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醴泉銘全文內(nèi)容
九成宮醴泉銘
[ jiǔ chéng gōng lǐ quán míng ]
基本解釋
《九成宮醴泉銘》,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屬陜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歐陽詢書寫此銘,時年七十六歲,其書法藝術(shù)已是爐火純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銘是書家之代表作。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倍受人們喜愛。
原文
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九成宮醴泉銘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隨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云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yǎng)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皇帝爰在弱冠,經(jīng)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nèi),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儌 ,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并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咸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yǎng)性。圣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chǎn),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于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于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階,茅茨續(xù)于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于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于后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nèi),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涌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于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yǎng)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于闕庭。《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寔扶明圣,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后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于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于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后光前,登三邁五。握機蹈矩,乃圣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辟不臣,冠冕并襲,琛贄咸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zhì),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云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拒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后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游,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zhì),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資料
字體:楷書
尺寸:碑高247厘米,寬120厘米
碑文24行,每行50字
該書作筆力勁健,點畫雖然瘦硬,但神采豐潤飽滿,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帶有隸書筆意。字體結(jié)構(gòu)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采用長方形態(tài)勢,字句、行距都較大,章法顯得寬松而清晰。
《唐九成宮醴泉銘》,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青年時曾為道士,后參加隋末李密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起義失敗后,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魏徵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知名,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大師,卒溢文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醴泉銘》的書寫者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仕隋為大常博士,唐太宗時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尤工于楷書,《宣和書譜》稱:“詢工書為翰墨之冠”,所書《醴泉銘》為其代表作之一。后人亦稱他為歐陽率更。
“九成宮”遺址,在今陜西麟游縣城西2.5公里,原為隋之“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并置禁苑、武庫及宮寺。“九成”之意:“成”訓“重”,“九”訓“多”,“九成”形容多層,高峻。“銘”,文體之一,多用韻語,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然后是韻語銘文。《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于唐貞觀六年(632)夏歷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nèi)發(fā)現(xiàn)醴泉的經(jīng)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xiàn)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
正文:
九成宮醴泉①銘。
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④,此則隨之仁壽宮也⑤。冠山抗殿6,絕壑為池7,跨水架楹(8),分巖聳闕(9),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10),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11),下臨則崢嶸千仞(12),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云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13),以人從欲(14)良足深尤(15)。至于炎景流金(16),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yǎng)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釋〕:①醴泉:甘美的泉水。②秘書監(jiān):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的長官,以少監(jiān)為其副職。檢校侍中:兼領(lǐng)門下省侍中,此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門下省負責審詔署奏之事,其長官稱“侍中”。“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即秘書監(jiān)兼任門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鉅鹿郡公:鉅鹿為封地,郡公為爵號,位在國公之下,縣公之上。③維;語氣詞,無義。④乎:于、在。⑤隋:隋文帝楊堅受封于隨,公元581年滅北周,改隨為隋,以為國號。6冠山抗殿:冠,覆蓋。抗,舉興。(7)絕壑為池;絕,截堵。壑,山谷。池,既指地沼,也指宮外之護城河。(8楹:柱,實指橋柱。(9)分巖聳闕:分,開辟。巖,險峻之地。闕,在宮門外筑二臺,在臺上建樓觀,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10)棟宇膠葛:棟,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棟宇,泛指房屋。膠葛:錯雜貌。(11)迢遞百尋:迢遞,高遠貌。尋, 八尺為尋。(12)崢嶸千仞:崢嶸,高峻也。仞,八尺為仞。(13)窮泰;泰,侈也;窮泰,過度奢侈。(14)以:因。從:縱。(15)尤:責備。(16)炎景流金:炎景,暑天之酷熱。流,熔化。(17)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甘泉,漢之甘泉宮,在陜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原為秦之離宮,漢武帝時增廣之,周長十九里,作為避暑行宮。尚,加,超過。
(譯文)貞觀六年夏歷四月,太宗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里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huán)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臺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灼云霞,其高峻能達日月。看他興建宮殿使山移潤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欲態(tài)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至于當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里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清涼的舒適,確是居住的好場所,實為調(diào)養(yǎng)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是不能超過它的。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①經(jīng)營四方②㊣逯乎立年③,撫臨億兆4;始以武功壹海內(nèi),終以文德懷遠人5:東越青丘6,南逾丹㊣儌7 ,皆獻琛奉贄②重譯來王9;西暨輪臺10北拒玄闕11,并地列州縣,人充編戶12;氣淑年和13,邇安遠肅14,群生咸遂15靈貺畢臻16,雖藉二儀之功17,終資一人之慮18。遺身利物19,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20,甚禹足之胼胝21,針石屢加22,腠理猶滯23。爰居京室24,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25,庶可怡神養(yǎng)性。圣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chǎn)26,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于曩代27,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28,何必改作。于是斫雕為樸29,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階30,茅茨續(xù)于瓊室31。仰觀壯麗,可作鑒于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于后昆32此所謂“至人無為,大圣不作”33,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后為糾正完的字)
〔注釋〕:①爰在弱冠:爰,語首助詞,無義。弱冠,20歲。按:唐太宗開始輔助其父起兵爭天下,時年18歲,這里“弱冠”是概數(shù)。②經(jīng)管四方:出自《詩.小雅.北山》。此地指從事策劃和組織統(tǒng)一天下的活動。③逮乎立年:逮乎,到了。立年,而立之年,30歲。按:唐太宗稱帝時,年29歲,立年也為概數(shù)。4撫臨億兆:撫臨,安撫并君臨。億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此處指天下億萬百姓。5 終以文德懷運人:終,引申為后來。文德,文明道德。懷遠人,懷念國家和民族。6青丘:傳說之海外國名,泛指海外的蠻荒之地。7。丹徼:徼,邊界,古代稱南方的邊疆為丹徼。8皆獻琛奉贄,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9重譯來王:重譯,經(jīng)過不同語講的輾轉(zhuǎn)翻譯,:形容來自很遠的地方。王,朝見。10暨:抵,到。11玄闕: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極遠的地方。12編戶:編入戶籍的平民。13氣淑年和:氣淑,陰陽之氣溫和。年和,年景風調(diào)雨順。14彌:近。15群生:一切生物。遂:各得其所。15靈貺:神靈降福。畢臻,都來。17二議:天地。18一人:指皇帝,即唐太宗。19遺:舍。20堯:傳說中的遠古圣君。臘:干肉。此指因風吹日曬使皮膚變得像干肉一樣。21禹:傳說中夏代的開國君主,他治水有大功。胼胝: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滯:停滯,此指血脈仍不通暢。24京室:王寶。即京都。25離宮:古人帝王于正式宮殿之外別建宮室,以便隨時游處,謂之離宮。26十家:即十戶。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lián)相保。此處十家指戶籍編制中的最小單位。27曩代,過去的年代。28因循:沿襲。29雕:文飾。樸:質(zhì)樸。30玉砌:用玉砌成的階,用以形容豪華的石階。31茅茨:茅草屋頂,也指茅屋。瓊室:用玉裝飾成的房子,用以形容豪華的房屋。32后昆:后嗣子孫33至人無為,大圣大作:此二句引自《莊子.知北游》,(因圣人本原于天地的美德,而通達于萬物的道理)故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么作為,大圣不妄自制作。
〔譯文〕:太宗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tǒng)一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百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tǒng)一中國,后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徼,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jīng)過不同語種的;輾轉(zhuǎn)翻譯而來朝見;西到輪臺,北抵玄闕,都并入版圖而設(shè)置地方州縣,把那里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 年景風調(diào)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借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個人的謀略。(皇帝)舍身以利天下黎民,風里來雨里去,一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干肉的形態(tài),手腳上結(jié)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jīng)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困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yǎng)從而心曠神怡。圣天子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制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筑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舍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于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zhì)樸,一再節(jié)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jīng)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墻壁夾雜著新涂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葺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后嗣子孫的楷模,正體現(xiàn)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么作為,大圣不妄自制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
〔正文〕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nèi),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①,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懷之不忘2。粵③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④,上及中宮,歷覽臺觀⑤,閑步西城之陰⑤,躊躇高閣之下7,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8,有泉隨而涌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9,東流度于雙闕10;貫穿青瑣11,縈帶紫房12;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yǎng)正性13,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14,將玄澤于常流15,匪唯乾象之精16,蓋亦坤靈之寶17。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18,得禮之宜19,則醴泉出于闕庭。《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20,下及太寧21,中及萬靈22,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23,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24,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25,實扶明圣26;既可蠲茲沉痼27,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28,相趨動色29,我后固懷撝挹,推而弗有30,雖休勿休,不徒聞于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于當今31。斯乃上帝玄符32,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33?!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34,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35,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注釋):1本句第二字缺,全句句意不明。2圣心:尊稱皇帝之心。3粵;語氣詞,無義。4 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按中國歷史干支紀日法,“朔”指是月初一,既知“朔”為甲申,則這個月的十六正好是已亥。旬為十,有即又,“旬有六日”即十又六日。又,按歷表,唐貞觀年間只有“貞觀六年四月朔”為“甲申”,故文中指的年代為“貞觀六年”(632)。5臺觀:泛指樓臺亭榭。6陰:指背面。7躊躇:徘徊。8導:掘開并引導。9注丹霄:注,流灌。丹霄,宮殿名。10雙闕:宮門外筑二臺,臺上建樓觀。11青瑣:宮門上鏤刻的圖紋,此代指宮門。12紫房:宮殿名。13正性;純正的稟性。14湛恩:湛,深。湛恩:深恩。15玄澤:指天子的恩澤。16乾象:天象。17坤靈:地神。18《禮緯》:緯書的一種,對經(jīng)書而言,漢人偽托為孔子所作。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等七種,稱七緯。其書以儒家經(jīng)義,附會人事吉兇禍福,預言治亂興廢,多有怪誕無稽之談。南朝宋時開始禁止緯書流傳,至隋,煬帝遣使搜焚其書。令所傳者為后人輯佚,漢學堂叢書本。錫:賜。19禮:規(guī)定社會行為法則、規(guī)范、儀式的總你。宣:得當20《鹖冠子》:相傳為先秦古籍之一,傳世有十九篇作者姓名不詳,只知為楚人,“以鹖之冠,號曰鹖冠子”,有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影印《子匯》本,屬雜家類。《醴泉鉻》所引這幾句,見該書《度萬第八》。太清:天。21太寧:地名。22萬靈:眾生靈、人類。23《瑞應圖》:梁孫柔之撰一卷。今傳清馬國翰輯《玉壺山房輯佚令》本。屬陰陽五行類。純和:純正平和。多指性格或氣質(zhì)。24《東觀漢記》:東漢劉珍等撰。是記載東漢歷史的重要史書。《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為143卷,現(xiàn)已殘,清代經(jīng)四庫全書館館臣的輯錄,都二十四卷。傳世有《四庫全書》本、《東觀漢記校注》本(吳樹)校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元元年,即公元56年。25神物:神奇靈異之物,此處指醴泉。26實:是。27蠲:除去。沈痼:積久難治的病。28百辟卿士:本《詩. 大雅. 假樂》句。百辟,指眾諸侯。卿士,各級官員的泛稱。此處還指公卿大官。29相趨動色:彼此歡躍并且臉上已出受感動的神色。30后:君主。撝挹:謙遜。推而弗有;指“神物之來”,謙遜地并不認為是由于自己的“明圣”。31以祥為俱,實取驗于當今:以祥瑞的出現(xiàn)感到畏懼,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實指隋代出現(xiàn)的“祥瑞”如“小石變玉”、“河清”、“龍見”等,結(jié)果卻帶來災禍而言)32上帝:上天。玄符;天符,符命。謂上天顯示的瑞徽。符通符。33丕:大。34古代史官的職責,左史記言,古史記事。書事:記事。35典策:典籍文獻。
〔譯文〕: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里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jié)果又沒有,(要解決這一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太宗皇帝心里對此一直念念不忘。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來到九成宮,沿途觀賞樓臺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里的土地,略顯濕潤,于是用手杖掘地并加以導引,結(jié)果泉水隨之流涌出來,于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jīng)過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于雙闕之下;流泉貫穿于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紫房宮;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蕩滌;它可以使人養(yǎng)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tài),由于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問,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huán)寶。據(jù)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guī)定的法則和規(guī)范,那醴泉就會在宮廷之間出現(xiàn)”。《鹖冠子》說:“圣人的恩德,能上達于天,下達于地,中達于眾生靈,那就會出現(xiàn)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xiàn),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xiàn)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愈”。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xiàn),是為了扶助圣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無不歡躍并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并不認為醴泉的出現(xiàn)是由于自己的“明圣”。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圣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xiàn)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xiàn)結(jié)果帶來災禍的先例)。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征,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無術(shù)之人所能發(fā)揚光大的!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xiàn)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于史冊,故敢于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九成宮醴泉銘》的作者是誰
九成宮醴泉①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④,此則隋之仁壽宮也⑤。冠山抗殿6,絕壑為池7,跨水架楹(8),分巖聳闕(9),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10),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11),下臨則崢嶸千仞(12),珠壁...
九成宮醴泉銘原文及譯文
在歷史的長河中,貞觀六年,正值盛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胸懷壯志,遠赴隋代仁壽宮(九成宮)避暑,這里不僅風景秀麗,更有清涼宜人的奇泉,勝過漢代的甘泉宮。年輕的皇帝,志在天下,以文治武功統(tǒng)一國家,他的仁德猶如甘露,滋潤四方。面對繁復的政務,他始終保持對民生的關(guān)懷,身體力行,拒絕了奢華的宮廷建...
歐陽詢《九宮醴泉銘布局》的意思?
《九成宮醴泉銘》釋文及翻譯 [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譯文)唐宮名,在陜西省麟游縣西,原為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更名為九成,甘美之甜水謂之醴泉。銘者,自銘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后世者也。秘書監(jiān)、檢...
九成宮醴泉銘碑字數(shù)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
通臨《九成宮醴泉銘》
? ? ? ? 因疫情而宅,臨《九成宮醴泉銘》一通,留個痕跡。附釋文:九成宮醴泉銘 ? ? ? ? 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 ? ?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
九成宮醴泉銘的譯注
3. 然宮城之內(nèi),本乏水源,求之不得,非人力所能致。皇帝心懷此念,四月十六日,與皇后游覽九成宮,見土地濕潤,以杖導之,泉隨涌出,砌石為池,引入一渠。泉水清澈如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雙闕之下,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導養(yǎng)正性,澄瑩心神。4. 醴泉出,實...
《九成宮醴泉銘》是多少字的碑文?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
耕田得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的意思 九成宮醴泉銘原文和譯文
《九成宮醴泉銘》結(jié)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jié)構(gòu)作相背之勢,上下結(jié)構(gòu)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wěn)定,氣象莊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準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九成宮醴泉銘》原文節(jié)選 其詞曰:惟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
九成宮醴泉銘共有多少字
九成宮共多少字?九成宮共1200字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xiàn)存于陜西麟游縣碑亭景區(qū)。《九成宮醴泉銘》結(jié)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jié)構(gòu)作相背之勢,上下結(jié)構(gòu)上窄下寬,間...
求助:歐陽詢《九龍宮醴泉銘》拼音釋文
九成宮醴(li三聲)泉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據(jù))鹿郡公臣魏徵奉敕(chi四聲)撰(zhuan四聲)。維貞觀六年孟(meng四聲)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guan四聲)山抗殿,絕壑(he四聲)為池,跨水架楹,分巖竦闕(que四聲)。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
相關(guān)評說: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九成宮醴泉銘”是由唐宰相魏徵撰文,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由當時著名大書法家歐陽詢書,書法正楷.是歐陽詢的書法傳世作品.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 〔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云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yǎng)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故:應該是169個字 加標點就是201個字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1、《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nèi)發(fā)現(xiàn)醴泉的經(jīng)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xiàn)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jié)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 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云,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fā),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于陜西西安.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屬陜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楷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jīng)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前者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后者是老年時的作品,此時歐陽詢畢生的精華都傾注于九成宮作品中,其內(nèi)涵這里就不說了,建議你學九成宮. 我已經(jīng)臨過數(shù)遍九成宮,越臨越有味.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歐陽詢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jiu(三聲) cheng(二聲) gong(一聲) li(三聲) quan(二聲) ming(二聲)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九成宮醴泉銘》 流傳至今傳為歐陽詢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和行書《千字文》等.其中《夢奠帖》結(jié)體富于變化,最能表現(xiàn)出歐書勁險刻厲、矛戟森列的特色.歐陽詢所書碑刻傳世的有:①《九成宮醴泉銘》.碑立于...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天下第一楷書是歐陽詢所做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 《九成宮醴泉銘碑》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wěn)健.其字形偏修長,行筆于險勁之中尋求穩(wěn)定,尤其在劃末重收,筆至劃尾便穩(wěn)穩(wěn)提起.整體碑文高華渾樸,法度森嚴,一點一劃都成為后世模范,是歐陽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學習楷書往往以此碑作為范本. 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九成宮醴泉銘》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安縣內(nèi)螺: ______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陜西寶雞麟游縣).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