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的來源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guān)于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后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為蘇、顧、溫、董。當(dāng)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后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dá)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內(nèi)皆有蘇氏。”
實(shí)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jù),是可以適用于天下的蘇姓的,因?yàn)椋缎兆搿飞详P(guān)于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nèi)、扶風(fēng)、武功。漢,蘇建目河內(nèi)徙扶風(fēng)。”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后代,他們最初的發(fā)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內(nèi),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nèi)地方,繼續(xù)繁榮滋長,以后子孫才逐漸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nèi)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yè),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jié)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xué)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于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于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臺西南),后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lǐng)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于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后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diǎn)地區(qū)。在江南地區(qū)分布著蘇軾的后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xiāng)、新閘鎮(zhèn)等地,約1500余人。武進(jìn)的安家舍鄉(xiāng)前舍周圍的十余個村莊;薛家鄉(xiāng)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jìn)洛陽、崔橋、戴溪、運(yùn)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倉、無錫、鎮(zhèn)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qū)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qū)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
蘇的姓氏起源 蘇姓的起源
歷史來源
一 :「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后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復(fù)姓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fù)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家族名人
蘇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陽人,戰(zhàn)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xué)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說,然窮困而歸,后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guān),達(dá)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齊,被殺。
蘇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jié)。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三蘇 宋蘇洵與二子蘇軾、蘇轍皆有文名,世稱為「三蘇」。宋B蘇軾B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詩四首之三:「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舌問三蘇。」醒世恒言B卷十一B蘇小妹三難新郎:「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小蘇。……天下稱他兄弟,謂之二蘇。稱他父子,謂之三蘇。」
蘇軾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shù)州。在黃州時,筑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xué)士。卒文忠。著有東坡集、東坡詞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內(nèi)郡,陜西扶風(fēng)郡,陜西武功郡。
蘇姓起源參考之二
蘇姓在當(dāng)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三。蘇姓出自古帝王顓頊高陽氏,是陸終長子昆吾的后代。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時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個兒子后來被封在蘇,建立了蘇國,他的子孫因此而姓蘇。后來,昆吾的后代中有個叫蘇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溫縣,建立了蘇國。后來,蘇國被滅,蘇國的子民就用蘇作為自己的姓氏。發(fā)展與演變:蘇姓世居河內(nèi),先秦時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漢時期,有蘇姓開始遷居陜西,山東,廣東等地,晉朝時,更是發(fā)展到河北,江蘇,浙江。唐代,蘇姓開始進(jìn)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間,蘇姓擴(kuò)展到了云南,臺灣。蘇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溫縣,河內(nèi),洛陽,武功,扶風(fēng),杜陵,平陵,北海,桂陽,襄陽,邯鄲,藍(lán)田,趙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興化,泉州,晉江,南安,永春,龍溪等。
蘇姓起源
關(guān)于蘇氏起源,歷代史書有不少記載。
《元和姓纂》:“顓頊、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
《蘇洵族譜》:“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嶺胡;次曰,為彭祖;次曰求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華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已氏,其后為蘇、顧、溫、董。當(dāng)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后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避開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dá)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nèi)皆有蘇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后代。他們最初的發(fā)源地,在今河南臨漳縣。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nèi),所以這個家族也就隨遷到今甘肅河內(nèi),在......>>
百家姓蘇性排第幾位?怎么來歷啊? 以前排42.新的百家姓中排41
蘇 (百家姓典故)
蘇氏系承昆吾,發(fā)源河南臨漳。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guān)于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后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停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為蘇、顧、溫、董。當(dāng)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后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dá)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內(nèi)皆有蘇氏。”
實(shí)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jù),是可以適用于天下的蘇姓的,因?yàn)椋缎兆搿飞详P(guān)于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nèi)、扶風(fēng)、武功。漢,蘇建目河內(nèi)徙扶風(fēng)。”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后代,他們最初的發(fā)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內(nèi),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nèi)地方,繼續(xù)繁榮滋長,以后子孫才逐漸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nèi)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yè),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jié)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xué)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氏起源? 蘇姓在當(dāng)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居于第41位,有關(guān)古書都稱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個兒子夏代中期時在蘇國做官。蘇國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溫縣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滅掉,子孫用國號作為姓,就是蘇姓。蘇姓世代住在河內(nèi)(今天河南溫縣、武陟(zhi)、沁(qi海)陽一帶),在先秦時代,有一支遷徙到今現(xiàn)在湖南、湖北境內(nèi),一支遷徙到東周洛陽(現(xiàn)在的河南洛陽東)。西漢初,蘇姓有一支遷到武功杜陵(現(xiàn)在的陜西西安東南),后來又有一支遷到扶風(fēng)平陵(現(xiàn)在陜西咸陽西北),都發(fā)展成長為一個個很大的家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現(xiàn)在的郡(juin)治山東昌北)、桂陽(現(xiàn)廣東連縣)的蘇姓。蘇姓有一支在西晉末年遷到襄(xian)陽(現(xiàn)在的湖北),還有一支遷徙到藍(lán)田(現(xiàn)在的河北)做官。東晉十六國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蘇氏有一批人隨之渡江,在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遷徙到四川,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蘇氏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戰(zhàn)國時有縱橫家蘇秦,曾經(jīng)以合縱策略說服六國聯(lián)合起來一起對抗秦國。西漢的蘇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歷經(jīng)威脅誘降,始終不向敵人屈服。十六國時期秦國的女詩人蘇蕙,唐代宰相,蘇味道、蘇廷同時也都是文學(xué)家,還有大將蘇定方,詩人蘇源明。北宋蘇時,四川蘇姓在文壇占有顯赫位置,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人蘇軾,為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他的詩清新豪健,獨(dú)具風(fēng)格,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他的書法有天真爛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暢達(dá),同他的父親、散文學(xué)家蘇洵以及弟弟、散文學(xué)家蘇轍,合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蘇”同時,有詩人蘇舜(shuen)欽,還有一位天文學(xué)家、藥學(xué)家蘇頌,南宋有個畫家叫蘇漢臣,清代有乾隆年間甘肅 *** 和撒拉族聯(lián)合起義首領(lǐng)蘇四十三,清末捻軍將領(lǐng)蘇天福,汀軍將領(lǐng)蘇元春,近代有個文學(xué)家蘇曼殊
蘇氏的來源? 蘇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顓頊之裔陸終長子。據(jù)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建立蘇國。后遷都于溫。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關(guān)于蘇氏的來歷 隋唐時期,陜西依然是蘇氏聚居的大本營,南北朝時期,雖然有蘇姓后人向南方遷徙,但是在南方還并為形成有規(guī)模的蘇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蘇氏的閩派、蜀派、眉派。 蘇味道 眉派始祖是蘇味道,他原任唐鳳閣侍郎后被貶為眉州刺史,這一支蘇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開支散葉、繁衍后代,在當(dāng)?shù)匦纬商K氏眉派,又稱眉山派,蘇味道被尊為蘇氏眉山派始祖。 進(jìn)入宋代,蘇氏家族的子孫人才濟(jì)濟(jì),在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科學(xué)、藝術(shù)等領(lǐng)域都做出了杰出貢獻(xiàn)。眉派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成就尤為突出,共同創(chuàng)造了蘇氏家族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眉派三蘇緣何稱自己為“趙郡蘇氏” 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xué)家,世稱“三蘇”。因其文名和名望,蘇軾一支一直被蘇氏后裔尊為眉山蘇氏。但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在很多時候都自稱趙郡蘇氏,這又為何故? 蘇軾 漢興,蘇氏開始遷徙入秦,蘇建家于長安杜陵,他在武帝時以擊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蘇建后代遂在平陵安家,蘇建生三子:長子蘇嘉,中子蘇武,幼子蘇賢。嘉的六世孫蘇純?yōu)槟详柼兀釉惶K章,東漢順帝時期為冀州刺史,又遷為并州,有功于當(dāng)?shù)厝嗣瘢K章的子孫就在趙郡居住下來了,趙郡蘇氏便由此而起。 蘇洵在《蘇氏族譜》中提到:“蘇氏出自高陽,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蘇味道是河北趙州欒城人(今河北石家莊),他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dāng)過宰相,后被貶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遷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欒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蘇姓。眉山蘇派源于河北趙郡蘇氏,故蘇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時都自稱趙郡蘇氏。 三蘇可考的祖輩 蘇味道[1]―→蘇份[2]―→蘇瑗―→蘇詵(shen)―→蘇汝集―→蘇涇―→蘇钅斤[3]―→蘇祜(hu)[4]―→蘇宗皋(gao)[5]―→蘇序[6][1]蘇味道(638.3.11――705.7.21),趙州欒城人(今屬河北省石家莊市)。少有文才,九歲能屬辭。與鄉(xiāng)人李嶠同以文辭知名,被時人稱為“蘇李。”成人后,蘇味道被州里舉為進(jìn)士。及第后,累遷咸陽尉。延載初年(694年),蘇味道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元配裴氏,繼配劉氏。唐中宗神龍?jiān)辏?05年),蘇味道因親附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之罪,被貶為眉州刺史。不久,又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歲。有文集流行于當(dāng)世。為眉山蘇氏始祖(即眉陽派)。 [2]蘇份(673.3.11――705.7.21),蘇味道第二子。配盧氏,留四川眉山。 [3]蘇钅斤(861.3.12――935.6.6),配黃氏(877――935.2.5),以俠氣聞于鄉(xiāng)閭。生五子,長子蘇祈,次子蘇福,三子蘇禮,四子蘇v,五子蘇祜。 [4]蘇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長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嚴(yán)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蘇祜與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鎮(zhèn)。 [5]蘇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于愛,與朋友篤于信,鄉(xiāng)閭之人,無親疏皆敬愛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謹(jǐn),而御下甚嚴(yán)。與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蘇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簡易樸實(shí),與人交往,不擇貴賤,擺架子,與鄉(xiāng)鄰相處融洽,無神主義者。與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跡詳見于蘇軾《蘇評廷行狀》、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等文獻(xiàn)。 蘇洵的兄弟和子女 蘇軾的子孫及后代定居......>>
安徽蘇姓的來源 蘇姓來源(1)出自“己“姓。以國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時司寇忿[fen]生,受封于蘇國,后遷于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蘇”為氏。(2)南北朝時有代北復(fù)姓所改。
蘇姓的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蘇姓大約有46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蘇姓總?cè)丝诘?3%,占四川總?cè)丝诘?.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這兩省的蘇姓大約占蘇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陜西、河南、山東,這三省的蘇姓又集中了22%。全國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陜豫魯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fù)值,比宋朝凈減少了9萬。廣西為蘇姓的第一大省,約占蘇姓總?cè)丝诘?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西、福建(11%)、山東(11%)、廣東(9%),這四省蘇姓大約占蘇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銳減。宋、元、明600余年,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當(dāng)代蘇姓的人口606萬,排在全國第四十四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6%。從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蘇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河南、福建、山東五省區(qū),大約占蘇姓總?cè)丝诘?0.3%;其次在河北、四川、臺灣、安徽、江蘇、湖南,這六省集中了蘇姓總?cè)丝诘?4.3%。廣東約占蘇姓總?cè)丝诘?5%,為蘇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兩廣閩臺、北方豫魯冀兩塊蘇姓集中分布區(qū)。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diǎn)地區(qū)。在江南地區(qū)分布著蘇軾的后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xiāng)、新閘鎮(zhèn)等地,約1500余人。武進(jìn)的安家舍鄉(xiāng)前舍周圍的十余個村莊;薛家鄉(xiāng)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jìn)洛陽、崔橋、戴溪、運(yùn)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倉、無錫、鎮(zhèn)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qū)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qū)揚(yáng)州、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shù)千戶蘇姓人家,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后裔,原居于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蘇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另在宜興元上鄉(xiāng)毫陽村、可酉鄉(xiāng)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zhèn),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江蘇如皋也有大量蘇姓分布,其中蘇家巷因長壽聞名,乾隆帝曾兩次贈匾,建百歲坊。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shù)最多。嘉定還有滿族蘇姓,但其來自遼寧。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寶山縣蘇姓有100。余戶,在吳淞、大場、盛橋等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zhèn)、大田、老港等鄉(xiāng)鎮(zhèn)。川沙縣,共有蘇姓宗親1140余人。 浙江 溫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huán)、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莆田、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廈門、德化、永春、南平、閩清、泉州、福州、安溪湖頭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臺灣 臺灣蘇姓40%多祖籍地在泉州。蘇姓在泉州近23萬人,排序第十,南安第八,臺灣蘇氏位列第23,猶以南臺灣居多。泉州人最早徙居臺灣,現(xiàn)有文字記載的是北宋末、南宋初,見之《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 據(jù)1978年臺灣官方統(tǒng)計(jì)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jì)達(dá)19萬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臺北縣、臺北市、臺南縣、高雄市。在鄉(xiāng)鎮(zhèn)、......>>
蘇姓的介紹 蘇姓,中國姓氏。顓頊之后,陸終長子樊居于昆吾,史稱昆吾氏,為己姓。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蘇(今河南輝縣蘇嶺),史稱有蘇氏。商末,蘇國滅亡,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蘇忿生為首的一支歸順周朝,蘇忿生被封于蘇,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1234蘇姓的著名人物有韓國縱橫家蘇秦、東漢冀州刺史蘇章、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蘇綽、著名數(shù)學(xué)家蘇步青等。
姓氏的來源是什么?
姓的來歷,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在母系氏族社 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nóng)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這是母系氏族社 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二、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
姓氏的由來和歷史
2. 《說文解字》中提到,姓是“人所生也”,女性的符號在古老姓氏中得以體現(xiàn),如姬、姜、姚等。3. 姓氏制度在周朝得到明確記錄,那時同姓不婚,氏的出現(xiàn)是為了區(qū)分不同的家族背景和地位。4. 姓氏的來源多樣:有的源自土地和皇帝的賜予,如黃帝的裔孫劉;有的以出生地命名,如黃帝的姬姓;有的來源...
姓氏的由來內(nèi)容簡單
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10.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民族復(fù)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例如,匈奴首領(lǐng)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姓氏是一種辯識符號,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hù)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圣。姓氏的來源多種多樣,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的風(fēng)俗和制度。
中國人姓氏的14種常見來源~
4 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后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5 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后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遲差薯也可以...
中國的姓氏是怎么來的
中國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來源多種多樣,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以下是中國姓氏的主要來源:1. 以氏為姓 在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biāo)號有的也成為后起之姓。例如,姬、姜、姒、風(fēng)、己、子、任、伊、嬴、姚等姓氏就是從古代氏族名稱中演變而來的。2. 以國名...
姓氏的由來和歷史
4. 出身地也是姓氏的來源之一,一些地方的居民,他們的后代以出生地作為姓氏。5. 還有人為了改變身份,或是因?yàn)樘颖転?zāi)難、戰(zhàn)亂等原因,選擇更改姓氏。姓氏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形成的,其中蘊(yùn)含著許多反映當(dāng)時歷史文化格局的故事。例如,趙姓很多人是春秋時期趙國的勇士后代,而李姓則源自唐朝的李家。這...
中國姓氏的由來``
以后,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xiàn),并且氏的數(shù)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姓的數(shù)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陸液貴族獨(dú)有的標(biāo)志。至于貴族婦女,則無論怎么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quán)威性和嚴(yán)謹(jǐn)性。到戰(zhàn)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
姓氏的來源和歷史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故以姬為姓;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為氏;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姓氏的產(chǎn)生,標(biāo)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guān)系的婚姻制的轉(zhuǎn)變,是人類...
百家姓的姓氏來源
1. 姓氏的起源與圖騰崇拜緊密相關(guān),早期是作為氏族徽號或標(biāo)志而存在。2. 中華古姓的根源可追溯至原始宗教的崇拜,包括對“天道”的信仰,以及對圖騰和祖先的崇拜。3. 古代文獻(xiàn)廣泛證明了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來源。4. 同一祖先的后代構(gòu)成宗族,最早的姓氏源自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用于區(qū)分不同氏族...
姓的由來是什么
姓氏來源有多種:有以圖 騰定姓氏的:熊、羆、豹、虎、龍等;以 國 家名稱為姓氏的:齊、楚、韓、趙、秦等;以居住地為姓氏的:西門、郭、丘、尹、常;以官 職為姓氏的:上官、卜、錢、士、司馬等;以職 業(yè)為姓氏的:張、顧、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稱為姓氏的:喬、姬、姜、黃、武...
相關(guān)評說:
正寧縣平帶: ______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國名為氏.據(jù)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建立蘇國.后遷都于溫...
正寧縣平帶: ______ 我就姓蘇,是蘇秦的后代,都是洛陽人嘛
正寧縣平帶: ______ 歷史來源 一 :「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后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復(fù)姓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
正寧縣平帶: ______ 蘇秦 戰(zhàn)國時候 蘇武 西漢的時候 蘇軾一家子 北宋
正寧縣平帶: ______ 1,蘇小小,蘇軾,蘇世長,蘇瓌,蘇頲,蘇易簡,蘇舜欽,蘇紳、蘇頌,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等等等等. 3, 蘇姓的起源與演變蘇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已姓.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帝.據(jù)說顓頊之子稱,稱氏族居今河南東南...
正寧縣平帶: ______ 蘇氏姓源有兩支: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為蘇、顧、溫、董.”后蘇氏繁衍于河南、...
正寧縣平帶: ______ 在所有歷史記載中并沒有蘇小小其人.最初蘇小小的出名是因?yàn)楸姸辔娜四偷脑娫~歌詠,例如李賀的《蘇小小》.至于油壁車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演繹罷了,只是為了讓故事更加曲折動人.至于那一首所謂蘇小小所作的詞的最初來歷是某位...
正寧縣平帶: ______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復(fù)姓跋略氏單姓蘇. 換言之,姓"蘇"的鮮卑姓是跋略; 姓氏源流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國名為氏.據(jù)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
正寧縣平帶: ______ 蘇氏并非貴族,蘇氏家族本不是貴族,而是秘密的刺客組織——天羅的上三家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皇族姓氏主要有九個,即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陳.這些姓氏被視為皇族姓氏,因?yàn)樗鼈冊谥袊鴼v史上都有過皇族成員.但并不是...
正寧縣平帶: ______ 一、蘇姓有兩個歷史來源: 1、「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國,后遷于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2、 為鮮卑族復(fù)姓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