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的特點是什么? 中國古代陵墓建造的美學特點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的現(xiàn)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shù)取I檀€流行人殉制度。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xiàn)了封土墳頭。春秋戰(zhàn)國以后,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fā)展變化明顯。下面介紹幾種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種“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筑,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采用方上形式。
第二種“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采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第三種“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筑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墻成一圓頂。這種城墻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shù)姆匠敲鳂菢嫵傻膲烆^。
商代是中國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fā)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tǒng)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guī)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fā)現(xiàn),是屬于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guī)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guī)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shù)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guī)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余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fā)現(xiàn)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槨室。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字形或方形。其余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尸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fā)現(xiàn)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隨葬各種青銅器460余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余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
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tǒng)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shù)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wèi)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尸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fā)現(xiàn)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fā)現(xiàn)了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及礎石。 由此可見, 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后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于尚未發(fā)現(xiàn)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guī)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jù)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fā)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在考古發(fā)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陜縣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guī)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見彩圖[車馬坑]),其規(guī)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wèi)侯墓的車馬坑,規(guī)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fā)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陜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jù)。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在戰(zhàn)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開鑿在丘陵的巖石中,規(guī)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guī)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濕。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尸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致。
由于生產的發(fā)展,手工業(yè)的發(fā)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shù)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tǒng)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鐘一架,共64件,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fā)掘的大量戰(zhàn)國小型墓里,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甕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于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xiàn)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筑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但它們的出現(xiàn)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tǒng)墓制發(fā)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zhàn)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尸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zhàn)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尸體側身而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fā)生在黃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qū),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xù)到西漢后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和山東省曲阜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qū),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guī)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于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后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xiàn)在中原一帶的“空心磚墓”。它只流行于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xiàn)用小型磚建筑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guī)模較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
西漢晚期開始出現(xiàn)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qū)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后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并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后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后,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zhàn)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qū),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fā)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tǒng)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tǒng)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筑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并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跡。
陜西省臨潼的,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墻。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筑圍墻,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后陵在帝陵之旁,其規(guī)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jié)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筑墻垣而改用“行馬”,并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jié)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zhàn)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tǒng)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自魏晉以降,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fā)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臺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后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于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qū)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區(qū)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于南方而不見于北方。總的說來,瓷器的數(shù)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漢代流行的倉、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繼續(xù)沿用,但往往形體不大,制作粗簡。貴族官僚階級墓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兩晉以迄南北朝,時代愈晚,的種類和數(shù)量愈多。起初是少數(shù)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約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又大量增添騎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類,除家內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tǒng)治者擁有私人的武裝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馬金龍墓和洛陽北魏后期的元墓中的儀仗俑,竟達數(shù)百件之多。北魏后期,在墓門的兩側,還往往有一對形體特別高大的守門衛(wèi)士俑。在南方地區(qū),除陶俑外還有瓷俑,但用俑隨葬的風氣不如北方盛。從漢末至魏晉,統(tǒng)治階級常乘牛車,長期因襲不改。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儀仗行列,便是以牛車為中心的。用陶制的“鎮(zhèn)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西晉墓中的鎮(zhèn)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北魏墓中的鎮(zhèn)墓獸成雙,置于墓門的兩側,作臥伏狀。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兩件鎮(zhèn)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鎮(zhèn)墓獸多保持西晉時的形態(tài),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兩晉的墓志,或為石質,或為磚質,形狀多為長方形,而洛陽發(fā)現(xiàn)的年代較早的西晉墓志則作碑形,可見它是從墓碑演變而來的。到了北魏后期,才流行方形有蓋的石質墓志。從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qū),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于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有天井7個、壁龕8個,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后,則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則都有前后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 白虎, 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 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 列戟、步騎儀衛(wèi)、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guī)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qū)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wèi)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后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xiàn)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后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zhèn)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yōu)樘焱踬?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zhèn)墓獸繼承北魏后期以來的形態(tài),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yōu)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xiàn)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shù)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shù)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志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志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志多為約72厘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志皆為88厘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志最大,為114厘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志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后,唐代墓葬制度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guī)模縮小,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shù)量減少,制作粗簡。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guī)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guī)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qū)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qū)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shù)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shù)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并樹“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guī)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fā)掘。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后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fā)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后3室。
中原和北方地區(qū)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筑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yōu)榈冗叾嘟切危履窘Y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yōu)槲邃佔髦兀瑥陌骈T直欞窗演變?yōu)榈窕ǜ褡娱T。一般多為單室墓,后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后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xiàn)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開芳宴”的場面,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xiàn)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后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于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宋墓,與同地區(qū)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后者往往兩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后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筑的墳丘為中心,用墻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臺與乳臺。自乳臺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后面別筑后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為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因為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為“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臺、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后作玄宮,尸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
分布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后兩室的。赤峰的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后3室,并多設耳室, 顯示了“多室”的特點。墓室內有時有簡單的仿木建筑的結構,并施彩畫。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內繪氈帳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遼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為特點。陶瓷器中的雞冠壺,亦為遼墓中所特有。到了中期,馬具和兵器逐漸減少,雞冠壺的形態(tài)亦由皮囊狀演變?yōu)樘崃菏降娜ψ闫鳌M砥谶|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隨葬,馬具也大為簡化,而雞冠壺則告消失。大約從早期的后半開始,遼墓中往往有漢文或契丹文的石墓志,形狀與唐宋的相似。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時立愛墓和興隆的蕭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屬金代前期。由于墓主人的爵位高,都系多室的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筑結構,繪壁畫。時立愛墓的主室為八角形,前室兩側所附耳室為圓形,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蕭仲恭的墓志則用契丹文書寫。分布在華北南部和中原地區(qū)的金代后期地主階級墓,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結構。有的墓里繪有開芳宴、放牧、搗練等題材的壁畫,而大多數(shù)的墓則是大量使用雕磚,表現(xiàn)出門樓、格子門、欞窗、桌椅、屏風、燈、盆花之類。
元代的仿木建筑結構磚室墓,主要發(fā)現(xiàn)于山西省境內。其特點是仿木建筑的結構日趨簡化,有些已變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區(qū)墓內裝飾以壁畫為主,題材仍多為開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象而省略了伎樂的場面。山西省南部地區(qū)墓內多飾雕磚,內容多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類。五代、北宋以來的仿木建筑結構磚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聲。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舊制,多為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雙室并列,分葬夫婦。作為時代的特點,許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護棺槨,并在墓底鋪松香之類,以利尸體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階級的磚室墓采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發(fā)展,所以有的墓不僅尸體完好,而且衣冠服飾以及書籍、字畫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鳳陽的皇陵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與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則為此后的明代陵制開創(chuàng)了先例。明代從成祖朱棣起,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縣,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稱。陵園的總門在南面,稱大紅門。入門不遠,立“長陵神功圣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兩側依次立石望柱及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石雕像,而各陵之前則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于總體布局上的考慮,陵的方向雖多向南,但也有向東或向西的。各陵規(guī)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當于唐宋陵前的獻殿。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墻,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后。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謚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chuàng)。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以已經發(fā)掘的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后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后殿的棺床上。
明代墓葬特點
古代葬俗隨著時代變遷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土葬是最常見的形式。而明代墓葬則有其獨特的特點,從墓場的構建布局到石雕文化的體現(xiàn),都反映了各朝代的文化風格和社會民俗狀況。在民間石雕文化中,石雕不僅是物質文化的載體,也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匠人們精湛的手藝彌足珍貴。明代墓葬的墓志銘通常記載著墓主...
民間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樣的
宋代墓葬展現(xiàn)出的地域特性顯著,無論是墓葬形式、裝飾風格還是隨葬品的配置,都呈現(xiàn)出南方與北方不同的特色。以下是具體的區(qū)域特點:北方地區(qū)的宋墓:1. **石室墓**:石室墓是指采用石材構建的墓室。宋代官方曾禁止使用石室墓,但由于北方地處政治和文化中心,墓葬建設相對遵循朝廷規(guī)定,因此北宋時期的石室...
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1、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斗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棱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臺,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發(fā)現(xiàn)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lián)系,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明代墓葬特點
1.古代葬俗代、同差異土葬、火葬、水葬等見土葬 2.明代墓葬特點顯現(xiàn)墓場構建布局民間石雕文化石雕文化體現(xiàn)各朝代同風格社民俗狀況及民間工藝文化內涵匠彌足珍貴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相互融合載體資料歷史見證墓 志銘比較翔實記載墓主姓名、籍貫事跡、仕宦、婚姻、親友、喪葬等其少自著名藝術家、書家、文家、...
各朝的墓葬特點?
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尸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fā)現(xiàn)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4、商代墓葬 商代統(tǒng)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什么朝代的墓用青石板磊墓室
宋代時期葬式用青石板壘墓室。外圍用青磚圍成一堵半圓形的“圍墻”,再以青磚覆面。古墓的墓室,與其他青磚券頂?shù)墓拍共煌拍挂话阌?塊巨大的青石板為頂。宋代墓葬特點:宋墓造型如同房屋結構,窗戶、大門、梁柱一應俱全,且墓壁上的花紋是仿木結構雕刻,這是宋代墓室的一大特點。宋墓皆坐北朝南...
古代各朝代帝王陵的特點是什么?
漢代帝王的陵墓大多在陵墓旁邊建城,稱為陵邑。比如劉邦的長陵,比如長陵,還有梁武帝的茂陵驛等等。這些地方遷移外族守墓,成為西漢歷史上著名的武陵城。其中少年是武陵少年,幾乎都是英雄。在當時,他們是社會治安的不穩(wěn)定因素。以上就是對古代各朝代帝王陵的特點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解答。
古代墓葬的特點
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隨葬各種青銅器460余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余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商代統(tǒng)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
古代帝王陵墓的特點
中國古代“最牛帝王墓”乾陵在這1200年間前前后后經歷了三次比較著名的盜掘。第一次是黃巢帶著40萬民壯強挖乾陵。不過這40萬人鏟平了半座山也沒挖出乾陵。第二次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溫韜盜掘,而第三次就是慣犯孫殿英導彈盜掘了。除此之外,乾陵經歷大大小小盜掘至少十多次,但始終安然無恙。現(xiàn)在本...
宋元時期的墓葬特點
宋元明時代的陵墓帝陵的布局及其變化 宋代帝陵的布局基本上仍沿襲唐代的制度,只是陵園的規(guī)模較小。北宋八陵皆在鞏縣,帝陵墓室上建方形陵丘,陵丘四周筑平面正方形的夯土神墻,每面正中各開一神門,四角建角闕,南神門外立石象生、石望柱、乳臺、鵲臺,陵丘前南神門內為獻殿,即所謂“上宮”。后...
相關評說:
費縣精鏜: ______ 魏晉南北朝 中國歷代帝王都把陵寢作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們大多從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這些陵墓工程浩大,費時多年,動用上萬甚至幾十萬民夫,耗費了大量金銀,陪葬了數(shù)不盡的財寶.然而,由于社會風氣以及文化的變異,各...
費縣精鏜: ______ 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級石料砌筑的拱券,與無梁殿相似.數(shù)室相互貫通,形成一組華麗的地下宮殿. 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huán)繞的封閉性環(huán)境作為陵區(qū),將各帝陵協(xié)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
費縣精鏜: ______ 中國古代埋葬帝王、后妃的墳墓和祭祀建筑群.它與宮殿、壇廟一樣,都屬于政治性很強的大型紀念建筑,體現(xiàn)了奴隸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觀念. 建筑形制和...
費縣精鏜: ______ 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yōu)榈冗叾嘟切?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yōu)槲邃佔髦?..
費縣精鏜: ______ 新石器時代:無階級分化,墳墓以土坑豎穴墓為主,伴有少量隨葬品; 商周:嚴格的等級制度體現(xiàn)在陵墓上,富墓隨葬品豐富、精致,墓葬大量出現(xiàn)二層臺、壁龕、腰坑等; 秦墓:在建制上多行隍壕制度,每座陵園的主墓周圍圍上隍壕,且多陪葬坑;陵墓無封土,但有享殿; 漢墓:黃腸題湊、磚石墓大量出現(xiàn),成為這一時代的代表性墓葬形制; 唐墓:多依山為陵,無墓門、神道等裝飾性建筑,較難發(fā)現(xiàn),故不易被盜.
費縣精鏜: ______ 我國古代慣用土葬,古人崇信人死后,在陰間仍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因而建造的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間.自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
費縣精鏜: ______ 我國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來說,人死后用棺材殮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這屬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數(shù)民族有一些奇特的喪葬形式.比如說“巴人懸棺”葬.藏族人死后,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等形式....
費縣精鏜: ______ 陵墓建筑.是專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 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學...
費縣精鏜: ______ 最近盜墓題材的影視劇非常的火熱,前幾年的好幾部影視劇都是有不錯的反響,盜墓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再加上一些比較恐怖的古代傳聞,使得人們的獵奇心理在盜墓這里能夠得到不錯的滿足.盜墓這個行業(yè)在古代還是一個暴利行...
費縣精鏜: ______ 漢代墓葬結構 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fā)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后世界的觀念,而后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 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