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字號
問題描述:
可以的話 盡量多的給一些古人的字/號/謚號(包括本人名字)
最好是唐,宋的 元/明/清較著名的也需要
越多越好~~謝謝勒~~
解析: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jì)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xùn)|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xùn)|或柳柳州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xué)家。字中郎,又字無學(xué),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jìn)士,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
溫庭筠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
時號 溫八叉
龔自珍(1792-1841),字爾玉,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庵。詩今存600多首,絕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
杜甫號少陵野老、少陵 杜甫生平 [唐代]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xiàn)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個人獨(dú)用的姓。
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biāo)志,因而這些名稱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xiàn)象有關(guān)。這些氏族名稱以后就可能演化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稱呼人還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說,“傅”是地名)、職業(yè)名(如巫咸,“巫”是從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號(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這類稱呼固定下來也就是“姓”。如魯、韓、宋等,是以地名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師、祝、史等,是以職業(yè)為姓;上官、司馬、司徒等是以官職為姓;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莊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謚號。從春秋戰(zhàn)國時一些人的稱呼中我們還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跡,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稱“柳下惠”,公輸班因是魯人又叫“魯班”,公孫鞅又因是衛(wèi)國人稱“衛(wèi)鞅”、因封為商君稱“商鞅”等。此外,在中華各民族交通往來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遲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變化。如五代時吳越的“劉”姓因避諱(“劉”與吳越王“錢镠”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難”②之后,黃子澄的后人因避禍改姓“田”,而“靖難”有功的太監(jiān)馬三保卻被賜姓為“鄭”(就是以“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著稱的鄭和);北魏孝文帝為推行“漢化”而改“拓跋”姓為“元”姓。又如“漢代諸縣(今山東省境內(nèi))的“葛”姓遷到陽都(今河南省境內(nèi)),為了和當(dāng)?shù)氐母鹦諈^(qū)別就稱為“諸葛”,而齊地的“田”姓外遷,以外遷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東漢名臣“第五倫”)。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維護(hù)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夏商兩代留下來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盤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聯(lián)系,可能和生辰有關(guān)。春秋時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應(yīng)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鄭莊公名“寤(牾)生”,則是他母親難產(chǎn)的紀(jì)實(shí)。可見那時有些名字還是很樸素的。但那時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這含意并因同時出現(xiàn)的“字”而更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bǔ)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離騷》里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古人“名”和“字”的關(guān)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chuàng)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xué)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wù)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字子固,他們名、字中的“良”與“善”、“鞏”與“固”也都是同義。“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xué)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jī)字士衡,“機(jī)”、“衡”都是北斗中的兩顆星。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bǔ)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bǔ)”過才能“無咎”。“漁”(打魚)、“樵”(砍柴)常為侶,宋代史學(xué)家、《通志》的編者鄭樵字漁仲;“漁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學(xué)家李漁字笠翁。“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異之,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同”與“異”都是反義。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有“非不偉其體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三國趙云字子龍,取自《周易》“云從龍,風(fēng)從虎”;唐代文學(xué)家陸羽(著有《茶經(jīng)》,后世尊為“茶神”)字鴻漸,也是取自《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元末戲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記》)字則誠,取自《禮記》“誠則明矣”;明代軍事家于謙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則都是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guān)系,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果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顏真卿(以書法傳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歷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朱用純的柏廬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如蘇東坡、鄭板橋、朱柏廬等)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fā)或標(biāo)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quán)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明末畫家朱耷在明亡后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fā)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dāng)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fēng)雅、沽名釣譽(yù)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rèn)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贖回相秦,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nèi)奸,被人稱為“笑中刀”(成語“笑里藏刀”的起源),又號為“人貓”;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領(lǐng)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當(dāng)時號為“三旨相公”,這幾個貶義的綽號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臉。《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zhǔn)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diǎn),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zhèn)€人姓名的還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xùn)|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下聯(lián)指任戶部尚書(司農(nóng))的翁同龢(常熟人),卻利用“地望”的雙關(guān)語義諷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fā)出“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yuǎn)(曾封定遠(yuǎn)侯),蔡邕稱蔡中郎(曾任中郎將),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稱。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北宋呂本中和南宋呂祖謙先后稱東萊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后由門人、后人上的尊號(“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晉代陶潛的靖節(jié)等。
四、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明徐光啟稱徐文定、清紀(jì)昀稱紀(jì)文達(dá)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漢代學(xué)者戴德、戴圣叔侄(他們編纂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小戴禮》),晉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義詞),南朝謝靈運(yùn)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也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六、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如“伊呂”指商伊尹、周呂尚;“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xué)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七、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同李十一醉憶元九》、《送裴十八圖南》、《寄丘二十二員外》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還可連同名和官職并稱,如裴圖南稱裴十八圖南、杜甫稱杜二拾遺、白居易稱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還有此風(fēng)習(xí),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的姓名字號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直接以姓名作為古人的代號就行了,已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由于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并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詳、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他的著作也分別題名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國公集》、《文信公題杜詩》等。又如《四庫全書》中以“王”為首字題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字號或其他代稱題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達(dá)的號)、《王陽明集》(明王守仁的尊號)、《王文成公全書》(明王守仁的謚號)、《王荊公詩注》(宋王安石的封號)、《王右丞集》(唐王維的官職)等。還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題目上根本無姓名,如《臨川集》(宋王安石原籍臨川)、《鳳洲筆記》、《弇州山人題跋》(明王世貞,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漁陽文錄》(清王世禎,號漁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稱船山先生)等。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號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fēng)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學(xué)者稱這種氏族標(biāo)志(也是氏族崇拜對象)為“圖騰”。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當(dāng)了皇帝(即明成祖),當(dāng)時號“靖難”。
古代人字號是什么意思
字號是古代個人的一種稱號,常用于代替姓名或在社交、文學(xué)場合中表示身份。這反映了個人文化修養(yǎng)、生活理想及時代背景。取得字號有講究和規(guī)矩,顯示社會地位與個人抱負(fù)。字號的誕生具有儀式感,男子冠禮后取字,女子及笄后加字,體現(xiàn)個人追求與個性特征。古人取字號的起源與演變:起初為文人雅士特有,后普及...
人字號文件是什么意思?
人字號文件是指文件的正文中間插入一段摘錄于其他文件的文字,模糊了文件的主題和意圖。這樣的文件看似是在講述某個問題,實(shí)則是在引證其他文件的內(nèi)容,使人難以理解原文內(nèi)容,也增加了文件的閱讀難度。此外,人字號文件還會導(dǎo)致信息交流的效率下降,不利于企業(yè)內(nèi)部溝通和協(xié)作。一方面,人字號文件的使用會影響...
古代人字號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字號是一種個人的稱號,常用于代替?zhèn)€人姓名或是在社交、文學(xué)等場合中表示個人的身份標(biāo)識。這往往反映出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生活理想及時代背景等。古人取得字號有很多講究和規(guī)矩,常被用來顯示社會地位與個人抱負(fù)。在古代文化中,字號的誕生是一種儀式感強(qiáng)烈的活動。男子到一定年齡要行冠禮后取字,女子...
古代人字號是什么意思
1、名,指的是人的姓名或單獨(dú)的一個名字。在幼年時期由父母所取,主要供長輩呼喚使用。2、字,是男性在二十歲(成年的象征)舉行加冠禮時所取的字,女性則在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這樣的字用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或者供朋友之間稱呼。3、號,是指除了名和字以外的別稱。在古代,為了表示對他人...
求古代文人字號
古代文人字號:司馬遷:名遷、字子長;蘇軾: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李格非:名格非、字文叔;屈原:名平、字原;韓愈:名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蒲松齡:名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沈括:名括、字存中;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文天祥:名天祥...
古代名人的字號有哪些?
劉白”。2.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jǐn)嚴(yán),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
古代人的字號是怎么定的
在古代,人的字號是如何定的呢?古人取字號十分講究,情況復(fù)雜,但仔細(xì)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quán)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
人名字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說 一個人,會有一個名字 但是也會有一個字,尤其是古人 還可以起一個號 比如東坡居士 是文人經(jīng)常做的
古人字號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字號是對人的一種稱呼方式,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Mr.”或“Ms.”。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字”,指的是一個人的名字,可以用來單稱。第二個部分是“號”,指的是一個人的別號、號令、號令等,可以用來作為尊稱或號稱。古代人們所使用的字號,既有實(shí)用價值,也有禮儀意義。在實(shí)用方面...
古時候人的字號有什么講究拜托各位了3Q
古人姓名字號 一、古人姓與氏 1. 古姓的產(chǎn)生與居住地有關(guān)。例如,舜姓姚,因為其居住地為姚墟;姜,住在叫姜的水邊。2. 與傳說有關(guān)。例如,禹的族號為姒,據(jù)說他們以薏苡為食;姬(跡),傳說是踩大腳印有孕。3. 后來以職業(yè)為姓。例如:史氏、巫氏、師氏等。4. 以官職為姓。例如司馬氏、...
相關(guān)評說: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古人重視名字的內(nèi)涵,通常的慣例是先起名,待成年之后根據(jù)名的含義起個字號.并且有四種起字號的慣例: 1.意義相同的: 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并列關(guān)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bǔ)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fù)雜,但仔細(xì)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后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guān)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yīng)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qū)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zhì)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xiàn)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xiàn)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么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號是號,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后則有字,號;死后有謚號.《禮記.檀弓上》:“幼名...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字是古人的另一個名字,大多都是和第一個名字同意思的,也就是用字來解釋他原來的名字.如岳飛字鵬舉,鵬舉就和飛同意.古人起字多是兩個字,并且在一定年齡后才起.號是古人自己取的,根據(jù)自己的生平喜好,志向報負(fù)隨意取的,并沒有字?jǐn)?shù)的限制.如陸游號放翁,李商隱號玉溪生,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另外還有字?jǐn)?shù)更多的.字號可以起很多個,都是可以改的!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三國里幾乎每個人都有字,到近代也如此.字是對名的補(bǔ)充或解釋.一般名和字都有聯(lián)系或近義,如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黃蓋字公覆.也有反義的. 號和字的最大區(qū)別是字是父母取的,號是自己取的很隨意.是即興而取沒有限制有根據(jù)環(huán)境,年齡花草樹木.也有的是庸人附庸風(fēng)雅.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孔丘 :字仲尼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 劉備:字玄德,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王羲之:字逸少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狄仁杰:字懷英 杜牧:字牧之,號樊山居士
椒江區(qū)力封: ______ 古代男子到了20歲,就要行冠禮,取表字.如《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取字以后,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前外,一般稱字而不稱. 字:也叫表字,往往與名字有關(guān)系,或者是名字在某種意義上的一個衍生.比如蘇軾,字子瞻,是由“軾”而想到登車遠(yuǎn)望.“號”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如東晉詩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號又稱別號,如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