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里的文言文簡短
1. 《世說新語》中簡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解釋:
孔融被收押,朝廷內(nèi)外群臣們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兩個如故在外面玩耍,絲毫沒有理會官兵。孔融對著使者說:“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兩個兒子能不能放過?”兒子說:“大人知不知道把一個鳥巢打翻,還有完整的蛋嗎?”過了不久,他兩個兒子也被害了。
2、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解釋:
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yè)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不可開交,找祖父陳實評理。陳實認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感嘆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nèi)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jīng)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guī)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世說新語
2. 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guī)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shù)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diào)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3. 世說新語里體現(xiàn)小孩聰明的文言文,要比較短的還要全文翻譯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扎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棄世為通好也。”元扎及賓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題后至,人以其言語之,起曰:“②小時了了,大未必住。”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都是當時才智出眾,有聲譽的人和他的中表親戚,只有(這些人)才被允許通報進門。孔文舉來到李元禮的門口,對守門的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經(jīng)通報以后,孔文舉(進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禮問道:“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文舉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過友好往來的。”元禮和賓客們聽了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放過一會兒也來了,別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了他,他說:“小時聰明,長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陳進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4. 求20個世說新語的原文加翻譯
賞譽第八之四、云中白鶴(原文)公孫度目邴原:“所謂云中白鶴,非燕雀之網(wǎng)所能羅也。”
(譯)公孫度品評邴原:“就像云中的白鶴,不是捉麻雀的那種網(wǎng)能捕到的。”賞譽第八之七、后來領(lǐng)袖有裴秀(原文)諺曰:“后來領(lǐng)袖有裴秀。”
(譯)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后輩的領(lǐng)袖將是裴秀。”賞譽第八之十、璞玉渾金(原文)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譯)王戎品評山巨源(山濤):“就像未經(jīng)雕琢的玉石,未經(jīng)提煉的礦石,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賞譽第八之十二、萬物不能移(原文)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譯)山公(山濤)推舉阮咸為吏部郎,品評道:“清心寡欲,不為外物左右。”賞譽第八之十三、清倫有鑒識(原文)王戎目阮文業(yè):“清倫有鑒識,漢元以來未有此人。”
(譯)王戎品評阮文業(yè):“清純文雅,有人倫之鑒,自漢代以來,還從沒有這樣的人。”賞譽第八之十四、武元夏目裴王(原文)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約,楷清通。”
(譯)武元夏品評裴楷、王戎說:“王戎簡約,裴楷清明通達。”賞譽第八之十五、棟梁之用(原文)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jié)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譯)庾子嵩(庾敳)品評和嶠:“像松柏一樣高高聳立,雖然有枝杈,可用來建高樓,可以做棟梁。”賞譽第八之十六、風塵外物(原文)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
(譯)王戎說:“太尉(王衍)儀態(tài)高雅清醇,就像玉樹瓊林,天生就是超脫世俗的人物”賞譽第八之三十一、名士無多人(原文)王夷甫語樂令:“名士無多人,故當容平子知。”(譯)王夷甫(王衍)對樂令(樂廣)說:“名士沒有多少人,自然應(yīng)該讓平子(王澄)品評一番。”
賞譽第八之三十二、懸河泄水(原文)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泄水,注而不竭。”(譯)王太尉(王衍)說:“郭子玄(郭象)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賞譽第八之四十一、家從談?wù)勚S(原文)庾太尉目庾中郎:“家從談?wù)勚S。”(譯)庾太尉(庾亮)品評庾中郎(庾敳):“家叔言談很深刻。”
賞譽第八之四十二、神氣融散(原文)庾公目中郎:“神氣融散,差如得上。”(譯)庾公(庾亮)品評中郎(庾敳):“神情悠閑灑脫,確實超過常人。”
賞譽第八之四十三、祖車騎朗詣(原文)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曰:“少為王敦所嘆。”(譯)劉琨贊賞祖車騎(祖逖)的開朗豪放,說:“少年時就被王敦稱贊。”
賞譽第八之四十八、精神淵著(原文)時人欲題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問周侯,周侯曰:“可謂卓朗。”桓公曰:“精神淵著。”
(譯)當時人們想品評高坐僧人,卻沒有恰當?shù)脑挘竿⑽荆ɑ敢停┤栔芎睿ㄖ茴墸芎钫f:“僧人可謂與眾不同,豁達開朗。“桓公(桓溫)說:“僧人是精神深邃透徹。”
賞譽第八之四十九、其神候似欲可(原文)王大將軍稱其兒云:“其神候似欲可。”(譯)王大將軍稱贊他的兒子王應(yīng)說:“他的神態(tài)還可以。”
賞譽第八之五十、朗朗如百間屋(原文)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間屋。”(譯)卞令(卞壺)品評他的叔叔卞向:“氣度開朗,就像宏大的屋宇。”
賞譽第八之五十三、吐佳言如屑(原文)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后進領(lǐng)袖。(譯)胡毋彥國常常是妙語連珠,是后輩年輕人中的領(lǐng)袖。
賞譽第八之五十四、丞相品三人(原文)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巖巖,卞望之峰距。”(譯)王丞相說:“刁玄亮(刁協(xié))精細,戴若思冷峻,卞望之嚴厲。”
賞譽第八之五十五、不減阮主簿(原文)大將軍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譯)大將軍(王敦)對右軍(王羲之)說:“你是我們王家的優(yōu)秀子弟,一定不比阮主薄(阮裕)差。”
賞譽第八之五十六、嶷如斷山(原文)世目周侯:“嶷如斷山”。(譯)世人品評周侯(周顗):“高峻如絕壁。”
賞譽第八之六十六、皮里陽秋(原文)桓茂倫云:“褚季野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
(譯)桓茂倫(桓彝)說:“褚季野皮里陽秋。”是說他表面不加評論,內(nèi)心自有褒貶。
賞譽第八之六十七、終為諸侯上客(原文)何次道嘗送東人,瞻望,見賈寧在后輪中,曰:“此人不死,終為諸侯上客。”(譯)何次道(何充)有一次送會嵇來的人,遠遠看到賈寧在后邊的車上,說:“這個人如果不死,一定會成為王侯的座上客。”
賞譽第八之七十、杜褚風范(原文)世目杜弘治標鮮,季野穆少。(譯)世人品評杜弘治(杜乂)光彩照人,褚季野(褚裒)莊重內(nèi)斂。
賞譽第八之七十一、標鮮清令(原文)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譯)有人品評杜弘治,儀表出眾,清明正直,道德為世人垂范,是值得歌詠的人物。
賞譽第八之七十二、逸少國舉(原文)庾公云:“逸少國舉。”故庾倪為碑文云:“拔萃國舉。”
(譯)庾公(庾亮)說:“逸少(王羲之)是舉國推崇的人。”所以侄子庾倪(庾倩)在碑文中說:“拔萃國舉。”
5.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jīng)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guī)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6. 世說新語原文+翻譯 5則 短點的
詠雪,翻譯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預(yù)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yù)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違約的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jīng)離去了。”客人便發(fā)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希望有用,很辛苦的!
7. 《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翻譯: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開家庭集會,跟子侄輩談?wù)撛娢摹2痪茫┫碌煤艽螅x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舞動的樣子。”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8. 世說新語中文言文的翻譯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wù)諛幽顣A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jīng)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9. 世說新語文言文
文學第四之八十八、袁虎詠詩 (原文)袁虎(宏)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
謝鎮(zhèn)西經(jīng)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詠五言,又其所未嘗聞。
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譯)袁虎小時候,家境貧寒,曾受人雇傭,運送租米。謝鎮(zhèn)西(尚)一次坐船外出,當天晚上月朗風清,聽到江中小洲的運貨船上有詠詩的聲音,頗有情調(diào)。
所詠的五言詩,還是他以前從沒聽到的。謝尚贊賞不已,隨即派人去仔細打聽,才知道是袁虎在詠自己寫的《詠史》詩。
于是邀到船上,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飯成粥 (原文)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
炊忘著萆,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萆,飯今成糜。”
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譯)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wù)摚纪O聛硗德牎?/p>
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太丘問:“為什么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jié)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
太丘說:“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
太丘說:“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 言語第二之言語五、覆巢之下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譯)孔融被捕,朝廷內(nèi)外一片惶恐。
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父親被捕時兩人還在玩琢釘游戲,毫無驚恐之色。孔融對差役說:“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兩個孩子就保全了吧。”
兒子從容說道:“父親曾見過覆巢之下,還有完卵的嗎?”不久兩個孩子也被抓了起來。 雅量第六之三十六、上忽發(fā)火 (原文)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fā)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
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譯)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獻之)曾在房間里閑坐,突然屋頂著火了,子猷慌忙逃跑躲避,連鞋都來不及穿。
子敬卻神色恬淡,不慌不忙地叫來侍從,扶著走了出來。世人以此事來判定二王的氣度。
賞譽第八之一百三十二、士少徹朗 (原文)王子猷說:“世目士少為朗,我家亦以為徹朗。” (譯)王子猷(王徽之)說:“世人品評士少(祖約)爽朗,我也認為他極其爽朗。”
賞譽第八之一百五十一、遇酒則酣 (原文)子敬與子猷書道:“兄伯蕭索寡會,遇酒則酣暢忘反,乃自可矜。” (譯)子敬(王獻之)在給哥哥子猷(王徽之)的信中說:“兄長落落寡合,遇到酒就開懷暢飲,留連忘返,確實讓人贊嘆。”
品藻第九之七十四、吉人之辭寡 (原文)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
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譯)王徽之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訪謝公(謝安),子猷(王徽之)、子重(王操之)兩人說了很多俗事,子敬(王獻之)只是略作寒暄而已。三兄弟走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公:“剛才的三位賢士,哪個最好?”謝公說:“小的最出色。”
客人問:”怎么知道的呢?”謝公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根據(jù)這個推知的。”
品藻第九之八十、長卿慢世 (原文)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賞《高士傳》人及贊,子敬賞“井丹高潔”。子猷云:“未若‘長卿慢世’。”
(譯)王子猷(王徽之)、王子敬(王獻之)兄弟一起欣賞《高士傳》中的人物和贊語,子敬欣賞“井丹高潔”這一則,子猷說:“不如‘長卿慢世’好。” 傷逝第十七之十六、人琴俱亡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
月余亦卒。 (譯)王子猷(王徽之)、王子敬(王獻之)都病得很厲害,子敬先死了。
子猷問身邊的人:“為什么一點先兆都沒有,人就死了呢?“說話的時候沒有任何傷感。說罷就叫車去憑吊,一聲也沒哭。
子敬平素喜歡彈琴,子猷徑直坐到靈床上,取來子敬的琴彈奏,琴弦已經(jīng)不和諧了,子猷就把琴摔到地上,說道:“子敬啊!子敬!人和琴都去了呀!“隨即痛哭欲絕,很久才好。一個月以后,子猷也死了。
世說新語中最短的文言文
2、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解釋: 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yè)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
世說新語經(jīng)典文言文小故事
1. 《世說新語》中的“王石爭豪”故事描述了石崇和王愷在財力上的競爭。晉武帝資助王愷,王愷便向石崇展示一棵珍貴的珊瑚樹,石崇卻用鐵如意將其擊碎。石崇隨后展示了更多更珍貴的珊瑚樹,使王愷感到失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應(yīng)局限于眼前的財富,而應(yīng)開闊視野,不因小失大。2. “急不相棄”講述...
關(guān)于世說新語的小故事文言文
2.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綽,為什么不呢?”不一會兒,強盜尾隨而至,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擔心這一點。現(xiàn)在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他,又怎能出爾反爾,拋下他置之不管呢?”啟示:不要...
世說新語里的文言文簡短
(一)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于王者①。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注釋】①晉文王:司馬昭,封為晉公,后又封為晉王,死后謚為文王。阮籍在世時,他只是晉公。坐席:座位,這里指滿座的人。【譯文】晉文王功勞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嚴肅莊重,把他比擬為王。只有...
求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言文,要求短一點,不要翻譯,快!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 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 優(yōu)劣.
世說新語五篇最短的
世說新語五篇最短的?哪五篇?如果是世說新語最短的五篇,倒是可以給你回答。如下:賞譽第八之二、勁松下風 (原文)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賞譽第八之十八、言談林藪 (原文)裴仆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品藻第九之十一、與王平子雁行 (原文)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
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哪些?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 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 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
世說新語里體現(xiàn)小孩聰明的文言文,要比較短的還要全文翻譯
”孔文舉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過友好往來的。”元禮和賓客們聽了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放過一會兒也來了,別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了他,他說:“小時聰明,長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陳進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關(guān)于世說新語的詩句和諺語
2.《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yīng)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4. 《世說新語》中簡短古文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
世說新語文言文的意思
1. 世說新語中文言文的翻譯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
相關(guān)評說: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jīng)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答案] .《世說新語》三則就講述了三個這樣的故事. 第一則《詠雪》講述的是謝安在大雪之日與子女講解詩文,聽子女詠雪的故事.兒女聰明、多才,謝安的開心、快樂,家庭氣氛的融洽、和睦,躍然紙上,給人以極大的感染.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答案] 《道旁李苦》 原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文言文: 王戎七歲,嘗①與諸②小兒游③,看道邊李樹多子④,折枝⑤.諸兒競⑥走⑦取之⑧,...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答案] 【譯文】 司空顧和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去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有點疲乏,對著他打瞌睡.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和王導見面并請教他,便對同座的人說:“過去常常聽元公談?wù)撏豕o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xiàn)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聽...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方正第五之十五、山公大兒 (原文)山公大兒著短帢,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時論乃云勝山公. (譯)山公的大兒子山該戴著便帽,在車里靠著.晉武帝(司馬炎)想見他,山公不敢推辭,就問兒子能否去,兒...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1.“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純孝之報 (原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zhàn)于滬瀆,敗.軍人...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老父在太丘 | 強者綏之以德 | 弱者撫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譯文:家父在太丘時,對強者用恩德來安撫他,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他,放手讓他們安居樂業(yè),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答案] 老父在太丘 | 強者綏之以德 | 弱者撫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譯文:家父在太丘時,對強者用恩德來安撫他,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他,放手讓他們安居樂業(yè),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
虹口區(qū)雙頭: ______ 鐘毓與鐘會兄弟兩個小的時候,在他們父親鐘繇白天睡覺的時候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已經(jīng)察覺,但是裝睡偷偷的觀察兄弟兩個,鐘毓對著藥酒行禮,而后喝了藥酒,鐘會卻只喝而不行禮.鐘繇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藥酒制作完,已經(jīng)成了酒禮,不能不拜.”又問鐘會為什么不拜,鐘會說:“偷酒本就不是一件禮貌的事,用不著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