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 一文中什么是“讓棲居”? 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爾的那部作品里的?
“……人詩意地棲居……”
這個詩句引自荷爾德林后期一首以獨特方式流傳下來的詩歌。這首詩的開頭曰:“教堂的金屬尖頂,在可愛的藍色中閃爍……”(斯圖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頁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頁以下)。為了得體地傾聽“……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我們就必須審慎地將它回復(fù)到這首詩歌中。因此,我們要思量這個詩句。我們要澄清此詩句即刻就會喚起的種種疑慮。因為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開放的期備姿態(tài),去追蹤這個詩句從而應(yīng)答這個詩句。
“……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似還勉強可聽。但這里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總是詩意地棲居,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的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撓。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天的棲居也由于勞作而備受折磨,由于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寧,由于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說在今天的棲居中,人們也還為詩意留下了空間,省下了一些時間的話,那么,頂多也就是從事某種文藝性的活動,或是書面文藝,或是音視文藝。詩歌或者被當(dāng)作頑物喪志的矯情和不著邊際的空想而遭到否棄,被當(dāng)作遁世的夢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們就把詩看作文學(xué)的一部分。文學(xué)的功效是按照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性之尺度而被估價的。[1]現(xiàn)實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見的組織所制作和控制。這個組織的工作人員之一(既是推動者又是被推動者)就是文學(xué)行業(yè)。這樣,詩就只能表現(xiàn)為文學(xué)。甚至當(dāng)人們在教育上和科學(xué)上考察詩的時候,它也還是文學(xué)史的對象。[2]西方的詩被冠以“歐洲文學(xué)”這樣一個總名稱。
但是,如果詩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學(xué)中,那么,又如何能說人之棲居是以詩意為基礎(chǔ)的呢?“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畢竟也只是出于某個詩人之口,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這還是一個應(yīng)付不了生活的詩人。[3]詩人的特性就是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詩人們無所作為,而只是夢想而已。他們所做的就是耽于想象。僅有想象被制作出來。“制作”在希臘文中叫∏ο?ησι?。人之棲居可以被認為是詩歌(Poesie)和詩歌的(poetisch)嗎?這一點實際上只能假定:有誰遠離于現(xiàn)實而不愿看到,今天的歷史性的和社會性的人——社會學(xué)家稱之為集體[4]——的生活處于何種狀況中。
然而,在我們?nèi)绱舜致缘匦紬优c作詩(Dichten)的不相容之前,最好還是冷靜地關(guān)注一下這位詩人的詩句。這個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并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并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xiàn)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xiàn)實游戲中。如此,經(jīng)過深思熟慮,誰還膽敢無所顧慮地從某個大可置疑的高度宣稱棲居與詩意是格格不入的呢?也許兩者是相容的。進一步講,也許兩者是相互包含的,也即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作此猜斷,那么,我們就必得從本質(zhì)上去思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并不回避此種要求,我們就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一般所謂的人之生存。而這樣一來,我們勢必要放棄通常關(guān)于棲居的觀念。根據(jù)通常之見,棲居只不過是人的許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我們在城里工作,在城外棲居。在旅行時,我們一會兒住在此地,一會兒住在彼地。這樣來看的棲居始終只是住所的占用而已。
當(dāng)荷爾德林談到棲居時,他看到的是人類此在(Dasein)的基本特征。而他卻從與這種在本質(zhì)上得到理解的棲居的關(guān)系中看到了“詩意”。
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詩意只不過是棲居的裝飾品和附加物。棲居的詩意也不僅僅意味著:詩意以某種方式出現(xiàn)在所有的棲居當(dāng)中。這個詩句倒是說:“……人詩意地棲居……”,也即說,作詩才首先讓一種棲居成為棲居。作詩是本真的讓棲居(Wohnenlassen)。不過,我們何以達到一種棲居呢?通過筑造(Bauen)。作詩,作為讓棲居,乃是一種筑造。
于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雙重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根據(jù)棲居之本質(zhì)來思人們所謂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讓棲居,[5]一種筑造,甚至也許是這種突出的筑造。如果我們按這里所指出的角度來尋求詩的本質(zhì),我們便可達到棲居之本質(zhì)。
但我們?nèi)藦暮翁帿@得關(guān)于棲居和作詩之本質(zhì)的消息呢?一般而言,人從何處取得要求,得以進入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中?人只可能在他由以接受這個要求之處取得此要求。人從語言之允諾(Zuspruch)中接受此要求。無疑地,只有當(dāng)并且只要人已然關(guān)注著語言的特有本質(zhì),此事才會發(fā)生。但圍繞著整個地球,卻喧囂著一種放縱無羈而又油腔滑調(diào)的關(guān)于言語成果的說、寫、播。人的所作所為儼然是語言的構(gòu)成者和主宰,而實際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一旦這種支配關(guān)系顛倒過來,人便想出一些奇怪的詭計。語言成為表達的工具。作為表達,語言得以降落為單純的印刷工具。甚至在這樣一種對語言的利用中人們也還堅持言說的謹慎。這固然是好事。但僅只這樣,決不能幫助我們擺脫那種對語言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支配關(guān)系的顛倒。因為真正地講來,是語言說話。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之允諾從而應(yīng)合于語言之際才說話。在我們?nèi)丝梢詮淖陨矶鴣硪坏栏吨T言說的所有允諾中,語言乃是最高的、處處都是第一位的允諾。語言首先并且最終地把我們喚向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但這不是說,語言,在任何一種任意地被把捉的詞義上的語言,已經(jīng)直接而確定地向我們提供了事情的透明本質(zhì),猶如為我們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對象事物一樣。而人得以本真地傾聽語言之允諾的那種應(yīng)合,乃是在作詩之要素中說話的道說(Sagen)。一位詩人愈是詩意,他的道說便愈是自由,也即對于未被猜度的東西愈是開放、愈是有所期備,他便愈純粹地任其所說聽?wèi){于不斷進取的傾聽,其所說便愈是疏遠于單純的陳述——對于這種陳述,人們只是著眼于其正確性或不正確性來加以討論的。
“……人詩意地棲居……”
詩人如是說。如果我們把荷爾德林的這個詩句置回到它所屬的那首詩中,我們便可更清晰地傾聽此詩句。首先,我們來傾聽兩行詩;我們已經(jīng)把上面這個詩句從這兩行詩中分離開來。這兩行如下: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詩行的基調(diào)回響于“詩意的”一詞上。此詞在兩個方面得到了強調(diào),即:它前面的詞句和它后面的詞句。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39 回復(fù)此發(fā)言
--------------------------------------------------------------------------------
2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它前面的詞句是:“充滿勞績,但……”。聽來就仿佛是,接著的“詩意的”一詞給人的充滿勞績的棲居帶來了一種限制。但事情恰好相反。限制是由“充滿勞績”這個短語道出的;對此,我們必須加上一個“雖然”來加以思考。雖然人在其棲居時做出多樣勞績。因為人培育大地上的生長物,保護在他周圍成長的東西。培育和保護(colere,cultura)乃是一種筑造。但是,人不僅培養(yǎng)自發(fā)地展開和生長的事物,而且也在建造(aedificare)意義上進行筑造,因為他建立那種不能通過生長而形成和持存的東西。這種意義上的筑造之物不僅是建筑物,而且也包括手工的和由人的勞作而得的一切作品。然而,這種多樣筑造的勞績決沒有充滿棲居之本質(zhì)。相反地,一旦種種勞績僅只為自身之故而被追逐和贏獲,它們甚至就禁阻著棲居的本質(zhì)。這也就是說,勞績正是由其豐富性而處處把棲居逼入所謂的筑造的限制中。筑造遵循著棲居需要的實現(xiàn)。農(nóng)民對生長物的培育,建筑物和作品的建造,以及工具的制造——這種意義上的筑造,已經(jīng)是棲居的一個本質(zhì)結(jié)果,但不是棲居的原因甚或基礎(chǔ)。棲居之基礎(chǔ)必定出現(xiàn)在另一種筑造中。雖然人們通常而且往往惟一地從事的、因而只是熟悉的筑造,把豐富的勞績帶入棲居之中。但是,只有當(dāng)人已經(jīng)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筑造了,并且正在筑造和有意去筑造時,人才能夠棲居。
“(雖然)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下文接著是:“在這片大地上”。人們會認為這個補充是多余的;因為棲居說到底就是:人在大地上逗留,在“這片大地上”逗留,而每個終有一死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委身于大地的。
但當(dāng)荷爾德林自己膽敢說終有一死的人的棲居是詩意的棲居時,立即就喚起一種假象,仿佛“詩意的”棲居把人從大地那里拉了出來。因為“詩意”如果被看作詩歌方面的東西,其實是屬于幻想領(lǐng)域的。詩意的棲居幻想般地飛翔于現(xiàn)實上空。詩人特地說,詩意的棲居乃是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以此來對付上面這種擔(dān)憂。于是,荷爾德林不僅使“詩意”免受一種淺顯的誤解,而且,通過加上“在這片大地上”,他特地指示出作詩的本質(zhì)。作詩并不飛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離棄大地、懸浮于大地之上。毋寧說,作詩首先把人帶向大地,使人歸屬于大地,從而使人進入棲居之中。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人如何詩意地棲居了嗎?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甚至落入一種危險中了,大有可能從我們出發(fā),把某種外來的東西強加給荷爾德林的詩意詞語。因為,荷爾德林雖然道出了人的棲居和人的勞績,但他并沒有像我們前面所做的那樣,把棲居與筑造聯(lián)系起來。他并沒有說筑造,既沒有在保護、培育和建造意義上說到筑造,也沒有完全把作詩看作一種特有的筑造方式。因此,荷爾德林并沒有像我們的思想那樣來道說詩意的棲居。但盡管如此,我們是在思荷爾德林所詩的那同一個東西。[6]
無疑,這里要緊的是關(guān)注本質(zhì)性的東西。這就需要做一個簡短的插話。只有當(dāng)詩與思明確地保持在它們的本質(zhì)的區(qū)分之中,詩與思才相遇而同一。同一(das selbe)決不等于相同(das gleiche),也不等于純粹同一性的空洞一體。相同總是轉(zhuǎn)向無區(qū)別,致使一切都在其中達到一致。相反地,同一則是從區(qū)分的聚集而來,是有區(qū)別的東西的共屬一體。惟當(dāng)我們思考區(qū)分之際,我們才能說同一。在區(qū)分之分解中,[7]同一的聚集著的本質(zhì)才得以顯露出來。同一驅(qū)除每一種始終僅僅想把有區(qū)別的東西調(diào)和為相同的熱情。同一把區(qū)分聚集為一種原始統(tǒng)一性。相反,相同則使之消散于千篇一律的單調(diào)統(tǒng)一體中。在一首題為《萬惡之源》的箴言詩中,荷爾德林詩云:
“一體地存在乃是神性和善良;在人中間
究竟何來這種渴望:但求惟一存在”。
(斯圖加特第一版,第一卷,第305頁)
當(dāng)我們沉思荷爾德林關(guān)于人的詩意棲居所做的詩意創(chuàng)作之際,我們就能猜度到一條道路;在此道路上,我們通過不同的思想成果而得以接近詩人所詩的同一者(das Selbe)。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40 回復(fù)此發(fā)言
--------------------------------------------------------------------------------
3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但荷爾德林就人的詩意棲居道說了什么呢?對此問題,我們可通過傾聽上述那首詩的第24-38行來尋求答案。因為,我們開始時解說過的那兩行詩就是從中引來的。荷爾德林詩云: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
人還能舉目仰望說:
我也甘于存在嗎?是的!
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
人就不無欣喜
以神性來度量自身。
神莫測而不可知嗎?
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
我寧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度。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要說
星光璀璨的夜之陰影
也難與人的純潔相匹敵。
人是神性的形象。
大地上 [8]有沒有尺度?
絕對沒有”。
對于這些詩句,我們僅作幾點思考,而且,我們的惟一目的是要更清晰地傾聽荷爾德林在把人之棲居稱為“詩意的”棲居時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上面朗讀過的開頭幾行詩(第24-26行)即給我們一個暗示。它們采用了完全確信地予以肯定回答的提問形式。這一提問婉轉(zhuǎn)表達出我們已經(jīng)解說過的詩句的直接意蘊:“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問道: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
人還能舉目仰望說:
我也甘于存在嗎?是的!”
惟在一味勞累的區(qū)域內(nèi),人才力求“勞績”。人在那里為自己爭取到豐富的“勞績”。但同時,人也得以 [9]在此區(qū)域內(nèi),從此區(qū)域而來,通過此區(qū)域,去仰望天空。這種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還留在大地上。這種仰望貫通天空與大地之間。[10]這一“之間”(das Zwischen)被分配給人,構(gòu)成人的棲居之所。我們現(xiàn)在把這種被分配的、也即被端呈的貫通——天空與大地的“之間”由此貫通而敞開——稱為維度(die Dimension)。此維度的出現(xiàn)并非由于天空與大地的相互轉(zhuǎn)向。而毋寧說,轉(zhuǎn)向本身居于維度之中。維度亦非通常所見的空間的延展;因為一切空間因素作為被設(shè)置了空間的東西,本身就需要維度,也即需要它得以進入 (eingelassen)[11]其中的那個東西。
維度之本質(zhì)乃是那個“之間”——即直抵天空的向上與歸于大地的向下——的被照亮的、從而可貫通的分配。我們且任維度之本質(zhì)保持無名。根據(jù)荷爾德林的詩句,人以天空度量自身而得以貫通此尺度。人并非偶爾進行這種貫通,而是在這樣一種貫通中人才根本上成為人。因此之故,人雖然能夠 [12]阻礙、縮短和歪曲 [13]這種貫通,但他不可能逃避這種貫通。人之為人,總是已經(jīng)以某種天空之物來度量自身。就連魔鬼也來自天空。所以,接著的詩行(第28-29行)說:“人……以神性來度量自身”。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棲居的“尺度”。惟當(dāng)人以此方式測度他的棲居,他才能夠按其本質(zhì)而存在(sein)[14]。人之棲居基于對天空與大地所共屬的那個維度的仰望著的測度。
這種測度(Vermessung)不只測度大地(γ°),因而決不是簡單的幾何學(xué)。這種測度同樣也并非測度自為的天空,即οéραν??。測度并非科學(xué)。測度測定那個“之間”,也就是使天空與大地兩者相互帶來的那個“之間”。這種測度有其自身的μ?τρον〔尺度〕,因此有其自身的格律。
人就他所歸屬的那個維度來測度他的本質(zhì)。這種測度把棲居帶入其輪廓中。對維度的測度是人的棲居賴以持續(xù)的保證要素。測度是棲居之詩意因素。作詩即是度量(Messen)。但何謂度量呢?如果我們把作詩思為測度,我們顯然就不可把這種作詩安置于一個關(guān)于度量和尺度的任意觀念中。
也許作詩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度量。更有甚者,也許我們必須以另一種聲調(diào)把“作詩是度量”這句話說成“作詩是度量”。在其本質(zhì)之基礎(chǔ)中的一切度量皆在作詩中發(fā)生。因此之故,我們要注意度量的基本行為。度量的基本行為就在于:人一般地首先采取他當(dāng)下借以進行度量活動的尺度。在作詩中發(fā)生著尺度之采取(Nehmen)[15]。作詩乃是“采取尺度”(Ma?-Nahme)——從這個詞的嚴格意義上來加以理解;通過“采取尺度”,人才為他的本質(zhì)之幅度接受尺度。人作為終有一死者成其本質(zhì)。人之所以被稱為終有一死者,是因為人能夠赴死。能夠赴死意味著:能夠承擔(dān)作為死亡的死亡。惟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這片土地上逗留,只要人棲居,他就不斷地赴死。但人之棲居基于詩意。荷爾德林在人之本質(zhì)的測度借以實現(xiàn)的“采取尺度”中看到了“詩意”的本質(zhì)。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40 回復(fù)此發(fā)言
--------------------------------------------------------------------------------
4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然而,我們將怎樣證明荷爾德林是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采取尺度”了?我們在此毋需證明什么。一切證明都不外乎是依據(jù)前提的事后追加的做法。根據(jù)被設(shè)定的前提,一切均可得證明。但我們只能注意少數(shù)幾點。我們只要關(guān)心詩人自己的詩句便足矣。因為在接著的詩行中,荷爾德林首先真正追問的只是尺度。此尺度乃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這種 [16]神性。第29行開始做這種追問:“神莫測而不可知嗎?”顯然不是的。因為,倘若神是不可知的,它作為不可知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尺度呢?但是,我們這里要聆聽和牢記的是,神之為神對荷爾德林來說是不可知的,而且作為這種不可知的東西,神恰恰是詩人的尺度。因此,使荷爾德林大感震驚的還有這樣一個激烈的問題:那在本質(zhì)上保持不可知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尺度呢?因為人借以度量自身的這種東西無論如何都必須公布出自己,都必須顯現(xiàn)出來。而如果它顯現(xiàn)出來了,那它就是可知的。可神是不可知的,卻又是尺度。不僅如此,而且保持不可知的神也必須通過顯示自身為它所是的神而作為始終不可知的持存者顯現(xiàn)出來。不光神本身是神秘的,神之顯明(Offenbarkeit)也是神秘的。因此之故,詩人隨即提出下一個問題:“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荷爾德林答曰:“我寧愿信奉后者”。[17]
于是,我們現(xiàn)在要問,詩人為何愿做此猜斷?接著的詩句給出了答案。詩句簡明扼要:“神本是人的尺度”。人之度量的尺度是什么?是神?不是!是天空?不是!是天空的顯明?也不是!此尺度在于保持不可知的神作為神如何通過天空而顯明的方式。神通過天空的顯現(xiàn)乃在于一種揭露,它讓我們看到自行遮蔽的東西;但這并不是由于它力求把遮蔽者從其遮蔽狀態(tài)中撕扯出來,而只是由于它守護著在其自行遮蔽中的遮蔽者。所以,不可知的神作為不可知的東西通過天空之顯明而顯現(xiàn)出來。這種顯現(xiàn)(Erscheinen)乃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尺度。
對于終有一死的人的通常觀念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奇怪的尺度;對于無所不曉的陳腐的日常意見來說,它看來是格格不入的。因為日常的觀念和意見往往聲稱自己就是一切思想和反思的準則。
這個對通常的觀念來說——特別地也對一切純粹科學(xué)的觀念來說——奇怪的尺度絕不是一根鑿鑿在握的尺棍;不過,只要我們不是用雙手去抓握,而是受那種與這里所采取的尺度相應(yīng)的姿態(tài)的引導(dǎo),這個奇怪的尺度實際上就比尺棍更容易掌握。這是在一種采取(Nehmen)中發(fā)生的;這種采取決不是奪取自在的尺度,而是在保持傾聽的專心覺知(Vernehmen)[18]中取得尺度。
“……人詩意地棲居……”
這個詩句引自荷爾德林后期一首以獨特方式流傳下來的詩歌。這首詩的開頭曰:“教堂的金屬尖頂,在可愛的藍色中閃爍……”(斯圖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頁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頁以下)。為了得體地傾聽“……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我們就必須審慎地將它回復(fù)到這首詩歌中。因此,我們要思量這個詩句。我們要澄清此詩句即刻就會喚起的種種疑慮。因為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開放的期備姿態(tài),去追蹤這個詩句從而應(yīng)答這個詩句。
“……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似還勉強可聽。但這里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總是詩意地棲居,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的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撓。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天的棲居也由于勞作而備受折磨,由于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寧,由于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說在今天的棲居中,人們也還為詩意留下了空間,省下了一些時間的話,那么,頂多也就是從事某種文藝性的活動,或是書面文藝,或是音視文藝。詩歌或者被當(dāng)作頑物喪志的矯情和不著邊際的空想而遭到否棄,被當(dāng)作遁世的夢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們就把詩看作文學(xué)的一部分。文學(xué)的功效是按照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性之尺度而被估價的。[1]現(xiàn)實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見的組織所制作和控制。這個組織的工作人員之一(既是推動者又是被推動者)就是文學(xué)行業(yè)。這樣,詩就只能表現(xiàn)為文學(xué)。甚至當(dāng)人們在教育上和科學(xué)上考察詩的時候,它也還是文學(xué)史的對象。[2]西方的詩被冠以“歐洲文學(xué)”這樣一個總名稱。
但是,如果詩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學(xué)中,那么,又如何能說人之棲居是以詩意為基礎(chǔ)的呢?“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畢竟也只是出于某個詩人之口,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這還是一個應(yīng)付不了生活的詩人。[3]詩人的特性就是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詩人們無所作為,而只是夢想而已。他們所做的就是耽于想象。僅有想象被制作出來。“制作”在希臘文中叫∏ο?ησι?。人之棲居可以被認為是詩歌(Poesie)和詩歌的(poetisch)嗎?這一點實際上只能假定:有誰遠離于現(xiàn)實而不愿看到,今天的歷史性的和社會性的人——社會學(xué)家稱之為集體[4]——的生活處于何種狀況中。
然而,在我們?nèi)绱舜致缘匦紬优c作詩(Dichten)的不相容之前,最好還是冷靜地關(guān)注一下這位詩人的詩句。這個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并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并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xiàn)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xiàn)實游戲中。如此,經(jīng)過深思熟慮,誰還膽敢無所顧慮地從某個大可置疑的高度宣稱棲居與詩意是格格不入的呢?也許兩者是相容的。進一步講,也許兩者是相互包含的,也即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作此猜斷,那么,我們就必得從本質(zhì)上去思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并不回避此種要求,我們就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一般所謂的人之生存。而這樣一來,我們勢必要放棄通常關(guān)于棲居的觀念。根據(jù)通常之見,棲居只不過是人的許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我們在城里工作,在城外棲居。在旅行時,我們一會兒住在此地,一會兒住在彼地。這樣來看的棲居始終只是住所的占用而已。
當(dāng)荷爾德林談到棲居時,他看到的是人類此在(Dasein)的基本特征。而他卻從與這種在本質(zhì)上得到理解的棲居的關(guān)系中看到了“詩意”。
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詩意只不過是棲居的裝飾品和附加物。棲居的詩意也不僅僅意味著:詩意以某種方式出現(xiàn)在所有的棲居當(dāng)中。這個詩句倒是說:“……人詩意地棲居……”,也即說,作詩才首先讓一種棲居成為棲居。作詩是本真的讓棲居(Wohnenlassen)。不過,我們何以達到一種棲居呢?通過筑造(Bauen)。作詩,作為讓棲居,乃是一種筑造。
于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雙重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根據(jù)棲居之本質(zhì)來思人們所謂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讓棲居,[5]一種筑造,甚至也許是這種突出的筑造。如果我們按這里所指出的角度來尋求詩的本質(zhì),我們便可達到棲居之本質(zhì)。
但我們?nèi)藦暮翁帿@得關(guān)于棲居和作詩之本質(zhì)的消息呢?一般而言,人從何處取得要求,得以進入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中?人只可能在他由以接受這個要求之處取得此要求。人從語言之允諾(Zuspruch)中接受此要求。無疑地,只有當(dāng)并且只要人已然關(guān)注著語言的特有本質(zhì),此事才會發(fā)生。但圍繞著整個地球,卻喧囂著一種放縱無羈而又油腔滑調(diào)的關(guān)于言語成果的說、寫、播。人的所作所為儼然是語言的構(gòu)成者和主宰,而實際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一旦這種支配關(guān)系顛倒過來,人便想出一些奇怪的詭計。語言成為表達的工具。作為表達,語言得以降落為單純的印刷工具。甚至在這樣一種對語言的利用中人們也還堅持言說的謹慎。這固然是好事。但僅只這樣,決不能幫助我們擺脫那種對語言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支配關(guān)系的顛倒。因為真正地講來,是語言說話。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之允諾從而應(yīng)合于語言之際才說話。在我們?nèi)丝梢詮淖陨矶鴣硪坏栏吨T言說的所有允諾中,語言乃是最高的、處處都是第一位的允諾。語言首先并且最終地把我們喚向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但這不是說,語言,在任何一種任意地被把捉的詞義上的語言,已經(jīng)直接而確定地向我們提供了事情的透明本質(zhì),猶如為我們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對象事物一樣。而人得以本真地傾聽語言之允諾的那種應(yīng)合,乃是在作詩之要素中說話的道說(Sagen)。一位詩人愈是詩意,他的道說便愈是自由,也即對于未被猜度的東西愈是開放、愈是有所期備,他便愈純粹地任其所說聽?wèi){于不斷進取的傾聽,其所說便愈是疏遠于單純的陳述——對于這種陳述,人們只是著眼于其正確性或不正確性來加以討論的。
“……人詩意地棲居……”
詩人如是說。如果我們把荷爾德林的這個詩句置回到它所屬的那首詩中,我們便可更清晰地傾聽此詩句。首先,我們來傾聽兩行詩;我們已經(jīng)把上面這個詩句從這兩行詩中分離開來。這兩行如下: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詩行的基調(diào)回響于“詩意的”一詞上。此詞在兩個方面得到了強調(diào),即:它前面的詞句和它后面的詞句。
勞績滿地,人詩意地棲居于世上。
賦予意義,活出真實。
想一下那偉大的神話,西西弗。
人的存在中的作詩性能讓此在棲居。
棲居就是活著的意思。
詩意地活著,帶種美感。
離師15962177670: 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這塊土地上.這句話要怎么理解.請詳細解釋這句話的內(nèi)含的意思. -
柯坪縣齒廓: ______[答案] 這句話是存在主義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引用詩人荷爾德林旳詩說的.海德格爾意旨在用以說明他的存在主義的見解.按照他在代表... 正如這句詩,充滿勞績的人在這世界上,在,卻隱而不現(xiàn);詩意的棲居,才是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是此在.那么,你是愿過美的...
離師15962177670: “人,詩意地棲居.”怎么理解呢? -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德國偉大的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在哲學(xué)思辨中遨游到晚年時,幡然醒悟,回歸到了詩性的境界,寫下了一句傳誦五大洲四大洋的名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so.the original language must be Germany! 海德格爾曾說過一句雅致的話:“人,...
離師15962177670: 怎樣理解“詩意般地棲居“這句話 -
柯坪縣齒廓: ______ “詩意般地棲居”出自:《人,詩意地棲居》.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后經(jīng)海德格爾的哲學(xué)闡發(f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
離師15962177670: 讀了《 生命之網(wǎng) 》這個短文有什么感受或體會?關(guān)于食物鏈的 -
柯坪縣齒廓: ______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相互制的,是一條很平常的食物鏈,如果不遵循這種關(guān)系,這條食物鏈就會不平衡,得到破壞.
離師15962177670: 生命與物質(zhì)? -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唯物觀認為生命是物質(zhì)世界偶然產(chǎn)生并且依附于物質(zhì)的非物質(zhì)存在,特別是生命的意志以及精神意識,更要排除于客觀世界之外.由第一性存在的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同時也決定了生命的地位及人的地位,生命與人的尷尬定位從此被確定.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人們一致認同.在生命與人尚不清楚從何而來的情況下,我們率先毫不猶豫地肯定了物質(zhì)先于人的獨立存在,并認定其為第一性的存在,這不但反映出人的從屬地位,還毫無掩飾地暴露出人的可悲立場.人在物下,這是唯物主義制造的荒謬邏輯.
離師15962177670: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是誰說的?? -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海德格爾
離師15962177670: 談?wù)剬Φ聡娙撕蔂柕铝终f的:“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的看法.如題.字數(shù)在140到180字左右 -
柯坪縣齒廓: ______[答案] 荷爾德林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開啟了人類追求詩意人生的心扉.于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書寫人類的詩意棲居.而今,當(dāng)人類文明的腳步越走越快,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我們丟失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的丟失幾乎是致命的,...
這個詩句引自荷爾德林后期一首以獨特方式流傳下來的詩歌。這首詩的開頭曰:“教堂的金屬尖頂,在可愛的藍色中閃爍……”(斯圖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頁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頁以下)。為了得體地傾聽“……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我們就必須審慎地將它回復(fù)到這首詩歌中。因此,我們要思量這個詩句。我們要澄清此詩句即刻就會喚起的種種疑慮。因為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開放的期備姿態(tài),去追蹤這個詩句從而應(yīng)答這個詩句。
“……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似還勉強可聽。但這里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總是詩意地棲居,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的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撓。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天的棲居也由于勞作而備受折磨,由于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寧,由于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說在今天的棲居中,人們也還為詩意留下了空間,省下了一些時間的話,那么,頂多也就是從事某種文藝性的活動,或是書面文藝,或是音視文藝。詩歌或者被當(dāng)作頑物喪志的矯情和不著邊際的空想而遭到否棄,被當(dāng)作遁世的夢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們就把詩看作文學(xué)的一部分。文學(xué)的功效是按照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性之尺度而被估價的。[1]現(xiàn)實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見的組織所制作和控制。這個組織的工作人員之一(既是推動者又是被推動者)就是文學(xué)行業(yè)。這樣,詩就只能表現(xiàn)為文學(xué)。甚至當(dāng)人們在教育上和科學(xué)上考察詩的時候,它也還是文學(xué)史的對象。[2]西方的詩被冠以“歐洲文學(xué)”這樣一個總名稱。
但是,如果詩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學(xué)中,那么,又如何能說人之棲居是以詩意為基礎(chǔ)的呢?“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畢竟也只是出于某個詩人之口,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這還是一個應(yīng)付不了生活的詩人。[3]詩人的特性就是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詩人們無所作為,而只是夢想而已。他們所做的就是耽于想象。僅有想象被制作出來。“制作”在希臘文中叫∏ο?ησι?。人之棲居可以被認為是詩歌(Poesie)和詩歌的(poetisch)嗎?這一點實際上只能假定:有誰遠離于現(xiàn)實而不愿看到,今天的歷史性的和社會性的人——社會學(xué)家稱之為集體[4]——的生活處于何種狀況中。
然而,在我們?nèi)绱舜致缘匦紬优c作詩(Dichten)的不相容之前,最好還是冷靜地關(guān)注一下這位詩人的詩句。這個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并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并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xiàn)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xiàn)實游戲中。如此,經(jīng)過深思熟慮,誰還膽敢無所顧慮地從某個大可置疑的高度宣稱棲居與詩意是格格不入的呢?也許兩者是相容的。進一步講,也許兩者是相互包含的,也即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作此猜斷,那么,我們就必得從本質(zhì)上去思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并不回避此種要求,我們就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一般所謂的人之生存。而這樣一來,我們勢必要放棄通常關(guān)于棲居的觀念。根據(jù)通常之見,棲居只不過是人的許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我們在城里工作,在城外棲居。在旅行時,我們一會兒住在此地,一會兒住在彼地。這樣來看的棲居始終只是住所的占用而已。
當(dāng)荷爾德林談到棲居時,他看到的是人類此在(Dasein)的基本特征。而他卻從與這種在本質(zhì)上得到理解的棲居的關(guān)系中看到了“詩意”。
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詩意只不過是棲居的裝飾品和附加物。棲居的詩意也不僅僅意味著:詩意以某種方式出現(xiàn)在所有的棲居當(dāng)中。這個詩句倒是說:“……人詩意地棲居……”,也即說,作詩才首先讓一種棲居成為棲居。作詩是本真的讓棲居(Wohnenlassen)。不過,我們何以達到一種棲居呢?通過筑造(Bauen)。作詩,作為讓棲居,乃是一種筑造。
于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雙重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根據(jù)棲居之本質(zhì)來思人們所謂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讓棲居,[5]一種筑造,甚至也許是這種突出的筑造。如果我們按這里所指出的角度來尋求詩的本質(zhì),我們便可達到棲居之本質(zhì)。
但我們?nèi)藦暮翁帿@得關(guān)于棲居和作詩之本質(zhì)的消息呢?一般而言,人從何處取得要求,得以進入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中?人只可能在他由以接受這個要求之處取得此要求。人從語言之允諾(Zuspruch)中接受此要求。無疑地,只有當(dāng)并且只要人已然關(guān)注著語言的特有本質(zhì),此事才會發(fā)生。但圍繞著整個地球,卻喧囂著一種放縱無羈而又油腔滑調(diào)的關(guān)于言語成果的說、寫、播。人的所作所為儼然是語言的構(gòu)成者和主宰,而實際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一旦這種支配關(guān)系顛倒過來,人便想出一些奇怪的詭計。語言成為表達的工具。作為表達,語言得以降落為單純的印刷工具。甚至在這樣一種對語言的利用中人們也還堅持言說的謹慎。這固然是好事。但僅只這樣,決不能幫助我們擺脫那種對語言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支配關(guān)系的顛倒。因為真正地講來,是語言說話。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之允諾從而應(yīng)合于語言之際才說話。在我們?nèi)丝梢詮淖陨矶鴣硪坏栏吨T言說的所有允諾中,語言乃是最高的、處處都是第一位的允諾。語言首先并且最終地把我們喚向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但這不是說,語言,在任何一種任意地被把捉的詞義上的語言,已經(jīng)直接而確定地向我們提供了事情的透明本質(zhì),猶如為我們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對象事物一樣。而人得以本真地傾聽語言之允諾的那種應(yīng)合,乃是在作詩之要素中說話的道說(Sagen)。一位詩人愈是詩意,他的道說便愈是自由,也即對于未被猜度的東西愈是開放、愈是有所期備,他便愈純粹地任其所說聽?wèi){于不斷進取的傾聽,其所說便愈是疏遠于單純的陳述——對于這種陳述,人們只是著眼于其正確性或不正確性來加以討論的。
“……人詩意地棲居……”
詩人如是說。如果我們把荷爾德林的這個詩句置回到它所屬的那首詩中,我們便可更清晰地傾聽此詩句。首先,我們來傾聽兩行詩;我們已經(jīng)把上面這個詩句從這兩行詩中分離開來。這兩行如下: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詩行的基調(diào)回響于“詩意的”一詞上。此詞在兩個方面得到了強調(diào),即:它前面的詞句和它后面的詞句。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39 回復(fù)此發(fā)言
--------------------------------------------------------------------------------
2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它前面的詞句是:“充滿勞績,但……”。聽來就仿佛是,接著的“詩意的”一詞給人的充滿勞績的棲居帶來了一種限制。但事情恰好相反。限制是由“充滿勞績”這個短語道出的;對此,我們必須加上一個“雖然”來加以思考。雖然人在其棲居時做出多樣勞績。因為人培育大地上的生長物,保護在他周圍成長的東西。培育和保護(colere,cultura)乃是一種筑造。但是,人不僅培養(yǎng)自發(fā)地展開和生長的事物,而且也在建造(aedificare)意義上進行筑造,因為他建立那種不能通過生長而形成和持存的東西。這種意義上的筑造之物不僅是建筑物,而且也包括手工的和由人的勞作而得的一切作品。然而,這種多樣筑造的勞績決沒有充滿棲居之本質(zhì)。相反地,一旦種種勞績僅只為自身之故而被追逐和贏獲,它們甚至就禁阻著棲居的本質(zhì)。這也就是說,勞績正是由其豐富性而處處把棲居逼入所謂的筑造的限制中。筑造遵循著棲居需要的實現(xiàn)。農(nóng)民對生長物的培育,建筑物和作品的建造,以及工具的制造——這種意義上的筑造,已經(jīng)是棲居的一個本質(zhì)結(jié)果,但不是棲居的原因甚或基礎(chǔ)。棲居之基礎(chǔ)必定出現(xiàn)在另一種筑造中。雖然人們通常而且往往惟一地從事的、因而只是熟悉的筑造,把豐富的勞績帶入棲居之中。但是,只有當(dāng)人已經(jīng)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筑造了,并且正在筑造和有意去筑造時,人才能夠棲居。
“(雖然)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下文接著是:“在這片大地上”。人們會認為這個補充是多余的;因為棲居說到底就是:人在大地上逗留,在“這片大地上”逗留,而每個終有一死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委身于大地的。
但當(dāng)荷爾德林自己膽敢說終有一死的人的棲居是詩意的棲居時,立即就喚起一種假象,仿佛“詩意的”棲居把人從大地那里拉了出來。因為“詩意”如果被看作詩歌方面的東西,其實是屬于幻想領(lǐng)域的。詩意的棲居幻想般地飛翔于現(xiàn)實上空。詩人特地說,詩意的棲居乃是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以此來對付上面這種擔(dān)憂。于是,荷爾德林不僅使“詩意”免受一種淺顯的誤解,而且,通過加上“在這片大地上”,他特地指示出作詩的本質(zhì)。作詩并不飛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離棄大地、懸浮于大地之上。毋寧說,作詩首先把人帶向大地,使人歸屬于大地,從而使人進入棲居之中。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人如何詩意地棲居了嗎?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甚至落入一種危險中了,大有可能從我們出發(fā),把某種外來的東西強加給荷爾德林的詩意詞語。因為,荷爾德林雖然道出了人的棲居和人的勞績,但他并沒有像我們前面所做的那樣,把棲居與筑造聯(lián)系起來。他并沒有說筑造,既沒有在保護、培育和建造意義上說到筑造,也沒有完全把作詩看作一種特有的筑造方式。因此,荷爾德林并沒有像我們的思想那樣來道說詩意的棲居。但盡管如此,我們是在思荷爾德林所詩的那同一個東西。[6]
無疑,這里要緊的是關(guān)注本質(zhì)性的東西。這就需要做一個簡短的插話。只有當(dāng)詩與思明確地保持在它們的本質(zhì)的區(qū)分之中,詩與思才相遇而同一。同一(das selbe)決不等于相同(das gleiche),也不等于純粹同一性的空洞一體。相同總是轉(zhuǎn)向無區(qū)別,致使一切都在其中達到一致。相反地,同一則是從區(qū)分的聚集而來,是有區(qū)別的東西的共屬一體。惟當(dāng)我們思考區(qū)分之際,我們才能說同一。在區(qū)分之分解中,[7]同一的聚集著的本質(zhì)才得以顯露出來。同一驅(qū)除每一種始終僅僅想把有區(qū)別的東西調(diào)和為相同的熱情。同一把區(qū)分聚集為一種原始統(tǒng)一性。相反,相同則使之消散于千篇一律的單調(diào)統(tǒng)一體中。在一首題為《萬惡之源》的箴言詩中,荷爾德林詩云:
“一體地存在乃是神性和善良;在人中間
究竟何來這種渴望:但求惟一存在”。
(斯圖加特第一版,第一卷,第305頁)
當(dāng)我們沉思荷爾德林關(guān)于人的詩意棲居所做的詩意創(chuàng)作之際,我們就能猜度到一條道路;在此道路上,我們通過不同的思想成果而得以接近詩人所詩的同一者(das Selbe)。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40 回復(fù)此發(fā)言
--------------------------------------------------------------------------------
3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但荷爾德林就人的詩意棲居道說了什么呢?對此問題,我們可通過傾聽上述那首詩的第24-38行來尋求答案。因為,我們開始時解說過的那兩行詩就是從中引來的。荷爾德林詩云: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
人還能舉目仰望說:
我也甘于存在嗎?是的!
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
人就不無欣喜
以神性來度量自身。
神莫測而不可知嗎?
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
我寧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度。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要說
星光璀璨的夜之陰影
也難與人的純潔相匹敵。
人是神性的形象。
大地上 [8]有沒有尺度?
絕對沒有”。
對于這些詩句,我們僅作幾點思考,而且,我們的惟一目的是要更清晰地傾聽荷爾德林在把人之棲居稱為“詩意的”棲居時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上面朗讀過的開頭幾行詩(第24-26行)即給我們一個暗示。它們采用了完全確信地予以肯定回答的提問形式。這一提問婉轉(zhuǎn)表達出我們已經(jīng)解說過的詩句的直接意蘊:“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問道: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
人還能舉目仰望說:
我也甘于存在嗎?是的!”
惟在一味勞累的區(qū)域內(nèi),人才力求“勞績”。人在那里為自己爭取到豐富的“勞績”。但同時,人也得以 [9]在此區(qū)域內(nèi),從此區(qū)域而來,通過此區(qū)域,去仰望天空。這種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還留在大地上。這種仰望貫通天空與大地之間。[10]這一“之間”(das Zwischen)被分配給人,構(gòu)成人的棲居之所。我們現(xiàn)在把這種被分配的、也即被端呈的貫通——天空與大地的“之間”由此貫通而敞開——稱為維度(die Dimension)。此維度的出現(xiàn)并非由于天空與大地的相互轉(zhuǎn)向。而毋寧說,轉(zhuǎn)向本身居于維度之中。維度亦非通常所見的空間的延展;因為一切空間因素作為被設(shè)置了空間的東西,本身就需要維度,也即需要它得以進入 (eingelassen)[11]其中的那個東西。
維度之本質(zhì)乃是那個“之間”——即直抵天空的向上與歸于大地的向下——的被照亮的、從而可貫通的分配。我們且任維度之本質(zhì)保持無名。根據(jù)荷爾德林的詩句,人以天空度量自身而得以貫通此尺度。人并非偶爾進行這種貫通,而是在這樣一種貫通中人才根本上成為人。因此之故,人雖然能夠 [12]阻礙、縮短和歪曲 [13]這種貫通,但他不可能逃避這種貫通。人之為人,總是已經(jīng)以某種天空之物來度量自身。就連魔鬼也來自天空。所以,接著的詩行(第28-29行)說:“人……以神性來度量自身”。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棲居的“尺度”。惟當(dāng)人以此方式測度他的棲居,他才能夠按其本質(zhì)而存在(sein)[14]。人之棲居基于對天空與大地所共屬的那個維度的仰望著的測度。
這種測度(Vermessung)不只測度大地(γ°),因而決不是簡單的幾何學(xué)。這種測度同樣也并非測度自為的天空,即οéραν??。測度并非科學(xué)。測度測定那個“之間”,也就是使天空與大地兩者相互帶來的那個“之間”。這種測度有其自身的μ?τρον〔尺度〕,因此有其自身的格律。
人就他所歸屬的那個維度來測度他的本質(zhì)。這種測度把棲居帶入其輪廓中。對維度的測度是人的棲居賴以持續(xù)的保證要素。測度是棲居之詩意因素。作詩即是度量(Messen)。但何謂度量呢?如果我們把作詩思為測度,我們顯然就不可把這種作詩安置于一個關(guān)于度量和尺度的任意觀念中。
也許作詩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度量。更有甚者,也許我們必須以另一種聲調(diào)把“作詩是度量”這句話說成“作詩是度量”。在其本質(zhì)之基礎(chǔ)中的一切度量皆在作詩中發(fā)生。因此之故,我們要注意度量的基本行為。度量的基本行為就在于:人一般地首先采取他當(dāng)下借以進行度量活動的尺度。在作詩中發(fā)生著尺度之采取(Nehmen)[15]。作詩乃是“采取尺度”(Ma?-Nahme)——從這個詞的嚴格意義上來加以理解;通過“采取尺度”,人才為他的本質(zhì)之幅度接受尺度。人作為終有一死者成其本質(zhì)。人之所以被稱為終有一死者,是因為人能夠赴死。能夠赴死意味著:能夠承擔(dān)作為死亡的死亡。惟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這片土地上逗留,只要人棲居,他就不斷地赴死。但人之棲居基于詩意。荷爾德林在人之本質(zhì)的測度借以實現(xiàn)的“采取尺度”中看到了“詩意”的本質(zhì)。
作者:193.24.64.* 2006-12-19 08:40 回復(fù)此發(fā)言
--------------------------------------------------------------------------------
4 回復(fù):“……人詩意地棲居……”
然而,我們將怎樣證明荷爾德林是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采取尺度”了?我們在此毋需證明什么。一切證明都不外乎是依據(jù)前提的事后追加的做法。根據(jù)被設(shè)定的前提,一切均可得證明。但我們只能注意少數(shù)幾點。我們只要關(guān)心詩人自己的詩句便足矣。因為在接著的詩行中,荷爾德林首先真正追問的只是尺度。此尺度乃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這種 [16]神性。第29行開始做這種追問:“神莫測而不可知嗎?”顯然不是的。因為,倘若神是不可知的,它作為不可知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尺度呢?但是,我們這里要聆聽和牢記的是,神之為神對荷爾德林來說是不可知的,而且作為這種不可知的東西,神恰恰是詩人的尺度。因此,使荷爾德林大感震驚的還有這樣一個激烈的問題:那在本質(zhì)上保持不可知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尺度呢?因為人借以度量自身的這種東西無論如何都必須公布出自己,都必須顯現(xiàn)出來。而如果它顯現(xiàn)出來了,那它就是可知的。可神是不可知的,卻又是尺度。不僅如此,而且保持不可知的神也必須通過顯示自身為它所是的神而作為始終不可知的持存者顯現(xiàn)出來。不光神本身是神秘的,神之顯明(Offenbarkeit)也是神秘的。因此之故,詩人隨即提出下一個問題:“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荷爾德林答曰:“我寧愿信奉后者”。[17]
于是,我們現(xiàn)在要問,詩人為何愿做此猜斷?接著的詩句給出了答案。詩句簡明扼要:“神本是人的尺度”。人之度量的尺度是什么?是神?不是!是天空?不是!是天空的顯明?也不是!此尺度在于保持不可知的神作為神如何通過天空而顯明的方式。神通過天空的顯現(xiàn)乃在于一種揭露,它讓我們看到自行遮蔽的東西;但這并不是由于它力求把遮蔽者從其遮蔽狀態(tài)中撕扯出來,而只是由于它守護著在其自行遮蔽中的遮蔽者。所以,不可知的神作為不可知的東西通過天空之顯明而顯現(xiàn)出來。這種顯現(xiàn)(Erscheinen)乃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尺度。
對于終有一死的人的通常觀念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奇怪的尺度;對于無所不曉的陳腐的日常意見來說,它看來是格格不入的。因為日常的觀念和意見往往聲稱自己就是一切思想和反思的準則。
這個對通常的觀念來說——特別地也對一切純粹科學(xué)的觀念來說——奇怪的尺度絕不是一根鑿鑿在握的尺棍;不過,只要我們不是用雙手去抓握,而是受那種與這里所采取的尺度相應(yīng)的姿態(tài)的引導(dǎo),這個奇怪的尺度實際上就比尺棍更容易掌握。這是在一種采取(Nehmen)中發(fā)生的;這種采取決不是奪取自在的尺度,而是在保持傾聽的專心覺知(Vernehmen)[18]中取得尺度。
“……人詩意地棲居……”
這個詩句引自荷爾德林后期一首以獨特方式流傳下來的詩歌。這首詩的開頭曰:“教堂的金屬尖頂,在可愛的藍色中閃爍……”(斯圖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頁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頁以下)。為了得體地傾聽“……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我們就必須審慎地將它回復(fù)到這首詩歌中。因此,我們要思量這個詩句。我們要澄清此詩句即刻就會喚起的種種疑慮。因為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開放的期備姿態(tài),去追蹤這個詩句從而應(yīng)答這個詩句。
“……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似還勉強可聽。但這里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總是詩意地棲居,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的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撓。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天的棲居也由于勞作而備受折磨,由于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寧,由于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說在今天的棲居中,人們也還為詩意留下了空間,省下了一些時間的話,那么,頂多也就是從事某種文藝性的活動,或是書面文藝,或是音視文藝。詩歌或者被當(dāng)作頑物喪志的矯情和不著邊際的空想而遭到否棄,被當(dāng)作遁世的夢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們就把詩看作文學(xué)的一部分。文學(xué)的功效是按照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性之尺度而被估價的。[1]現(xiàn)實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見的組織所制作和控制。這個組織的工作人員之一(既是推動者又是被推動者)就是文學(xué)行業(yè)。這樣,詩就只能表現(xiàn)為文學(xué)。甚至當(dāng)人們在教育上和科學(xué)上考察詩的時候,它也還是文學(xué)史的對象。[2]西方的詩被冠以“歐洲文學(xué)”這樣一個總名稱。
但是,如果詩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學(xué)中,那么,又如何能說人之棲居是以詩意為基礎(chǔ)的呢?“人詩意地棲居”這個詩句畢竟也只是出于某個詩人之口,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這還是一個應(yīng)付不了生活的詩人。[3]詩人的特性就是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詩人們無所作為,而只是夢想而已。他們所做的就是耽于想象。僅有想象被制作出來。“制作”在希臘文中叫∏ο?ησι?。人之棲居可以被認為是詩歌(Poesie)和詩歌的(poetisch)嗎?這一點實際上只能假定:有誰遠離于現(xiàn)實而不愿看到,今天的歷史性的和社會性的人——社會學(xué)家稱之為集體[4]——的生活處于何種狀況中。
然而,在我們?nèi)绱舜致缘匦紬优c作詩(Dichten)的不相容之前,最好還是冷靜地關(guān)注一下這位詩人的詩句。這個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并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并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xiàn)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xiàn)實游戲中。如此,經(jīng)過深思熟慮,誰還膽敢無所顧慮地從某個大可置疑的高度宣稱棲居與詩意是格格不入的呢?也許兩者是相容的。進一步講,也許兩者是相互包含的,也即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作此猜斷,那么,我們就必得從本質(zhì)上去思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并不回避此種要求,我們就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一般所謂的人之生存。而這樣一來,我們勢必要放棄通常關(guān)于棲居的觀念。根據(jù)通常之見,棲居只不過是人的許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我們在城里工作,在城外棲居。在旅行時,我們一會兒住在此地,一會兒住在彼地。這樣來看的棲居始終只是住所的占用而已。
當(dāng)荷爾德林談到棲居時,他看到的是人類此在(Dasein)的基本特征。而他卻從與這種在本質(zhì)上得到理解的棲居的關(guān)系中看到了“詩意”。
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詩意只不過是棲居的裝飾品和附加物。棲居的詩意也不僅僅意味著:詩意以某種方式出現(xiàn)在所有的棲居當(dāng)中。這個詩句倒是說:“……人詩意地棲居……”,也即說,作詩才首先讓一種棲居成為棲居。作詩是本真的讓棲居(Wohnenlassen)。不過,我們何以達到一種棲居呢?通過筑造(Bauen)。作詩,作為讓棲居,乃是一種筑造。
于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雙重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根據(jù)棲居之本質(zhì)來思人們所謂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作詩的本質(zhì)思為讓棲居,[5]一種筑造,甚至也許是這種突出的筑造。如果我們按這里所指出的角度來尋求詩的本質(zhì),我們便可達到棲居之本質(zhì)。
但我們?nèi)藦暮翁帿@得關(guān)于棲居和作詩之本質(zhì)的消息呢?一般而言,人從何處取得要求,得以進入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中?人只可能在他由以接受這個要求之處取得此要求。人從語言之允諾(Zuspruch)中接受此要求。無疑地,只有當(dāng)并且只要人已然關(guān)注著語言的特有本質(zhì),此事才會發(fā)生。但圍繞著整個地球,卻喧囂著一種放縱無羈而又油腔滑調(diào)的關(guān)于言語成果的說、寫、播。人的所作所為儼然是語言的構(gòu)成者和主宰,而實際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一旦這種支配關(guān)系顛倒過來,人便想出一些奇怪的詭計。語言成為表達的工具。作為表達,語言得以降落為單純的印刷工具。甚至在這樣一種對語言的利用中人們也還堅持言說的謹慎。這固然是好事。但僅只這樣,決不能幫助我們擺脫那種對語言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支配關(guān)系的顛倒。因為真正地講來,是語言說話。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之允諾從而應(yīng)合于語言之際才說話。在我們?nèi)丝梢詮淖陨矶鴣硪坏栏吨T言說的所有允諾中,語言乃是最高的、處處都是第一位的允諾。語言首先并且最終地把我們喚向某個事情的本質(zhì)。但這不是說,語言,在任何一種任意地被把捉的詞義上的語言,已經(jīng)直接而確定地向我們提供了事情的透明本質(zhì),猶如為我們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對象事物一樣。而人得以本真地傾聽語言之允諾的那種應(yīng)合,乃是在作詩之要素中說話的道說(Sagen)。一位詩人愈是詩意,他的道說便愈是自由,也即對于未被猜度的東西愈是開放、愈是有所期備,他便愈純粹地任其所說聽?wèi){于不斷進取的傾聽,其所說便愈是疏遠于單純的陳述——對于這種陳述,人們只是著眼于其正確性或不正確性來加以討論的。
“……人詩意地棲居……”
詩人如是說。如果我們把荷爾德林的這個詩句置回到它所屬的那首詩中,我們便可更清晰地傾聽此詩句。首先,我們來傾聽兩行詩;我們已經(jīng)把上面這個詩句從這兩行詩中分離開來。這兩行如下: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詩行的基調(diào)回響于“詩意的”一詞上。此詞在兩個方面得到了強調(diào),即:它前面的詞句和它后面的詞句。
勞績滿地,人詩意地棲居于世上。
賦予意義,活出真實。
想一下那偉大的神話,西西弗。
人的存在中的作詩性能讓此在棲居。
棲居就是活著的意思。
詩意地活著,帶種美感。
相關(guān)評說:
柯坪縣齒廓: ______[答案] 這句話是存在主義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引用詩人荷爾德林旳詩說的.海德格爾意旨在用以說明他的存在主義的見解.按照他在代表... 正如這句詩,充滿勞績的人在這世界上,在,卻隱而不現(xiàn);詩意的棲居,才是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是此在.那么,你是愿過美的...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德國偉大的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在哲學(xué)思辨中遨游到晚年時,幡然醒悟,回歸到了詩性的境界,寫下了一句傳誦五大洲四大洋的名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so.the original language must be Germany! 海德格爾曾說過一句雅致的話:“人,...
柯坪縣齒廓: ______ “詩意般地棲居”出自:《人,詩意地棲居》.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后經(jīng)海德格爾的哲學(xué)闡發(f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
柯坪縣齒廓: ______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相互制的,是一條很平常的食物鏈,如果不遵循這種關(guān)系,這條食物鏈就會不平衡,得到破壞.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唯物觀認為生命是物質(zhì)世界偶然產(chǎn)生并且依附于物質(zhì)的非物質(zhì)存在,特別是生命的意志以及精神意識,更要排除于客觀世界之外.由第一性存在的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同時也決定了生命的地位及人的地位,生命與人的尷尬定位從此被確定.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人們一致認同.在生命與人尚不清楚從何而來的情況下,我們率先毫不猶豫地肯定了物質(zhì)先于人的獨立存在,并認定其為第一性的存在,這不但反映出人的從屬地位,還毫無掩飾地暴露出人的可悲立場.人在物下,這是唯物主義制造的荒謬邏輯.
柯坪縣齒廓: ______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海德格爾
柯坪縣齒廓: ______[答案] 荷爾德林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開啟了人類追求詩意人生的心扉.于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書寫人類的詩意棲居.而今,當(dāng)人類文明的腳步越走越快,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我們丟失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的丟失幾乎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