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的句子分享(道家經(jīng)典感悟人生禪語)
【注釋】“道”是無法用言語清晰地表達出來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的形態(tài)和概念如果可以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態(tài)與概念。天地間任何事物產(chǎn)生時都是不確定的,也不能用語言來述說其狀態(tài),這就是整個混沌的宇宙的源頭;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這部分能用言語表明的概念,稱之為孕育的母體。
因此,保持虛無的狀態(tài),是為了觀察事物玄妙的本質(zhì);保持實有的狀態(tài),是為了觀察事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
其實,“虛無”和“實有”出于同一個“道”,只不過是“道”不同的一面。“虛無”和“實有”兩者組合在一起,會有無數(shù)種玄妙的可能(不確定的組合,如上有下無,內(nèi)有外無等)。這些無法確定的組合甚至更玄妙的東西正是“道”,換句話說,“有”和“無”就像是支撐起“道”的“眾妙之門”。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天下都知道什么樣子才可以稱得上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樣子稱得上善的時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義。
因此,實有和虛無相伴而生,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長與短通過互相比較而得以顯現(xiàn),高與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復(fù)聲和鳴而成就曲調(diào),前與后互相追隨,自古便一直是這樣。
正因為這樣,圣人才在處事方面采取了“無為而治”的做法,實施無言的教化方針,任憑萬物自然生長。給萬物生命而不因為這一點將其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也不因為這一點而自恃能力甚高,幫助萬物成就自己也不會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幫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這樣可以使民眾不去爭名奪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寶看得異常珍貴,這樣可以使民眾不因為想要占有而淪為盜賊;不要將能夠誘發(fā)貪欲的事物展示出來給民眾看,這樣可以使民眾的心思不被擾亂。
由此可見,圣人治理國家的最佳原則為:使民眾心靈純潔,幫助民眾填飽肚子,弱化民眾的不良欲望,強健民眾的筋骨。總之,要讓民眾處于淡化思維和欲望的狀態(tài),讓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道”看似虛無,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沒有極限。它的深遠無法探及,就如同萬物的宗源。(它將自己的銳氣完美收斂,卻又能解開重重紛雜;將自己的光芒隱藏,又能與俗塵混同。)它深沉得難以了解,而又似乎時時刻刻存在于萬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誰孕育了這樣的“道”,似乎天帝出現(xiàn)之前它就已經(jīng)存在于世間了。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注釋】天地并沒有人的思維,所以沒有仁慈之心,將世間萬物都看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它們自榮自枯;圣人也應(yīng)當(dāng)效仿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dāng)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其自生自滅。
天地之間,是否就像為火爐鼓風(fēng)的風(fēng)箱?它內(nèi)部看似空虛,其實并不匱乏,越是鼓動起來,內(nèi)部的風(fēng)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因為他說話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與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把話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原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注釋】“道”仿佛能包容一切,同時又變化萬千,并且永遠不會消亡。它是締造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母體,而這樣神秘的母體有個孕育萬物的出口,這個出口就是天地的根源。這個出口如絲絮般連綿存在卻又難覓行跡,但它的作用無窮無盡。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釋】天與地一直長存于世間(道家思想中,天地的長存是相對于萬物的興起和消亡而言的,如果就天地本身而論,天與地也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天與地能夠長久地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們不為自己而生,反而能夠長久。
因此,圣人讓自己位于眾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眾人的前面;沒有過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能夠拋開一己之私的緣故嗎?正是因為沒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最高的品德和修養(yǎng)(亦指擁有最高品德和修養(yǎng)的人)就如同水一樣。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這種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了。
居住時選擇地勢低的地方,內(nèi)心如深谷一般沉靜、廣闊,與人相交時保持一顆仁愛的心,說話誠實,從政則能夠?qū)夜芾淼镁袟l,處事的時候善于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來解決難題,行動時則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
這種不與萬物相爭,水(道)一般的心態(tài),自然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zé)怪。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釋】自恃能力高而驕傲自滿,不如適可而止;即使將鐵器打磨得非常銳利,這種鋒銳也難以保持很長時間。
將黃金美玉堆滿自己的廳堂,卻無人能夠長久地守住這些財富;若因為富有而驕橫,通常會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禍患。
所以,當(dāng)自己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yīng)該急流勇退,因為這樣做才符合天地間的大道,并能使自己遠離災(zāi)禍。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三十根輻條聚集在車軸上,就有了車軸中心的空虛之處,如此車子才能正常運行,也就有了真正的作用。攪拌并揉捏泥土,將它做成器皿,而器皿有了中間空虛的地方,才能盛放東西,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修建房屋,讓整個房屋之中有足夠用來擺放家具并居住的空間,這才有了一個房屋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見,如果對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進行改造,就會使這些材料本身產(chǎn)生作用,而改造材料時出現(xiàn)的許多看不見摸不到的元素也會產(chǎn)生作用。
在有形與無形相互依存的同時,發(fā)揮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們往往用有形的物體來制造無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時無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當(dāng)自己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時,眼光就會變得迷亂而看不清真實的事物;當(dāng)耳邊充斥著嘈雜的音樂時,自己的耳朵也會失去靈敏的聽覺,進而聽不到真正動聽的樂曲;當(dāng)自己像饕餮一般吞食著世上各種珍饈美味的時候,自己的舌頭也就無法品嘗出真正的美味了;每日都縱情于騎馬狩獵,自己的心情和神志也會因為獵殺而變得狂亂;而面對奇珍異寶,人就很容易做出有損于道德的行為。
因此,圣人應(yīng)當(dāng)僅僅追求果腹溫居,而不是追求聲色犬馬的享受,更應(yīng)當(dāng)摒棄那些欲望的誘惑,保持恬靜的生活方式。
老子認為,困擾人心的五大元素分別是五色、五音、五味、獵殺和珍貴的物品,每當(dāng)人們醉心于這五大元素或者其中任何一種的時候,都會認為自己是在享受,但事實恰恰相反,這些東西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危害,或者說讓人無法得到真正應(yīng)該得到的快樂,這種快樂就是前文提到的“無欲無為”。
更深一層而言,真正的享受是理性的節(jié)制,享受“無”,而不是虛華地放縱并享受奢侈的“有”,這一點遵從道家“貴無不貴有”的思想。簡單而言,追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容易讓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扭曲,即使物質(zhì)文明得以進步,精神文明也會枯萎。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注釋】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一般,將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要。
什么叫作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其實得寵并不一定是開心的事,因為得寵就會擔(dān)心失寵,失寵就如同受辱,得到與失去都是因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何得寵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時又如同受到驚嚇。
什么又叫作將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要?我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擁有身體,害怕身體受到傷害,擔(dān)心身體會隕滅;如果自己沒有了身體,那還有什么值得擔(dān)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個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體看得同等重要,也許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個天下完全托付給他了。
通俗來講,一個人過于看重尊嚴、榮辱同樣對自身有害,很多人以為受辱傷害了自尊,其實受寵同樣如此,因為被寵的前提就是默認自己的尊嚴比對方低下,而且寵辱之間還有患得患失的情緒,對自己的心靈與精神更是不小的損害。
重視自己的身體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們在很多時候都會更多地為自己著想。如果一個人對待天下的得失、榮辱、喜樂、傷痛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那么這個人治理天下是合格的;如果這個人對天下的關(guān)心能夠超過對自己身體的關(guān)心甚至忘掉自己的身體,那么選擇這個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有些東西無色無形,根本看不到,可以把它稱之為“夷”;有些東西寂靜無聲,根本聽不到,可以把它稱之為“希”;還有些東西沒有實實在在的形狀,根本無法觸摸得到,可以把它稱之為“微”。對這三者不能夠盤根究底地詢問,因為它們原本就渾然一體。
這個混合的事物外顯的部分并不是非常明亮,隱含的部分也不是特別晦暗。它沒有開始的端口,也沒結(jié)束的盡頭,無法用明確的語言表述出來,最終只能將其歸結(jié)為超凡物質(zhì)一般的存在。這也許就是一種沒有形狀的形狀,一種沒有實物的形象,一種若有若無的恍惚之感。
當(dāng)我們?nèi)ビ铀臅r候,卻看不見它的開頭;追隨它的時候,又看不到它的末尾。我們最應(yīng)該做的是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掌握和駕馭現(xiàn)在能看到、聽到、感觸到的一切事物,認識到宇宙的開始,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道”的規(guī)律。
換句話說,“道”是虛無縹緲的,我們無法看到、聽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的確真實地存在著,而且它每時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獨有的規(guī)律運動。如果真的能找到宇宙的開端,看到所謂的“道”,掌握“道”的運作規(guī)律,也就可以掌握世間萬物的根本了。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釋】古時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這些人處世微妙而玄奧,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正是因為他們很難被常人理解和認識,所以在此勉強形容一下他們:
他們總是小心謹慎,仿佛在冬天涉水過河,怕踩破冰層掉進寒水之中;
他們總是警覺戒備,仿佛一個國王害怕鄰國的軍隊隨時來進攻自己的國家;
他們總是恭敬鄭重,仿佛是要去遠方赴一場重要的宴會的客人一樣;
他們總是行動灑脫,仿佛是初春的冰塊緩緩地消融;
他們總是淳樸厚道,仿佛是一塊渾然天成、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藝術(shù)品;他們總是豁達宏遠,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擁有承載一切的空間;
他們總是渾厚樸實,仿佛渾濁的河水,并不排斥與萬物相合;
他們總是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他們總是清風(fēng)徐徐,仿佛永遠沒有休止的時候。
誰能使渾水慢慢地澄清,變成凈水?誰又能使寂靜慢慢地變得活躍起來,讓空間里出現(xiàn)生機?保持這種“道”的人不會自滿,也正是因為他從來不會感到自滿,所以才可以去舊存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
簡單而言,一個人要給自己空間,需要保持容釋、淳樸、曠達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狹隘、剛愎、排外。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認識到自己能夠進步的地方,也才能有進步、有未來、有發(fā)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續(xù)。例如一只杯子,只有當(dāng)它沒有滿的時候,才有空間,人們才會繼續(xù)用它;一旦它裝滿了東西,就難以承載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頭了。
【原文】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釋】心靈虛空到極點,內(nèi)心靜謐到極點。人們應(yīng)當(dāng)用這種心態(tài)面對世間萬物的變化,這樣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世間萬物共同蓬勃生長,我從萬物的發(fā)展和變化中觀察其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規(guī)律。這樣的規(guī)律不外乎從生長到死亡,再從死亡到生長;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變化中生成一種靜態(tài)的規(guī)律。
萬物紛紛紜紜,各自循歸其本源。回歸本源稱之為寂靜,仿佛不在運動,而這種寂靜就是回歸本源的狀態(tài)。回歸本源的狀態(tài)可能以一種常態(tài)出現(xiàn),它就是一種永恒的規(guī)律。能夠了解這種永恒的規(guī)律才能稱得上明智。如果不能了解這種規(guī)律而妄想胡作非為的話,就會給自己帶來重大的災(zāi)難。
認識永恒的規(guī)律之后,通常能變得大度。只有擁有廣闊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能顧全大局,進而君臨天下。君臨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能夠順從合乎自然的人才算得上得道。真正曉得“道”的真意能終生不受危難的侵害。
簡單而言,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最基本的態(tài)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復(fù)命”。道的本體是一種虛無的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規(guī)律,正因為其生生不息,運作起來才沒有窮盡,而將這種規(guī)律運用得好,從個人到宇宙都會和諧地運作并長久地存在。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代表世間規(guī)律的“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了所謂的仁義。那些為了爭奪勝利的智巧之舉出現(xiàn)之后,才產(chǎn)生了嚴重的欺詐行為。家人之間失去了和睦,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父慈子孝。國家的政治陷入混亂,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忠君愛國之士。
簡單而言,如果一切都遵循本源的規(guī)律,也就是“道”,那么根本不會出現(xiàn)“仁義”“孝慈”“智慧”等現(xiàn)象,不要以為這些現(xiàn)象是好事,如同前文所言,好與壞是互相依存而出現(xiàn)的,出現(xiàn)了這些看起來好的元素,必然是壞元素也相應(yīng)而生了。總之,希望一切能按照本源的規(guī)律運作,達到道的狀態(tài)。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名言及翻譯,《道德經(jīng)》中的10條天機之言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傳說是春秋末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思想的奠基性經(jīng)典。今天素道堂與大家一起分享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的十句經(jīng)典名句,我們不妨一起欣賞一下。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賞析: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能夠清楚的了解、認識別人,這就是智慧。能夠清醒的、...
關(guān)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1: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提到“無為”與“守靜”,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心的平和與欲望的減少,這與佛教中的禪修有異曲同工之妙。2: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倡“知足”,強調(diào)滿足的人是富有的。他認為,最大的災(zāi)禍來自于不知足,因此,知足是快樂的關(guān)鍵。在當(dāng)今社會,面對物質(zhì)、官位和財富的誘惑,保持知足的態(tài)度...
《道德經(jīng)》十則經(jīng)典名句悟道
《道德經(jīng)》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內(nèi)容涵蓋哲學(xué)、倫理學(xué)、政治學(xué)、軍事學(xué)等諸多學(xué)科,曾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xué)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國人的文化思想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jīng)》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
道家經(jīng)典名句
道家經(jīng)典名句如下: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jīng)》2.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jīng)》3.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道德經(jīng)》4.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道德經(jīng)》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jīng)》道教是我國土生...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名言及翻譯,《道德經(jīng)》中十大名言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chuàng)作的哲學(xué)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xué)的道家思想。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quán)。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jīng)·第七十二章》。當(dāng)人民...
道德經(jīng)十句經(jīng)典名言
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
道德經(jīng)名言佳句摘抄,《道德經(jīng)》中的十句千古名句
《道德經(jīng)》也稱作《老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井底那著作,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被奉為治國、修身的秘籍寶典。《道德經(jīng)》中的十句千古名句,品讀經(jīng)典,學(xué)習(xí)智慧。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道德經(jīng)·第一章》。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形容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二...
老子經(jīng)典格言大全,《老子》中的十句人生箴言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jīng)》37章;下篇為《德經(jīng)》44章,共81章,五千余字。1.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先秦《老子》第三章。為,做。無為,指清靜無為、不折騰。則,那么、就。用“清靜無為”的...
道德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句子精選
【 #道德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句子精選# 導(dǎo)語】《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中華古代哲學(xué)的經(jīng)典之作,被尊為道家哲學(xué)的基石。該書作者老子,其思想影響深遠,至今仍被廣泛研究。以下分享的是道德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句子精選,供讀者品鑒與思考。1. 美與善的相對性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格言有哪些,《道德經(jīng)》中的10句經(jīng)典哲理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語出春秋·李耳《老子·第六十四章》。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應(yīng)該有所預(yù)防,在禍亂還沒有產(chǎn)生之前,就應(yīng)早做準(zhǔn)備。這句話告誡人們需未雨綢繆、防微杜漸。貴富而驕,自遺咎也。語出春秋·李耳《老子》。富貴而又驕狂,將為自己留下禍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
相關(guān)評說: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我只能幫你搞到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明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出戶,知天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太多了,其實要說道德經(jīng)中句句皆名言,也不為過)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意: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道德經(jīng)》老子第五章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謂之為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道德經(jīng)里最經(jīng)典的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并作②,吾以觀復(fù)③.夫物蕓蕓④,各復(fù)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fù)命⑦.復(fù)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fù)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tài).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fù)到不...
澤普縣機構(gòu): ______ 最著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