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簡介 杜甫的個人簡介
杜甫簡介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 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 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 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 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 (745) 。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 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 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jié) 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 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 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 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 玄宗詔征文學藝術(shù)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 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 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 贈權(quán)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jié)果。最后得 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jīng)是杜甫在長安的末 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yōu)良 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 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 劇。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 許資助。同時,他結(jié)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 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fā)必須 經(jīng)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tǒng)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 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 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社會政治、 經(jīng)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nèi)喪失了中 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jīng)濟上, 由于連年戰(zhàn)亂,加上自然災害,農(nóng)村一片蕭條,而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chǎn) 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jīng)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 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guān)系或是自然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比長安時期 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chǎn)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 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 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 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后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結(jié)束了 四年流離轉(zhuǎn)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 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 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 然的詩歌。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杜甫在這11年內(nèi),寫詩1000余首,占全部杜詩的百 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 長篇排律。
詩歌創(chuàng)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 活的密切結(jié)合,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杜甫 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 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shù)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 "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 詩并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 現(xiàn)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數(shù)量。杜甫對不同 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持不同的態(tài)度。他對于朝廷窮兵黷武,消耗 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后園山腳》;對于平息叛亂,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 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 些詩譴責什么,歌頌什么,都很鮮明。也有些關(guān)于戰(zhàn)爭 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zhàn)士在從軍過程中的 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于戰(zhàn)爭的 不同看法。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 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于杜 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 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xiàn)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 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 《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 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 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 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 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yè),認為"詩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 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nèi)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 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shù)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 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shù)技巧上也狠下功 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 創(chuàng)作的嚴肅態(tài)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 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杜甫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大大開拓了詩歌的領(lǐng)域。明 代胡震亨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簽》)這句話不盡符合事實,因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時事入詩的,但是象杜甫這樣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富 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陶融在"驚人"的詩句里,卻 是少有的。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 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 詩鏡銓》卷五)這雖然是"三吏"、"三別"的評語,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詩篇。元稹給杜甫寫的《唐 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里說,"詩人以來,未有 如子美者",這話說得并不過分。
杜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杜甫最能駕馭詩的各種 形式,并能使每種形式都得到新的發(fā)展。他在五言古體 詩里善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 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寫來十分生動,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語調(diào)的自然,最顯著的例子 是《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他在七言古體詩中擅長于抒寫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 見,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乾元中寓 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 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功力甚深,達到很高的成就,數(shù)量占杜詩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見于杜甫的漫游時 期,七律名篇多產(chǎn)生在到達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 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揚。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 《旅夜抒懷》、《宿江邊閣》、《登岳陽樓》,七律如 《蜀相》、《野老》、《恨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樓》、《宿府》、《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 唐人的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 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如《秋日夔府 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竟長達1000字。是除少數(shù)比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送 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過 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填補了應酬之作內(nèi)容的 空虛。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內(nèi)寫的。由于杜甫的古體詩和律詩取得巨大的成就,他 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反 映蜀中的騷亂與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華,杜甫在 絕句方面仍有不少貢獻。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 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 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 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 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nèi)容和藝術(shù)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 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tǒng)。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 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 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 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xiàn)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 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guān)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xiàn)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guān)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是個人,古代詩人。詩圣,有很多詩
找杜甫的簡介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玄宗開元十九...
杜甫的生平
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guān)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杜甫簡介,杜甫簡介
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jīng)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云安(今重慶云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甚至以船為家,“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杜甫詩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居夔州近...
杜甫的簡介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杜甫的簡介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杜甫的資料
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
十八甫簡介
十八甫,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guān),是廣州一處重要的地名,起源于明朝,發(fā)展為沿西濠西岸及下西關(guān)涌兩岸18條商業(yè)繁盛的街圩。是西關(guān)最早的商業(yè)區(qū)。十八甫大部分已變?yōu)槊窬樱稀⑾戮怕泛偷谑β啡允菑V州西側(cè)的中心商業(yè)區(qū)。十八甫的街道名稱包括十八甫路、十八甫西路、十八甫南路、十八甫北路和...
杜甫的簡介
楊國忠于天寶十一年(752)繼李林甫當了右丞相,楊家三姐妹也都賜封國夫人。 楊家五宅仗勢欺人、作威作福,過著一種寄生腐朽的生活。 而楊國忠和魏國夫人間的 *** 關(guān)系,更是丑不可聞。 這首詩對這一小撮人氣勢驕橫、荒淫 *** 的丑態(tài)和罪行,進行了深刻的暴露與諷刺。 全詩極力鋪陳,一氣呵成。 語言清新,寓莊...
唐代杜甫的生平簡介是什么啊?
天寶五載(746),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來到京城長安,但是迎接他的卻是冷漠的現(xiàn)實。當時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嫉賢妒能。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下詔書,要有一藝之長的人都去應試(制舉考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誰知這次考試由于李林甫從中把持,結(jié)果竟無一人被...
求:講給小學生的杜甫簡介和杜甫故事等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后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quán)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
相關(guān)評說: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jīng)過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 【唐】 察看該作者的所有作品 【作者小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 【唐】 察看該作者的所有作品 【作者小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唐代詩人,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末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謚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國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死于耒陽市.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
天山區(qū)表面: ______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