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的作者是誰? 《三峽》是誰寫的?
《三峽》的作者: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
拓展:
酈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作品:《水經(jīng)注》因注《水經(jīng)》而得名,《水經(jīng)》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jīng)注》看似為《水經(jīng)》之注,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評價:一個忠君愛國的人,為官多年,一直都清正廉明,秉公執(zhí)法,但也正是因為他為人的剛毅正直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原文:三峽
南北朝: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擴展資料: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cè)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shù)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
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并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你好,《三峽》的作者是酈道元
三峽的作者是酈道元
三峽的作者是誰?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
三峽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地理學家酈道元
三峽作者
三峽作者酈道元。《三峽》被選入中學課本多年,這篇選自《水經(jīng)注》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寫得極美。然而,作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三峽。酈道元生活于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遺之度外,吳蜀而已”,也就是說,北魏根本沒有占領(lǐng)包括三峽在內(nèi)的長江流域。酈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沒...
三峽的作者?急!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峽》選自?作者?
《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疏》。作者是:酈道元,字善長,北魏 (朝代)地理學家。
《三峽》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酈道元
三峽選自哪兒作者是誰我國古代的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續(xù)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給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
《三峽》的作者是誰
《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疏》 三峽 作者酈道元, 字善長,北魏 (朝代)地理學家。麻煩采納,謝謝!
《三峽》原文
《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
三峽的作者是誰詩句是什么
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
相關(guān)評說:
法庫縣耐用: ______[答案] 三峽(酈道元) 【選自 《水經(jīng)注》】
法庫縣耐用: ______ 北魏 酈道元
法庫縣耐用: ______[答案] 《水經(jīng)注》;酈道元;北魏
法庫縣耐用: ______ 《三峽》寫作背景:酈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時期,從小喜愛游覽山川河流,并搜集當?shù)仫L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chuàng)作《水經(jīng)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從中節(jié)選出的,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出處】《三峽...
法庫縣耐用: ______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guān)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jīng)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法庫縣耐用: ______ 《三峽》的作者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的酈道元
法庫縣耐用: ______[答案] ①水經(jīng)注疏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奉節(jié) 酈道元 善長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峽七百里中 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 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③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法庫縣耐用: ______ 《水經(jīng)注》,作者酈道元.寫其群山連綿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其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法庫縣耐用: ______ 《三峽》(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法庫縣耐用: ______[選項] A. 《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該書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作者酈道元,北宋地理學家 B. 課文《老王》道出了“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它的作者楊絳,是著名的作家、文學翻譯家 C.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D. 茅以升,字唐臣,中國橋梁學家,教育家,著有《中國古橋與新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