠年;幼年泛稱——總角;童年——垂髫;10歲以下——黃口;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青少年——束發(fā)。二、年齡段為少年...
人生各個年齡段如何劃分
人生各個年齡段的劃分,在古代有著獨特的稱呼,這些稱呼不僅體現(xiàn)了時間觀念,也富含了文化韻味。以下為不同年齡段的古稱:1. 童年時期:- 不滿周歲:襁褓 - 2至3歲:孩提 - 7歲(女孩):髫年 - 8歲(男孩):齠年 - 幼年:總角 - 童年:垂髫 - 10歲以下:黃口 - 12歲(女孩):金釵之年...
人一生當中不同的年齡段的稱呼?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人們賦予了許多富有詩意的稱謂。從嬰兒時期的“襁褓”到十二歲的“金釵之年”,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名字。如“孩提”指兩至三歲的孩子,“總角”則是泛指幼年,而“垂髻之年”則是指兒童期,形容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的形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稱謂也更加具體。十歲被稱作“幼學”,因...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什么稱呼?
這些稱呼不僅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如“總角”、“垂髫”、“束發(fā)”等稱呼,不僅描述了年齡,還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而“弱冠”、“而立”、“不惑”等稱呼,則反映了古人對人生各個階段的不同期許。除了上述稱呼外,還有“待年”、“及笄”、“有室之年”、“杖家之年...
各個年齡段所稱呼的詞有哪些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告早知: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
每個年齡段的稱謂是什么?
中國古代對不同年齡段的稱呼充滿了文化韻味,體現(xiàn)了社會對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視與尊重。以下為各個年齡段的稱呼:1. 不滿周歲:襁褓 2. 2~3歲:孩提 3. 女孩7歲:髫年 4. 男孩8歲:齠年 5. 幼年泛稱:總角 6. 10歲以下:黃口 7. 13~15歲:舞勺之年 8. 15~20歲:舞象之年 9. 女孩12歲...
各個年齡段的稱謂
1. 不滿周歲,嬰兒;2. 二至三歲,幼兒;3. 十歲左右,兒童;4. 女孩十三歲,豆蔻年華;5. 二十歲,青年;6. 三十歲,壯年;7. 四十歲,中年;8. 五十歲,知天命。中國的年齡段稱謂源遠流長,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幼兒期稱為“孩提”,黃口時期為“黃口”,少女十三為“豆蔻”,男子二十謂...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什么稱呼?
大衍之年 21.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22.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23. 80歲——杖朝之年 24. 80~90歲——耄耋之年 25. 90歲鮐背之年 26. 100歲——期頤 以上是各個年齡段的傳統(tǒng)稱呼,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年齡的不同階段所賦予的特殊意義。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0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1歲:牙牙——嬰兒學語的聲音。周晬——指嬰兒周歲。2歲: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2-3歲的兒童)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垂發(fā)扎成兩個發(fā)髻,形狀似羊角,(“總”為聚攏的意思)故稱“總角”。童齔——通常指人的...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什么稱呼?
在中國古代,人的不同年齡段有著各種雅稱,這些稱呼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不滿周歲的孩子被稱為襁褓中的嬰兒,2~3歲的孩子則被稱作孩提,這兩個階段的孩子充滿了天真無邪的快樂。女孩在7歲時被稱為髫年,意味著她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男孩則在8歲時被稱作齠年,標志著...
相關評說: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老爺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答案] 以下是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中國古代的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趣談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答案] 知命也作知天命、半百、知非, 認識天命或命運, 五十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年齡稱謂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wèi)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
云龍區(qū)柔性: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