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華格納(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詳細資料大全
威爾海姆·理察·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生于薩克森王國萊比錫,德國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
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tǒng),后面開啟了后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勞斯緊隨其后。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威爾海姆·理察·華格納
- 外文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 國籍 :德國
- 民族 :日耳曼
- 出生地 :薩克森王國萊比錫
- 出生日期 :1813年5月22日
- 逝世日期 :1883年2月13日
- 職業(yè) :作曲家
- 畢業(yè)院校 :萊比錫大學
- 主要成就 :德國歌劇史上承前啟后的人物 將浪漫主義歌劇推至巔峰
- 代表作品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羅恩格林》《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
- 逝世地 :義大利王國威尼斯
- 類別 :浪漫主義
人物生平
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生于萊比錫小官吏家庭,出世6個月,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幼年喜愛文學、戲劇、繪畫。1831年在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并學習作曲理論。他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不久全家就搬到繼父工作的德勒斯登。華格納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他對戲劇和音樂十分感興趣。1827年,全家又遷回萊比錫。在萊比錫布商大廈劇院,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深受感動。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一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 青年時期的華格納 1832年,經他哥哥介紹,到維爾茨堡任合唱指揮。同年他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仙女》。之后,他又先后在馬格德堡和柯尼斯堡擔任音樂指揮。 1833年起,先后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歌劇院任指揮和音樂指導。豐富的演出實踐對其歌劇創(chuàng)作和歌劇改革思想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 1836年第一次結婚,次年前往當時俄國的里加任一家歌劇院的音樂指揮。1839年因為債務,乘船逃往倫敦。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過。1842年返回德國德勒斯登,任薩克森王國宮廷樂隊指揮。 1842年,德勒斯登歌劇院上演其歌劇《黎恩濟》獲成功,被任命為該院指揮。后受巴枯寧影響,參加資產階級革命。事敗后流亡瑞士,轉向妥協(xié),信奉叔本華的悲觀哲學。 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后被通緝,此后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后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1861年通緝令解除后,回到德國,住在威斯巴登的布里希鎮(zhèn)。 1864年應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之召,返慕尼黑。1870年代為實踐其歌劇改革的主張,在拜羅伊特自建歌劇院,上演其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等。他所作歌劇還有《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羅恩格林》、《歌唱大師》、《帕西法爾》等。主張歌劇改革應以福州為題材,戲劇與音樂須組成有機的整體,交響樂式的發(fā)展是戲劇表現(xiàn)的主要手段。他運用不間斷的音樂結構的主導動機手法、半音和聲體系和配器效果,豐富了歌劇的藝術表現(xiàn)力,對歐洲專業(yè)音樂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1865年開始,得到了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贊助。 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間,因心肌梗塞病死于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中。 華格納的兒子齊格弗里德·華格納也是作曲家。 逝世 1879年以后,因為健康關系華格納連續(xù)四個冬天都是在義大利度過的。1881年春,華格納赴柏林參加《諸神黃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聲中他突然臉色蒼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陣陣的心臟劇痛威脅著他的生命。華格納頑強地活下來了,但從此健康狀況日益下降。1882年,華格納重返拜羅伊特,在那里參加了《帕西法爾》的首演,在最后一場演出中他還親臨指揮。隨后,華格納又回到威尼斯休養(yǎng),終因心臟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1883年2月13日死于威尼斯。 華格納的遺體經慕尼黑運往拜羅伊特。2月16日下午二時,運有華格納及其家屬的專車從慕尼黑開出,沿途每一個車站都有無數(shù)的人匯集在那里默默祈禱。晚上,在慕尼黑車站上,有數(shù)千名華格納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當車子開出站時,數(shù)百面吊旗垂下。奏出華格納的巨作《諸神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當列車抵達拜羅伊特時,巨大的哀哭聲淹沒了整個車站。每一戶人家門前都拴了黑色吊旗,街燈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從街道上緩緩而過。華格納死去的訊息很快傳向全世界,吊辭從四面八方飛來。威爾第得知噩耗后悲痛萬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悲!悲!悲!華格納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偉大痕跡的那個名字!!!”雕刻家奧克斯達用石膏為死者拓取了遺容。華格納的妻子柯西瑪肝腸寸斷,剪下一柬金發(fā)放到靈柩中永陪丈夫。主要作品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于1888年) 禁戀(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于1836年) 黎恩濟(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首演于1842年)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aender,1843) 湯豪舍(Tannhae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齊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諸神的黃昏(Goetterdaemmerung,1874)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管弦樂改編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C大調交響曲 浮士德序曲 5首魏森東克的歌人物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華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華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chuàng)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復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xiàn)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莉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華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華格納的啟發(fā)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華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華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松動。 理察·華格納 在華格納生活的時代,德國人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致,宮廷內外盛行義大利與法國的歌劇,偏重音樂技巧上的華麗而忽視戲劇的內容。華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并重為目的來創(chuàng)作歌劇,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chuàng)作,并認為歌劇的題材應只適宜于音樂處理。他將過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現(xiàn)的管弦樂隊的地位提升到了極致,使其成為統(tǒng)一全劇的支柱。另一明顯的改革在于他樂劇中的主導動機。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代,作曲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到主導動機。但華格納不同于他們,他系統(tǒng)的運用主導動機,并通過復調來組合幾個主導動機。可以說,由極端集中的情節(jié)編制出的主導動機之網覆蓋全劇,使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完美的結合,是一種精確而單純的潛臺詞。除此之外,他的樂劇中幾乎沒有分曲,銅管樂的運用更加自由靈活,感情的意義由樂隊以旋律及和聲的方式表達,人聲聲部浮動于管弦樂流的表面,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沒有明顯的區(qū)分。華格納的歌劇改革主要開始于《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部歌劇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標志著西方世界音樂語言中一種新方言的開始,調性體系開始瓦解的標志。從此以后,“華格納風格”成了歌劇或一般音樂中“先進”及非傳統(tǒng)的代義詞。為了實現(xiàn)自己在歌劇改革方面的理想,并將這一切呈現(xiàn)于世人,華格納特地籌建了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演出自己的作品。而這個音樂節(jié)到現(xiàn)在一直都吸引著世界音樂愛好者的眼光。 據(jù)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華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zhí)手親談。很多人在聽華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chuàng)作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華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勒斯登的革命。 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后,華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采的超人論等思想,以及后來戈比諾(Arthur de Gobineau)的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晚年的時候,華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華格納與尼采曾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尼采與叔本華的關系決裂后,又因為華格納還是叔本華的信徒,所以尼采也就與他的友誼自然而然的決裂了。 1878年1月3日,華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后一封信給華格納,并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華格納事件》和《尼采反對華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一直是華格納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護人,華格納有多部作品是獻給他的。而路德維希二世也是華格納狂熱的崇拜者。他以華格納歌劇的內容為主題,修建了宮殿新天鵝堡,其內部有齊格弗里德屠龍的金像,描繪《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故事的掛毯,以《湯豪舍》故事設計的山洞和節(jié)日大廳,而且他計畫將這一城堡作為禮物獻給華格納,當作歌劇《帕西法爾》的背景。他資助了華格納修建拜羅伊特節(jié)日劇院,并且作為貴賓出席了開幕演出。 藝術成就 ① 對傳統(tǒng)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實施了“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并強調戲劇第一,音樂第二,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chuàng)作的原則,改革后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 Musikdrama)。 ② 創(chuàng)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fā)展到頂峰。 ③ 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強了樂隊的表現(xiàn)力,改變了傳統(tǒng)歌劇將樂隊當作“巨型吉它”,使其處于人聲伴奏狀態(tài)的做法。他抓住了樂隊的表現(xiàn)特點,通過“主導動機”的運用來闡述戲劇內容,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chuàng)建了“特里斯坦” *** ,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姓名:理查·瓦格納(Richard Wagner)出生年月:1813年5月22日國籍:德國主要職業(yè):作曲家、指揮家生平簡介:理查·瓦格納原名威廉·理查·瓦格納,生于德國萊比錫。他的父親是官方代理人,母親則是裁縫。幼年時期,理查·瓦格納曾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歲時,他移居德累斯頓,并以各種工作維持生計。他的第一部歌劇于1833年完成,并于1836年在萊比錫首演,但并沒有得到特別的好評。理查·瓦格納的一生中,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10部歌劇和一些浪漫主義音樂詩。他的作品不僅從音樂上體現(xiàn)了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他個人的政治觀點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齊格弗里德》和《帕爾西法爾》等。這些作品具有復雜的音樂結構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僅得到了來自樂迷的高度評價,也對20世紀的音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理查·瓦格納一生多次遭受財政危機和生活上的挫折,但他仍然堅定地追求著自己的藝術夢想,并成為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巨匠。他于1883年2月13日在威尼斯去世,享年69歲。
貝多芬的個人資料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生平作品 交響曲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戰(zhàn)爭交響曲(...
人們對貝多芬的評價
人們?yōu)榱思o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游客流連的地方。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如今,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29號墓穴中...
貝多芬的一生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l 6日出生在德國波恩。他父親和爺爺都是音樂家。 貝多芬還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7歲時,貝多芬已登臺表演了。 1787年,貝多芬到了維也納,見到了他崇拜的偶像莫扎特。貝多芬在大鍵琴上演奏了一會兒后,向莫扎特要了個主旋律。他即興演奏得很出色,莫扎特聽得興致勃勃,轉身對其他...
請問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是誰
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 精神病逝世---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jié)》、《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fā)展。1840年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 還寫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xié)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3. 約瑟夫·海頓 (17...
貝多芬是誰?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貝多芬被后人尊稱為樂圣。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
貝多芬的生平事跡簡介
車爾尼是李斯特的老師,相信多數(shù)學過鋼琴的朋友們一定都彈過他的練習曲,但是這個音樂教育家,他也曾經和其他的琴童一樣,是一個心懷忐忑的學生。車爾尼,1801年的時候,10歲的車爾尼,在他爸爸的帶領下,準備去參加一個音樂家招收徒弟的面試,這個音樂家最近在維也納名聲鵲起。但這里面有人是稱贊他...
貝多芬的資料
(3)晚期[維也納后期;1809-1827]音樂風格有明顯的轉變。作品規(guī)模縮小,主題帶有歌唱性,增強了抒情性。呈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首,序曲3首,鋼琴協(xié)奏曲5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1首,弦樂四重奏19首,弦樂五重奏4首,鋼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鳴曲10首,大提琴奏鳴曲4首,...
貝多芬的資料
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誕生于德國波蘭。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 男高音歌手,喜怒無常、嗜酒如命;母親是一個廚司,心地善良、性情溫柔。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xiàn)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的資料.被稱為什么?有什么歌曲...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在世界音樂史上,他是作為早期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出現(xiàn)的。他生前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歧,從未被人注意,死后才得到了很高評價,成為和莫扎特、貝多芬并列的杰出音樂大師。小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施特勞斯之子,奧地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圓舞曲及維也納輕音樂的作曲...
貝多芬的生平事跡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chuàng)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和形式來展現(xiàn),表達屬于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
相關評說: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1813年5月22日生于薩克森王國萊比錫,德國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 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tǒng),后面開啟了后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勞斯緊隨其后.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唐懷瑟序曲》又名《現(xiàn)實交會三分鐘》 http://student.vfs.com/~heerin/term1/visual/assignment5/images/yoyo.mp3 直接點擊就可以下載!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tǒng)一性,強調多樣性,發(fā)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音樂體現(xiàn)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xiàn)了柏遼茲,義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蕭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華格納和布拉姆斯時代逐漸走入歷史.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巴赫為代表的巴洛克時期,以及以貝多芬為代表的古典時期的音樂,充滿高度的理性,他們往往以華麗輝煌的風格來夸耀人類絕對的理性,可以說這個時代的音樂是最好聽...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y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古典主義”是一個相當不明確的詞,它有幾種不同而又相關的含義.一種不很恰當?shù)挠梅ㄊ菍⑺噶餍幸魳芬酝獾囊魳?包括所有種類的嚴肅音樂,不管它是何時創(chuàng)作的...
鎮(zhèn)海區(qū)齒條: ______ 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在三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3年入巴黎音樂院,在十余年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