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入侵上海事件歷史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從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關押英、美國等國僑民六千多,涉及十余國,歷時兩年七個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發(fā)生在上海的影響極大、極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集中營設立:
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日文名稱是“上海敵國人集團生活所”,英文名稱是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抗戰(zhàn)勝利后中文習稱“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
上海集中營始設于1943年1月,但此前已經作了一些醞釀與準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加大對上海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控制。
擴展資料:
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wèi)兵擊斃。事件發(fā)生后,中國上海當局當即與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日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
8月13日, 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抗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海事變
從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關押英、美國等國僑民六千多,涉及十余國,歷時兩年七個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發(fā)生在上海的影響極大、極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集中營設立:
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日文名稱是“上海敵國人集團生活所”,英文名稱是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抗戰(zhàn)勝利后中文習稱“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
上海集中營始設于1943年1月,但此前已經作了一些醞釀與準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加大對上海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控制。
擴展資料:
上海事變分為第一次上海事變和第二次上海事變。第一次在1932年中國上海發(fā)生,是中日兩國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的軍事沖突,日稱一·二八事變,開始了時間長達一個多月的“淞滬抗戰(zhàn)”。第二次上海事變亦稱“八一三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戰(zhàn)爭在上海制造的事變。
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wèi)兵擊斃。事件發(fā)生后日軍對上海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海事變
估計樓上沒看過《太陽帝國》這部小說或是后來的電影吧。
上海淪陷雖然是在1937年,但是當時日本同歐美諸國卻并未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所以上海的西方國家租界里依舊是享有太平盛世,西方國家仍然可以駐兵在租界。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才開始進攻設在上海的外國租界,并將這些租界內的西方公民圈入集中營。
至于資料,我推薦你去看英國人巴貝蒂(Betty Barr)寫的《上海男孩,上海女孩》一書,書中有三章記述上海租界淪陷后的生活。巴貝蒂長期生活在上海,在其10歲時與母親一起被關進集中營.她的母親留有一些日記.巴白蒂的記述即根據(jù)其母親日記和自己的記憶寫成,有重要史料價值。
或是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研究報告》
以下是摘抄:
從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關押英、美國等國僑民六千多,涉及十余國,歷時兩年七個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發(fā)生在上海的影響極大、極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
集中營設立
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日文名稱是“上海敵國人集團生活所”,英文名稱是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抗戰(zhàn)勝利后中文習稱“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
上海集中營始設于1943年1月,但此前已經作了一些醞釀與準備。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加大對上海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控制。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日本就已經考慮在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如何處置在中國的英美僑民及其財產問題。1941年11月22日,日本亞細亞第一課提出《國際形勢驟變時在支敵國人及敵國財產處理要綱(草案)》,對戰(zhàn)爭爆發(fā)后敵國人的處置問題提出意見。草案提出,如果國際形勢驟變,對于在中國的敵國人及敵國財產的處理,“應以相互主義為指導,國際法為準則,并致力減輕我方負擔,善加利用,避免無益的破壞與散逸”。所謂相互主義,就是敵國如何對待日本,日本也如何對待敵國。文件中提出,對于在中國的敵國人,“應置于帝國軍隊的監(jiān)視之下,其居住及旅行應受到限制。軍事上,在必要情況下,應對有可能被編入軍隊以及其他有可能于我有害的敵國人予以拘留”。對于專業(yè)技術人員, “其技術及經驗可以為我方所用者,應保障其生活,在一定條件下維持現(xiàn)狀加以利用”。
按照這一原則,日本支那派遣軍司令部于1941年11月27日撰寫了機密文件《在支敵國人及其敵國權益處理要領(草案)》 。1941年12月7日,即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一天,日本外相東鄉(xiāng)給在南京的代理大使日高發(fā)出特急、極密電報,對戰(zhàn)爭發(fā)生以后如何處置敵國領事、敵國人提出要求。其中對于一般敵國人的措施包括:特別要求宣誓不做出于日方有害的行為,搬家、旅行需要得到軍部的批準;郵件要經過審查,非加密電報采用許可制;禁止升揚國旗;監(jiān)視一般敵國人;禁止集會演講。
1941年12月8日,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后,宣布英國、美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巴拿馬、古巴、南非等1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僑民為敵性國僑民,并根據(jù)上述原則,向英國、美國、荷蘭等駐滬領事館派兵,停止這些領事館的一切業(yè)務,關閉、封存了無線電設備,將領事館人員收容集中管理。同時,日軍對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的駐滬銀行進行接收清算,對所謂敵性國企業(yè),則以“軍管理”的名義進行侵占,第一批軍管理企業(yè)就有64家。
1942年1月20日,日軍宣布對上海英美等國僑民進行人口登記。其時,上海有英國人5865名,美國人1369名,荷蘭人152名。9月20日,日本占領當局規(guī)定,從10月1日起,敵國僑民凡滿13歲者均須佩戴紅色臂章,臂章寬10厘米,上以一個英文字母代表國籍,美國為A,英國為B,荷蘭為N,其余小國為X,日本留用的工部局英美人員也不例外。日軍同時規(guī)定,凡佩戴這類臂章者,不得進入戲院、電影院、舞廳、夜總會、回力球場、跑馬廳等公共娛樂場所。
1942年10月,日本軍事當局決定對于在中國敵國人,采取分別對待的措施,對“拘押者”和“集團生活者”進行區(qū)別,對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者、特別是可能對軍方造成危害者實施拘押,對其余人實施集團生活。
1943年1月24日,日本駐滬領事館制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決定對于與日本處于交戰(zhàn)國關系的英美等國在滬僑民收容進集中營,但是菲律賓人、印度人、馬來人、緬甸人、持有英美國籍的日本人、中國人以及荷屬印度人除外,對于那些與日本斷交國家的人民,將視對方國家的態(tài)度采取相應的舉措。當時估計將被收進集中營的人有7750名,決定在上海設立八個集中營,另在揚州設立一個集中營,也屬上海集中營范圍。
1943年1月29日,集中營正式啟用。1943年4月底,第一階段收容告一段落,八個集中營共收容英美等國僑民5258人。1943年9月19日,大約900人乘船離開了上海。這次歐美人撤離以后,日本占領當局對上海集中營人員進行調整,浦東、滬西、龍華等處集中營的收容者發(fā)生較大變動,由揚州集中營收容的一部分僑民也被移往上海。1943年10月中旬,上海集中營收容人員為5706人,1943年11月底為6155人,1944年9月底增加到6200人。這些人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比利時、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蘇聯(lián)、葡萄牙、挪威等。被關押者,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最大的為88歲。
集中營歷時兩年零四個月,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才結束。
集中營分布
上海盟國僑民集中營一開始為八個。1943年9月,原屬于軸心國的意大利同英美簽署了投降停戰(zhàn)協(xié)定,隨后,日本在上海設立了專門關押意大利人的集中營。這樣,集中營就增加到9個。浦東、龍華兩集中營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
集中營一般用鐵絲網與外部隔絕,門口設有崗亭。有的集中營(如滬西第一集中營)由于鐵絲網不牢,處于居民比較多的地方,容易與外部發(fā)生接觸,曾發(fā)生被收容人員成功逃脫的事件,也曾發(fā)生成功向外遞交書信事件。
日本占領當局對集中營實行軍事管制。僑民進來時,嚴格限制攜帶物品數(shù)量。進來后,必須宣誓服從管轄,不從事任何違反集中營制度的事情;僑民在集中營,每20人或10人編為一小隊(有的稱班),每小隊設一小隊長;各小隊分屬若干大隊,大隊設大隊長;小隊長、大隊長均由被收容的僑民中產生。每個集中營設“集團生活所”所長一名,事務主任一名,囑托、巡查若干,均由日本人擔任;每天在所內隔一小時進行一次巡視。
進集中營時才10歲的Betty Barr回憶她進營的細節(jié):
離家前幾周,我所感興趣的是對于搬進集中營所做的準備。允許每人帶四件行李,沒提到行李大小有什么限制。于是,父母叫來中國的包裝工人,他們的技術非常純熟,把一大堆東西堆在我們四張床上,包括床墊一起用藤條縫合上。行李中有:一張折疊桌、四把折疊椅、被褥、蚊帳、桶、鍋、壺、琺瑯盤子、杯子、刀、叉、勺子、開瓶器、園藝工具、木制搓衣板、掃帚、簸箕、抹布、一個室內用的罐子。
由于不知道究竟會在里面呆上多久,我們盡可能多的帶了罐頭食品,還有書、游戲等,尤其是對于我來說特別重要的玩具,甚至玩具床也帶了。每一件行李上都標有營號。4月10號進駐集中營的人屬于第22列,我們全家的編號是:22/225(爸爸),22/226(媽媽),22/227(Dick),22/228(我)。
我們于早晨七點半出發(fā),包了三部人力三輪車駛向哥倫比亞俱樂部——我們集中的地點。
大巴來了,告知我們每人按編號上車。秩序很好,沒有逃跑或尖叫發(fā)生。上午十點半,我們動身了。大多數(shù)大巴都有一個日本警衛(wèi),惟獨我們的那輛沒有。車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為是度假出游去,旅途中愉快的聊天,但是稍大些的Dick和我,都很安靜。
我們駛過霞飛路,路過徐家匯大教堂。離開法租界后,路變的骯臟而顛簸,小村莊被稻田圍繞著,灌溉水渠縱橫其間。最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龍華C.A.C(公民集合中心),我們集中營的官方名字。集中營離古代的龍華塔不遠,先前是(現(xiàn)在也是)上海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學校——上海中學的校園。1943年的時候,它還被鐵絲網圍著。
我們駛進前門時,約1000多名已經到達那里的同胞在最近處兩棟房子的屋頂上向我們揮手致意,蜂擁而至歡迎我們的到來。但是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有認識的朋友,站在人群中倍感孤獨。
我們十人一組被引進主樓,父母則要簽名宣誓。
隨后有人給了我們配給卡和房間號碼,并告訴我們在外等候再一次集合。英國集中營的代表A先生和日本集中營的指揮官Hayashi先生發(fā)表了簡短的講話。Hayashi先生說他在英國被關押過七個月,所以他深知我們面臨的艱難困苦。他看上去是個善解人意的先生。
講話之后,我們前往新住處。一家四口被分配到G 樓(一棟兩層紅樓)二樓角落的一間朝西朝北的房間,只有12英尺乘14英尺大小,比愚園路我自己的房間還要小,但至少全家能單獨在一起,享有私密空間。后來,我們得知許多戶人家不得不共用一間房間,大多數(shù)單身漢只能擠在50多人一間的長形宿舍里。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對于僑民在集中營的生活,日本軍事當局制訂了詳細的規(guī)則,除了宣誓、編隊、僑民自我管理之外,對用餐、看病、寄信、處罰等都有具體規(guī)定。
集中營的管理
點名是日軍掌握僑民動態(tài)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天至少要點兩次名。對于不遵守點名制度的人,日軍會兇暴地予以懲罰。
為了防止逃跑,日軍除了加強警戒、巡邏等措施,還對被關押者實行連坐制度,一人逃跑,全隊受罰。僑民任何逃跑、反抗的舉動,都將受到嚴厲鎮(zhèn)壓。
這兩年半中很多次,一些難友穿過或翻越鐵絲網“遠航”了,然后剩下的我們就要為此受罰。午夜時分可能還要加點一次名。
有時守衛(wèi)們會突擊檢查我們的住所,尋找一切可以用來割斷鐵絲網的工具。在搜查過程中,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因為媽媽曾在我的玩具床下藏了一把廚房用的大刀,并讓我發(fā)誓保密。
逃跑者假如不幸被日本兵抓到,那懲罰是相當嚴厲的:
一個住在D樓的同學隨后告訴了我那
天下午發(fā)生的一切。她從窗戶里突然看到,有一個人正穿越足球場試圖逃跑,很多警衛(wèi)在后面追趕他。最終,他們追上了逃跑的人,把他拉到球門柱邊,用竹棍毆打他。那位朋友聽到了他的慘叫聲。住在D樓的人們起初大聲呵斥濫用暴力的警衛(wèi),接著,他們顧不得那些規(guī)定,涌向操場救他們的同胞。人群拽住了動武的警察,向F樓走去,那里正在審問另一些人和逃跑者。日本長官和英國集中營的代表試圖使人群暫時平靜下來,但是持槍的士兵很多天前已經從上海派來重建秩序。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僑民被安排從事洗菜、燒飯、打掃廁所、清洗浴缸等日常工作,還被安排去從事種菜、飼養(yǎng)家禽、手工等勞動。1945年3月,閘北集中營共養(yǎng)山羊17頭,家兔11 只, 豬11頭, 鵝1只,鴨6只,雞7只,產蛋70個。龍華集中營有農田9英畝。1944年,蔬菜供應困難,龍華集中營要求提高蔬菜自給率,多種不用燒煮的生食蔬菜類。也有些僑民被安排去清洗排水管、鋪路等活:
上海的英國國教會和另一些牧師主動申請最差的工作之一:清洗排水管。另一個不受歡迎的工作是:把廢墟中的磚塊弄碎了鋪成集中營里的小路。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年紀大的人坐在小凳上敲磚頭。他們都是舊上海的大班,從公共租界來的大商人和前英國官員。珍珠港事件之前沒人能想象這些整天由中國下屬和仆人服侍的重量級人物會干如此艱苦的體力活。
為了解決被收容兒童的教育問題,集中營開設課程,由被收容的有教育經驗的人員擔任教員。
孩子們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學校里。他們特別為我們建了一所極好的學校,老師都是從上海來的優(yōu)秀教師,為了進駐集中營教書已經提前做了準備。學校的名字是“龍華學院”,不是簡單的舊式龍華書院。學校甚至設計了一個特殊形狀的盾形紋章,一面是附近龍華塔的圖案,另一面是一條龍和花,是中國字“龍”和“華”的意思。戰(zhàn)后很多年,我還保存著由母親刺繡的佩有紋章的墊子套。
我的父母除了其他工作之外還主動請求參加學校事務,一天,我聽到一個英國小孩對另一個說, “Barr夫人是美國人,怎么能來教英文呢?”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放假期間,學生也被安排做些事情,比如放羊之類:
我們學校是基于英式教育體制上的,和英國本土的學校一樣,我們也有暑假。在假期里,我們和大人一樣被分配了工作。我的工作是照看山羊,當然它們每一只都有個名字。我把它們趕到“新領地”去,那里有可以吃的草地,我就看著它們吃草。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有的集中營還設立了圖書館。
外僑也可以舉行各種各樣話題的演講,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和各項體育運動,閘北集中營的外僑比較喜歡棒球運動,也有一些人去集中營的小河里釣魚。
物資供應
集中營的物資供應主要由日本軍事當局提供。另外,集中營內設有小賣部,有零星日用品可供購買,允許紅十字會等機構郵寄物品進去。
在龍華,除了基本的飲食外,允許我們可以每月一次接受通過國際紅十字會渠道轉寄來的上海朋友的包裹。我的一個丹麥朋友的母親有時會寄來蛋糕和甜點,一個葡萄牙友人也捎來諸如花生油、果醬、面粉之類,另一些善良的朋友,在自己都缺少食品的情況下還為我們寄來包裹。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食品按人定量供應。食堂定有食譜,品種盡管比較單調,但是如果供應正常,則基本營養(yǎng)還能維持。對于、病人、嬰兒,還有些特殊的供應,如牛奶等。
關押在龍華的英國姑娘佩吉(Peggy Pemberton-Carter)在日記中寫道:
以前上海最知名的職業(yè)乞丐之一,現(xiàn)在在經濟上和我們這些人平起平坐,有慰問金做為支持,坐在后面滿臉掛著滿足的笑容,為一盒香煙投標 850$ ,并且競標成功。
——《奇籠:上海雜志,1941-1945》
當然,這些供應是正常狀態(tài)下的。當戰(zhàn)事吃緊,物質匱乏時,情況就很不一樣了。1945年春天,隨著戰(zhàn)爭的推進,龍華集中營的物質供應陷入困境,煤、食品、水全部短缺:
1945年5月31日,母親發(fā)現(xiàn)食品配額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早餐:一周四天——長柄杓綠茶;一周三天——一盎司粥。
午餐:一長柄杓水煮洋白菜和一點肚子末,一盎司馬鈴薯和2盎司甜菜根。
晚餐:取消。
總卡路里=300
這些飯菜由炊事班的人送到每棟房子里。一旦離開了上海那些朋友每月寄來的包裹,我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從集中營里出來的人,對集中營生活的回憶,最突出的就是饑餓。很多人因此餓壞了身體,健康從此難以恢復。
集中營物質供應方面,有一個問題非常突出,就是水的匱乏。由于人口多,水源少,集中營不得不從外面運水進來。Betty非常生動地回憶龍華集中營用水緊張的狀況:
我們第一次意識到缺水是去離G樓很遠的一個淋浴房洗澡的時候。十人一組,我們進入了公共換洗間。當確定每個人都準備好后,最害羞的幾個還用毛巾裹著身子,管理浴室的婦女一聲令下,我們就沖向一個個淋浴間。
“都準備好了么?”那個婦女大喊。“好,開水龍頭!”
一分鐘的間斷:
“關掉!現(xiàn)在抹肥皂!”
大約過了半分鐘:
“好了沒?現(xiàn)在打開用水!”
又過了大約一分半鐘:
“結束,關掉水龍頭!”
飲用水是從市區(qū)以特殊的卡車裝來,然后在熱水站煮沸。配額是一人每天五品脫。在特定的時刻我們總會提著熱水瓶,排起長隊來接水。如果別人邀請我們參加“午前茶點”或“茶會”,那我們會理所當然的提自己的水去。母親在洗滌鍋碗瓢盆上成為了一個專家,她能用兩小杯水清洗全家的餐具。現(xiàn)
在回頭看看,這樣的事讓我感慨萬千,畢竟我們是享受特權的外國人。戰(zhàn)前普通的中學生喝的是什么水?集中營外的農民們喝的又是什么?George和呆在鄉(xiāng)下的祖母喝的又是什么樣的水?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
集中營存在的兩年多時間里,1944年至1945年冬天最為難挨,缺食、少水,天氣又極端寒冷:
佩吉在日記中詳細而生動地記述了她在集中營挨凍的情景:
第一次真正的寒流在沒什么預兆的情況下于 12 月 1 日突然來臨了。
我們開始盡力填塞屋子的所有裂縫,在凍瘡上涂藥膏,并且重新安排我們的個人習慣。我意識到人可以重塑自己的衣著和生活方式。在衣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越接近中國的農民,他就越可以更好地面對嚴寒。所有吹毛求疵的行為,如經常洗涮、不習慣和衣而臥等都最好拋棄掉,我已經體會到新的生活習慣的好處了。雖然我極不希望以后再采取這種生活方式,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是在難以忍受的條件下生活,我也可以忍受,不在話下。
因此,雖然冬天的腳步日益臨近,我相信可以面對它。現(xiàn)在只是祈禱能有個比較大、比較好的窗簾。一方面它可以阻擋寒氣;另一方面,它還可以作為一種心理上的屏障,擋住來自五十二名飽受嚴寒的、被監(jiān)禁婦女那如潮的議論、情感、眼淚、無謂的大聲爭吵以及其它方面的感情流露。
——《奇籠:上海雜志,1941-1945》
寒冷,煩躁,郁悶,使得關押在集中營的僑民更容易發(fā)生爭吵。佩吉的日記里寫道:“1944年 1 月 6 日。冷!真冷!太冷了!這是每次活動笨重、麻木的四肢時都會發(fā)出的單調聲音。至于思維,我們的腦子就像一塊凍僵了的海綿。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們的脾氣就容易急躁,每天圍繞燈光、空間、窗簾、開窗、時間、借東西、偷工減料等所有你可以想象的問題都會發(fā)生爭吵,滿懷憤怒”
交涉
對于將英美等國僑民關進集中營,英、美人士在開頭由于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有所預料,因而總體反應相對平靜,但也有人不分晝夜地狂飲,自暴自棄。及至關進集中營以后,特別感到在集中營生活極差以后,英美僑民不滿情緒日益強烈。有人認為,“日本人在戰(zhàn)爭初期比較順利,所以對待上海的敵僑還算優(yōu)厚。但最近他們在西太平洋和緬甸戰(zhàn)場上屢遭失敗,因此遷怒到敵僑頭上”。有的表示,集中營條件惡劣、飲食不合口味,“我們要通過瑞士領事館提出抗議”。
1943年7月,英美政府對于集團生活所開設之際的一些問題,通過中立國瑞士領事,向日本提出強烈抗議。
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將盟國僑民作為人質的交涉。1945年,美日之間戰(zhàn)爭激烈時,日軍曾經將滬西第三集中營(今上海動物園)關押的僑民轉移到楊樹浦,那里是日本在滬軍事設施和工業(yè)設施相對集中的地方。滬西第三集中營以收容老人、體弱多病者、幼兒等為主,日軍此行,目的的將這些僑民當人質,阻止美軍對那里目標的轟炸。對此,美國從有關國際公約出發(fā),對日本提出嚴重警告。
警告說:日本政府曾經自發(fā)地宣誓:對于關押的非戰(zhàn)斗人員的待遇,適用戰(zhàn)俘公約中的人道主義規(guī)約。日本政府的行為是對日本政府誓約的嚴重放棄,是對這些手無寸鐵的市民的嚴重怠慢。將這些非戰(zhàn)斗關押人員遷入含有軍事設施物的地區(qū),其目的不能單純解釋為是為了使這些區(qū)域免受攻擊,而是企圖使其權力下的一切,包括日本人居住的地點或地區(qū)暴露在戰(zhàn)斗地區(qū)的炮火下時免遭炮擊,這是戰(zhàn)俘公約第九條明令禁止的,此舉是對戰(zhàn)俘公約的嚴重侵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主要軍事行動集中在華北平津地區(qū)。起初,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未預料到這會引發(fā)一場全面戰(zhàn)爭。日本預期會迅速停火,并獲得更多的中國領土,類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和長城保衛(wèi)戰(zhàn)(1933年)。中國的公眾輿論強烈反對任何進一步的妥協(xié),而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也準備好打一場防御戰(zhàn)爭。蔣中正認識到蘆溝橋事變是日本的一次大膽的挑釁,想要完全將河北、察哈爾、綏遠等華北省份從中華民國政府分離出去,建立另一個滿洲國。這使得蔣對日本行動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內”)到了“最后關頭”,除了打一場和日本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已經別無選擇。
蔣中正和他的軍事顧問相信日軍下一個步驟必定是從華北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直插武漢,進占華中和華東。日本的戰(zhàn)略是從北向南,這將迫使國民革命軍建立水平防衛(wèi)線,試圖用鉗形攻勢包圍敵人。可是,在華北的國軍實力虛弱,沒有足夠數(shù)量的卡車和履帶車,軍隊不能在包圍中取得足夠的機動性。另一方面,在華北日軍總數(shù)占優(yōu)勢 由于日軍向南移動,如果日軍突破中國的防線,中國的生命線將被從中間截成兩段。東部將被趕到海里,類似于其后的敦刻爾克撤退。
[編輯] 外交原因
上海當時是一個國際性大都會,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大量投資和財產。在戰(zhàn)前,西方列強不愿意責備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因為它們在反蘇聯(lián)的政治立場上一致,并全神貫注于歐洲局勢。蔣中正認為,日本人進攻上海將刺激美國和英國站到中國這邊參戰(zhàn)。
我覺得你的時間好像搞錯了
。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間,中國軍隊在上海抗擊日軍,史稱淞滬會戰(zhàn)。戰(zhàn)役結果是上海失守。
所以,1941年,上海已經在日本人的占領之下了。
因此,我覺得你用該從淞滬會戰(zhàn)看起。
在網上,搜淞滬會戰(zhàn),或是抗日戰(zhàn)爭,都會有很多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55.htm
甲骨文的發(fā)展歷史
嗣后到1915年,羅振玉躲到了日本,專心致志研究甲骨文,這一時期他出版了《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考釋》,將《殷商貞卜文字考》中的考史、正名和卜法擴充而成了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辭、禮制、卜法八章,這就把雜亂零散的卜辭,歸納整理成有條理有價值的史料,甲骨文的研究開始成為古史研究中的...
白鷺是什么意思,黃嘴白鷺是什么樣的?
白鷺的祖先出現(xiàn)于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xiàn)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于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也是在上海地區(qū)經常見到的鳥類之一。 它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在其他個體侵犯領域時,會發(fā)出“嘎-嘎-”的恐嚇聲,同時和入侵個體產生對峙,嘴峰相對但沒有猛烈的爭斗...
白鷺是屬于什么品種的鳥
白鷺的祖先出現(xiàn)于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xiàn)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于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21贊·1,941瀏覽2020-01-04關于白鷺的資料?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在其他個體侵犯領域時,會發(fā)出“嘎-嘎-”的恐嚇聲,同時和入侵個體產生對峙,嘴峰相對但沒有猛烈的爭斗...
相關評說:
蒼溪縣角接: ______ 1941年4月18日至5月7日,日機再次轟炸長沙岳麓山湖南大學本部,岳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徹底炸毀
蒼溪縣角接: ______ 從1937年日本發(fā)動“七七”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zhàn)了8年零40天(如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則戰(zhàn)斗了14年).而美、英...
蒼溪縣角接: ______ 1941年下半年,德軍轉向東線進攻蘇聯(lián),大英帝國本土所受的壓力已逐漸減少,同時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圖日趨明顯.丘吉爾決定派遣威爾士親王號戰(zhàn)列艦、反擊號戰(zhàn)列巡洋艦和護航艦只組成新太平洋艦隊(z艦隊)奔赴遠東. 12月4日,z艦隊...
蒼溪縣角接: ______ 時間:1941年12月8日上午 地點:上海,暨南大學 主要人物:鄭振鐸 起因:上海淪陷時,暨大決定看見日本兵、旗即刻關閉大學 經過: 鄭振鐸在悲憤中堅持上這最后一課 結果: 鄭振鐸鎮(zhèn)定地結束了最后一課,暨南大學關閉
蒼溪縣角接: ______ 控制上海是因為她是中國當時的絕對經濟中心 當然要占領 香港是1941年才占領的 因為那時候日本對英美宣戰(zhàn) 想占領英國的殖民地
蒼溪縣角接: ______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 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采取什么態(tài)度,這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能得到民眾擁護...
蒼溪縣角接: ______ 1928年5月,日軍制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并占領濟南.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奪取東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制造“九一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