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董仲舒的常變論和“三統(tǒng)”說
董學·董仲舒的常變論和“三統(tǒng)”說
變是變化,常是不變。與常變關系相對應的還有經(jīng)權關系,經(jīng)是一般原則,權是指變通。董仲舒論常變、經(jīng)權關系時,以常、經(jīng)為主,以變、權為輔。雖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不變論觀點,但對他的常變、經(jīng)權理論,我們應加以具體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合理因素。
董仲舒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并且承認事物都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結合而成的。他說:“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基義》)董仲舒承認事物各有對立的兩個方面,但卻認為這兩個對立方面的地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在陰、陽這對矛盾中,“陽之出也,常懸于前而任事; 陰之出也,常懸于后而守空處”(《基義》)。陽永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導地位;而陰只能服從陽。陰陽兩者的地位永遠如此,并且這是天意所定、不可更改的。董仲舒在承認對立、矛盾的前提下,用不變論取消了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和對立。他把統(tǒng)一、和諧、不變化看作是事物的常態(tài)。
但是,董仲舒并不認為事物總是一成不變的,在堅持常道的情況下,他也提出了權、變的理論。他說:“《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于變,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竹林》)董仲舒認為常和變二者都是必要的,常是用于正常情況下,而變是用于特殊情況下的,要看具體情況加以采用。比如說君為臣綱是常道,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臣子違反了君命卻仍然可以說沒有違反君臣大義,這就叫變、權。又比如男女授受不親是禮的規(guī)定,但在嫂子溺水的情況下,她丈夫的弟弟就應該伸手去救她,這也不違反禮,也叫權、變。董仲舒說: “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精華》)在維護大義的情況下,沒有什么是不可改變的,連三綱有時也可以不遵守,這可說是董仲舒權、變理論的最高表述了。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在論述權、變的時候又認為:“夫權雖反經(jīng),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雖死亡,終弗為也。”(《玉英》)這就反對了無原則的靈活性。權、變固然重要,但不能脫離經(jīng)與常,必須在封建大義的范圍之內(nèi)。變是可以的,但不能連封建制度、皇權統(tǒng)治都要改變;權也是必要的,但不能連儒家政治、倫理的主要思想也拋棄掉。至于常和變、經(jīng)和權之間運用分寸的把握,既要不違反大經(jīng)、大常,又要能適時趨變,確是一件極難的事。董仲舒在論述時不是憑空講道理,而是根據(jù)歷史事實和儒家公羊?qū)W派的理論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
董仲舒關于常變的理論是從先秦儒學發(fā)展而來的。孔子說過:“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這就把權變應時看作是最高的人格評價標準了,無怪乎孟子把孔子稱為“圣之時者”。孟子雖然信守儒家信條,但也沒有忽視權、變,他反對把孔子的中庸之道解釋成“執(zhí)中”,認為中庸之道是要既不違背道又能按照情況不同加以變化,并不是死守中間一點就行了。孟子還把嫂溺而不援之以手的人罵作禽獸。董仲舒從孔子的《春秋》經(jīng)中闡述常變經(jīng)權理論,既講常,也講變,還講常與變的關系,在內(nèi)容上比起先秦儒家來是大大地豐富了。
在論述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時,董仲舒根據(jù)他的常變理論,提出了“三統(tǒng)”說。所謂“三統(tǒng)”就是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董仲舒認為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是永恒長存的,這是常,但封建社會里具體的統(tǒng)治者和統(tǒng)治集團卻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他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朝代的更替就是按照他的這個三統(tǒng)的順序循環(huán)變化的。
在董仲舒之前,先秦儒家學派就討論過社會發(fā)展問題。孔子在政治上基本屬保守派,他固執(zhí)地把周禮作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但他生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大變革時代,感覺到了舊制度的危機,意識到周禮也要有所變革才能適應歷史的發(fā)展。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認為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每一代都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再加以適當?shù)淖兏铩5怀姓J“損益”,認為變革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量變,他不承認社會制度有根本性質(zhì)的變化。在社會歷史觀上,孟子認為是圣人、英雄創(chuàng)造了歷史,他提出了一個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huán)論。他說: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滕文公下》)而歷史一治一亂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出現(xiàn)和不出現(xiàn),出了圣人就天下大治,沒有圣人出現(xiàn)就要天下大亂。孟子又認為圣人出現(xiàn)在時間上有一定的規(guī)律,大約每五百年出現(xiàn)一位圣人,因此,歷史上的一治一亂也是以五百年為一周期。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
戰(zhàn)國時的陰陽學家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的歷史發(fā)展觀。他把五行相生相克的物理性能比附到社會歷史方面,認為五行中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又克水。而歷史上的黃帝是土德,其色黃;夏朝則以木德代替土德,其色青;商朝又以金德克夏木,其色白;周朝又以火德克商金,其色赤;繼周而起的王朝必定是水德,因為水克火。這樣,鄒衍就把歷史的發(fā)展說成是土、木、金、火、水五德終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
董仲舒的“三統(tǒng)”說就是在先秦儒家和陰陽學派的社會歷史觀基礎上發(fā)展變化而成的。不過,與鄒衍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論證方式不同,董仲舒是用附會歷史上各朝代在歷法上設立一年中正月的不同,來論述他的“三統(tǒng)”思想的。董仲舒認為,一年十二個月中,只有三個月份可以作為歲首,即作為一年的正月。這三個月份是子月、丑月和寅月,每一個新王朝建立后,都要重新規(guī)定以這三個月中的某一個月為歲首,這就是“改正朔”。如果一個朝代以寅月為歲首,這就是“建寅”,在這個月里,“天統(tǒng)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所以“建寅”的這個朝代就以黑色為上色,這就是 “易服色”。這一套叫 “正黑統(tǒng)”。如果一個朝代以丑月為歲首,這就是“建丑”,在這個月里,“天統(tǒng)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所以“建丑”的這個朝代就以白色為上色。這一套就叫“正白統(tǒng)”。如果一個朝代以子月為歲首,這就是“建子”,在這個月里,“天統(tǒng)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所以,“建子”的這個朝代就以赤色為上色。這一套就叫 “正赤統(tǒng)”。這就是董仲舒所說的 “三統(tǒng)”或者叫“三正”。董仲舒說,夏朝“建子”,是代表“正黑統(tǒng)”; 商朝“建丑”,代表“正白統(tǒng)”;周朝“建子”,代表 “正赤統(tǒng)”。繼周而起的新王朝必須“建寅”,代表“正黑統(tǒng)”。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就是按這“三統(tǒng)”的順序下去的。
董仲舒認為,每一個新王朝建立后,都必須規(guī)定新的正月,他說:“改正之義,奉元而起。……所以明乎天統(tǒng)之義也。其謂統(tǒng)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tǒng)致其氣,萬物皆應而正,統(tǒng)正,其余皆正,凡歲之要,在正月也。”(《三代改制》)新王朝改立了正月,就標志著自己是奉“天命”而起的,承受了黑、白、赤當中的某一種“天統(tǒng)”,這樣才能使“萬物皆應而正”,才能使人民服從統(tǒng)治。董仲舒認為“新王必改制”,只有按照“三統(tǒng)”的順序進行變革,才能把新王朝和舊王朝區(qū)別開來,說明新王朝是新受天命來統(tǒng)治老百姓的。但他的“改制”的內(nèi)容不過是“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之類表面上的事情,在改朝換代中更主要的是 “有不易者”。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因為天是不變的,所以,即使在人間帝王改朝換代的情況下,那些符合天意的治理國家和人民的“道”也是不能更改的。他說:“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若其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楚莊王》)這就是說,天不變,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制度以及三綱五常、忠孝節(jié)義之類倫理規(guī)范也將永恒常存、不可改易,這些不可改易的東西就叫經(jīng)、常、倫。
董仲舒的“三統(tǒng)”說是一種不承認質(zhì)變的歷史循環(huán)論。他認為歷史的發(fā)展只是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上變動罷了,而根本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卻是不變的。董仲舒所處的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始階段,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主階級還是生氣勃勃的新生產(chǎn)力的代表,而作為他們的思想家的董仲舒,沒有想到封建社會也有完結的時候,“天”也有變的時候。這是思想家所受時代的局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影響 董仲舒強調(diào)以什么治國
董仲舒,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把儒家學說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學地位的關鍵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學說便逐漸從一個思想流派而躍升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傳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對賢良策》。他的謀略思想形成了一個從“天人之際”出發(fā)而統(tǒng)囊治國、刑罰、求賢、興學的整體...
漢代哲學漢代哲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漢代哲學以天人關系為核心,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在漢武帝時期被提出,旨在強化儒家倫理的絕對性。他將天視為百神之首,強調(diào)天人相類,人與天數(shù)相應,主張在維護君權的同時順應天意。這一理論衍生出的讖緯之學在兩漢時期廣為流傳。然而,王充等進步思想家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觀點,對天人感應論進行批判,主張...
為什么說《春秋繁露》是儒家的漢代版?
董仲舒潛心鉆研《公羊春秋》,學識淵博,故時人稱其為"漢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qū)W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至高無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神秘化的比附,認為天按照自己的形體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
論述董仲舒新儒學的基本內(nèi)容。800字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如果說李斯是“君學”的肇始者,那么,董仲舒則是“君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塵,在作為知識分子統(tǒng)稱的“儒”者中,第一個主動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專門為君王專制統(tǒng)治的維護和延續(xù)而吹喇叭、抬轎子,并殫精竭慮地編造相應的理論和學說。董仲舒是學者爭當統(tǒng)治者的御用...
三統(tǒng)歷劉歆
這一歷法在西漢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被引入并開始實施。劉歆將董仲舒的唯心主義觀點,即歷史循環(huán)論,即天道的周期性變化,黑、白、赤三色循環(huán),融入到太初歷中,并對其進行了補充,從而更名為三統(tǒng)歷。盡管三統(tǒng)歷試圖通過樂律、易數(shù)、五行等理論為歷法披上神秘的外衣,解釋一些數(shù)據(jù)的來源,但在理論和...
三統(tǒng)說的作品導讀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全部包括在他所寫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天人三策》是董氏針對漢武帝“策賢良文學之士”三制而作。他提出“天人相與”的說法,想利用天變?yōu)漠愡M行諍諫,故曰《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相傳為董氏所作,《漢書》《藝文志》著錄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列傳中也說有一百...
董仲舒儒學思想
興太學和重選舉董仲舒認為這兩種具體措施必須統(tǒng)一在一種統(tǒng)一的思想指導下,才能發(fā)揮為當時政治服務的作用。他指出當時思想的不統(tǒng)一,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是很有妨礙的。他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
什么是三綱五常 ,那個朝代立的。
漢武帝即位之后,舉賢良文學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即“天 人三策”)上書漢武帝。據(jù)《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光元年)“五月, 詔賢良⋯⋯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以《春秋》公羊?qū)W為理論基礎,從“天 人相與”出發(fā),論證“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
春秋繁露 里的“張三世”不指下列哪個選項
不指傳聞。《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張三世”指的是所聞、所見、所識。《春秋公羊傳》說,孔子寫《春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董仲舒發(fā)揮了這一學說,認為“《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春秋繁露·楚莊王第一》)。東漢何休明確提出“三世”的概念。他...
漢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舉措
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春秋》本是魯國的史書.按董仲舒一派的說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關評說:
開化縣裝配: ______ 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tǒng)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tǒng)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董學”是在對先秦“六藝之科”與“孔子之術”進行揉合,對包括陰陽、五行、儒、道、墨、法、名、雜,乃至術數(shù)和方技等家在內(nèi)的諸家學說,加以雜交、嫁接、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礎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和“三統(tǒng)”(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循環(huán)等學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為其核心內(nèi)容的,駁雜而又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思想體系.
開化縣裝配: ______ 1、闡發(fā)、附會微言大義 認為《春秋》體現(xiàn)了天意,又包含著帶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經(jīng)驗,而且是孔子褒貶當世,并為后王立法之作.其意深遠,其用無窮.如:三世說、三統(tǒng)說;六科、十指 2宣揚陰陽災異,附會“天人感應” 3、通經(jīng)致用 a大講災異 用神秘的“天人感應”說鞏固封建統(tǒng)治 b引《春秋》治獄,主要用于對臣下的控制和對人民的控制
開化縣裝配: ______ 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 2、提出“...
開化縣裝配: ______ 學界人士對長期以來幾成定論的關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說提出的質(zhì)疑,確實值得認真考證,重新厘定.但關于“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謂《三策》是班固所偽造”,而“司馬光則...
開化縣裝配: ______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 而是依循“三統(tǒng)”,即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的順序.他在《三代改制質(zhì)文》中說:每個...
開化縣裝配: ______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簡稱董學) 1、特點 以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及 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2、內(nèi)容: ①“ 學說.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否則上天就會降下災異加以譴責和威懾; ②強調(diào)君王施政應以德為主,以政輔德.并提出“ 為人倫道德標準.
開化縣裝配: ______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 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
開化縣裝配: ______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tǒng)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jīng)范圍之內(nèi)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和一”和 “天人感應”學說,他說:“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術者,皆絕其道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