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經(jīng)》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義嗎?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nèi)容、章節(jié)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xiàn)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xiàn)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jīng)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引自百科)為例:“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yīng)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圣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而是“絕智棄[下+又],民利百[人+不]”
《道德經(jīng)》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jīng)》版本。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jīng)》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jīng)》放在《道經(jīng)》之前,也受到學(xué)者的重視。
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居善地”怎么理解?
愿意呆在低洼之地的人,都是追求金錢地位欲望少的人,也就是“少私寡欲”之人。追求金錢地位的欲望越強(qiáng)烈,人就會越迷惑。所以老子講,少私寡欲之人是最有智慧的。也就是說,居于低洼地方的人,是有大智慧的。道德經(jīng) 老子《道德經(jīng)》講:“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就...
《道德經(jīng)》中有哪些精髓的句子?
《道德經(jīng)》最精髓的一句如下: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是什么?
《道德經(jīng)》是道教中被注釋最多的一部經(jīng)典,由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于終南山古樓觀應(yīng)尹喜真人之邀請而撰寫的不朽著作,被尊為道教的圣典,為道教教理教義之宗本,全文約五千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該經(jīng)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共81章,文筆簡潔,以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其深刻的哲理。《道...
出自《道德經(jīng)》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jīng)》的成語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等。一、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比喻基礎(chǔ)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也說根深柢固。出處:先秦·李耳《老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譯文: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
《道德經(jīng)》全文
《道德經(jīng)》全文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jīng)》全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道可道...
老子《道德經(jīng)》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qiáng)。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xí)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
求《道德經(jīng)》中比較經(jīng)典的句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意:天下的人都認(rèn)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rèn)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3.天長...
愚者善辯,智者寡言.是這樣嗎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巧言令色其實(shí)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于《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shí)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
《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
《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哪,咱們真懂了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后面還有一句“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jīng)》里最有名的段落之一,出自第二十五章。 一旦參悟了這段話,對《道德經(jīng)》的認(rèn)識自然會上一層臺階,這是我個人的體會。而參悟這段話的關(guān)竅,在一個“天”字。 這個“天”哪,咱們真的理解嗎? 我個人認(rèn)為,現(xiàn)在流行的解讀是有問題的。而在重...
相關(guān)評說: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道是道《道德經(jīng)》里“道德”一詞,原意是二回事,德是德. 后演變?yōu)橐粋€意思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通俗地講,道是萬物的規(guī)律,而德是道的外象,一種準(zhǔn)則.第38章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就含有這重意義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道】是與【器】相對而立名的概念. 《易經(jīng)·系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謂【形而下者】指的是萬物,涵蓋現(xiàn)今我們所說的一切物質(zhì)范疇和意識范疇. 所謂【形而上者】指萬物體性,也是宇宙生命的本來面目. 真實(shí)的...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亦即表現(xiàn)它的德”;三是“道落實(shí)到人生層面時:“通于天地者,德也,生非德不明?”當(dāng)代旅美華人學(xué)者陳鼓應(yīng)在分析“德”的概念時認(rèn)為,它有三個意義,一般認(rèn)為“德者.《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yùn)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宇宙規(guī)律. 德,符合道的行動規(guī)范.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答案]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道”的含義大致有如下: 1.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本原. 2.道是萬物運(yùn)行的原動力. 3.道是自然的法則和規(guī)律. 4.道是人們生活所應(yīng)遵循的準(zhǔn)則. 得道是明白這個道的含義,實(shí)淺于生活之中,活出自然.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哥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老子《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開頭句,也是道經(jīng)的總綱.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語言說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以更進(jìn)...
青白江區(qū)末端: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開篇的兩句話.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經(jīng)>>要闡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