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老子人生智慧論文,在線等? 高分求一篇2000字的道悟《老子》論文!看過老子的,原創(chuàng)的,...
《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不但如此,老子還給我們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剛。第一是裝,第二是忍,第三是讓。我們讀老子的書會發(fā)現(xiàn)他很喜歡用一個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后來由此發(fā)展為我們中國一句成語,大智若愚。若是什么意思?好像。最直的好像是彎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聰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是對人生智慧的關(guān)注與思考。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
儒、
道思想對中國人的生存方式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
道家,
人們往往就會用積極
與消極,入世與出世來進行抽象的評價,那其實是大大的誤解,林語堂先生說得好,
“
其實
我們每個人都一半是儒家主義者,一半是道家主義者。
”
《老子》流傳至今,版本甚多,傳世本有
81
章,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共
5000
余
字。雖然篇幅不長,文字簡短,但卻蘊含哲理,閃爍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語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會的一些永恒法則,其中心就是要說清一個
“
道
”
字,但老子自己也認為
“
道
”
是很
難講清楚的。所以《老子》一開篇便坦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真可謂莫
名其
“
妙
”
難道其
“
玄
”
。雖然如此,老子還是認為
“
道
”
確確實實存在。
“
道
”
是萬物之母、宇宙本
原,
道生一(氣),
—
生二(陰陽),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極陰陽圖,也是三爻所構(gòu)成的
八卦,統(tǒng)稱為太極八卦),三生萬物,
“
道
”
又是自然運動的規(guī)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這種宇宙天地之大
“
道
”
,或許就是我們?nèi)松枰I(lǐng)悟與追求的最高境界(馮友
蘭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讀《老子》獲得的幾點膚淺的感悟:
一、如何為人:從
“
上善若水
”
到
“
人生若水
”水不僅是生命的搖籃,
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賢們往往從流水中獲得了人生的
感悟。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
“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
”
的命題。孔子面對滔滔東去,
奔流不息的流水頓生感嘆: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西方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以水為喻,指
出
“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
。唐詩
“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
,蘊含著多少人生的況
昧?印度詩人泰戈爾用優(yōu)美的詩句表達出深刻的哲思。
“
不是錘的打擊,
而是水的載歌載舞,
才使得鵝卵石臻于完美的
”
。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為人之道的當首推老子。老子曰: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
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
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樣的品格,為人要像
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求回報的水一樣。
水總是往低處流,
故絕無傾覆之患;
水滋養(yǎng)萬物而不
求回報,
顯得那仁慈;水,
表里如一,所以它誠信;
水,
公平如鏡,
一視同仁,
所以它善治;
水能蕩滌污垢,
載舟覆舟,
降灑甘露,
攻堅克強,
功能無量,
所以它善能;
水,
可因循四季,
變?yōu)橛暄┍?br />保護萬物生靈,
所以它善時。
“
七善
”
是老子對理想人格的闡述。
“
不爭
”“
處下
”
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確,以水為鏡,可鑒人生:
如水之靜,淡定從容靜若水;
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
如水之謙,輕看名利淡如水;
如水之化,隨機應(yīng)變?nèi)崛羲?br />
如水之韌,百折不撓韌若水。
二、如何做事:從
“
不救救人
”
到
“
揚長育人
”
道家認為,
“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
,即是說差異性和多樣性乃是世界的自然而應(yīng)然的狀
態(tài)。物固然如此,人也不能例外。此所謂
“
以不救救人
”
。
《論語》中記載子路問:
“
聞斯行諸?
”
子曰,
“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
冉有問,
“
聞斯行諸?
”
子曰,
“
聞斯行之。
”
公西華:
“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
有父兄在
‟
;求也問聞
斯行諸,子曰,
„
聞斯行之
‟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教育中保持和發(fā)展多樣性和差異性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于教育對象之個體性的尊重,
同時
也是為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有利于每一個個體去充分實現(xiàn)其獨特的社會價值。
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
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倡導(dǎo)的
“
以不救救人
”
的理念啟示我們:教育不僅要
“
因材施教
”
,更應(yīng)當
“
因長施教
”
,
實施揚長教育。
三、如何從政:從
“
無為而治
”
到
“
無為而為
”
老子講
“
人法地
”
。
“
地
”
何以值得效法?是因為地性喜靜,無為自化。
《易經(jīng)》坤卦六二
爻辭曰:
“
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
,直、方、大是地的形狀,地的品格則是無為無不為(不習(xí)
無不利)。老子所說的
“
人法地
”
,即法地之無為而治,守靜貴柔。又曰
“
道法自然
”
,是說道
常無為,應(yīng)順自然以動。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意思是說,道永遠是清靜無為,卻又是無所
不為的。清靜無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張。
但如果我們把
“
無為
”
望文生義理解為
“
無所作為
”
就大錯而特錯了。李約瑟在他的《道家
與道家思想》中指出,對于老莊這樣的
“
原始科學(xué)家
”
來說,
“
無為
”
的意思就是不做違反自然
的活動。可見,
“
無為
”
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與
“
有為
”
不同的另一種
“
為
”
。按道家的思想,
“
有
為
”
即是強為,是造作,是自尋煩惱。道家認為,我們總是背著與天地萬物相對立的自我在這個世上行走,所到之處總是要干與天地萬物的根本
“
道
”
相違背的許多事情。殊不知人的本
性與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合一),違背天道也即是違背人的本性。為政者若陷于
“
有為
”
不知
自拔,就不免暗于一隅,囿于一事。
老子的
“
無為
”
,就是要我們從道的規(guī)律性出發(fā),做事為政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
我無
為而民自化(教育),我好靜而民自正(純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莊
子也指出
“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
道家的
“
無為而治
”
對后世為官治國者無疑會產(chǎn)生影響。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以老子的
“
無為
”
思想治理國家。到文景時代,國家空前繁榮昌盛,歷史上稱之為
“
文景之治
”
。唐朝開
國皇帝高祖李淵,
更是把老子供奉為自己的祖先,
規(guī)定道教為眾教之首,
確立了唐朝尊崇道
教的國策。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代,他崇尚道家思想,出現(xiàn)了少有的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史稱
“
貞觀之治
”
。當年,
美國的里根總統(tǒng)在第二次的就職演說中就引用過
《老子》中
“
治大國
若烹小鮮
”
的話,
看來他對老子的
“
無為而治
”
是有所理解的。
當然,
西方人也存在
“
無為
”
理念。
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請教一個自然法則決定論者,
“
我要做什么才能讓我的國家繁
榮?
”“LAISSEZ FAIRE
,
LAISSEZ PASSER
。
”“
自由放任。
”
有人這樣翻譯,作家柴靜把它
叫做
“
仁慈的忽視
”
,我以為,用老子的
“
無為
”
二字當是最為恰切的翻譯。
老子的
“
無為而治
”
啟示我們,為官從政,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人與自我的關(guān)系著眼,
就是要注重修身、得道,做到少私寡欲,守靜不爭。
“
我無欲而民自樸
”“
夫唯不爭,而天下莫
能與之爭。
”
廉潔從政,清白做人,率先垂范,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學(xué)識魅力,才能魅力,
行不教之教,不管之管,
無為之為。
當下人類面臨著一項共同的挑戰(zhàn)和沖突,即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
人與自我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生態(tài)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
人們在尋
找精神家園,
在尋找回家的路,
博大深邃的道家文化和人生智慧,
為世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精神資源。
今天,我們也可從道家文化和人生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特別是知天、知人、知已之道。
“
讓我
們在圣賢思想的光芒下學(xué)習(xí)、成長!
”
10分想要1000字?自己想吧。
求關(guān)于老子和《道德經(jīng)》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終極歸宿“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jīng)》以“道”字開篇,“道”也是其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字眼,可以說整個《道德經(jīng)》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字展開的。《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終其一生的追求。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雖然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
求一篇800字議論文以“更上一層樓”為主題
單就個人而言,無論苦難挫折或成功喜悅都是人生財富,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中成長。孟母斷織,孟軻便知為事當持之以恒;陶母退魚,陶侃學(xué)得為官當清廉,自此公物不敢有所近。假若拋棄過去,那么人生便成斷層,只怕左右碰壁,到頭來都難有成就。歷覽前賢,莫不從自身歷史中自勵,從自身經(jīng)歷中獲益。老子曾為...
上善若水:老子哲學(xué)的最高智慧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做人如水:能適應(yīng)任何環(huán)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wěn)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切都是因為它柔美、滋潤。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64個人生感悟前言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老子,這位卓越的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智慧留下了不朽的印記。他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含豐富哲學(xué)思想的瑰寶,其獨特的思想體系和辯證的智慧,歷經(jīng)歲月洗禮,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發(fā)展。這部作品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起著無可替代...
求一篇品讀人生的議論文
因此,有理由相信137億年 發(fā)展史的宇宙及其他星球,那里應(yīng)該也有智慧的生命存在,至少人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如天體運行規(guī)律等無法解釋的更高科技文明的存在。這就說明天上有生命的存在。既然有更高級的智能生命的存在,就會有真信息在地上,那么真信息在那里呢? 從天門學(xué)、生物學(xué)、孔子、老子、孟子、瑪雅人、諸世紀 ,天外來客...
老子的智慧
天地萬物,各有其所,順乎道而行于然,這才是老子智慧的精華啊。無數(shù)人曾探尋過道,無數(shù)人曾參悟過道,而今后仍將有無數(shù)追求者不斷的去前赴后繼的去思索和執(zhí)著著道。? ? ? ?清風(fēng)明月,大道常存。愿大道多廣播,愿人生少憂患,也許,這也是老子未盡的心愿吧。
老子智慧:上善若水,生活如水
在不動聲色中達到目的,才是人生智慧,這就是弱的智慧。試想一下,女兒在外開開心心的回家,她一進門就被一頓臭罵,肯定會爭吵的。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那種強的教育可能會適得其反,而這種弱的教育反而效果出奇。如水一般的柔弱,是一種很深的智慧,我們都要學(xué)習(xí)像水流一般柔弱,才會容易到達生活...
滿招損,謙受益 ‖《道德經(jīng)》第九章所蘊含的人生智慧
鐵器太尖利,就容易斷裂。從那以后,張建收斂了自己張揚的個性,依然是學(xué)霸,卻懂得了時刻保持謙遜,不倨傲,不恃名。工作以后,在單位很快得到了晉升,并且,他一直牢記教訓(xùn),低調(diào)行事。因此事業(yè)順利,家庭幸福。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中早就告訴我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讀書,使人有更深的思考!
關(guān)于“慎獨前行,修身為學(xué)”的議論文。
故老子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5]人失去真心也就是失去真實的自我。故人要獲得自我的真實,實需“慎”,方能發(fā)于己心,忠于己心,達于己心,安于己心。三為誠心。誠心起自心之真,故“真誠”常聯(lián)言。但誠不就是真,真是心的本然狀態(tài),誠則是心的流行發(fā)用。真是靜,誠是動...
老子的人生智慧內(nèi)容是什么
1.千手觀音 2.千面老子 3.我之江月 第二講 殘缺圓滿的《老子》--四個偉大最高峰 一雙斷臂殘缺美 1.殘缺圓滿,大圓似缺 2.知止求缺,古今中外無完人 3.知止則止,功業(yè)無盡頭 第三講 反向思考的《老子》--條件環(huán)境未論及 大智弱智有問題 1.反向思考,逆推事理 2.逆推事理之兵戰(zhàn)智慧及反觀歷史...
相關(guān)評說: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什么是知足常樂?知足常樂是一種對現(xiàn)在已得到的、擁有的、持一種滿足的態(tài)度.知足常樂議論文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知足常樂優(yōu)秀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閱...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逍遙游】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nóng)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即現(xiàn)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zhèn)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道學(xué)家派...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給你說說我寫的,獲了級部一等獎,拿來你看看 “道德”是一個不陌生的字眼,它是... 老子曾在《道德經(jīng)》中談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道德經(jīng)》,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老子與范蠡》一書作者王振川考證出,老子著作《道德經(jīng)》時是119歲.即使老子沒有活到160歲,至少活過120歲.按照生物節(jié)律,160...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無為;處眾人之所惡,即守柔處弱.因此說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勝(優(yōu)于)剛強,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在平平淡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jù)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yīng)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
余杭區(qū)特性: ______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這就是“知足者常樂”.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會感到永遠快樂,就沒有了非分的念頭,就會踏踏實實,安若止水,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在知足的人看來,有飯吃,有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