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個個朝代和歷代皇帝按順序排列出來。。謝謝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及皇帝按順序排列謝謝~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順序
高祖李淵(566-635) 618年稱帝,在位9年,626年讓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淵,陜西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是一個酒色之徒,并無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時年70歲。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tǒng)一全國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tǒng)帥,在即位后,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后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
則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則天于655年被高宗立為皇后,開始參與朝政,690年自立為帝,國號“周”,雖然稱帝十幾年,實際統(tǒng)治卻有五十多年。武則天當政期間,社會發(fā)展很快,國庫豐盈。她注意選拔人才,量才適用。她于705年讓位與李顯,同年病死,時年82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后所廢。705年武后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后韋氏毒死,時年55歲。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后,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于716年,時年55歲。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后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肅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于762年,時年52歲。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肅宗長子。762年被宦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時年54歲。
德宗李適(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適,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于805年,時年64歲。
順宗李誦(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
順宗李誦,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
憲宗李純(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純,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時年43歲。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文宗成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時年32歲。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
懿宗李溫(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于873年時年41歲。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fā)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占領長安。僖宗死于888年,時年27歲。
昭宗李曄(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被朱溫(即后梁太祖)所殺,時年38歲。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
哀帝為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1)宋太祖趙匡胤
生卒:927——976.12 50歲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開寶(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趙匡義(又名趙光義、趙炅)
生卒:939——997.3 59歲
在位:976.12——997.3
太平興國(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傷屢發(fā)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趙恒(原名趙德昌)
生卒:968——1022.2 55歲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興(1022)
六子
(4)宋仁宗趙楨(原名趙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歲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寶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慶歷(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為養(yǎng)子
(5)宋英宗趙曙
生卒:1032——1067.1 36歲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針)
生卒:1048——1085.3 38歲
在位:1067.1——1085.3
熙寧(1068——1077)
元豐(1078——1085)
長子
(7)宋哲宗趙煦(原名趙名傭)
生卒:1077——1100.1 24歲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紹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趙佶
生卒:1082——1135 54歲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國(1101)
崇寧(1102——1106)
大觀(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欽宗趙桓(原名趙亶)
生卒:1100——1156 57歲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國亡被俘后被馬踩死
金滅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趙構
生卒:1107——1187 81歲
在位:1127.5——1162.6
建興(1127.5——1130)
紹興(1131——1162)
禪位于子
養(yǎng)子
(2)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62.6——1189.2
隆興(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禪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趙敦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89.2——1194.6
紹熙(1190——1194)
被廢
三子
(4)宋寧宗趙擴
生卒:1168——1224.8 57歲
在位:1194.7——1224.8
慶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開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養(yǎng)子
(5)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
生卒:1205——1264.10 60歲
在位:1124.8——1264.10
寶慶(1225——1227)
紹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寶佑(1253——1258)
開慶(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趙禥(原名趙孟啟)
生卒:1240——1274.7 35歲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趙顯
生卒:1271——1323 53歲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zang,后被冤殺
長兄
(8)宋端宗趙昰
生卒:1268——1278.4 11歲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軍追擊中受驚而死
弟
(9)宋祥興帝趙昺
生卒:1271——1279.2 9歲
在位:1278.4——1279.2
祥興(1278.5——1279)
由陸秀夫背負投海而死
元滅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譜
太祖鐵木真(1162-1227)
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后進行大規(guī)模的侵略擴張,死于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臺(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窩闊臺,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監(jiān)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臺即位。1234年,聯(lián)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稱制
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臺的第六皇后。窩闊臺死后,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定宗貴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
(1248-1251)年稱制
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憲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xù)擴張,1257年占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于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死于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tǒng)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zhí)法嚴明。于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zhàn)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zhàn),勝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寧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
順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明代年表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孫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tǒng) 1435 英宗 朱祁鎮(zhèn)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zhèn)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zhèn)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歷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后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歷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歷屆皇帝
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yè)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
(1):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第一個廟號“太祖”
(2):順治: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3):康熙: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6):嘉慶: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7):道光: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8):咸豐: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10) 光緒: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仍由慈禧太后實際控制。
(11)宣統(tǒng): 溥儀是醇親王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發(fā)懿旨,立溥儀為嗣帝,十一月初,溥儀登極,號宣統(tǒng)。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發(fā),宣統(tǒng)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并優(yōu)待清室,讓宣統(tǒng)在紫禁城繼續(xù)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大夏王朝BC23世紀—BC18世紀首都安邑(山西夏縣)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黃帝姬軒轅的后裔
第2任姒 啟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發(fā)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國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紀—BC12世紀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湯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遷囂邑(河南滎陽)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遷相邑(河南內黃)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遷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遷邢邑(河北邢臺)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陽甲
第20任子盤庚 五遷殷邑(河南安陽)204年(此時商朝也稱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廩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遷朝歌(河南淇縣)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紂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國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紀—BC771年首都鎬京(陜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發(fā)(武王)
第2任成王姬誦(周公姬旦攝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釗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滿 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呂侯制定,史學家稱"呂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厲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執(zhí)政黨BC841年中國歷史開始有紀年)
第11任宣王姬靜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宮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結束。
大周王朝之東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陽)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時代開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莊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齊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閬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鄭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頃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簡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靈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貴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數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時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戰(zhàn)國時代開始
第28任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遷都河南/洛陽西失去天子國地位成為小國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驕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顯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靚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國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陜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第一次統(tǒng)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yǎng)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BC187年高后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BC187年高后呂雉攝政BC187—BC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BC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繡)
第2任明帝劉莊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xié)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END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END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xiāng)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END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END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yè)(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END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fā)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颙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并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END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END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后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于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后趙
319 后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臺)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后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后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fā)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yè)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tǒng)萬(陜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云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yè)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準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END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蕭昭業(yè)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END
后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后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jié)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END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END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后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后武曌武則天臨朝執(zhí)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國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國276年END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qū)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后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后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后晉
后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后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陜西鳳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镠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漢帝國 劉巖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jié)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國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國153年
兩宋共18帝立國320年END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監(jiān)國孛兒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國號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共15帝19傳立國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遷共立國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熾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鈺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鈞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傳立國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計28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滿清帝國共12帝立國296年大清王朝立國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
漢殤帝劉隆(100日登基,1歲死)漢沖帝劉炳(2歲登基,3歲死)北魏幼主元釗(3歲登基,3歲死) 宋后廢帝劉子業(yè)(12歲登基,13歲死)
北齊幼主高恒(8歲登基,8歲死)宋恭帝(4歲登基,5歲死)
宋幼主(7歲登基,8歲死)
元寧宗(7歲登基,7歲死)
家里應該有《新華字典》或者《現代漢語詞典》吧,看看最后的附錄,上面很全也很權威。
歷代皇帝是那些及時間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后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肅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
把個個朝代和歷代皇帝按順序排列出來。。謝謝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
我國的朝代順序與歷代皇帝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后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tǒng)治時期。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l、高祖幫 12年。2、惠帝盈 7年。3、少帝(呂后專政) 8年。4、文帝桓 23年。5、景帝啟 l6年。6、武帝徹...
歷史朝代順序表與皇帝
1、秦朝 - 秦始皇嬴政 - 秦二世嬴胡亥 - 秦三世嬴子嬰 2、漢朝皇帝列表 - 西漢:- 漢高祖劉邦 - 漢惠帝劉盈 - 漢前少帝劉恭 - 漢后少帝劉弘 - 漢高后呂雉 - 漢文帝劉恒 - 漢景帝劉啟 - 漢武帝劉徹 - 漢昭帝劉弗陵 - 昌邑王劉賀 - 漢宣帝劉詢(劉病已)- 漢元帝劉奭 - 漢成帝劉...
中國歷朝歷代皇帝順序(全)
中國朝代順序如下:1.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陜西咸陽),秦始皇嬴政。2.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3.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4.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5.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
中國歷代王朝順序與時間和皇帝是怎么樣的?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
中國朝代順序表及皇帝 歷代皇帝大全
1、秦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秦三世嬴子嬰。2、漢朝皇帝列表 :西漢: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后少帝劉弘 漢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昌邑王劉賀、漢宣帝劉詢(劉病已)、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東漢:漢...
歷代王朝順序及年代及皇帝是什么?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年代、皇帝一覽:1. 夏: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約470年,歷經17位皇帝。2. 商: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514年,歷經17位皇帝。3.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約275年,歷經12位皇帝。4.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約514年,歷經25位皇帝。5. 秦:前221年-前206年...
中國494位皇帝順序表歷代君王順序列表
中國古代朝代更迭頻繁,歷經夏商周、秦漢直至清朝,共歷經494位皇帝。以下是中國歷代皇帝順序列表:1. 秦朝皇帝(公元前221-201年)- 秦始皇嬴政 - 秦二世胡亥 - 秦三世子嬰 2. 西漢皇帝(公元前206-公元9年)- 漢高祖劉邦 - 漢惠帝劉盈 - 漢文帝劉恒 - 漢景帝劉啟 - 漢武帝劉徹 - 漢昭帝劉弗...
中國歷代皇帝在位順序表(完整版),給孩子收藏!
中國歷代皇帝在位順序表(完整版)1. 秦朝 - 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07年在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朝傳位兩帝一王,國祚十四年。2.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西漢繼秦后,歷經十二帝,與東漢合稱漢朝,統(tǒng)治長達210年。3. 東漢(公元25-220年)東漢繼西漢后,...
相關評說:
博愛縣輸出: ______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 在位15年唐二十八帝順序如下: 1.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淵,唐武德元年(高句...
博愛縣輸出: ______ 原創(chuàng)---中國皇帝年表-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李世民 “讀史使人明智.” ———思想家培根語 可見了解歷史的重要性,而歷史是由人的活...
博愛縣輸出: ______ 這么簡單的問題?汗 給你個口訣讓你記得古代皇朝的排列得了!口訣: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注:也就是夏朝、商朝、周朝、秦國 、西漢、東漢 …像這樣一個一個的排列 ,按照你的問題是這樣排的:漢—隋—唐—宋—元—明—清
博愛縣輸出: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博愛縣輸出: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博愛縣輸出: ______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
博愛縣輸出: ______ 給你說一個好記的方法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 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博愛縣輸出: ______[答案] 秦始皇:秦朝第一位皇帝 李白:唐代大詩人,詩仙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林則徐:清朝愛國大臣 . 歡迎追問,望采納!
博愛縣輸出: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