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成語和俗語(各四個)
關(guān)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成語和俗語(各四個)
累死我了,記得給分喲
三國演義: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jì):「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后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nèi)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岳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云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jù)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dāng),蔣濟(jì)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yùn)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dú)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dāng)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shù)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fēng)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xí),能呼風(fēng)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水滸傳:
腥風(fēng)血雨
發(fā)音 xīng fēng xuè yǔ
釋義 風(fēng)里夾著腥味,雨點(diǎn)帶著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huán)境。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腥風(fēng)血雨滿松林,散亂毛發(fā)墜山奄。”
心滿意足
發(fā)音 xīn mǎn yì zú
釋義 形容心中非常滿意。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一回:“兩個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滿意足,走了罷休!’”
血雨腥風(fēng)
發(fā)音 xuè yǔ xīng fēng
釋義 風(fēng)里夾著腥味,雨點(diǎn)帶著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huán)境。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腥風(fēng)血雨滿松林,散亂毛發(fā)墜山奄。”
一馬當(dāng)先
發(fā)音 yī mǎ dāng xiān
釋義 原指作戰(zhàn)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lǐng)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dāng)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逼上梁山
發(fā)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釋義 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xiàn)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梁山。”
不識泰山
發(fā)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釋義 不認(rèn)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rèn)不出地位高或本領(lǐng)大的人。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qiáng),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飛檐走壁
發(fā)音 fēi yán zǒu bì
釋義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墻壁。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且說時遷是個飛檐走壁的人,不從正路入城,夜間越墻而過。”
成語名稱:一箭之遙
成語發(fā)音:yī jiàn zhī yáo
成語釋義:相當(dāng)于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yuǎn)。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馬來,前行的眾頭領(lǐng),已去了一箭之地,見宋江和貫忠說話,都勒馬伺候。”
詞目 人困馬乏
發(fā)音 rén kùn mǎ fá
釋義 人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勞累。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七回:“馬步三軍沒了氣力,人困馬乏。”
名稱 改邪歸正
拼音 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釋 邪:不正當(dāng)、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來源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dāng)重用。”
成語名稱:一箭之地
成語發(fā)音:yī jiàn zhī dì
成語釋義:相當(dāng)于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yuǎn)。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馬來,前行的眾頭領(lǐng),已去了一箭之地,見宋江和貫忠說話,都勒馬伺候。”
徇私舞弊
成語發(fā)音:xùn sī wǔ bì
成語釋義:徇:曲從;舞:舞弄,耍花樣。為了私人關(guān)系而用欺騙的方法做違法亂紀(jì)的事。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
成語示例:這種~的事情,他絕不會干
1. 積草屯糧
成語發(fā)音:jī cǎo tún liáng
成語釋義:儲存糧食和草料。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五回:“立豎招軍旗號,買馬招軍,積草屯糧。”
1. 天誅地滅
成語發(fā)音:tiān zhū dì miè
成語釋義:誅:殺死。比喻罪惡深重,為天地所不容。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鑒查。”
成語示例:“人不為己,~”,是剝削階級的人生觀。
1. 探頭探腦
成語發(fā)音:tàn tóu tàn nǎo
成語釋義:探:頭或上體向前伸出。伸著頭向左右張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五回:“卻好交五更時候,只見那個頭陀挾著木魚,來巷口探頭探腦。”
1. 有頭有尾
成語發(fā)音:yǒu tóu yǒu wěi
成語釋義:有開頭,有結(jié)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卻才說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我如今只等病好時,便去投奔他。”
1. 坐臥不安
成語發(fā)音:zuò wò bù ān
成語釋義: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形容因憂愁恐懼而不安的樣子。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成語示例:一連數(shù)日,神思恍惚,~。(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六)
1. 懸崖峭壁
成語發(fā)音:xuán yá qiào bì
成語釋義: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勢險峻。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六回:“四面盡是高山,左右是懸崖峭壁,只見高山峻嶺,無路可登。”
1. 民窮財匱
成語發(fā)音:mín qióng cái kuì
成語釋義:人民窮困,國家財富也消耗完了。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本處萬山環(huán)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頻仍,民窮財盡,人心思亂。”
1. 指手畫腳
成語發(fā)音:zhǐ shǒu huà jiǎo
成語釋義: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侯、張干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dú)⑦@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成語示例:站在他們前頭領(lǐng)導(dǎo)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后頭~地批評他們呢?( *** 《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考察報告》)
1. 兩相情愿
成語發(fā)音:liǎng xiāng qíng yuàn
成語釋義:兩方面都愿意。
成語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回:“太公,你也是個癡漢,既然不兩相情愿,如何招贅做個女婿。”
成語示例:搞合資企業(yè)必須~。
紅樓夢:
骨肉分離 太虛幻境 曲徑通幽 鴛鴦在梁 摸著石頭過河 風(fēng)水寶地 熟能生巧 尋花問柳 一石二鳥
百依百順(79回)、翻天覆地(105回)、橫行霸道(9回)、眉開眼笑(2回)、一模一樣(62回)、無法無天(33回)、終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稱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絕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耳邊風(fēng)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
耳鬢斯磨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九回)
風(fēng)塵碌碌 無可如何 錦衣紈褲 飫甘饜肥 一技無成 茅椽蓬牖 瓦灶繩床
晨夕風(fēng)露 階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嘆 高談快論 榮華富貴 利物濟(jì)人
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靜極思動 無中生有 安身樂業(yè)
離合悲歡 青天白日 青紅皁白 炎涼世態(tài) 不可勝數(shù)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悶 追蹤躡跡 好貨尋愁 謀虛逐妄 胡牽亂扯 忽離忽遇 指奸責(zé)佞
貶惡誅邪 傷時罵世 父慈子孝 稱功頌德 從頭至尾 酌酒吟詩 偷香竊玉
洗耳諦聽 粉妝玉琢 慣養(yǎng)嬌生 敝巾舊服 腰圓背厚 面闊口方 劍眉星眼
巨眼英雄
西游記:
1.三頭六臂 (sān tóu liù bì) :三個腦袋,六條胳臂。原為佛家語,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領(lǐng)。(第七回:他即搖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變作三條……)
2. 喜不自勝 (xǐ bù zì shèng) :勝:能承受。喜歡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興。(第一回: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
3. 搖身一變 (yáo shēn yī biàn):舊時神怪小說中描寫有神通的人能用法術(shù)一晃身子就改變自己本來的模樣。現(xiàn)用來形容人不講道義原則,一下子來個大改變。(第七回:他即搖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變作三條……)
4. 火眼金睛 (huǒ yǎn jīn jīng):原指《西游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zhèn)巍#ǖ诰攀嘶兀盒姓呋鹧劢鹁Γ缫颜J(rèn)得是接引佛祖……)
5. 魂飛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第三回:唬得老龍王膽戰(zhàn)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龜鱉黿鼉皆縮頸,魚蝦鰲蟹盡藏頭。)
6. 地動山搖 (dì dòng shān yáo):地震發(fā)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斗爭激烈。(第四回:這場斗,真是個地動山搖,好殺也。)
7.抖擻精神 (dǒu sǒu jīng shén):振作起精神。(第二十回:此時八戒抖擻精神,那怪?jǐn)∠玛嚾ァ#?br /> 8.膽戰(zhàn)心驚 (dǎn zhàn xīn jīng) :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第三回:唬得老龍王膽戰(zhàn)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龜鱉黿鼉皆縮頸,魚蝦鰲蟹盡藏頭。)
9.光天化日 (guāng tiān huà rì) :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長萬物的太陽。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場合。(第三回:果然那廂有座城池,六街三市,萬戶千門,來來往往,人們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10.死心塌地 (sǐ xīn tā dì) :原指死了心,不作別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第十四回: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
關(guān)于紅樓夢的成語和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成語
三國有三顧茅廬,樂不思蜀,初出茅廬,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作者是誰
紅樓夢:曹雪芹和高鶚
西游記:吳承恩
水滸傳:施耐庵和羅貫中
三國演義:羅貫中
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的作者是誰?
水滸傳 施耐庵
三國演義 羅貫中
紅樓夢 曹雪芹
西游記 吳承恩
《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的作者各是誰?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籍東都,一說錢塘。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
紅樓夢,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各是誰寫的?
紅樓夢——曹雪芹
史記——司馬遷
三國演義——羅貫中
水滸傳——施耐庵
西游記————吳承恩
《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的顏語有哪些?
周瑜打黃蓋——— 一個愿打,一個原挨
一個愿挨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的鵝毛扇一·一神妙莫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揮淚斬馬謾------顧全大局
諸葛亮當(dāng)軍師------名副其實(shí)
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豬八戒進(jìn)屠場------自己貢獻(xiàn)自己
豬八戒進(jìn)了女兒國------看花了眼
豬八戒戴耳環(huán)------自以為美
豬八戒的武藝一一倒打一耙
豬八戒三十六變------沒有一副好嘴臉
豬八戒相親------怕露嘴臉
豬八戒西天取經(jīng)------三心二意
豬八戒不成仙------壞在嘴上
豬八戒拱簾子------嘴先進(jìn)
豬八戒掉進(jìn)萬花筒------丑態(tài)百出
豬八戒照像------自找難堪(看)
豬八戒摔鏡子------怕露丑
豬八戒買豬肝------難得心腸
豬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歡
豬八戒招親------黑燈黑人
豬八戒賣涼粉------樣數(shù)不多,滋味不少
豬八戒賣炒肝------這是哪道肺
豬八戒的嘴巴------自我欣賞
豬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吃什么果
豬八戒戴花—————越多越丑
豬八戒吃豬啼 ——自殘骨肉
豬八戒吃黃連一一苦了大嘴的
豬八戒吃人參果———————苦了大嘴的
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
豬八戒過火焰山—————―倒把一耙
豬八戒了天拜佛------撣心不穩(wěn)
張飛賣鐵錘------人硬貨了當(dāng)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xì)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張飛繡花------粗人有股細(xì)勁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張飛戰(zhàn)關(guān)公------忘了舊情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xì)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xì)
張飛賣秤錘------人強(qiáng)貨硬
張飛抓耪子一~大眼瞪小眼周瑜打黃蓋一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周瑜討荊州------費(fèi)力不討好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愿
諸葛亮要丑奏------為事業(yè)著想
諸葛亮招親------才重于貌
諸葛亮草舶借箭------有把握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當(dāng)軍師------名副其實(shí)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jī)妙算
諸葛亮當(dāng)軍師—————辦法多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豬八戒背媳婦——舍得花力氣
豬八戒肖媳婦———————心甘情愿
豬八戒想娶媳婦——一廂情愿
豬八戒發(fā)眸氣———————又丑又惡
豬八戒照鏡子———自找難堪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草船借箭——自有妙計
草船借箭——巧用天時
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草船借箭——有誤(霧)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孫悟空鉆進(jìn)鐵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晁蓋的軍師——無(誤)用
林黛玉葬花——自嘆命薄
關(guān)公斗李逵——大刀闊斧
張飛穿針——大眼對小眼
孔明夸諸葛亮——自夸自
關(guān)二爺?shù)暮印唬祝┮?br /> 關(guān)公的臉——紅到頭了
關(guān)公的眼睛——睜不開
林沖買寶刀——中了詭計
林沖誤闖白虎堂——單刀直入
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林沖棒打洪教頭——專找破綻下手
林沖看守草料場——英雄無用武之地
林沖上梁山——逼出來的
豬八戒見高小姐——改換了頭面
豬八戒見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豬八戒拉著西施拜天地——壓根不配
豬八戒招親——凡心難丟
豬八戒進(jìn)了女兒國——不想走了
黑旋風(fēng)劈宋公明——錯看(砍)了人
唐僧看書——一本正經(jīng)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周瑜擺手——嘟嘟(都督)叫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劉姥姥出大觀園——滿載而歸
賈寶玉的丫環(huán)——喜(襲)人
王熙鳳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嘆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唐三藏念緊箍咒——痛苦在后(猴)頭
孫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盧俊義上梁山——不請自來
張順浪中斗李逵——以長攻短
松關(guān) 《紅樓夢》《西游記》 《水滸傳》《三國演義》 哪個里面
《水滸傳》
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的名人是什么?
《三國演義》 曹操、曹丕、司馬懿、呂布、諸葛亮、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子龍、周瑜、孫策、孫權(quán)、華雄、孟獲、楊修、貂蟬、孫尚香、大喬、小喬、袁紹、許攸 等《水滸傳》 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張橫、張順、李逵、武松、史進(jìn)、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西門慶、潘金蓮、李師師、閻婆惜 等《西游記》 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白骨精、牛魔王、鐵扇公主、紅孩兒、七仙女、四海龍王、蝎子精、老鼠精、女兒國國王、黃袍怪 等《紅樓夢》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璉、鴛鴦、香菱、賈政、秦可卿、賈元春、賈雨村、薛蟠、史湘云、妙玉、紫鵑、襲人、金釧、玉釧、賈惜春 等
關(guān)于紅樓夢的成語和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成語
光天化日 膽戰(zhàn)心驚 地動山搖 搖身一變 三頭六臂 火眼金睛 耳紅面赤 死心塌地 真情實(shí)意 金蟬脫殼 深謀遠(yuǎn)慮 腳踏實(shí)地 戰(zhàn)戰(zhàn)兢兢 咬牙切齒 花言巧語 半途而廢 如入無人無境 水滸傳:鞍馬勞倦 不按君臣 不避水火 別出心裁 報仇雪恥 不打不相識 保國安民 不懷好意 搬口弄舌 閉口無言 兵...
一個成語形容四大名著!~
《紅》:世態(tài)炎涼《三》:爾虞我詐《水》:粗俗矛盾《西》:因果報應(yīng) 《紅樓夢》:情深似海 《西游記》:舍身取義 《三國演義》:勝者為王 《水滸傳》:情深義重 《紅樓夢》:細(xì)膩多情 《西游記》:魔高道長 《三國演義》:亂世爭雄 《水滸傳》:忠義難全 ...
關(guān)于《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的成語,每個四個!
三國:三顧茅廬;水淹七軍;敗走麥城;鞠躬盡瘁水滸:逼上梁山;替天行道;落草為寇;負(fù)荊請罪西游:翻江倒海;大鬧天宮;慈眉善目;隨波逐流紅樓:金玉良緣;如花美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情根深種 兩面三刀;(一) 紅樓夢中的歇后語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處(第7回 焦大) 2坐山觀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
用四字成語形容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 運(yùn)籌帷幄 紅樓夢 水滴石穿 水滸傳 恩怨分明 西游記 佛光普照
四大名著中的成語
《西游記》里的成語:光天化日、膽戰(zhàn)心驚、三頭六臂、火眼金睛、金蟬脫殼、半途而廢、魂飛魄散、兇多吉少、神通廣大、作惡多端、風(fēng)調(diào)雨順、杳無人煙、拔刀相助、隱性瞞名、里應(yīng)外合 《紅樓夢》:黛玉悲秋、眉開眼笑、終身大事、心神不定、夯雀先飛、骨肉分離、耳鬢廝磨、洗耳諦聽、傷時罵世...
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以及出自它們的5個成語
《紅樓夢》 作者 曹雪芹,清代。《水滸傳》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三國演義》作者 羅貫中,元末明初。《西游記》作者 吳承恩,明代。出自《紅樓夢》的成語:拍案叫絕、 沽名釣譽(yù)、橫行霸道、狗仗人勢、草草了事 出自《水滸傳》的成語:逼上梁山、逢兇化吉、替天行道、 橫七豎八、調(diào)兵遣將 ...
四大名著四字詞語表示
水滸傳:梁山聚義,殺富濟(jì)貧,鮮明地表現(xiàn)了“官逼民反”的主題。紅樓夢:箕裘頹墮。西游記:如夢如幻。三國演義:膾炙人口, 西游記,奇藝瑰麗。水滸傳,忠肝義膽。三國演義,爾虞我詐。紅樓夢,凄楚無奈古今兼顧,諷古說今。
分別用幾個四字成語形容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
三國演義:人才濟(jì)濟(jì),各顯神通 紅樓夢:富麗堂皇,盤根錯節(jié) 水滸傳:蕩氣回腸 忍無可忍
寫出來源于四大名著的成語各3個
成語 《紅樓夢》哀哀欲絕 哀痛欲絕 挨凍受餓 安身樂業(yè) 安心樂業(yè) 安心樂意 熬油費(fèi)火 巴高望上 白刀子進(jìn),紅刀子出 百里挑一 《水滸傳》鞍馬勞倦 巴山度嶺 百依百隨 搬口弄舌 報仇雪恥 杯蛇鬼車 閉口無言 不按君臣 不避水火 不打不相識 不懷好意 不識局面不知顛倒 不知疼癢 長他人志氣,...
關(guān)于《四大名著》的成語有哪些?
丟三落四、平心靜氣、沒精打采、《水滸傳》:佛性禪心 逢兇化吉 風(fēng)行雷厲 飛檐走壁 飛針走線 過府沖州 鬼哭神驚 寡情薄意 骨肉未寒 高山峻嶺 觀形察色 高姓大名 狗血淋頭 歸心如箭 歸心似箭 觀者如垛 魂不著體 魂飛魄蕩 話里藏鬮 橫七豎八 回生起死 魂消膽喪 腳高步低 近火先焦 ...
相關(guān)評說: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是明代,《紅樓夢》是清代.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西游記 吳承恩 孫悟空 紅樓夢 曹雪芹 賈寶玉 水滸傳 施耐庵 宋江 三國 羅貫中 諸葛亮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紅樓夢》最突出的藝術(shù)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樣豐富、復(fù)雜,而且天然渾成”,它把生活寫得逼真而有味道.《紅樓夢》里面大事件和大波瀾都描寫得非常出色,故事在進(jìn)行,人物性格在顯現(xiàn),洋溢著生活的興味,揭露了生活的...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紅》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元春四姐妹 《水》宋江,武松,林沖,吳用 《三國》劉備,曹操,孫權(quán),諸葛亮,周瑜,張飛,關(guān)羽,貂嬋,董卓,呂布,大喬,小喬,孫尚香,靜姝,司馬睿,司馬昭 《西》唐僧,孫悟空,沙僧,豬八戒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不知你說的順序是指作品產(chǎn)生的順序還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 作品產(chǎn)生的時間順序是三國演義和水滸都是元末明初,西游記是明代吳承恩所著,紅樓夢是清代曹雪芹所著. 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是三國演義發(fā)生在漢末至西晉,西游記發(fā)生在唐朝,水滸發(fā)生在北宋年間,最后是紅樓夢.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是我國最早的長篇?dú)v史小說 《水滸傳》是一部以農(nóng)民起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 《西游記》是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代表了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答案] 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而且經(jīng)過世俗化的圖解后,傳統(tǒng)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jìn)了千家萬戶.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西游記是,吳承恩,人物孫悟空 水滸傳,是施耐庵,人物武松 紅樓夢,是曹雪芹,人物林黛玉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人物諸葛亮
倉山區(qū)徑向: ______ 1、《水滸傳》,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 2、《西游記》,作者吳承恩(1510?——1582?),明代. 3、《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1330?~1440?),元末明初. 4、《紅樓夢》,作者曹雪芹(1715—1763),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