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艾草的詩詞名句賞析(八首艾草詩詞)
1. 《詩經(jīng) 釆葛》,佚名
詩歌里最早與艾草產(chǎn)生關(guān)系,就得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說起,對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里就提到了艾草。《詩經(jīng) 釆葛》里寫到: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刪除
這里面說到了三種植物,除了“葛”與艾草關(guān)系不大,其他兩種都是艾草的一種,“蕭”,蒿的一種,即艾蒿。在古代農(nóng)業(yè)還不發(fā)達的時期,女子負責(zé)采集食物,因此,有“采葛”做食物;而“采蕭”和“采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華***就有把艾草作為中草藥的歷史。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常用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還跟艾草有這么緊密的關(guān)系。
2.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蘇軾
宋代大文豪蘇軾很喜歡雨后天晴,艾草豐茂的景色。大雨過后,艾草更顯得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他在《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中寫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fēng)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風(fēng)來蒿艾氣如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jīng)過雨洗后,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路上沒有一絲灰塵,空氣特別清新。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不禁想到,“何時收拾耦耕身”,我什么時候才能抽身歸田呢?
“風(fēng)來蒿艾氣如薰”,一陣暖風(fēng)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是詩人熟悉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雖身為使君,但當(dāng)年其實是農(nóng)夫出身。
的確,在農(nóng)村生活過,對艾草的清香再熟悉不過!
3. 《宮詞》,和凝
應(yīng)該是比較早,在端午節(jié)門口插艾條的風(fēng)俗就已經(jīng)開始了。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就忠實的記錄了端午節(jié)這一習(xí)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還是達官貴人家,上至皇宮內(nèi)院,都有在端午節(jié)門口插艾條的風(fēng)俗: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刪除
“繡額朱門插艾人”,這里的“朱門”當(dāng)然是指豪門貴族家的紅漆大門,五月的艾草成條,雖然沒有蘭草鮮花的香氣,但是已經(jīng)成為風(fēng)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氣可以祛除空氣中的濕氣和蚊蟲,又像人一樣守護家園。
除此之外,門口插艾條還有辟邪的功能,這其實跟過年家家戶戶貼門神的道理一樣,端午節(jié)插艾草和菖蒲,起到辟邪的效果。
4. 《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無名氏
到了唐宋,在端午節(jié),艾草相關(guān)物品則更加豐富了,除了門口插艾草人,還有艾草符,艾草香囊等等。宋代無名氏的《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就描寫了一個在端午佳節(jié),身上各種艾草物品和其他節(jié)日物品的女孩:
門兒高掛艾人兒。鵝兒粉撲兒。
結(jié)兒綴著小符兒。蛇兒百索兒。
紗帕子,玉環(huán)兒。孩兒畫扇兒。
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刪除
女孩站在門前,門上插著艾人兒;衣服上掛著各種艾符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纏著辟蛇的五彩絲,手里拿著夏天的紗手絹,帶著通透的鐲子,拿著扇子,充滿了節(jié)日的氣氛。
這里的艾草掛在門口,艾草香囊掛在身上,清涼涼,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么濃重的節(jié)日氣氛啊!多么可愛的女孩啊!
5. 《灼艾》,范成大
艾草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為中草藥,其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樣子,很多詩人很喜歡這種中醫(yī)療法。宋代詩人范成大就特別喜歡“艾炙”,還特意寫詩贊嘆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詩中寫到:
血忌詳涓日,尻神謹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
起來成獨笑,一病攪千忙。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說,“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種治病的偏方,我們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在相關(guān)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藥到病除。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給我跳大神,也比幾副湯藥管用得多。
“起來成獨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馬上神清氣爽,放聲大笑!
真的是中醫(yī)中藥神奇無比!
6. 《灼艾》,方岳
宋代詩人方岳的“艾炙”過程特別有趣,由于詩人在“艾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dǎo)致“艾炙”火苗燒到了其他物品,甚至是書籍,真是讓人貽笑大方。方岳在《灼艾》一詩中幽默的描述了這件事情: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不虞波及晉,聊復(fù)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人生不過百年,但過了中年以后,身上的疾病就特別多。“參苓那得錢”,想吃人參茯苓,可惜沒那么多錢;使用“艾炙”,還是比較經(jīng)濟有效的一種療法。
“不虞波及晉,聊復(fù)火攻燕”,可笑的是,詩人在“艾炙”的時候,不慎燒到其他物品,所以詩人說到,“不虞波及晉”,意想不到,殃及無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復(fù)火攻燕”。這里詩人把“艾炙”的時候燒到其他物品,說成“波及晉”,“火攻燕”,使用了戰(zhàn)國時期的古詩來幽默描述了這件事。
最后,詩人說,“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是把書籍給燒著了,非常幽默!
7. 《臂疼醫(yī)令灼艾戲成》,鄭清之
事實上,灼艾的功效雖好,但過程卻疼痛難忍,很多詩人都不堪其苦。宋代詩人鄭清之在《臂疼醫(yī)令灼艾戲成》就描述了這種痛苦:
幻體當(dāng)如泡影觀,法身清凈本堅完。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詩人痛苦難忍,“幻體當(dāng)如泡影觀”,身體到處傷痕累累,就像虛幻一般,到處是灼燒過的痕跡。雖然外表傷痕累累,如“幻體”一般,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灼艾”的過程就是,讓胳膊疼痛難忍,就如同有“四千八萬”個手臂的陀羅一樣,這些手臂都無處安放,痛不欲生。
這個過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8. 《竹枝詞》,褚人獲
青團的出現(xiàn),要相對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成形。寒食節(jié)大約在清明前一兩日,古時每年此時,都會有一個隆重的“改火”儀式,簡單來講,即在寒食節(jié)前,將“舊火”熄滅,清明時再點燃“新火”,新舊交替之間,有幾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團就這樣出現(xiàn)了。清代小說家褚人獲在《竹枝詞》中這一描寫青團:
髻少烏云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髻少烏云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是描述人們的服裝打扮,這里不細說。“青團黃粽爭相買”,市上賣青團和黃粽的生意很好,被人們爭相買,也花盡了人們錢包里所有的白銀。
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挖出荷包盡白錢”,可見人們對青團的喜愛!
蓬艾的詩句蓬艾的詩句是什么
蓬艾的詩句有:蓬艾間粟秫,蕭條蓬艾間。蓬艾的詩句有:白首已甘蓬艾,白首已甘蓬艾。結(jié)構(gòu)是:蓬(上下結(jié)構(gòu))艾(上下結(jié)構(gòu))。拼音是:péngài。注音是:ㄆㄥ_ㄞ_。蓬艾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nèi)容】1.蓬蒿與艾草。亦泛指叢生的雜草。2.指...
經(jīng)典端午節(jié)的古詩詞賞析
賞析:這首詞描繪了端午節(jié)前婦女們的準備活動,以及節(jié)日當(dāng)天的裝飾。輕汗透過碧綠的細絹,預(yù)示著明天將沐浴芳香的蘭花。彩線纏繞在紅玉般的手臂上,小符斜掛在如云般的發(fā)髻上,美麗的女子們相互祝愿,愿友誼長存。全詞通過對偶句式,生動地展現(xiàn)了端午佳節(jié)熱鬧的民俗風(fēng)情。【篇五】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
錦標奪紫遺風(fēng)猶自說三閭,靈草艾蒿意思
這是一句詩中的句子,這句詩中的“三閭大夫”指的是屈原,他在楚國曾任三閭大夫之職。“靈草艾蒿”則是指端午節(jié)時人們所采的艾草和香蒿,這兩種植物在端午節(jié)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通常會采摘它們以驅(qū)邪避疫。詩歌鑒賞的表達方式有幾種是什么 1、直抒胸臆: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通常是通過使用...
蘇軾《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原文及翻譯賞析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huán)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jīng)雨之后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jīng)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
“蘭摧終異艾”的出處是哪里
“蘭摧終異艾”出自明代鄧渼的《漫興二首》。“蘭摧終異艾”全詩 《漫興二首》明代 鄧渼 花縣常三仕,臺烏偶一枝。不能執(zhí)虎子,須效牧羊兒。蘭摧終異艾,豆落僅存萁。共說長沙傅,生當(dāng)盛漢時。《漫興二首》鄧渼 翻譯、賞析和詩意 《漫興二首》是明代的一首詩詞,作者是鄧渼。以下是這首...
杜甫是否寫過《賦端午》這首古詩
《賦端午》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節(jié)逢端午粽香滋,檐下楣前艾一枝。競渡龍舟旗獵獵,閑觀童叟岸依依。詩詞解讀:到了端午節(jié)了,家家戶戶都包上了香噴噴的粽子;你看,每家每戶的屋檐下的門框上都插上了艾草呢;(艾草:草本植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藥;點著后能驅(qū)蚊蠅也叫艾蒿。)看龍舟比賽的龍舟...
清明節(jié)艾草的功效與作用
3.形容艾葉的句子 【第1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 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梔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清潘榮陛《帝京歲時...
“殷過赤城霞”的出處是哪里
中文譯文:冒霸初分葉,驚春已作花。鮮于紫艾綬,殷過赤城霞。破蓓香囊小,銜趺彩筆斜。騷人雖麗思,忍作桂旗車。詩意:這首詩詞以雪后初春的時節(jié)為背景,描繪了大地回春的景象。作者觀察到辛夷花已初發(fā),輕柔的花瓣如葉子般初展開,給人以驚喜的春天的感覺。紫色的艾草花束在鮮艷的朝霞之上,色彩...
...是蘇東坡的哪首詩?順便解釋下自獻和蓬艾是什么意思。
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fēng)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楊次公的這春蘭圖用妙筆丹青把春蘭如實畫了下來,達到了可補《離騷》而無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對著這春蘭花,就好像是面對著靈均,讓人不...
“遙知剩種旃檀樹”的出處是哪里
“遙知剩種旃檀樹”全詩 《次韻寄川無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記二首》宋代 方回 彭門不記舊樓黃,吟社參寥未肯忘。更著雪添雙短鬢,早驚秋隔兩重陽。遙知剩種旃檀樹,便擬同焚艾納香。勉為龜蚨驅(qū)兔潁,愧無雄健亢三長。《次韻寄川無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記二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
相關(guān)評說: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fēng)霜早.——南朝宋·劉俁《詩一首》 3、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宋·秦觀《八六子》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南朝梁·何遜《與...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草菅人命 《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草木皆兵 草偃風(fēng)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重五山村、快樂端午、五月端陽、龍舟競渡 喜賽龍舟、艾葉菖蒲、仲夏登高、風(fēng)雨端陽,粽葉飄香、喝雄黃酒、家家插艾、重五惡日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唐·孔紹安 《落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 唐·宋之問 《題大萸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嶺頭梅. 唐·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生活習(xí)慣.作者吃了 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
師河區(qū)斷裂: ______ 古詩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國古典詩歌中. 早在《詩經(jīng)》里就有近十處出現(xiàn)了草的身影.當(dāng)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xiàn)就更顯為頻繁.從屈原作品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