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解,是增長無明
行而不解,同樣是不行啊,行而不解,是增長無明啊。
剛才我們說了,你念了無明會薄了,這是一種情況,有的人,他無明是厚了。這個無明厚了,很可以舉點例子。就是我愛人的妹妹,她的婆母就住在磚塔胡同。修行了一輩子,虔誠極了。她們老先生做過省長,家里非常富有,她也非常純正。解放以后第一次成立中國佛協(xié),廣濟寺開放。她那么大歲數,每一個阿羅漢都拜,只要有一個佛像,她都磕頭。到了臨終她不信佛,開葷,罵佛。
國清寺一個和尚,他念佛,念得聽到風聲、雨聲、水聲,一切都是佛號,找個繩上吊了。所以行而不解,為什么?不是教你懂得很多學問,很多理論,你行了之后,你根本的三樣事怎么樣!你的出離心怎么樣!你的菩提心怎么樣!你的正見怎么樣!你修了半天,修了之后,這三樣一點不動。
像憨山大師說的,你那愛染的心倒是長了,癌細胞長了,你吃得這些營養(yǎng),讓癌細胞都吸收了,反而變成有害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行解相資啊,只有如此。因為大家已經都是知識分子,不可能像那種純的人,腦子那么簡單,什么都沒有,自然而然,什么愛染都沒有,道心很純潔,一信就那么專,那又是一種類型。那種類型又是萬個千個,難得有一個。不是這個類型,那除了修行之外,你還得求解啊。所以這是三個根本啊,我們時時要注意啊!
關于放生的困惑
如果我們力行放生,救活了無數眾生的性命,業(yè)障消得愈多,冤親債主便愈沒有機會來報仇了,因此魔王邪眾便無所不用其極,顛倒是非,混淆視聽,增長無明,利用我們周遭的一切來阻撓我們放生。同時這也是物命業(yè)障深重的緣故,因為這些物命以前到處跟人家結冤仇,到處批評放生,阻撓人家放生,所造的罪業(yè)太深...
怎么看待董子竹和他的書?大家?guī)臀?!!
真不知道你南老師的書怎么看的?既然看了很多南老師的書,就應該相信南老師,分的清對錯好壞是非,董子竹一眼就看出他是想借南老師出名而已,根本不值得一看,有什么可矛盾的?南老師是大徹大悟之人,董子竹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出家?guī)啄暝趺戳耍砍黾規(guī)啄昃土瞬黄鹄玻坎钸h了?那么多出家的和尚,...
誰告訴佛學名言?要原文,注明出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yè),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華嚴經》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本。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果。——《出曜經》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
解行并重是什么意思
所以佛祖雖然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聽了也會點頭,也覺得不錯,可是在境界里面依舊轉不過來,這就是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這一生成就關鍵的所在。因此在教學當中,解行決定是并重的。清涼大師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都是修學過來人的真心話。我們現在修學...
末學關于佛教的問題:業(yè)力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云:無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處,不正了知。謂于彼彼所說義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四解 顯揚一卷六頁云:無明者:謂不正了真實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正了為業(yè)。如前乃至增長無明為業(yè)。如經說:諸有愚癡者,無明所伏蔽。五解 雜集論一...
怎樣是與佛有緣?
非常有緣,說明你曾經世中接觸過佛法學習過佛法并且受益,否則不會看見有關佛法的東西就會心生歡喜這是好事情,在接下來的日子你可以慢慢接觸啊,比如說看一下佛教的微信啦 我們單位的年輕人都關注佛教微博的 看看挺好的 沒事可以讀一讀經文 推薦你關注新浪微博的 佛教微博 他們在微信也有官方賬號 ...
佛說不淫戒
三者鼻不嗅香。當知是香從八風起,癡風鼓動愛風吹來,花等諸香從妄想生,顛倒橫有從鼻識起,橫言是香或稱美味,鼻識驚動草木眾花皆稱是香,如來攝身不嗅香臭,體解非真不贊香觸。 四者不動舌識。不說世利不贊淫事,口終不說淫欲觸樂,不住狂惑黐膠屋宅,亦不樂說可愛樂事,增長無明五賊癡愛,是故諸佛不...
末學粗鄙,疑問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么眾生最初是怎么墮落的?恭請大德師 ...
因為那個本來清凈、本來就有的佛,他不是眾生,他從來就不會墮落,也沒有解脫,沒有智慧也沒有愚癡,墮落或解脫、開智慧或增長無明,那是五陰身心的事情,跟他從來就無關。直到成佛了,他還是那樣,從來就不管也不知、不會解脫、成佛、開智慧、破無明這些事情,成佛解脫的都是跟我們這清楚了了的這...
什么是成長型思維
所謂成長型思維是相對于定性型思維而言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兩種屬性的思維方式。那么在沒有解釋成長型思維之前,我先說一下什么是思維:思維也叫思想、也叫意識,是人類對客觀物質現象的認識,也是對宇宙萬物的主觀認知。物質離不開意識,意識也離不開物,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相輔相承的關系。對...
佛經一共有多少重
不看經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慢慢增長起來。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教,讀誦大乘。要多聞法,要多思維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經教”。 另外一句“察過去習毋自欺...
相關評說:
建陽市急回: ______ 未見道:沒有得道的時候,行而不知:行動了卻不知道動機是什么,見而不明:見到事物卻不明白是什么道理,為而不成:努力了卻不能夠做成事情不能成功,苦見道:想要參悟道是很難的.未見道的時候,學佛是在資糧道上,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而沒有善知識開示心性,最多是看光盤精研經書的解悟上,所以行而不知,見而不明到了何種境界,十分迷茫,就是苦見道.【出處】 未見道:行而不知、見而不明、為而不成;若見道:不行必知、不見必明、不為必成.故圣人常無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建陽市急回: ______ 無明——佛家語.即無知、對佛理一無所知. 譬如:人生無常終死滅,而人們偏偏企求長生;萬物都隨因緣而在剎那剎那生滅變化,而人總是固執(zhí)著一個自我. 這些錯誤的想法、行為都來自對宇宙的無知和對佛理的不解,如果有了對宇宙蒼生的正知正解,就不會產生那些可笑的無明念頭和無明煩惱了. 這就是——“不動無明”的境界.
建陽市急回: ______ 1 未覺必明,無明明覺來源于 “東坡居士問法于子由,子由報以佛語曰:'未覺必明,無明明覺.'.居士欣然有得于孔子之言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有思皆邪也.無思則土木也.吾何自得道,其惟有思而無所思乎...
建陽市急回: ______ 出自朱熹《立教》 徒明不行,則明無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冥行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知而不行,其知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為冥行.所以知行應該是并進的,不可偏重或偏廢.如果從發(fā)生的時間上說,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但從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上說,致知為輕,力行為重.所以他說:
建陽市急回: ______ 檢視圖片 《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本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凈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凈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也就是明白因果道理;相對的,不明因果道理,或對因緣果報產生錯誤的認識,就是「癡」,又稱為「無明...
建陽市急回: ______ 無明就是無無明
建陽市急回: ______ 一、南懷瑾老師對“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解讀: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云: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
建陽市急回: ______ “行善”: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仁、義、禮、智、信而已.上面各樓說的都非常好. “積德”:是行善的結果,“德”者得也.你會得到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且還能福被子孫后代.“積善”就是積德的意思. 一談“行善”,就很容易流入論佛:其實是一不二.為什么佛法在中國牢牢扎根?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很完善,和佛法對世間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五四以來提倡白文廢古文,才使后來者生疏. 仁=不殺,義=不盜,禮=不淫,智=不酒,信=不妄 (不要一談“仁義禮智信”就拐到儒家,孔子說的很清楚,他是述而不作,只是把華夏文明歸納整理一下,而非造作.)
建陽市急回: ______ 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后是否真有輪回?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
建陽市急回: ______ 燈謎溯源 燈謎的前身是隱語(即隱意的語言).隱語的含意是“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文心雕龍》).別出一說曰遁辭,不直言曰譎,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隱語是隱去本事而假以他辭來暗示的語言.隱語的性質可分為密言、測智、譎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