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見歡>PPT中心句 <相見歡>中心句是哪一句阿?幫幫忙
【作者】:李煜
【 題 】:相見歡
【內(nèi)容】: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姹紫嫣紅的花兒轉(zhuǎn)眼就要凋謝,
春光未免太匆匆,
無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風!
春花雨,美人淚,給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時再重逢
人生本長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東!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當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缋畎住哆h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啵缜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李煜(937~978) 五代詞人。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繼位,史稱后主。38歲時,宋師長驅(qū)渡江,迫圍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稱臣于宋。李煜在位時,一直卑屈事宋,歲時貢獻,府藏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華奢侈,迷信佛教,終于為宋所滅。他在政治上是庸駑無能的皇帝,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后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xiàn)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云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變?yōu)榍敉健G璧纳睿鰢纳钔矗碌淖窇洠?quot;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的轉(zhuǎn)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fā)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nèi)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shù)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后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chuàng)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cè)嶂溃_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zhì)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chuàng)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xiàn)能見到的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后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jù)近代多數(shù)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
風流才子誤作人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劇人生
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十余里的地方,有個村子叫孫李唐莊。故老傳說,當年李煜被俘入汴,宋太祖賜宅于斯,宋太宗又賜毒藥于斯。所謂孫者,乃遜也,此為李唐遜位之所居。人事滄桑,久經(jīng)變遷。而今的孫李唐莊,小橋流水,棘籬土院,昔日幽居的小樓早已不復存在了。
誰能役役塵中累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嫡長子襲位的封建傳統(tǒng),他絕對沒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絲毫不作這樣的奢想。他的本志大約就是要做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經(jīng)綸滿腹的高人隱士。天性儒弱多病,喜文厭武。在其性格構成的諸多因素當中,他更多地承繼了父親李璟的風范。“后主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他又知音律,善詞章,工書畫。書學柳公權,十得八九。曾作顫筆樛曲之狀,道勁如寒松霜竹,人謂金錯刀。又,每常寫大字的時候,棄筆不用,唯以卷帛書之,上下左右皆如人意,世謂撮襟書。其畫則以翎毛墨竹最為擅長。老于霜皮,煙梢露葉,披離俯仰,宛若古木,自有一派清爽不凡的神韻。他藏書甚富,讀書也多。據(jù)說,宋太祖平定江南,從金陵館閣得書十余萬卷,且校勘精審,編秩完具。這在五代十國那個極度動蕩的年代,是十分難得的。那么,在諸書當中,他潛心鉆研的是什么呢?舊臣徐鉉講過這樣一件事:“(煜)嘗從容與近臣曰:‘卿輩從公之暇,莫若為學為文;為學為文,莫若討論六籍,游先王之道義。不成,不失為古儒也。’”巳御制雜說序》)可見,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是他常修的功課。但是不知為什么,他的思想并沒有為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所束縛。圣人不是講“立言、立德、立功”嗎?他卻只要“立言”,于德治、武功,沒有多少興趣。圣人不是說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嗎?他并不以“達”為意,也不想為天下黎庶承擔什么責任,他一心只要“獨善其身”。這里面的原因是復雜的。一方面,他身處封建社會的亂世,正如五優(yōu)十國其他上層文人那樣,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實際上在他們精神上已經(jīng)解體,已經(jīng)動搖。分崩離析的時代,割據(jù)政權的朝夕不保,都使他們?nèi)狈φ芜M取之心。汲汲顧景,唯恐不及。追求現(xiàn)世快活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特征。“冷笑秦皇經(jīng)遠略,靜伶姬滿苦時巡。”“誰能投投塵中累,貪合魚龍構強名。”奏始皇、周穆王,雖然雄視天下,耀威四海,但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墮入塵網(wǎng)之中,只能是自尋苦惱。萬古到頭終一死,大可不必為了虛名面勞瘁心力。“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傾碗更為壽,深卮遞園賓。”瞧!這是多么的自在瀟灑。“自出膠庫,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議優(yōu)游。思追巢許之余塵,遠慕夷齊之高義。”(《即位上宋太祖表》)的李煜就是這樣描述他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理想的。
另一方面,是李煜長兄弘冀的猜忌。史載,弘冀為人沉厚寡言,剛毅果斷,常州一戰(zhàn),大敗吳越兵,以戰(zhàn)功被圍立為太子,參決政事。但是,他的某些舉動屢進李璟旨意,璟遂起廢立之意,弘冀就暗地派人把叔父景遂毒死了。弘冀于自已的同胞兄弟能否相容呢?未必。現(xiàn)傳李煜的兩首《漁父》詞隱約透露出一些消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波有幾人。
一槕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據(jù)傳,這兩首詞題在南唐衛(wèi)賢所畫《春江釣奧圖》上。詞中歌頌的漁隱生活明顯地帶有作者的主觀情緒,當是他受長兄猜忌而希求避禍心理的真實寫照。煜生有奇表,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這種相貌當也很容易召致弘冀的忌根。大舜、項羽不都是重瞳于嗎?一個是圣人,一個是英雄,李煌焉能是等閑之輩?不管弘冀意下如何,李煜為自身計,當亦會竭力躲避政治的。他自號鐘隱,又別稱鐘山隱士、鐘蜂隱者、蓮峰居士,明確表示自己無意朝政。事實上,他也從來汲有想過一生要成就什么政治大業(yè),他一心只要做個文人才子,他的最大希求只在于成就自己的文學才干。如此而已。
天教心愿與身違
歷史對人生耍弄了又一個悲劇。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太子弘冀毒殺晉王景遂不久,自己也死了。李煜的其他幾個哥哥也都早卒。煜以次改封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立為太子。同年李璟病亡,遂即位于金陵。年僅二十五歲的李煜硬是被歷史推上了政治舞臺。此時的南唐政權已經(jīng)日薄西山,早在周世宗顯德五年,李驟就去帝號,改稱江南國主,奉周正朔,盡獻江北郡縣。璟還給周世宗上表,卑稱與周“外雖君臣,內(nèi)若父子”,隨貢金銀布帛若干。嗣后,宋代周。懾于大國的威嚴,璟繼續(xù)進貢,歲費數(shù)萬計。據(jù)《通鑒》記載:“南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臣事于周,歲時貢獻,府藏空竭,錢益少,物價騰貴。去年鑄當十大錢及當二錢文。”內(nèi)優(yōu)外患,風雨飄搖。一種亡國的緊迫感沉重地壓在李煜心頭。想振作,想圖強嗎?談何容易!以乃父之英武明斷,尚不能保社稷于不衰,自己這個懦弱文士又怎能挽狂瀾于既倒?大廈將傾,李煜不僅沒有拯救危局的魄力和才能,甚至連這個設想都不曾出現(xiàn)過。“外示恭儉,內(nèi)懷觀望。”這是他做皇帝十五年所奉行的基本國策。即位當年,他就給宋太祖上表奏稱:“既嗣宗訪,敢忘負荷。惟堅臣節(jié),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尊于祖禰,實當受譴于神明。方主一國之生靈,遐賴九天之覆蓋。”他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誠,換取宋太祖的寬容之心:他主動削去唐號,稱江南國主,請罷詔書不名,貶損一切制度;宋使來唐,他衣紫抱,去甌吻;他每年從國庫拿出大量財物貢宋,名定曰助祭、助葬,名之曰犒師、買宴、賀節(jié)令;他還奉宋旨意,寫書與南漢主劉鋹,約與俱事宋。開寶六年(973),宋盧多遜來求《江南圖經(jīng)》,李煜深知這是宋將南伐的前奏,但他還是令人抄錄一本送去了。宋于是熟知江南十九州屯戍遠近,戶口多寡,為用兵做好準備。同年,南都留守林仁肇,密言后主,勸他乘宋疲于征討之時,出師壽春,以復故境。為了替后主起兵作開脫,林甚至說:“兵起日,請以臣舉兵外叛聞,事成國家饗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預謀。”后主膽量畢竟太小了,對此他竟不敢信從,而且聽信讒言把林酸殺了。是年,內(nèi)史舍人潘佑有感于國運衰弱,用事者充位,憤切諫言,連上八疏,詞窮理盡。后主大怒,以為是其友李平所激,殺平,佑自剄。佑所上表章說:“陛下既不能強,又不能弱,不如以兵十萬助收河東,因率官朝覲,此亦保國家之良策也。”這話說得十分剴切。于宋,李繼既不敢稍事違抗,又不甘心俯首貼耳前去朝覲。他存的是僥幸心理。南唐晚亡一天,似乎他這個嗣主便算盡到了義務,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李煜太天真了。“天下一家,臥提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開寶七年,宋太祖遣李穆為國信使,持詔約煜同閱犧牲,且諭以王師將討,宜早入朝之意,煜以疾辭。王師將臨,煜大失所望,他回報說:“臣事大朝,冀全宗把,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于是修葺城堡,教習戰(zhàn)船,開始備戰(zhàn)。第二年,宋與吳越會師圍金陵,想欲盡室自焚不得,遂率百官親屬肉袒出降。
十五年的屈辱難堪,李煜如何取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呢?放縱性情,耽于聲色。作為一國之主,他不僅具有無比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而且也無須顧忌什么,大可任情而動,隨意而行。還是讀一談他這一時期寫下的小詞吧: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負溜,酒惡時拈花策嗅。別殿遙聞蕭鼓奏。(《浣溪沙》)
那些因春傷懷,感秋落淚,長夜歡飲,宮帷調(diào)情,李煜一一寫來,勾勒刻畫,有情有韻。他這些作品,與其說寫盡了風流繾綣,勿寧說是于溫馨香軟之中尋求一種精神慰藉,尋求自己在政治生活中那被嚴重扭曲了的自我意識。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大小周后的愛情。大周后,小字娥皇,大司徒周宗的女兒。十九歲與煜成婚。煜即位,立為皇后。周后精音律,善歌舞,通書史,至于采戲弈棋,也無不絕妙,可稱得上是五代時期的一位才女。據(jù)說,唐代的《霓裳羽衣曲》,至五代已經(jīng)絕響,煜得殘譜,周后與之變易訛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聽。今傳《玉樓春》詞正記此事: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絲策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
上片寫春殿歌舞的盛況,下片寫踏月而歸的興致,夫妻雙方都陶醉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天國里。
李煌與周后情好甚篤,只有在與周后的吟商咀羽之中,他才完全意識到了自我價值的存在,才真正體嘗到了人世間愛的幸福和甜蜜。周后一死,李煜的悲悼之情是可以想見的。“昔我新昏,燕爾情好。媒無勞辭,筮無違報。歸妹邀終,咸爻協(xié)兆。他仰同心,綢繆是道。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終往告。嗚呼哀哉!”他除了作誄作詞而外,還有八九首詩,發(fā)抒同樣的感情。即使在周后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觸物傷懷,不能自持,這在古代君王的艷史之中是獨一無二的。
歷來有異議的是他利小周后的關系。陸游《南唐書·后紀傳》說:“或謂后寢疾,小周后已入宮中。后偶事幔見之,驚曰:‘汝何日來?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對曰:‘既數(shù)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放后主過哀以掩其跡云。”馬令《南唐書·后妃傳》又經(jīng):“后自羅惠殂,常在宮中。后主樂府詞有‘衩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道類,多傳于外。至納后,乃成禮而已。”對他們二人的關系,我們無意深究。應該看到,李煜作為一位帝王,妻死易人,他無須故作姿態(tài);以李煜性情之率真,他也不會裝腔作勢。我們不能因為南唐在李煜時代滅亡,就說他是荒淫無道;我們也不能因為歷史上的英武之君建立了功業(yè)而原諒他們私生活的放蕩。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可避免的。李煜的亡國,不亡于浪漫多情,而亡于政治上的軟弱和低能。
一旦歸為臣虜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正月,李煜等一行人被押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煜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宋以他屢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為違命侯。同年,太祖死,太宗即位,改封隴西公。早在開寶四年,宋太祖就在汴京城南修造了禮賢館,其目的是為了招煜來降。后賜錢俶。覲見之日,太祖又賜煜冠帶器幣若干。太平興國二年(977),煜自言家累之重,太宗命增給月俸,另賜錢三百萬。煜心情抑郁,務為長夜飲,宋宮每日供酒三石。作為降王,宋帝在生活上并沒有難為他。但是他們卻剝奪了他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嚴。《宋史·世家》:“太宗嘗幸崇文院觀書,召煜及劉提令縱觀。謂思日:‘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冊多卿之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煜頓首謝。”掠奪了人家的藏書,還詢問人家讀書與否,這是侮辱,是對人的自尊心的有意挫傷,又,宋王铚《默記》引龍袞《江南錄錄》“李國主小周后隨后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shù)日而出,必大泣駕后主,聲聞于外,多宛轉(zhuǎn)避之。”明人沈德符《野獲編》又謂:“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后圖》,太宗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周后肢體纖弱,數(shù)宮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額不勝之狀。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曰:‘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其事雖貞傳聞,也未必毫無根據(jù)。若屬實,這當又是奇恥大辱,李煜殘破的心靈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羞愧,惱怒,痛恨,后悔,種種情感奔騰洶涌,他再也不能沉默了: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
這恨是那樣深長,那樣強烈。他無法擺脫,剪不斷,理還亂。他有時拼命飲酒,為的是暫時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經(jīng),但酒力一過,哀愁憂苦又一齊涌來;他有時又寄情夢幻,一餉貪歡,而一夢醒來,終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他只有用筆,用顫抖的心音,填寫一首又一首小調(diào),長歌當哭。
然而,他的心情有時又顯得異常的平靜。在經(jīng)歷了天上人間的巨變之后,他又認真地進行著懺悔: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官娥。(《破陣子》)
家國是父祖開創(chuàng)的,山河又自來美麗多姿,自己哪里認得干戈劍戟呢?“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人生的幼稚,性格的軟弱,難道就能葬送一個國家嗎?然而事實正是如此。一旦有變,國亡家破,千古蒙羞,那難堪真是難以表述。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內(nèi)疚,他為錯殺了潘佑、李平感到后悔,他為故國的淪于己手感到不安,他也為城破之時沒有及早自盡感到心酸。真的,活著倒不如死了,以自身的鮮血洗刷掉昏聵、懦弱和無能。樂不思蜀的劉禪不是享盡天年了嗎?是的,他人雖然活下去了,但靈魂早已死亡。仰人鼻息,寡廉鮮恥,那才是真正的昏君。李煜不當屬于這一類。他有筆,富有文學才華,他可以用樂府歌辭來發(fā)泄憤值心音,來反抗凌辱和摧殘,來恢復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嚴。人生悲劇的命運和藝術家的美學追求完美地融匯在一起。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七夕之夜,李煜四十二歲生日。他命前妓在小樓作樂,含淚歌唱了這首《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太宗大怒,遂派人送藥把他毒死了。李煜之死,自有其悲壯的一面。
【作者小傳】: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 很多
【年代】:唐
【作者】:李煜
【 題 】:相見歡
【內(nèi)容】: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姹紫嫣紅的花兒轉(zhuǎn)眼就要凋謝,
春光未免太匆匆,
無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風!
春花雨,美人淚,給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時再重逢
人生本長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東!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中心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煜怎么讀音,煜怎么讀
“煜”這個字的讀音為(yù),“煜”字屬于左右結(jié)構的漢字,它的偏旁部首為“火”,“煜”字較早見于小篆當中,當其作為動詞的時候,主要表示照耀的意思,當“煜”詞為形容詞時,則表示明亮、光輝照耀之意。1、燁煜 意思:即形容樂曲聲繁盛之貌,也可用來形容光輝閃耀之意。例句:這城里終日管弦燁煜...
煜念什么字
[yù wěi]光彩華盛貌。煒煜 [wěi yù]輝煌顯耀。曄煜 [yè yù]1.聲之盛貌。煜耀 [yù yào]光彩照射。暉煜 [huī yù]謂光輝閃耀。曜煜 [yào yù]輝耀。煜霅 [yù zhà]光耀貌。煜爚 [yù yuè]光輝燦爛,光耀。漢 辛延年《羽林郎》詩:“銀鞍何煜爚,翠蓋空踟躕。”晉 摯虞《思...
煜字的解釋
“煜”的解釋 1、煜 拼音:[yù](1)照耀:“日以煜乎晝,月以煜乎夜”。(2)〔煜煜〕明亮的樣子,如“嶺上疏星明煜煜”。(3)火焰:“飛烽戢煜而泱漭”。煜熠。(4)盛大的樣子。【組詞】:管弦燁煜。(《文選·班固·東都賦》)“煜”的文言文解釋 (1)<名>火焰。陸云《南征賦》...
煜字的含義
煜字的含義如下 煜(拼音:yù),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二級字。此字最早見于小篆文字,形聲字。此字本義是照耀;引申為形容詞,光耀的、明亮的;亦可作姓氏。筆順是點、撇、撇、點、豎、橫折、橫、橫、點、橫、點、撇、橫。“煜”字字形小篆寫作(字形1),左部為“火”,作形旁,表示這個字與火光有...
“煜”字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義上,“煜”字代表照耀,象征太陽在白天的明亮,月亮在夜晚的光輝。它也形容火焰的熾熱和光輝,比如“煜熠”一詞就形象地描繪出強烈的光亮。此外,“煜煜”一詞則直接表示明亮的樣子,用于形容事物光彩照人。在古代文獻中,“煜霅”一詞曾被用來形容光亮,而“曄煜”則用來形容音樂或景象的盛大...
煜的含義是什么意思?
“煜”字通常被用來形容光芒耀眼、氣勢熠熠的場景或者人物。這個詞語的本意是指火光燦爛,太陽光輝等。因此,它經(jīng)常用來形容很耀眼,讓人炫目的事物。除此之外,“煜”在國畫和書法中也是一種常見的筆畫形態(tài)。總之,這個字體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而明亮的氣息,同時也寓意著力量和榮耀。“煜”這個字在中國文化...
煜是什么意思?
煜的本義為“燃燒;發(fā)亮”,如“煜煜烈火”、“螢火煜煜”。這個燃燒和發(fā)亮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比如“士氣煜煜”、“信心煜煜”。煜也可以指“光彩、華麗”,如“錦繡煜然”。這個意思與外表上的美有關,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高貴和威嚴,如“帝王之家煜然大觀”。除了以上的含義...
煜的意思和含義
“煜”的本義為“照耀”,后引申為“光耀的,明亮的”。“煜”字取名取自于《楚辭·招魂》“煜彼西風也”中“煜彼西風”句句中。因為煜字具有光而明亮的含義。所以煜字取名取自“旭日升起而南眺”句中“南眺”指南邊的天空也有明亮美好的含義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關于光的描寫。例如:《白虎...
煜字的含義 煜怎么讀
1、煜[yù],一般意思指光耀,照耀;明亮的樣子;火焰。2、煜,會意字,從火,其形像火焰,表示如火光般照耀;從昱,昱是煜的本字,表示太陽升起,日光照耀;昱(yù)兼表聲。本義照耀。3、煜組詞 :燁煜、煜煒、煒煜、曄煜、煜耀、暉煜、曜煜、煜霅、煜爚、霅煜、煜燿、儵煜、熻煜、瑾...
煜字為什么不能亂用
其次,由于“煜”字所承載的積極意義,它往往被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和壓力,使得一些人在使用時會感到負擔。再者,名字是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承載著一個人的身份和形象,因此在選擇名字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字義、音韻、文化背景等。那么,如何才能恰當?shù)厥褂谩办稀弊譃楹⒆尤∶兀渴紫龋梢越Y(jié)合...
相關評說:
曲沃縣曲面: ______ 相見歡李煜(五代南唐)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寫作背景你可以參考 http://www.zhsc.net/Article/srda/tdsr/200504/20050424075338.html
曲沃縣曲面: ______ 《相見歡》 南唐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留人醉(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曲沃縣曲面: ______ 【作者】:李煜 【作品】:相見歡 【內(nèi)容】: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1]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2]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3]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2]離愁:指去國之愁. [3]別是一般:亦做...
曲沃縣曲面: ______ ~~~~~這該是千古名詞了.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
曲沃縣曲面: ______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
曲沃縣曲面: ______ 是哪首相見歡? 相見歡 (唐)李煜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
曲沃縣曲面: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diào)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曲沃縣曲面: ______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曲沃縣曲面: ______ 李煜《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一開始從林花著筆,但絕不只是寫林花.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紅是春天最美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顏色,突然間竟自“謝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嘆.不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
曲沃縣曲面: ______ 1、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2、翻譯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