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地方官職名,品級大小。 求古代官職的名稱和對應品級
宰相名稱變化表
隋唐
時期 決策首長 行政首長 政令審核首長
隋文帝 內(nèi)史令 尚書令 門下納言
唐太宗 中書令 尚書左、右仆射 門下侍中
唐高宗 東臺左相 中臺左、右匡政 西臺右相
武則天 鳳閣內(nèi)史 文昌左、右相 鸞臺侍中
唐明皇 紫微令 尚書左、右丞相 黃門監(jiān)
(唐肅宗恢復了唐初的建制,此外被加授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同平章事等者視同宰相)
宋朝
時期 正宰相 副宰相
北宋初年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軍國重事 參知政事
宋神宗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宋徽宗 太宰兼門下侍郎 少宰兼中書侍郎
宋高宗 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參知政事
宋孝宗以后 平章軍國重事\左、右丞相 參知政事
其他歷史時期
時期 名稱
商 尹
西周 太宰卿
戰(zhàn)國 (楚)令尹、(秦等)相邦
秦 左、右、中丞相(中丞相乃宦官所任)
漢 相國、丞相
東漢 大司徒
魏晉 錄尚書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
唐宋 (如前所述,略)
元 中書令,中書左、右丞相,
左、右平章政事,左、右丞,左、右參知政事
明朝 中書左、右相國,中書左、右丞相(后罷之),
內(nèi)閣大學士(四殿二閣六位大學士,分為首輔、次輔、群輔三個等級)
清朝 內(nèi)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為首稱“領班”)、內(nèi)閣總理大臣
中國古代地方官職名目變化表
我們可以先總結一下,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比較有規(guī)律的幾個現(xiàn)象:
1、基層的縣一直非常穩(wěn)定,變化不大。
2、第一級行政區(qū)往往由監(jiān)察區(qū)演變而來。
3、縣級以上的各級行政區(qū),隨著時間的轉(zhuǎn)移,而越變越小,有些最后乾脆消失,比如秦朝的郡、唐朝的道、宋朝的路等。
4、歷史上三級制度較為常見,組織的層次構架以單式為主,復式為副。
5、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行政區(qū)的設置如何變化,實際上仍不過是在郡縣制的框架內(nèi)發(fā)展變化,分封制已被中國人歷史而明智的選擇了拋棄。
秦朝
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確立了郡縣兩級治理的行政區(qū)制度,其中郡的長官稱郡守,副官稱郡丞,負責一郡治安的官員稱郡尉。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并且設有同郡相應職能的縣丞與縣尉。
郡(Prefecture) 郡守(Prefect)
縣(country) 縣令\縣長(Magistrare)
-- 古代主要官銜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立官設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時已初具體制,而后歷朝沿襲并發(fā)展,官職有所增減,同一官銜的品級有所差異,有的官職名稱也有所不同。本文僅側重于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七品以上)官銜舉要簡介。為方便查檢,所選介官銜均首字筆畫的順序排列。
三畫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nèi)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nèi)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四畫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司。明、清兩代廢除中書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或稱國相)
,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玄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后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戚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同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后廢除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jiān)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公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品,“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代,“三師”為從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公、開國縣、公等級別,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jiān)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仆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五畫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guī)的事務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雜職,并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jié)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布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于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官。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六畫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官階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官階。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后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品武官。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qū)統(tǒng)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公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為與縣略相等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知州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jiān)察御史分赴各省區(qū)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qū)行政偏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昌邊疆要地州縣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tǒng)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于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tǒng)管全國軍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懷運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郎】“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從五品。
--------------------------------------------------------------------------------
-- 作者:程征
-- 發(fā)布時間:2005-6-19 9:39:42
--
八畫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罩】明代從三品武。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jié)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元、明時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級,以古國名稱國公,如“魯國公”等。
【國子監(jiān)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jiān)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民,從四品。
【國子監(jiān)丞】唐代之后國子監(jiān)丞均為國子監(jiān)內(nèi)部事務民。明、清時期監(jiān)丞職能是學監(jiān)的性質(zhì),正七品官。【國子監(jiān)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jiān)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jiān)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代沒有這個稱呼。
【尚書令】“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唐、宋兩代尚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
【經(jīng)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qū)設“經(jīng)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jīng)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jīng)略”。此后大多以經(jīng)略安撫使統(tǒng)管軍民。明代只稱“經(jīng)略”而不稱“經(jīng)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jīng)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后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令稍強于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于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九畫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頒布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階無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jié)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shù)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zhuǎn)遠使】唐代經(jīng)理江淮、錢幣、物資運輸?shù)墓賳T。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zhèn)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世襲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jīng)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qū)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十畫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武官。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jīng)、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nèi)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掌管監(jiān)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中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稱,而并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重力勢能人稱為“宰相”。秦代和西漢以相同或丞相為宰相。東漢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權力的卻是尚書令。從魏、晉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書監(jiān)、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將軍等執(zhí)政者為宰相。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宋神宗時期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南宋時期改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明永樂年間之后,以內(nèi)閣大學士為宰相。清雍正年間之后,軍機大臣事實上的宰相,而內(nèi)閣大學士是名義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jiān)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事實上為六品官,實際上與同知沒有區(qū)別。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民。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畫
【諫議大夫】唐代諫官,分為左右諫議大夫,宋代以后廢除這個官名。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職,掌管中央檔案館及圖書館,處理直達皇帝的一切奏章,監(jiān)督在外行使巡查權的各部刺史。東漢以后不設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唐枕頭兩代觀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職務,一般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稱。清代因巡撫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稱巡撫為中丞。
【副將】明、清兩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僅次于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鴻臚寺省卿】“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聲傳頌的意思。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儀。明清兩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jié),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書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長,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補,元代則虛存其名,明、清兩代廢去這個名稱。
【都指揮使】明代各地設衛(wèi)所,都指揮司是它的常設統(tǒng)帥機構,都指揮使是都指揮司的長官,與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軍政、民政和刑獄,正二品武官。
【都指揮僉事】都指揮使下屬的武官,正三品。
【輔國大將軍】唐、宋兩代正二品武官,明、清兩代在鎮(zhèn)國將軍之下設輔國將軍。
十二畫
【游擊】為總兵總理軍營事務,稱為鎮(zhèn)標中軍游擊。明代參將之下有游擊將軍;清代次于參將一級,為從三品武官。
【道臺】道臺是道員的別稱。明、清兩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一般為正四品。
【提督】明代總兵上一級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為從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兩代從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元代為從四品。
【朝請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朝議大夫】唐、宋兩代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集賢殿侍讀學士】為宮內(nèi)搜集整理圖書,是皇帝的學識顧問。六品以下稱直學士,五品以上為學士,領頭的一般是宰相,則稱大學士。
十三畫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監(jiān)察非法事件的官,從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監(jiān)察御史。
【詹事】宮廷中太子的屬官,正三品;少詹事為正四品。
十四畫
【嘉議大夫】元、明兩代正三品官。
【驃騎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一品武官。
十六畫
【儒林郎】唐、宋兩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
【儒學教授】“教授”官職始于宋代,州設教授,縣設教諭。清代府、廳、州、縣均設儒學,儒學教授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學士】唐、宋兩代翰林學士是為內(nèi)廷草擬文字的官。而元、明兩代翰林掌管院學士則是翰林院的長官,從二品。
【翰林院編修】“翰林”的名稱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則始于明代,掌管制詔、史冊、文翰的事務。翰林學士以下有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銜,都是作為文學侍從之臣,通稱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為閑散,官階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卻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畫
【鎮(zhèn)國將軍】明清兩代從二品武官。
【鎮(zhèn)國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二品武官。
古代地方官職如何劃分等級?
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將軍、都統(tǒng)、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古代地方官職名稱和品級
古代官位的等級劃分非常細致,從皇帝到最低級別的未入流官員,均有明確的等級劃分。皇帝是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號,始于秦始皇。正一品包括文職京官如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等。從一品則包括文職京官如少師、少傅、少保,以及太子太師等。正二品包括文職京官如太子少師、各部院尚書等。正三品則包括文職...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如下:1. 丞相:百官之首,執(zhí)掌天下大政。2. 尚書令:負責管理政務,權力僅次于丞相。3. 參知政事:權力與丞相相當,為最高政務長官。4. 六部尚書:各部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各部事務。5. 侍郎:協(xié)助尚書管理事務,品級次于尚書。6. 都察院御史:負責監(jiān)察百官,是最高品級的...
古代的官職名稱和品級是什么?
1、戶部尚書:在古代,戶部尚書是負責國家土地、稅收、戶籍、軍需、官員俸祿及財政收支的高級官員。在明代,戶部尚書官階為正二品,而在清代,則為從一品。2、刑部尚書:刑部尚書是古代掌管司法和刑獄的高級官員。在明代和清代,其官階均為正二品或從一品。作為古代的公檢法司四長之一,刑部尚書承擔著重要...
古代官員品級排位是什么?
官職品級詳解:1. 正一品——文官如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官如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2. 從一品——文官如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等;武官如將軍、都統(tǒng)、提督。3. 正二品——文官如太子少師等;武官如副都統(tǒng)、總兵。4. 從二品——文官如各省巡撫等;武官如副將。5. 正三品——文官如都察院左...
古代地方官職名稱和品級
武職外官有蘭翎侍衛(wèi)、整儀尉等。正八品文職京官有司務、五經(jīng)博士等,正九品文職京官如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jiān)監(jiān)侯等。未入流文職京官包括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等,武職外官包括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等。這些官職和品級構成了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復雜性和嚴謹性。
中國古代官職大小,相當于今天的什么官
六級:副廳級 副市級、助理巡視員,同上,但屬于從品級 七級:處長 市局長 縣長 調(diào)研員,相當古代七品 八級:副處級 副縣級 助理調(diào)研員,相當古代從七品 九級:科長 市處長縣局長 鄉(xiāng)鎮(zhèn)長 主任科員,相當古代八品 十級:副科長 股長鄉(xiāng)鎮(zhèn)助理 副主任科員,相當古代從八品 十一級: 科員縣以下公務員,...
古代九至一品官分別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官職?
一) 國家級正職,相當于一品官,古時的稱呼是一亂悄品。二) 國家級副職,正二品官職,古時稱作從二品。三) 省部級正職,相當于三品官,古時稱為從三品。四) 省部級副職,正四品官,古時稱作從四品。五) 廳局級正職,正五品官,古時稱從五品。六) 廳局級副職,六品官,古時稱作從六品。七) ...
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都是什么官
在中國古代的官僚體系中,品級是衡量官員地位高低的重要標準。從低到高,官品依次分為正九品、從九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三品、從三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一品、從一品。每個品級都對應著不同的官職和職責。九品(正、從九品...
中國古代的官員幾品算“大官”、“中等的官員”、“小官”和“芝麻官...
芝麻官指的是無品的吏員,他們在地方上相對有權力,但嚴格來說并不屬于官職。官員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有時還有上下之分,如從三品下、從三品上、正三品下、正三品上,一個三品就有四個等級,九個品級則有三十六級。一般而言,進士出身的官員從九品開始,起點較低,即便是狀元,也不過是七品...
相關評說: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并負責具體的執(zhí)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你沒有具體說明那個朝代,但君主制的古代官職多數(shù)大同小異.多數(shù)為1-9品,其中7-9品為現(xiàn)在的縣鄉(xiāng)處科級,5-7品為地市廳局級,而后3、4品為現(xiàn)在的副部或正部級,2品為現(xiàn)在的正部或副國級,1品則為現(xiàn)在的副國或正國級.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朝官職,分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來區(qū)分. 文官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總督 侍郎 ...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清朝中央國家機關的設置: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直接為皇帝 辦文宣諭的機構有4個:中書科、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奏事處、 通政使司.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有8個:議政處、內(nèi)閣、軍機處、 責任內(nèi)閣、弼德院、督辦政務處、憲政編查館.直轄...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清朝中央國家機關的設置: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直接為皇帝 辦文宣諭的機構有4個:中書科、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奏事處、 通政使司.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有8個:議政處、內(nèi)閣、軍機處、 責任內(nèi)閣、弼德院、督辦政務處、憲政編查館.直轄...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古代,表示官階尊卑的標準單位曾經(jīng)有兩個.秦漢時期的標準單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級,數(shù)字大的,官階級別也高.隋唐以后,官階單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級別,以數(shù)字少的為尊.由"石"到"品"的轉(zhuǎn)化,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古代,表示官階尊卑的標準單位曾經(jīng)有兩個.秦漢時期的標準單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級,數(shù)字大的,官階級別也高.隋唐以后,官階單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級別,以數(shù)字少的為尊.由"石"到"品"的轉(zhuǎn)化,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各朝代之間不太一樣 隋唐之前 三省六部制還沒有出現(xiàn) 最高的官員叫三公 司徒 司空 太尉(有些朝代是司徒 司空 司馬 )秦和西漢是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這三個主管行政 司法 軍事 下面是九卿 隋唐之后以唐代為例 三省的長官 中書令 尚書左右仆射 ...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當然不同了,比方說縣官,古時候有四個的,一是縣官,二是知縣,第三是縣丞,四是通判,當然有的朝代一是叫知縣的.現(xiàn)在是分為書記縣長了. 同級的的官職品級也不一樣的,比方說一品和從一品,二品等
君山區(qū)圓錐: ______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朝官職,分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來區(qū)分. 文官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總督 侍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