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卒章顯志的寓言小故事 卒章顯志 的意思
愚公移山
【原文】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湯問》(節(jié)選)
【大意】北山愚公長嘆一聲,回答說:“你太頑固了,頑固得一竅不通,你簡直還不如那個寡婦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呀!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但是山不會再增加了,還怕挖不平它嗎?”
【寓意】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shù)千里焉。
——《列子·湯問》
【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直趕到太陽落下的隅谷旁邊,他口渴極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飲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還沒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丟棄掉的手杖,為尸體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潤,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名叫鄧林。鄧林覆蓋面積方圓達幾千里。
【寓意】表現(xiàn)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決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兩小兒辯日
【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列子·湯問》
【大意】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路旁有兩個小孩在爭辯,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最近,到了中午離人最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最遠,中午離人最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升的時候有車蓋那樣大,到了中午,卻只有盤子那樣大,這不是遠的看起來小近的看起來大嗎?”后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時,天氣還是涼絲絲的,中午就熱得像手伸到熱水里,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寓意】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余音繞梁
【原文】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湯問》(節(jié)選)
【大意】從前韓娥東去齊國,路上糧食吃完了,經過雍門時,就靠賣唱來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聲的余音還在棟梁上久久縈繞,三天不斷,附近的居民還以為她沒有離開。
【寓意】形容歌聲優(yōu)美動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詩文意味深長。
高山流水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列子·湯問》(節(jié)選)
【大意】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欣賞彈琴。伯牙彈琴,內心向往登臨高山。鐘子期贊嘆道:“好極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樣!”伯牙又轉而心向滔滔流水,鐘子期又喝彩道:“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像長江大河一樣!”凡是伯牙彈琴時心中所想的,鐘子期都能夠從琴聲中聽出來。
【寓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紀昌學射
【原文】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wèi)。飛衛(wèi)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后,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湯問》(節(jié)選)
【大意】有個人名叫紀昌,又來向飛衛(wèi)學習射箭。飛衛(wèi)對他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睛的本領,然后才談得上學習射箭。”紀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雙眼死死盯住織機的踏板。兩年以后,即使鋒利的錐尖刺到眼眶邊,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訴飛衛(wèi)。飛衛(wèi)說:“還不行,你必須練好眼力才可以學射箭。當你能練到把極小的物體看得很大,將模糊的目標看得很顯著,那時候,你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轉睛地瞪著它。十多天之間,虱子在眼中漸漸顯得大了起來;三年之后,竟顯得有車輪那么大。再看看其它東西,都如山丘一樣。他便用燕國牛角加固的弓、楚國蓬桿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卻沒斷絕。于是,紀昌又跑去告訴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得跳將起來,拍著胸膛說:“射箭的奧妙你已經得到啦!”
【寓意】要練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無數(shù)困難,付出無數(shù)心血和努力。
文言文內容解解與概括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么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我的經驗就是這樣嘍。 已贊過 已踩...
寬容為話題作文
(通過這則小故事說明,現(xiàn)在的中學生作文,尤其是話題作文,如果不注重平時的看書、讀報、有意義的上網搜集資料,作必要的積累,寫出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望各位同學家長重視起來,并切實行動起來!) 寬容是多么的神圣啊!學會寬容你就會擁有快樂!(卒章顯志,簡潔有力!) 寬容為話題作文 篇3 寬容如水。寬容,即原諒他人的過錯...
借手法的文言文
包括:(一)謀篇布局: 象征隱喻、想象虛擬、虛實結合、聯(lián)想推演、襯托、烘托、渲染、對比、抑揚、照應、以小見大、比興、卒章顯志、用典(二)表達方式:抒情和描寫①抒情的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憑欄、用典)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理抒情②描寫(寫景)方法...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
首句為我們描繪了煮豆的場景,以豆萁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進一步揭示這兩者間的關系。 豆在鍋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聲音仿佛在哭泣。這暗指兄長對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憤的心情。末兩句卒章顯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整首詩據(jù)說在七步之內完成,詩人的情感也經歷了一個由平緩到迸發(fā)的...
《伊索寓言》作品的藝術特色是?
雖然擬人化了,但其性格還是按照其動物本性來安排,如狐貍的狡詐和貪婪,狗的忠誠與勇猛……3.最后一段一般為總結性或勸諭性的語言。《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一般分為兩段,第一段講一個寓言故事,第二段對上段故事進行總結,說出這則故事要表達的寓意,達到“卒章顯志”的效果 ...
誰有關于曹植的寫作背景
曹□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曹植曾多次上書,要求得到任用,希望為國家效力,并向曹□陳述過于重用異姓大臣的危險,但曹□只是"優(yōu)文答報",略無采納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出處】《七步詩》——三國·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譯文】煮豆來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知與不知文言文閱讀答案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這句話的作用是卒章顯志(凸顯主題)4、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為甲、乙兩老漢畫像。 甲老漢:釣魚時,心中坦然眼睛微閉神色安然,使魚看不清老漢的用意,因而上鉤。 乙老漢:一心取魚,雙目盯著魚,神色在意魚,使魚有所察覺。 所以魚跑了。、5讀了這則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辦事欲成功,...
《打破雞蛋的啟示》120字
點評:首段由一個寓言故事引出觀點,然后舉例論證,最后引出材料,再強調論點,卒章顯志,文章寫的很有內容。 讓突破逆流成河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我相信,蝴蝶破繭是突破自我的蛻變!我相信,那破土而出的青草,向上萌發(fā)沖破土壤石塊的擠壓,自我向上;我相信,那尚飛的鴻雁是靠自己揮動翅膀,飛上藍天。我...
相關評說: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卒章顯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首旬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在文章結束時,作者將要表露的胸懷、志向很自然地說出來,給人一種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就是運用這種...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一、運用了卒章顯志手法的詩歌有: 1.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然!” 3.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文章的結構方式 并列式 對照式 遞進式 總分式: 分—總 總—分—總 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1.句子在開頭:總領全文,引出下文,開篇點題,開篇設疑 2.子在中間:承上啟下,為下文作鋪墊 3.句子在結尾:總結全文,點明主旨,升華中心,首尾呼應...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你確定是寫作手法?我覺得 可能是 托物言志 吧 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xiàn)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lián)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卒章顯志,是指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寫作手法.“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卒”為完畢.這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感恩的心,感謝的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三尺講臺上,是偉大的你,燈光照射下是默默的你,學生成功時默默流淚的是自豪的你……你是誰?你就是我的恩師…… 可否記得—— 那日演講時,我十分害怕,有那么多老師,有那么多同學在下面看著.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卒章顯志"作用的一句: 斷腸人在天涯! 反映的時令、具體時間可以從 “枯藤” 和 “昏鴉”(黃昏的烏鴉) 兩個詞看出 俯視 再抬頭 遠望 思鄉(xiāng)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課內:一本五三(厚的那個,好像B版比較適合)做閱讀每日一道高考真題做完對答案找給分點自己判分再整題回視一遍 如此對待閱讀,簡單有效 才高一,不急,堅持下來高二有大變化高三一定能無憂自在地...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聯(lián)想/想象 欲揚先抑 以小見大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卒章顯志 寄情于物等等寫作手法的作用什么? 答: 聯(lián)想/想象: 聯(lián)想是指在一個事物的基礎上想到另外一個真實存在,具有相同特點的事物.作用:聯(lián)想可以讓文章更生動,更豐富多彩.例文:《珍...
臨川區(qū)角接: ______ 卒章顯志: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卒章顯志是立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