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
玄漢:公元23-25年
東漢:公元25-220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
擴(kuò)展資料: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chuàng)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的來源: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lián)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chuàng)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chuàng)建者原始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區(qū)域;源于宗族關(guān)系;寓意吉祥。
夏:據(jù)傳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
另據(jù)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fù)夏朝的統(tǒng)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zhèn))。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
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
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
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chuàng)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
西漢后期在天人感應(yīng)的五德終始學(xué)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并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xiàn)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quán)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quán)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后進(jìn)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rèn)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jié)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fā)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rèn)為與蒙古人的風(fēng)俗與圖騰有關(guān),有的認(rèn)為與佛教有關(guān)。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
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lǐng)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
朱元璋不僅曾經(jīng)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rèn)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quán)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
明末女真勢力復(fù)強(qiáng),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kuò)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guān)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qiáng)有力,可以壓倒“遼”。
“金”改“清”的原因,史學(xué)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rèn)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中國歷史朝代
第一種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
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zhàn)國亡,秦朝并六國,贏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莊,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tǒng),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fēng)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nèi)戰(zhàn),五星紅旗揚(yáng)
第三種 [香港版]第二首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戰(zhàn)國、秦。
西漢、新
公元界線平帝分,
東漢、三國、西東晉,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
元、明、清。
民國壽命短,
社會主義氣象新。
以上約計四千二百春。
第五種 [香港版本]第四首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tǒng)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qiáng),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tǒng),元朝統(tǒng)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guān)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chǎn)國。
第六種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七種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shù)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tǒng)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zhàn)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jǐn)U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jù),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guān)。
民國內(nèi)戰(zhàn)加外戰(zhàn),
人民共和開新篇。
▲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
盤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
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農(nóng),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用口訣法記憶“五代十國”名稱�
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可記作:�
梁唐晉漢周,�
前邊都有后。�
十國——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又稱南平)、前蜀、后蜀、北漢,可記作:�
前后蜀,南北漢,�
南唐、南平曾為伴,�
吳越、吳、閩、楚十國,�
割據(jù)混戰(zhàn)中原亂。
▲用口訣法記憶南北朝國名
南朝:宋齊梁陳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東西(東魏、西魏),北周滅北齊。
▲補(bǔ)充五胡十六國口訣:前后南三燕,西秦南涼鮮卑建;前西二涼和北燕,政權(quán)仍為漢族建;前趙北涼夏匈奴;前秦后涼漢(成漢)氐建;羯后趙,羌后秦,十六小國長混戰(zhàn)。
x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1.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至約公元前1559年。2.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至約公元前1046年。3.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4.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5. 西楚: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6. 西漢: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7. 新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10月6日。8. 玄漢...
朝代順序排列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楚漢相爭、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220年-280年)、蜀漢、孫吳、西晉、東晉、十六國(304年-439年)、南朝(420年-589年)、南齊、南梁、南陳、北朝(386年-581年)、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五代(907年-...
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晉朝:公元265-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
中國歷朝歷代的先后順序排列
8.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9.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10.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
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
中國歷朝歷代皇帝順序(全)
中國朝代順序如下:1.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陜西咸陽),秦始皇嬴政。2.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3.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4.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5.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
中國歷朝歷代順序年代表
三國時代,始于魏國(220年至265年)的建立,蜀漢(221年至263年)與吳國(222年至280年)相繼興起,三國鼎立。西晉(265年至316年)統(tǒng)一后,東晉(317年至420年)接替統(tǒng)治。十六國時期(304年至439年),多個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并存。南北朝(420年至589年)時期,南朝包括宋(420年至479年)、齊(479...
歷代朝代順序表及代表大物
1. 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大禹治水),啟(家天下),夏桀(亡國之君)。2. 商朝:開國的商湯(滅亡夏朝),盤庚(遷都),紂王(亡國之君)。3. 西周:開國的周武王(武王伐紂),周公旦(輔佐成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4. 東周: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中國的歷代皇帝大全,名字和朝代和年代
(1)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2)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18、十六國:304年-420年 19、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②南齊:...
各朝代的更替滅亡時間 按時間排序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后主劉禪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quán)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 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
相關(guān)評說:
固陽縣油溝: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順序表 華夏族(黃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
固陽縣油溝: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固陽縣油溝: ______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備 注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
固陽縣油溝: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創(chuàng)建人 都 城 黃帝 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黃帝 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zhàn)國 前475-221 / / 秦朝 ...
固陽縣油溝: ______ 遠(yuǎn)古神化時期 約10000年前-4000年前 伏羲 約8000年前 女媧 約6000年前 燧人 約5500年前 有巢 約5300年前 神農(nóng) 約5000年前 夸父 約4800年前 蚩尤 約4500年前 五帝時期 約4300年前-4000年前...
固陽縣油溝: ______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漢(西漢,東漢),三國(魏,蜀漢,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固陽縣油溝: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固陽縣油溝: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堯舜禹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
固陽縣油溝: ______ 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光緒->: 華夏族--4000多年前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道光->漢景帝(劉啟)->嘉慶->康熙->. ...
固陽縣油溝: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