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有哪些人 我國的民族英雄有哪些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
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后(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后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后,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處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隱居深山的條件。最終,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杰當時被并稱為“宋末三杰”。
2、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zhèn))。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nèi)犯十余年,保衛(wèi)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fā)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3、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今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宋高宗以謀反罪名賜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謚武穆、后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于各地武廟。
4、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鄭成功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陸續(xù)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5、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qū))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1811年林則徐(26歲)中進士,官至一品,曾經(jīng)擔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mào)易則持開放態(tài)度,主張學其優(yōu)而用之。
根據(jù)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fā)作用。
1、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東蓬萊人,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yōu)于敵人;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被收錄《四庫全書》,占軍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2、俞大猷(1503年-1579年),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詩人,與戚繼光并稱為“俞龍戚虎”,創(chuàng)立兵車營,設計創(chuàng)造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zhàn)術。著有《兵法發(fā)微》、《劍經(jīng)》、《洗海近事》、《續(xù)武經(jīng)總要》等作品,后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
3、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nèi))的駐軍,收復臺灣,使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著有《延平王集》。
4、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主要功績:抗擊沙俄,1689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屬于中國領土。
5、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福州市人,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鴉片流入中國,更是荼毒眾生,1839年6月3日林則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留有千古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岳飛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
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2、衛(wèi)青
衛(wèi)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wèi)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wèi)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zhàn)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zhàn)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qū),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wèi)青善于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用兵敢于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衛(wèi)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于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3、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zhàn),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征調(diào),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4、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zhèn))。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nèi)犯十余年,保衛(wèi)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fā)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fā)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yōu)于敵人;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5、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xiāng)(現(xiàn)為廣州市海珠區(qū)),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犧牲,謚壯節(jié)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挽聯(lián)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創(chuàng)作了《甲午風云》、《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zhàn)》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民族英雄
第十位 怒海英魂鄧世昌
鄧世昌,廣東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畢業(yè)馬尾船政學堂。1880、1887年兩次赴英國接回清廷購買的六艘巡洋艦,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被授予“葛爾薩巴圖魯”勇名。1888年北洋海軍編成,任中營中軍副將兼致遠艦管帶,加提督銜。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zhàn)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官兵道:“吾輩從軍衛(wèi)國,有死而已!”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旗艦“吉野”號。日艦慌忙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被擊中魚雷發(fā)射管,魚雷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年僅45歲。怒海英魂鄧世昌由此成為對日戰(zhàn)爭中的一座永不沉沒的海上豐碑。
第九位 壯志凌云祖逖
祖逖,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懷大志,為練就了一身好本領,與好友劉琨“聞雞而起舞”。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混戰(zhàn)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拍打船舷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辭色壯烈,部眾莫不慨嘆。這就是著名的“中流擊楫”之誓。當時,河南塢主各擁兵自重,相互攻擊,他派人招撫,共御石勒。蓬陂塢主陳川投石勒,祖逖率軍伐陳,勒遣石虎領兵五萬救援,祖逖以奇兵擊退。石勒統(tǒng)治的地方多歸附祖逖,九年即收復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321年,正當他在虎牢關秣馬厲兵,積蓄力量,準備向北推進時,東晉王朝內(nèi)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晉元帝司馬睿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監(jiān)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難成,憂憤死于雍丘,享年56歲。
第八位 赤膽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字憲之,一字道鄰,是左光斗的學生。明崇禎元年考中進士,在鎮(zhèn)壓各地農(nóng)民起義時嶄露頭角,拜南京兵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權建立后,被馬士英等人排擠,自請到揚州一帶督師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寫就了著名的《復多爾袞書》,內(nèi)容慷慨陳辭,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史可法率領揚州4千軍民,與來犯之敵浴血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于25日城破被害,年僅44歲。多鐸惱恨清軍傷亡慘重,下令屠城十天,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第七位 鐵血將軍張自忠
張自忠,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堂。1914年,他投筆從戎,官至師長,并先后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長。抗日戰(zhàn)爭暴發(fā)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軍軍長。1938年3月,日軍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臺兒莊進發(fā)。張自忠率部在臨沂阻擊,以“拼死殺敵、報祖國于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zhàn),反復肉搏,殲敵4千余人。幾天后日軍再犯,張自忠率部奮力拼殺,日軍受到重創(chuàng),其向臺兒莊增援的企圖被徹底粉碎。此戰(zhàn)成名后被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zhàn)區(qū)右翼兵團總司令。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diào)集15萬精銳發(fā)起棗宜會戰(zhàn)。張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截斷其后方補給線。在被日軍重兵合圍后,為牽制日軍主力,以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zhàn)不退,與敵搏殺,最后身中7彈,拔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終年50歲。1940年,毛澤東同志親筆為張自忠題寫“盡忠報國”的挽聯(lián)。
第六位 大漠狂飆霍去病
霍去病,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刺等各種武藝。公元前123年,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wèi)青出征匈奴,帶領八百騎兵,長途奔襲,斬敵二千余人。武帝大喜過望,封他為勇冠三軍的“冠軍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jù)河西地區(qū)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19歲的霍去病只帶著數(shù)名親兵沖進匈奴營中,猶如天神下凡一般,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當時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頂極偶像。公元前119年夏,率5萬騎深入大漠2千余里,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殲7萬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繼續(xù)追擊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回兵。漢武帝獎給他豪宅,他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驕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第五位 將門虎子戚繼光
戚繼光,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戚繼光出身將門,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學文習武,17歲襲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1555年任都司參將,在龍山、縉云、桐嶺與倭寇三戰(zhàn)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1558年在浙江義烏,精選4千名農(nóng)民和礦工,訓練成勁旅“戚家軍”,發(fā)明“鴛鴦陣”,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1561年,戚繼光在浙江沿海九戰(zhàn)九捷,擒斬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千余,史稱“臺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次年夏,南下福建,蕩平倭寇在橫嶼、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1563年取得平海衛(wèi)大捷,斬倭2200余。1564年聯(lián)合俞大猷水兵于南澳剿平廣東倭寇,從此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1568鎮(zhèn)守薊州,加固長城,在北方戍邊16年,53歲時發(fā)明地雷(當時叫做“自犯鋼輪火”),比歐洲人大約要早300年左右。1587年死于肺炎復發(fā),享年61歲,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
第四位 揚眉四海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后由南明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世稱國姓爺。禮部尚書、東林領袖錢謙益的得意弟子,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1646年秋,清兵進攻福建,其父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遂與父決裂,收拾殘部,募兵抗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1656年,在廈門圍頭海域殲滅清水師約3萬人。1658年,鄭成功統(tǒng)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zhèn)江,圍南京,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1660年,在福建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余人,軍威復振。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zhàn)艦120艘,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臺灣。經(jīng)過激烈的海戰(zhàn),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千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簽字投降,被侵占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重歸祖國懷抱。同年5月鄭成功病逝,享年39歲。
第三位 聲撼寰宇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1811年中進士。從1820年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diào)查,干練有績。由于性情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廣總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從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在此期間,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利后,林則徐遭投降派誣陷,被發(fā)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終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于廣東普寧縣,終年66歲。
第二位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1129年,金帥宗弼(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十戰(zhàn)十捷,于次年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后岳飛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未果,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1140年兀術再次大舉南侵,岳飛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重裝騎兵),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岳家軍”從此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7月下旬,岳飛揮師開封,朱仙鎮(zhèn)一戰(zhàn),金兵10萬兵馬一觸即潰,他鼓勵部下說:“宜掏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fā)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年僅39歲。一代卓越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就此飲恨酒泉。
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家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xù)收復了許多州縣。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說:“圣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jīng)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馬尾海戰(zhàn)的民族英雄——許壽山!他用最后一顆炮彈轟中法國殖民侵略軍的“德斯丹”號。當時在場的外國人留下現(xiàn)場描述:“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軍紀錄上均無先例。”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大搜羅 岳飛名垂青史歷史名人
而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護國的民族英雄,接下來就跟 歷史網(wǎng) 我來了解一下名垂青史的名族英雄都有誰吧! 1、精忠報國-- 岳飛 岳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1129年,金帥宗弼( 金兀術 )...
中國有名的愛國人士
一、岳飛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并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xiāng)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
中國民族英雄有哪些人
4. 鄧世昌:在甲午戰(zhàn)爭中,他駕駛軍艦沖向敵艦,壯烈犧牲。鄧世昌的事跡展現(xiàn)了一位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他的行為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成為永遠被銘記的民族英雄。這些民族英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跡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驕傲,也是激勵后人奮進的動力。
古代英雄人物有哪些人?
5. 岳飛:岳飛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以忠誠和勇敢著稱。他率領軍隊抵御外敵入侵,多次取得重大勝利。岳飛的事跡被后人傳頌,成為民族英雄的代表。以上這些英雄人物在古代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故事和事跡被后人傳頌不衰,成為激勵人們奮發(fā)向前的榜樣。這些英雄人物展現(xiàn)了勇敢、忠誠、智慧和愛國的品質(zhì)...
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3、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4、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xiāng)...
歷史上有哪些人被稱為民族英雄
鄭成功(福建南安)、戚繼光(山東登州)、林則徐(福建福州)、鄧世昌(廣東番禺)、丁汝昌(安徽巢湖)、劉步蟾(福建福州)、左宗棠(湖南湘陰)、丘逢甲(廣東蕉嶺)、林泰曾(福建福州)、沈葆楨(福建福州)、馮子材(廣西欽州)、劉永福(廣西欽州)、關天培(江蘇淮安)、朱德(四川儀隴)、彭德懷(...
中國有哪些英雄人物
2. 鄭成功:明朝時期的將領,成功驅(qū)逐侵占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保衛(wèi)了國家領土的完整。他的事跡展現(xiàn)了堅韌不拔、英勇斗爭的精神,被后人尊稱為民族英雄。3. 林則徐:清朝時期的地方官員,領導了著名的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國侵略的杰出代表。他的行動展示了中國人的決心和勇氣,為中國禁煙史樹立了...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英雄是誰?
第一: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 怒海英魂鄧世昌 鄧世昌,廣東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畢業(yè)馬尾船政學堂。1880、1887年兩次赴英國接回清廷購買的六艘巡洋艦,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被授予“葛爾薩巴圖魯”勇名。1888年北洋海軍編...
中國古代民族英雄有哪些人
在抗金衛(wèi)國的斗爭中,宗澤高舉抗金大旗,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金兵,反對妥協(xié)投降,不僅戰(zhàn)績輝煌,功勛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lián)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金,國內(nèi)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列舉中國歷史上十位愛國人士的名字,并寫出相關的歷史事件.
7.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他帶領戚家軍,抗倭守衛(wèi)國土,值得稱贊。8.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zhèn)...
相關評說: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岳飛(現(xiàn)在不算了) 鄭成功 衛(wèi)青、霍去病、冉閔、宗澤、李綱、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于謙、戚繼光、秦良玉、毛文龍、史可法、朱聿鍵、瞿式耜、張煌言、李定國、林則徐、鄧世昌、張自忠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是的,民族英雄的概念是指為抵抗外來勢力侵略,保護本民族的利益不受侵犯或者為本民族的發(fā)展壯大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中華民族是個綜合性的融合概念,幾千年來各民族在其各自的興衰史中都涌現(xiàn)出了很多這樣的英雄人物,所以這樣的人物都可以稱為民族英雄.所以我們不應僅僅局限于歌頌漢族英雄這個觀念,這樣的觀念過于狹隘.我認為各民族的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都可以被我們頌揚流傳,哪怕他們曾經(jīng)是互為敵對的雙方.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答案] 怒海英魂鄧世昌,壯志凌云祖逖 ,赤膽傲骨史可法,鐵血將軍張自忠,大漠狂飆霍去病,將門虎子戚繼光,揚眉四海鄭成功聲撼寰宇林則徐,精忠報國岳飛,碧血丹心文天祥.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岳飛,戚繼光 文天祥 宗澤 鄭成功 鄧世昌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中國歷代民族英雄列表 蒙恬、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班超、冉閔、薛仁貴、蘇定方、郭子儀、楊業(yè)、狄青、宗澤、岳飛、韓世忠、吳階、劉锜、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徐達、于謙、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袁崇煥、史可法、閻應元、夏完淳、張煌言、李定國、鄭成功 這里很詳細的,希望可以幫到你http://baike.baidu.com/view/134768.htm#2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成吉思汗,阿骨打,李元昊,努爾哈赤......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只要是有外族入侵,就會有大量的民族英雄,往早里說為情霍去病班超,五胡亂華時的武悼天王冉閔,唐朝李靖,薛仁貴,宋代的楊家將,岳飛,鐘家將,姚家將,高家將都是啊.然后文天祥,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等明朝的開國將領也大都算是,清朝主要是關天培,林則徐為代表的抗擊外國列強的...數(shù)不勝數(shù)啊.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岳飛 戚繼光 鄭成功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 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聶士城、張自忠
泰山區(qū)表面: ______[答案] 名族英雄 戚繼光 鄭成功 林則徐 鄧世昌 科學家 孔廣森 嫘祖 馬師皇 伯樂 汜勝之 趙過 賈思勰 王禎 李時珍 吳其浚 王恂 趙友欽 徐光啟 王錫闡 王貞儀 羲和 落下閎 賈逵 劉洪 張衡 虞喜 何承天 張子信 劉焯 一行 梁令瓚 蘇頌 衛(wèi)樸 郭守敬 魏伯陽 葛洪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