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xiàn)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jié),這與漢族的春節(jié)很相似。過節(jié)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jié)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tǒng)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zhàn)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jié)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jié)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xù)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jié)。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fā)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jié)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jié)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jié)。年輕人在節(jié)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jié)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春節(jié)時,人們身著盛裝,一對對興高采烈地玩蹺蹺板,彼此一起一落,誰在空中做的動作優(yōu)美,彈得高,誰就領先獲勝。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歷,正月的第十二日為“端節(jié)”,即“過年”的意思。節(jié)日的夜晚,寨子里舉行聯(lián)歡,在鑼鼓和嗩吶聲中,男女青年盡情唱歌跳舞。聯(lián)歡會上使用的鑼鼓類型很多,最大的直徑一米以上,鑼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畫有花紋圖案,鼓身刻著浮雕,既是民間樂囂,又是工藝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yōu)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jié)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年,一般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jié)期長短也視準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jié),就只好用刻木或結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jié)后,計算出離過節(jié)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為兩半,一半自己留著,一半送給客人。以后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jié)了。如果用結繩記日,離過節(jié)還有多少天,就結多少個結,然后將結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解到最后一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jié),二是六月節(jié)。哈尼族歷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jié)”期間殺牲祭祖,開展蕩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jié)里都喜歡蕩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zhàn),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xiāng),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zhàn)爭結束后,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xiāng)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jié)令的方法,春節(jié)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fā)苞時稱三月,漆樹發(fā)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ji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

    基諾族——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把公歷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jié)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lián)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jié)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jié)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tǒng)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shù)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jié)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春節(jié)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jié)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瑤族——節(jié)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yè)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每年農歷七月的月半節(jié)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月半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征著長生不老。

    黎族——過春節(jié),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jié)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tǒng)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馓子)、“亞依瑪扎”(花邊馓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節(jié)期間開展托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將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順序接球,并用手心將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罰唱一首歌。

    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jīng)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中國傳統(tǒng)民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fā)生并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tǒng)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貫穿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chǎn)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yè)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習俗。《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2]可見, 對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后,農業(yè)生產(chǎn)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jù)《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yè)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jié)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后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yè)及各項手工業(yè)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梁儀式尤為隆重,梁上要貼“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zhèn)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3]、《鎮(zhèn)宅文》,[4 ]以及后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按禮制的規(guī)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我們常聞常見的。事實上,飲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漢代便有“俗說:雷鳴不得作醬,雷已發(fā)聲作醬,令人腹內雷鳴。”“俗說:臘正旦食得菟髕者,名之日幸,賞以寒酒。幸者,善樣,令人吉利也。”之類的記載[5]。又據(jù)《山海經(jīng)》的記載:“招搖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6]這種食用、 佩戴某種東西
    就可以取得某種實際效用的觀念正是模擬巫術的觀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膽”來形容別人膽大妄為,顯然與之一脈相承。至于喝了中藥,將藥渣倒在大路上的習俗,很明顯與接觸巫術有關。

    遇到出行、聚會等家庭或社會活動時,人們也常以卜筮、圓夢、求簽、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兇,決定行止。《墨子》中所記:“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叢辰占法預測出行吉兇之一例。在民間,甚至連洗頭、制衣也都有種種趨吉避兇的習俗。如《論衡》中記載:“《沐書》曰:子日沐,令人愛之;卯日沐,令人白頭。……裁衣有書,書有吉兇,兇日制衣則有禍,吉日則有福。”[8]此外,各種前兆迷信在民間也盛行不衰。 《尚書·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化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記載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們已篤信雌雞報晨是家道衰敗的前兆。《左傳》中也有不少日食預兆災變的記載。《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長右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9]“剡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見則天下大水。”[10]傳至后世,流行于各地的前兆迷信,諸如“烏鴉叫兇,喜鵲叫吉”、“貓頭鷹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禍”、“雞上屋兆兇”、“噴嚏兆災”、“燈花兆喜”等,都是我們熟知的。

    在民間社會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護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務,而社交往來時,以某種信仰儀式或賭咒發(fā)誓來互相約束、取信,也是人們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儀禮中,原始信仰滲透得尤深。如圍繞生育,就有五花八門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習俗和產(chǎn)婦、產(chǎn)房禁忌,以及一系列為嬰兒祈福的儀式。結婚迎親時,也有許多巫術活動,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漢時就已流行[11],以弓箭鎮(zhèn)邪,懸銅鏡驅崇等,早在唐宋文獻中已有記載[12]。喪葬因與鬼魂觀念和祖先崇拜聯(lián)系在一起,信仰活動更是形式繁復,名目眾多。從山頂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鐵礦粉到《儀禮·士喪禮》中的有關記載,各種喪葬信仰習俗不斷地發(fā)展演變,長期延續(xù)。

    再從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盡管不少節(jié)日在后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jié)日,或發(fā)生了性質上的變化,但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種歲時農事節(jié)俗外,還要分別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節(jié)、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

    原始信仰習俗在傳承中始終表現(xiàn)出濃重的神秘性,人們覺得這些習俗是不可捉摸和無法解釋的,在神秘莫測的氣氛中產(chǎn)生的恐懼、敬畏心理便導致了盲目信從的民俗行為。這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狀況,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原始信仰習俗在中國長期延續(xù)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孕育和發(fā)展的,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lián)綿不斷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作為原始民俗主體的原始信仰能夠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長期傳承。

    其二,由農業(yè)經(jīng)濟和宗法社會中發(fā)生的中國文化是以務實精神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世間關系的注重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終未能發(fā)展成為一種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但未能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教”,而且本身就滲透了古老的巫術、祭祀成分。至于一些外來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的制約下生存,無法取代原有的信仰習俗。

    其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并不平衡,當漢族地區(qū)已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shù)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而原始信仰習俗在各少數(shù)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當某些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時,也必然會帶來許多原始信仰習俗,如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便帶來了北方民族薩滿跳神的習俗。

    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這一特點提醒我們,在研究中不能不考慮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響,即使研究外來宗教也應重視外來宗教與本土原始信仰的沖突、融合所發(fā)生的諸多變化。

    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建立在農業(yè)經(jīng)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fā)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chǎn)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十分繁復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qū)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guī)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chǎn)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系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從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qū)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展開的。這一方面人們已談得很多了,我們不妨從另一方面來看看。唐宋以降,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諸多變化和社交活動的不斷擴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圍,根據(jù)自己的信仰、專長、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群體。如宋代文獻中對此類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間結社、結會就有頗多記載[13]。應該說,這些游離于家族之外的社會交往和民間組織反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但是人們還是篤信血緣的力量。異姓朋友常常通過“結義”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宋代的洪邁曾談到這一現(xiàn)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14]元、明時的戲劇、小說多有朋友“結義”的描寫,如《單刀會》、《三國演義》就根據(jù)劉備、關羽、張飛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并在后世成為“異姓兄弟”的楷模。舊時,浙江一帶即有男子結拜組成的“十兄弟”,廣州地區(qū)則有女子結拜組成的“金蘭會”。明、清時的民間會黨也常常模擬家族形式,以結盟方式入會,師徒間以父子相稱,眾徒間以兄弟相稱。上述現(xiàn)象表明,人們始終認為,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
    的關系轉化為象征性的血緣關系,就能夠產(chǎn)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民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于此可見一斑。

    宗法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現(xiàn)是,數(shù)千年來,“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jù)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時時重復做的一件大事是對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頂禮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人們認為其他神靈都不如祖先神尊貴,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廟,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舉行祭祖儀式則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個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沒有容足之地的。“孝親”的另一表現(xiàn)是對在世長輩的絕對順從和孝敬。在人們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和母體,正如《孝經(jīng)》中說的,“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5],因此,“百善孝為先”成為社會公認的準則,而“無父無子”、“六親不認”的人,則為眾人所不齒。

    由尊祖孝親又導出一個普遍的心理定勢,即極端尊重傳統(tǒng),并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傾向。人們對待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慣制總是抱著謹慎恪守,不敢輕易背棄的態(tài)度,在評價事物時,總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傳承有緒為標準,提出某種看法時,也總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語來加強自己說話的分量,民間長期流傳的諺語、俗語常是勸戒他人時的有力法寶。民間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yè)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師”,都講究“家法”、“師承”,并有“祖師”創(chuàng)業(yè)授藝的神奇?zhèn)髡f。如果木匠不標榜“師傳絕技”,郎中不炫耀“祖?zhèn)髅胤健保汶y以取信他人。

    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還通過禮儀制度的形式,在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歷史上,等級禮制不僅以“三綱五常”的規(guī)范作為道德的內涵,而且還以消費品的等級分配作為實質性的內容。歷代王朝都用禮制規(guī)定社會秩序,人們按照自己的等級身份,而不是財產(chǎn)多寡過著相應的生活,以此保障尊卑貴賤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條。以生活用品的使用來看,禮制都作了周詳完備的規(guī)定,諸如衣冠服飾、房舍家具、車馬乘騎、日用雜品等,物無巨細,其種類、形制、質料、樣式、色彩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甚至小至門釘?shù)臄?shù)目、腰帶的裝飾,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貴賤不能混淆。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社交往來、婚喪喜慶、吉兇禍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禮儀規(guī)定。歷代統(tǒng)治者還時常有“正禮俗”的舉動,運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將民間風俗納入禮制的軌道。在禮制的約束下,人們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享用不該享用的物品,做出不合禮儀的舉動,于是塑成了循禮蹈規(guī)、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謹、守成、儉約、古樸的民俗風情。

    三、民族和地區(qū)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tǒng)一于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jīng)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一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秦代,當時的東夷、南蠻、百越、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統(tǒng)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烏孫、東胡、肅慎、扶余等族又逐漸統(tǒng)一于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處,于是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得到加強和鞏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發(fā)展。五代十國和宋代,雖出現(xiàn)過多元割據(jù)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統(tǒng)后,不僅結束了宋與遼金的對峙,而且也統(tǒng)一了大夏、回鶻和大理等政權,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明清以后,更有所發(fā)展,當今我國已是具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當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統(tǒng)一,并不等于說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實上,多樣性、豐富性和民族間的差別性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xiāng)、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xiāng)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從歷史發(fā)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漢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發(fā)明了農業(yè),夏商周以來,一直以農桑為主要的經(jīng)濟方式,與此同時,許多少數(shù)民族則實行不同的經(jīng)濟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柔然、黨項、蒙古等族,曾長期從事游牧經(jīng)濟,而東北、西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則長期以原始的漁獵、采集為主要的經(jīng)濟方式。不同的經(jīng)濟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質生產(chǎn)和物質生活習俗。各民族的社會發(fā)展也不相同,漢族很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而許多少數(shù)民族卻長期處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處于奴隸制、半奴隸制、封建制、封建農奴制,甚至氏族社會階段,而不同的社會狀況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民俗。上述可見,各民族歷史進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構成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并存的特點。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貫穿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chǎn)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yè)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習俗。《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2]可見, 對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后,農業(yè)生產(chǎn)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jù)《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yè)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jié)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后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yè)及各項手工業(yè)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梁儀式尤為隆重,梁上要貼“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zhèn)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3]、《鎮(zhèn)宅文》,[4 ]以及后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按禮制的規(guī)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我們常聞常見的。事實上,飲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漢代便有“俗說:雷鳴不得作醬,雷已發(fā)聲作醬,令人腹內雷鳴。”“俗說:臘正旦食得菟髕者,名之日幸,賞以寒酒。幸者,善樣,令人吉利也。”之類的記載[5]。又據(jù)《山海經(jīng)》的記載:“招搖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6]這種食用、 佩戴某種東西
    就可以取得某種實際效用的觀念正是模擬巫術的觀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膽”來形容別人膽大妄為,顯然與之一脈相承。至于喝了中藥,將藥渣倒在大路上的習俗,很明顯與接觸巫術有關。

    遇到出行、聚會等家庭或社會活動時,人們也常以卜筮、圓夢、求簽、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兇,決定行止。《墨子》中所記:“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叢辰占法預測出行吉兇之一例。在民間,甚至連洗頭、制衣也都有種種趨吉避兇的習俗。如《論衡》中記載:“《沐書》曰:子日沐,令人愛之;卯日沐,令人白頭。……裁衣有書,書有吉兇,兇日制衣則有禍,吉日則有福。”[8]此外,各種前兆迷信在民間也盛行不衰。 《尚書·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化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記載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們已篤信雌雞報晨是家道衰敗的前兆。《左傳》中也有不少日食預兆災變的記載。《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長右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9]“剡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見則天下大水。”[10]傳至后世,流行于各地的前兆迷信,諸如“烏鴉叫兇,喜鵲叫吉”、“貓頭鷹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禍”、“雞上屋兆兇”、“噴嚏兆災”、“燈花兆喜”等,都是我們熟知的。

    在民間社會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護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務,而社交往來時,以某種信仰儀式或賭咒發(fā)誓來互相約束、取信,也是人們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儀禮中,原始信仰滲透得尤深。如圍繞生育,就有五花八門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習俗和產(chǎn)婦、產(chǎn)房禁忌,以及一系列為嬰兒祈福的儀式。結婚迎親時,也有許多巫術活動,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漢時就已流行[11],以弓箭鎮(zhèn)邪,懸銅鏡驅崇等,早在唐宋文獻中已有記載[12]。喪葬因與鬼魂觀念和祖先崇拜聯(lián)系在一起,信仰活動更是形式繁復,名目眾多。從山頂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鐵礦粉到《儀禮·士喪禮》中的有關記載,各種喪葬信仰習俗不斷地發(fā)展演變,長期延續(xù)。

    再從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盡管不少節(jié)日在后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jié)日,或發(fā)生了性質上的變化,但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種歲時農事節(jié)俗外,還要分別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節(jié)、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

    原始信仰習俗在傳承中始終表現(xiàn)出濃重的神秘性,人們覺得這些習俗是不可捉摸和無法解釋的,在神秘莫測的氣氛中產(chǎn)生的恐懼、敬畏心理便導致了盲目信從的民俗行為。這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狀況,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原始信仰習俗在中國長期延續(xù)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孕育和發(fā)展的,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lián)綿不斷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作為原始民俗主體的原始信仰能夠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長期傳承。

    其二,由農業(yè)經(jīng)濟和宗法社會中發(fā)生的中國文化是以務實精神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世間關系的注重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終未能發(fā)展成為一種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但未能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教”,而且本身就滲透了古老的巫術、祭祀成分。至于一些外來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的制約下生存,無法取代原有的信仰習俗。

    其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并不平衡,當漢族地區(qū)已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shù)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而原始信仰習俗在各少數(shù)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當某些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時,也必然會帶來許多原始信仰習俗,如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便帶來了北方民族薩滿跳神的習俗。

    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這一特點提醒我們,在研究中不能不考慮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響,即使研究外來宗教也應重視外來宗教與本土原始信仰的沖突、融合所發(fā)生的諸多變化。

    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建立在農業(yè)經(jīng)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fā)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chǎn)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十分繁復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qū)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guī)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chǎn)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系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從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qū)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展開的。這一方面人們已談得很多了,我們不妨從另一方面來看看。唐宋以降,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諸多變化和社交活動的不斷擴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圍,根據(jù)自己的信仰、專長、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群體。如宋代文獻中對此類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間結社、結會就有頗多記載[13]。應該說,這些游離于家族之外的社會交往和民間組織反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但是人們還是篤信血緣的力量。異姓朋友常常通過“結義”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宋代的洪邁曾談到這一現(xiàn)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14]元、明時的戲劇、小說多有朋友“結義”的描寫,如《單刀會》、《三國演義》就根據(jù)劉備、關羽、張飛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并在后世成為“異姓兄弟”的楷模。舊時,浙江一帶即有男子結拜組成的“十兄弟”,廣州地區(qū)則有女子結拜組成的“金蘭會”。明、清時的民間會黨也常常模擬家族形式,以結盟方式入會,師徒間以父子相稱,眾徒間以兄弟相稱。上述現(xiàn)象表明,人們始終認為,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
    的關系轉化為象征性的血緣關系,就能夠產(chǎn)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民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于此可見一斑。

    宗法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現(xiàn)是,數(shù)千年來,“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jù)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時時重復做的一件大事是對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頂禮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人們認為其他神靈都不如祖先神尊貴,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廟,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舉行祭祖儀式則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個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沒有容足之地的。“孝親”的另一表現(xiàn)是對在世長輩的絕對順從和孝敬。在人們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和母體,正如《孝經(jīng)》中說的,“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5],因此,“百善孝為先”成為社會公認的準則,而“無父無子”、“六親不認”的人,則為眾人所不齒。

    由尊祖孝親又導出一個普遍的心理定勢,即極端尊重傳統(tǒng),并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傾向。人們對待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慣制總是抱著謹慎恪守,不敢輕易背棄的態(tài)度,在評價事物時,總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傳承有緒為標準,提出某種看法時,也總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語來加強自己說話的分量,民間長期流傳的諺語、俗語常是勸戒他人時的有力法寶。民間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yè)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師”,都講究“家法”、“師承”,并有“祖師”創(chuàng)業(yè)授藝的神奇?zhèn)髡f。如果木匠不標榜“師傳絕技”,郎中不炫耀“祖?zhèn)髅胤健保汶y以取信他人。

    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還通過禮儀制度的形式,在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歷史上,等級禮制不僅以“三綱五常”的規(guī)范作為道德的內涵,而且還以消費品的等級分配作為實質性的內容。歷代王朝都用禮制規(guī)定社會秩序,人們按照自己的等級身份,而不是財產(chǎn)多寡過著相應的生活,以此保障尊卑貴賤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條。以生活用品的使用來看,禮制都作了周詳完備的規(guī)定,諸如衣冠服飾、房舍家具、車馬乘騎、日用雜品等,物無巨細,其種類、形制、質料、樣式、色彩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甚至小至門釘?shù)臄?shù)目、腰帶的裝飾,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貴賤不能混淆。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社交往來、婚喪喜慶、吉兇禍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禮儀規(guī)定。歷代統(tǒng)治者還時常有“正禮俗”的舉動,運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將民間風俗納入禮制的軌道。在禮制的約束下,人們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享用不該享用的物品,做出不合禮儀的舉動,于是塑成了循禮蹈規(guī)、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謹、守成、儉約、古樸的民俗風情。

    三、民族和地區(qū)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tǒng)一于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jīng)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一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秦代,當時的東夷、南蠻、百越、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統(tǒng)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烏孫、東胡、肅慎、扶余等族又逐漸統(tǒng)一于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處,于是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得到加強和鞏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發(fā)展。五代十國和宋代,雖出現(xiàn)過多元割據(jù)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統(tǒng)后,不僅結束了宋與遼金的對峙,而且也統(tǒng)一了大夏、回鶻和大理等政權,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明清以后,更有所發(fā)展,當今我國已是具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當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統(tǒng)一,并不等于說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實上,多樣性、豐富性和民族間的差別性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xiāng)、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xiāng)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從歷史發(fā)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漢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發(fā)明了農業(yè),夏商周以來,一直以農桑為主要的經(jīng)濟方式,與此同時,許多少數(shù)民族則實行不同的經(jīng)濟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柔然、黨項、蒙古等族,曾長期從事游牧經(jīng)濟,而東北、西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則長期以原始的漁獵、采集為主要的經(jīng)濟方式。不同的經(jīng)濟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質生產(chǎn)和物質生活習俗。各民族的社會發(fā)展也不相同,漢族很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而許多少數(shù)民族卻長期處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處于奴隸制、半奴隸制、封建制、封建農奴制,甚至氏族社會階段,而不同的社會狀況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民俗。上述可見,各民族歷史進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構成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并存的特點。

    圣誕節(jié)

    河南有什么民風民俗
    河南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如燴面、胡辣湯、道口燒雞、洛陽水席等都是河南著名的美食,享譽全國。7. 民俗活動豐富,精彩紛呈 河南民俗活動豐富多樣,如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民間藝術廣受歡迎。每年春節(jié)期間,河南各地都會舉辦大型的廟會,熱鬧非凡。河南的民風民俗既傳承了...

    中國民風民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各民族的民風民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構成了中國多民族文化的瑰寶。漢族在大年初一有著特殊的習俗,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滿族在年節(jié)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lián)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

    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用下面的資料做小報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富多彩的地域... 用下面的資料做小報不同的地區(qū) 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

    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元旦”,陰歷的“年喜”,只好在名義上退而求其次,改稱“春節(jié)”。然而,對春節(jié)的慶祝,絲...廣州民俗節(jié)日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jié)、元旦、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等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jié)慶活動:春節(jié)期間的迎春花市...

    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jié)拜年、走親戚;元宵節(jié)吃元宵;寒食節(jié)祭掃、踏青;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體介紹如下: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

    河南有哪些民俗民風
    河南民俗民風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民風豐富多彩。自古以來,這里便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沉淀,孕育出別具一格的河南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 河南人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都十分盛行。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放鞭炮,營造...

    關于民風民俗的特點資料
    最具特色的節(jié)祭日有:年節(jié)、祭寨神、洗牛腳等。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jié)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qū)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jié),實際是由一種生產(chǎn)活動演變而成的節(jié)日。這一天,要統(tǒng)計牲畜的數(shù)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

    誰知道陜北的民風民俗??
    1. 陜北的民風民俗中,民歌是其精神、思想和感情的體現(xiàn),與當?shù)厝嗣裆罹o密相連。在陜北,民歌種類繁多,當?shù)厝朔Q其為“山曲”或“酸曲”。其中,信天游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其他種類如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亦不下二十種。2.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qū)一種重要的曲藝形式,主要在陜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區(qū)流行。

    民風民俗資料
    民風民俗資料 在民間存在著很多的民風民俗資,仍在沿襲。下面為各位整理了民風民俗資料,歡迎閱覽!閩南民風民俗 閩南獨特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形成了閩南獨有的民風民俗,這些帶有閩南特色的民風民俗值得我們回味,更加值得我們去深思。下面我們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閩南的民風民俗。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

    江北之俗這樣的民風民俗美在哪里
    江北之俗這樣的民風民俗美在特色。江北的民風民俗有以下幾種:年糕,作為謝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就像南方視饅頭為“發(fā)”、北方視餃子為“元寶”一樣,被列為寧紹地區(qū)的食點之首。相傳是大禹治水后,給浙江百姓帶來實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結出來的糧食做成糕祭祀。作為中國...

    相關評說:

  • 伍盼18456482590: 各地的民風民俗
    杭錦旗一般: ______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guī)Т蠹易哌M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
  • 伍盼18456482590: 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中國民俗包括燈會、猜燈謎、賞月、祭月、登高、賞菊、守歲、劃龍舟、耍龍燈、踩高蹺、貼春聯(lián)、貼年畫、拜七姐、乞巧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燈會 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指春節(jié)前后至元宵節(jié)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
  • 伍盼18456482590: 舉例說說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獨特的民風民俗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任何地方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在我的家鄉(xiāng),就要數(shù)大年三十了. 大年三十,是中國人最最最……重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那時,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跟家人相聚,也可以說是一個團圓節(jié). 大年三十最具特色的要數(shù)年夜飯了.大人從一...
  • 伍盼18456482590: 民族的民風民俗
    杭錦旗一般: ______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zhí)ь^節(jié)”或“青龍節(jié)”.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
  • 伍盼18456482590: 中國各族的風俗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1.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yè).在牧區(qū),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qū),蒙古族都...
  • 伍盼18456482590: 各民族地區(qū)的民風民俗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回族 飲食 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肉,不吃馬驢騾狗,不吃動物血和自死動物,尤其是禁豬肉 苗族 以大米 小麥 包谷為主,喜歡酸味.酸菜 酸辣椒 酸湯.以酒傳情 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 .飲料 苗族油茶白族 崇尚白色 食物以小麥 稻米為主 ,喜歡酸辣,愛吃涼菜, 善于腌制火腿,“砂鍋魚”是大理名菜 壯族 喜歡吃酸辣,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咀嚼檳榔的習慣,' 三月三“吃五色飯傣族 以大米糯米為主 ,通常現(xiàn)舂現(xiàn)吃,,特色竹筒飯 答案補充 苗族 蠟染 銀飾 刺繡 織錦 挑花 壯族 壯錦是壯族傳統(tǒng)工藝品 ,銅鼓 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一朵奇葩,”花山崖壁畫'是珍品
  • 伍盼18456482590: 中國的風俗習慣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文化,如:精美的民間工藝,古老的民族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等.其中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要屬“春節(jié)”. 農歷一月一日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
  • 伍盼18456482590: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yè),手工業(yè)也很發(fā)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
  • 伍盼18456482590: 民風民俗 -
    杭錦旗一般: ______ 56個民族各有各的風俗習慣,下面把我們德昂族的民風民俗介紹給你供析賞. 德昂族的民風民俗.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zhèn)康縣軍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經(jīng)國務...
  • GOGOGO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不卡| 亚洲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专区一区|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 av无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动漫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