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千支。
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黃岡赤壁,與湖北嘉魚赤壁同被作為周瑜破80萬曹軍之壁戰(zhàn)場故跡。
屬(zhǔ):請,讓,說。
桂棹(zhào)、蘭槳:船槳之美稱。
溯(shuō):周溯,逆流而上。
裊裊(niǎo):細(xì)長,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嫠(lí)婦:寡婦。
愀(qiǎo)然:不樂。
繆(liáo):連接,環(huán)繞。
舳(zhú):船尾;
艫(lú):船頭。
釃(shī):斟。
槊(shuò):長矛。
匏(páo)尊:用葫蘆制的酒杯。
須臾(yú):片刻。藏(zàng)。
肴(yáo):葷菜。
枕藉:疊枕擠睡。
食:也作“適”,共同享用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shí)是文賦中之佳作。賦中語句“如怨、如慕、如泣、如泣”和“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fēng)(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指打著節(jié)拍,應(yīng)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yuǎn),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余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軾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zhuǎn)矛槊吟詩作賦,委實(shí)是當(dāng)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shí)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
蘇軾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shí)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jìn)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賞析: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臺詩案"結(jié)案后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qū)內(nèi)縱情游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游一地必有詩文紀(jì)盛,《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jì)游寫景或于紀(jì)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dú)特風(fēng)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fēng)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dá),進(jìn)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diǎn)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fēng)"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fēng)、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fēng)、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fù)再現(xiàn)風(fēng)、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zhuǎn)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fēng)"的悲哀,仍然不離"風(fēng)"、"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fēng)、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dá)、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fēng)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fēng)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fù)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fù)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dá)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yàn)檫@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fēng)格特點(diǎn)。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fēng)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dá)",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shí)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fēng)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fèi)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shù)享受。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中國有句老話叫悶聲發(fā)大財(cái),所以我只能告訴你:無可奉告
形容微不足道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微不足道的詩句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力微休負(fù)重,言輕莫勸人。萬事幾時足,日月自西東.無窮宇宙,人是一粟太倉中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
二、對詩句的逐句解讀 第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把人的生命比作短暫存在的蜉蝣,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顯得微不足道。第二句,“渺滄海之一粟”,用大海中的一粒粟米來形容人的渺小,表達(dá)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無力感。第三句,“哀吾生之須臾”,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于人生短暫和無常的哀愁和感慨。第...
關(guān)于海栗詩句(滄海一粟完整的一句詩是什么)
1個回答 #熱議# 哪些癌癥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梵之音文化 2022-06-23 · TA獲得超過740個贊 知道小有建樹答主 回答量:111 采納率:100% 幫助的人:75萬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guān)注 展開全部 1.滄海一粟完整的一句詩是什么 滄海一粟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整句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什么意思...
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猶如寄居在天地之間的微小蜉蝣,其存在仿佛大海中的一顆粟米,無比渺小。這一詩句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短暫與無常,"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dá)了對個體生命在宇宙長河中的微不足道的感慨。當(dāng)我們感嘆"哀吾生之須臾",是在深深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相比于永恒的天地和江河,我們...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怎么解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白話譯文】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
渺滄海之一粟的上一句
“渺滄海之一粟”的上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這兩句出自宋朝詩人蘇軾《赤壁賦》。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滄海意思是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這兩句意思是(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這兩句比喻生命虛無,人生苦短,抒發(fā)了詩人的無限感慨。下...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意思解釋: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指古往今來雖不斷有人逝去,但薪火相傳, 人類并不會因此絕跡,正如長江之水, 幾千年來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頓。是感嘆自己人生的短暫,而世界的萬物的永恒。
嘆蚍蜉之須臾的意思
翻譯:感嘆蜉蝣生命的片刻短暫。句子從“哀吾生之須臾”和“寄蜉蝣于天地”轉(zhuǎn)變過來,但都是感嘆生命的短暫!滿意請采納!
...望美人兮天一方。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什么意思?
這兩句是蘇軾的《赤壁賦》里的句子。前兩句是歌詞,解釋:我的情思啊,悠遠(yuǎn)茫茫。心中思念的君主啊,在天地遙遠(yuǎn)的地方。 寄蜉蝣一般短暫的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的好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滄海一粟完整的一句詩是什么?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
相關(guān)評說: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1)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 (2)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 (3)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意對即可)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延慶縣對心: ______ 與蜉蝣相反的動物是鯤鵬.蜉蝣小且壽命短,鯤鵬體大且壽命長.蜉蝣比喻微小的生命,北宋蘇軾的《前赤壁賦》記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鯤鵬是古代傳說中的大魚和大鳥.據(jù)《莊子逍遙游》記載:鯤鵬的形態(tài)特征為十分龐大,不論它是鯤這種魚時,還是當(dāng)它變?yōu)轾i這種鳥時,其形體都不知有幾千里長.與鯤鵬有關(guān)的文學(xué)作品有李白《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人的渺小,自然的偉大,不可比擬,遂生悲哀.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1)哀吾生之須臾 (2)周公吐哺 (3)久在樊籠里 (4)尤使我耳不忍聞 (5)俯察品類之盛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見原文 無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以及人的渺小.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dāng)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延慶縣對心: ______[答案] 大海中的一粒沙子,比喻十分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