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舊史原文及翻譯
中國之舊史原文及翻譯如下:
于今日泰西通行諸學(xué)科中,為中國所固有者,惟史學(xué)。史學(xué)者,學(xué)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fā)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xué)之功居其半焉。
然則,但患其國之無茲學(xué)耳,茍其有之,則國民安有不團結(jié),群治安有不進化者。雖然,我國茲學(xué)之盛如彼,而其現(xiàn)象如此,則又何也?
今請舉中國史學(xué)之派別,表示之而略論之:史學(xué)第一正史(甲)官書所謂二十四史是也。如華嶠《后漢書》、習(xí)鑿齒《蜀漢春秋》、(乙)別史《十六國春秋》、《華陽國志》、《元秘史》等,其實皆正史體也。第二編年《資治通鑒》等是也。
第三紀(jì)事本末(甲)通體如《通鑒紀(jì)事本末》、《繹史》等是也。(乙)別體如平定某某方略、“三案”始末等是也。第四政書(甲)通體如《通典》、《文獻通考》等是也。(乙)別體如《唐開元禮》、《大清會典》、《大清通禮》等是也。
(丙)小紀(jì)如《漢官儀》等是也。第五雜史(甲)綜記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是也。(乙)瑣記如《世說新語》、《唐代叢書》、《明季稗史》等是也。(丙)詔訟奏議《四庫》另列一門,其實雜史耳。第六傳記(甲)通體如《滿漢名臣傳》、《國朝先正事略》等是也。
(乙)別體如某帝實錄、某人年譜等是也。第七地志(甲)理論如各省通志、《天下郡國利病書》等是也。(乙)別體如紀(jì)行等書是也。第八學(xué)史如《明儒學(xué)案》、《國朝漢學(xué)師承記》等是也。第九史學(xué)(甲)理論如《史通》、《文史通義》等是也。
(乙)事論如歷代史論、《讀通鑒論》等是也。(丙)雜論如《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等是也。第十附庸(甲)外史如《西域圖考》、《職方外紀(jì)》等是也。(乙)考據(jù)如《禹貢圖考》等是也。(丙)注釋如裴權(quán)之《三國志注》等是也。
都為十種、二十二類。試一翻四庫之書,其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者,非史學(xué)書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堅,下至畢秋帆、趙甌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數(shù)百,茲學(xué)之發(fā)達,二千年于茲矣。
然而陳陳相因,一邱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茲學(xué)之功德普及于國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吾黨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其言似稍過當(dāng),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實際固不誣也。吾國史家以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為史也,不過敘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則非所聞也。
昔人謂《左傳》為“相斫書”,豈惟《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后之一大相斫書也。雖以司馬溫公之賢,其作《通鑒》,亦不過以備君王之瀏覽。(其“論”語,無一非忠告群主者。)蓋從來作史者,皆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無有一書為國民而作者也。
其大蔽在不知朝廷與國家之別,以為舍朝廷外無國家。于是乎有所謂正統(tǒng)、閏統(tǒng)之爭論,有所謂鼎革前后之筆法。如歐陽之《新五代史》、朱子之《通鑒綱目》等,今日盜賊,明日圣神;甲也天命,乙也僭逆。正如群蛆啄矢至今不能興起者,數(shù)千年之史家,豈能辭其咎耶!
二曰,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雖泰西良史,亦豈能不置重于人物哉!雖然,善為史者,以人物為歷史之材料,不聞以歷史為人物之畫像;以人物為時代之代表,不聞以時代為人物之附屬。中國之史,則本紀(jì)、列傳,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亂堆錯落。
質(zhì)而言之,則合無數(shù)之墓志銘而成者耳。夫所貴乎史者,貴其能敘一群人相交涉、相競爭、相團結(jié)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養(yǎng)生息、同體進化之狀,使后之讀者愛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于鯽魚,而未聞有一人之眼光,能見及此者。此我國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發(fā)生,而群體終不成立也。
三曰,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wù)。凡著書貴宗旨。作史者,將為若干之陳死人作紀(jì)念碑耶?為若干之過去事作歌舞劇耶?殆非也。將使今世之人,鑒之裁之,以為經(jīng)世之用也。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則記載愈詳。中國不然,非鼎革之后,則一朝之史不能出現(xiàn)。
又不惟正史而已,鄧各體莫不皆然。故溫公《通鑒》,亦起戰(zhàn)國而終五代。果如是也,使其朝自今以往,永不易姓,則史不其中絕乎?使如日本之?dāng)?shù)千年一系,豈不并史之為物而無之乎?太史公作《史記》,直至《今上本紀(jì)》,且其記述,不少隱諱焉,史家之天職然也。
后世專制政體日以進步,民氣學(xué)風(fēng)日以腐敗,其末流遂極于今日。推病根所從起,實由認歷史為朝廷所專有物,舍朝廷外無可記載故也。不然,則雖有忌諱于朝廷,而民間之事,其可紀(jì)者不亦多多乎,何并此而無也?
今日我輩欲研究二百六十八年以來之事實,競無一書可憑借,非官牘鋪張循例之言,則口碑影響疑似之說耳。時或借外國人之著述,窺其片鱗殘甲。然甲國人論乙國之事,例固百不得一,況吾國之向閉關(guān)不與人通者耶?于是乎吾輩乃窮。語曰:“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沈。”夫陸沈我國民之罪,史家實尸之矣!
四曰,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人身者,合四十余種原質(zhì)而成者也,合眼、耳、鼻、舌、手足、臟腑、皮毛、、筋絡(luò)、骨節(jié)、血輪、精管而成者也。然使采集四十余種原質(zhì),作為眼、耳、鼻、舌、手足、臟腑、皮毛、筋絡(luò)、骨節(jié)、血輪、精管無一不備,若是者,可謂之人乎?
必不可。何則?無其精神也。史之精神維何?曰理想是已。大群之中有小群,大時代之中有小時代,而群與群之相際,時代與時代之相續(xù),其間有消息焉,有原理焉,作史者茍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鑒既往之大例,示將來之風(fēng)潮,然后其書乃有益于世界。
今中國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遠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響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當(dāng)?shù)蒙乒?dāng)?shù)脨汗苎砸病9屎古3錀澲窌匀缦炄嗽褐枷瘢翢o生氣,讀之徒費腦力。是中國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
以上四者,實數(shù)千年史家學(xué)識之程度也。緣此四蔽,復(fù)生二病。其一,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英儒斯賓塞曰:“或有告者曰,鄰家之貓,昨日產(chǎn)一子。
以云事實,誠事實也;然誰不知為無用之事實乎。何也?以其與他事毫無關(guān)涉,于吾人生活上之行為,毫無影響也。然歷史上之事跡,其類是者正多,能推此例以讀書觀萬物,則思過半矣。”
此斯氏教人以作史、讀史之方也。秦西舊史家,固不免之,而中國殆更甚焉:某日日食也,某日地震也,某日冊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詔書也。滿紙?zhí)钊源说取班徹埳印敝聦崳凶x盡一卷而無一語有入腦之價值者。
就中如《通鑒》一書,屬稿十九年,別擇最稱精善,然今日以讀西史之眼讀之,覺其有用者,亦不過十之二三耳。(《通鑒》載奏議最多,蓋此書專為格君而作也,吾輩今日讀之實嫌其冗。)其他更何論焉!
至如《新五代史》之類,以別裁自命,實則將大事皆刪云,而惟存“鄰貓生子”等語,其可厭不更甚耶?故今日欲治中國史學(xué),真有無從下手之慨。《二十四史》也,《九通》也,《通鑒》、《續(xù)通鑒》也,《大清會典》、《大清通禮》也,十朝實錄、十朝圣訓(xùn)也,此等書皆萬不可不讀。
不讀其一,則掛漏正多,然盡此數(shù)書而讀之,日讀十卷,已非三四十年不為功矣!況僅讀此數(shù)書,而決不能足用,勢不可不于前所列十種二十二類者一一涉獵之。
(雜史、傳志、札記等所載,常有有用過于正史者何則?彼等常載民間風(fēng)俗,不似正史專為帝王作家譜也。)人壽幾何,何以堪此!故吾中國史學(xué)知識之不能普及,皆由無一善別裁之良史故也。
其二,能因襲而不能創(chuàng)作。中國萬事,皆取“述而不作”主義,而史學(xué)其一端也。細數(shù)二千年來史家,其稍有創(chuàng)作之才者,惟六人:一曰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其書亦常有國民思想,如項羽而列諸本紀(jì),孔子、陳涉而列諸世家,儒林、游俠、刺客、貨殖而為之列傳,皆有深意存焉。
其為立傳者,大率皆于時代極有關(guān)系之人也。而后世之效顰者,則胡為也!二曰杜君卿。《通典》之作,不紀(jì)事而紀(jì)制度。制度于國民全體之關(guān)系,有重于事焉者也。前此所無而杜創(chuàng)之,雖其完備不及《通考》,然創(chuàng)作之功,馬何敢望杜耶!三曰鄭漁仲。
夾昑之史識,卓絕千古,而史才不足以稱之。其《通志·二十略》,以論斷為主,以記述為輔,實為中國史界放一光明也。惜其為太史公范圍所困,以紀(jì)傳十之七、八,填塞全書,支床疊屋,為大體玷。四曰司馬溫公。
《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jié)構(gòu)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jù)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五曰袁樞。今日西史,大率皆紀(jì)事本末之體也,而此體在中國,實惟袁樞創(chuàng)之,其功在史界者亦不少。
但其著《通鑒紀(jì)事本末》也,非有見于事與事之相聯(lián)屬,而欲求其原因結(jié)果也,不過為讀《通鑒》之方便法門,著此以代抄錄云爾。雖為創(chuàng)作,實則無意識之創(chuàng)作,故其書不過為《通鑒》之一附庸,不能使學(xué)者讀之有特別之益也。六曰黃梨洲。
黃梨洲著《明儒學(xué)案》,史家未曾有之盛業(yè)也。中國數(shù)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無所聞。梨洲乃創(chuàng)為學(xué)史之格,使后人能師其意,則中國文學(xué)史可作也,中國種族史可作也,中國財富史可作也,中國宗教史可作也。諸類此者,其數(shù)何限!
梨洲既成《明儒學(xué)案》,復(fù)為《宋元學(xué)案》,未成而卒。使假以十年,或且有漢唐學(xué)案、周秦學(xué)案之宏著,未可料也。梨洲誠我國思想界之雄也!若夫此六君子以外(袁樞實不能在此列。)則皆所謂“公等碌碌,因人成事。”
《史記》以后,而二十一部皆刻畫《史記》;《通典》以后,而八部皆摹仿《通典》;何其奴隸性至于此甚耶!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以故每一讀輒惟恐臥,而思想所以不進也。
合此六弊,其所貽讀者之惡果,厥有三端:一曰難讀。浩如煙海,窮年莫殫,前既言之矣。二曰難別擇。即使有暇日,有耐性,遍讀應(yīng)讀之書,而茍非有極敏之眼光、極高之學(xué)識,不能別擇其某條有用、某條無用,徒枉費時日腦力。三曰無感觸。
雖盡讀全史,而曾無有足以激厲其愛國之心,團結(jié)其合群之力,以應(yīng)今日之時勢而立于萬國者。然則吾中國史學(xué),外貌雖極發(fā)達,而不能如歐美各國民之實受其益也,職此之由。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于此優(yōu)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xué)一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dāng)從事,視之如渴飲饑食,一刻不容緩者也。然遍覽乙?guī)熘袛?shù)十萬卷之著錄,其資格可以養(yǎng)吾所欲、給吾所求者,殆無一焉。
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新史學(xué)》之著,吾豈好異哉?吾不得已也。
宋史列傳第二十 翻譯
皆刺臂出血為誓。周祖與瓊情好尤密,嘗造瓊,見其危坐讀書,因問所讀何書,瓊曰:“此《閫外春秋》,所謂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較存亡治亂,記賢愚成敗,皆在此也。”周祖令讀之,謂瓊曰:“兄當(dāng)教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隨,遇暇輒讀,每問難瓊,謂瓊為師。及討河中,乃解瓊兵籍,...
王禹偁五代史闕文原文及翻譯
既渡江,御史府奏圖監(jiān)察,下詔追之,圖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輕離幕府滿百日不赴闕,為臺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豈躁于進取者耶?舊史不詳,一至于是圖見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亂,即棄官歸中條山,尋以中書舍人征,又拜禮部、戶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遷華下,圖以密邇乘輿,即時奔...
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第三段原文及翻譯
《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第三段的原文及翻譯如下:1、原文: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于陳氏。齊舊四量:豆、區(qū)、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
舊唐書元載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學(xué),好屬文,性敏惠,博覽子史。肅宗即位,急于軍務(wù),諸道廉使隨才擢用。入為度支郎中。載智性敏悟,善奏對,肅宗嘉之,委以國計,俾充使江、淮,都領(lǐng)漕挽之任,尋加御史中丞。載與幸臣李輔國善,輔國乃以載兼京兆尹。載意屬國柄,詣輔國懇辭京...
五代史伶官傳序原文及翻譯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譯文: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
舊五代史趙瑩傳原文及翻譯
易則惶恐辭讓,周太祖堅與之方受,故瑩言及之。瑩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歸骨于南朝,使羈魂幸復(fù)鄉(xiāng)里,契丹主閱而許之。及卒,遣其子易從家人數(shù)輩護喪而還仍遣大將送至京師周太祖感嘆久之詔贈太使賜其子絹五百匹令歸葬于華陰故里 (選自《舊五代史?晉書十五》)譯文:趙瑩,字...
公孫鞅文言文答案
1. 《衛(wèi)鞅閱讀答案及譯文》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衛(wèi)鞅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 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語數(shù)日不厭。 景監(jiān)曰:“子...
舊五代史李襲吉傳原文及翻譯
”及翔為報書,詞理非勝,由是襲吉之名愈重。襲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視事之暇,手不釋卷。獎?wù)T后進,不以己能格物。參決府事,務(wù)在公平,不交賂遺,綽綽有士大夫之風(fēng)概焉。天祐三年六月,以風(fēng)病卒于太原。同光二年,追贈禮部尚書。(節(jié)選自《舊五代史·卷六十》)譯文:李襲吉,自己說是...
舊五代史王清傳原文及翻譯
清一擊獲其橋,契丹為之小卻,重威猶豫不進,密已貳于國矣。彥筠退走清列陣北岸嚴(yán)戒部曲日暮酣戰(zhàn)不息契丹以生軍繼至我無丈刃益之清與其下歿焉時年五十三。契丹尋于所戰(zhàn)之地,筑一京觀。及漢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贈清太傅。是歲,清子守鈞于本邑義化別業(yè),招魂以葬之也。(選自《舊五代史·...
孔奮文言文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奮“力行清潔”的一組是(3分) ①奮在職四年,財產(chǎn)無所增 ②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③唯奮無資,單車就路 ④奮謝之而已,一無所受 ⑤終不顧望,遂窮力討之 ⑥上病去官,守約鄉(xiāng)間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相關(guān)評說: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新史學(xué)》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chǎn)階級史學(xué)家批判傳統(tǒng)史學(xué),試圖建立新的史學(xué)理論體系的重要標(biāo)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梁啟超繼上年在《清議報》上發(fā)表《中國史敘論》之后,又在《新民叢...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1、余嚷,晉人也,故嘗范氏與中行氏,然不明.在去智博的同時,智博很受尊敬.... 本文,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翻譯,史記刺客列傳原文及翻譯到此就分享完畢,希望對大...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制造漢武帝(增訂本)》(辛德勇)電子書網(wǎng)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鏈接: 密碼:... 作者的結(jié)論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的深入,作者的方法提示史學(xué)研究中史料精研的...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1、清水向東流.最后一句:天門打斷楚河開.2、原文:《望天門山》3、【作者】李白【朝代】唐朝4、長江像一把巨斧劈開了天門峰,綠色的河水流向這個環(huán)島.5、雙方的青山對峙難分高下,一葉扁舟款款從天邊相遇.6、翻譯:7、像長江的巨斧劈開熊峰天門一樣,綠色的河水向東流至此地.兩岸青山與美景難分伯仲.當(dāng)你遇見一只孤獨的小船,它來自地平線.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說道:“奔流而去的是這樣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對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tǒng)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yōu),朱熹從...
同安區(qū)機械: ______ 《師表》臣亮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道崩殂;今三益州疲敝誠危急存亡秋侍衛(wèi)臣懈于內(nèi);忠志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殊遇欲報于陛誠宜張圣聽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氣;宜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