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黃鶴樓美景古詩
黃鶴樓是武漢市的一大風(fēng)景名勝,有著天下絕景的美稱。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寫黃鶴樓美景古詩詩,歡迎閱讀。
描寫黃鶴樓美景古詩 篇1
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射。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李白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瑯□實,何以贈遠(yuǎn)游。
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望黃鶴樓
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xué)飛術(shù)。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
□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黃鶴樓
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拓展延伸】
黃鶴樓簡介
巍峨聳立于湖北省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云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zhèn)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設(shè)于斯。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為千古絕唱。
黃鶴樓通高51。4m,底層邊寬30m,頂層邊寬18m,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lián)、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圣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xiàn)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gòu)筑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fēng)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xué)觀念。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shè)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黃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崔顥古詩《黃鶴樓》
【寫作背景】
崔顥一生仕途坎坷,長期漂泊羈旅。一日,他登上黃鶴樓,看到眼前鶴去樓空,望天際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覺慨然于歲月不再,人世茫茫,寫下了這首為嚴(yán)羽高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千古名作《黃鶴樓》。相傳,李白來到黃鶴樓,本來也想寫詩,看到崔顥的詩后,望而興嘆,不知該何處下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于是有了傳為李白擱筆的擱筆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故事讓崔顥的詩和黃鶴樓名氣更大了,故事也流傳至今。
【典故化用】
鸚鵡洲:東漢末年的文人禰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禰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jì)念。禰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飄零身世。
【內(nèi)容主旨】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fā)了吊古傷今之感和游子的鄉(xiāng)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而這種覽勝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guān)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lián)。詩的后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xiāng)情。
【表現(xiàn)手法】
詩作具有濃郁的民歌風(fēng)味,景到言到情到,語如聯(lián)珠,自然天成,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xiāng)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xiāng)愁有機結(jié)合,把鄉(xiāng)愁情懷抒發(fā)得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fēng)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峰巔,成為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重要詞句】
1、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這是作者描寫登樓以后所見的春色:晴空萬里,波光粼粼。晴川閣,樹木郁郁蔥蔥,鸚鵡洲上,芳草如茵。此句色彩鮮明,境界闊大,展現(xiàn)了一軸明麗的山水長卷,故一直被譽為寫景名句。但,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想禰衡昔日懷才不遇,如今只剩下芳草萋萋。今天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欲修道,仙人已乘黃鶴去,無緣一見;想探望家鄉(xiāng),暮靄迷茫,鄉(xiāng)關(guān)不知在何處。此句既狀春草之盛,又借以表達(dá)自己凄婉的心境。
2、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仿佛籠罩著煙霧一般。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一同構(gòu)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xiāng)之情: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一個“愁”字作結(jié),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描寫黃鶴樓美景古詩 篇2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jìn)士及第,曾出使河?xùn)|節(jié)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nèi)容廣闊,風(fēng)格多樣。或?qū)憙号椋瑤捉p薄;或狀戎旅之苦,風(fēng)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yuǎn)。
【注釋】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簡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fēng)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yán)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描寫黃鶴樓美景古詩 篇3
出自唐朝詩人崔顥的《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這首詩前寫景,后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dāng)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jìn)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yīng)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yuǎn)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yīng)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fā),當(dāng)他在樓中發(fā)現(xiàn)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cè),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fù)道,成為燕游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關(guān)于描寫“黃鶴樓”的詩句
簡析:“黃鶴樓”又名“崔氏樓”,得名原因自然是因為崔顥的《黃鶴樓》是吟詠黃鶴樓的絕唱。黃鶴樓也因為崔顥的這首詩而名揚四海。可以說崔顥與黃鶴樓是互相成就了對方。崔顥的《黃鶴樓》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音韻和諧。虛寫仙人乘鶴的傳說,實寫登樓所見的景象。綿綿不絕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色彩繽紛的景色融為一體...
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的另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寫道:“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人通過笛聲和梅花的意象,表達(dá)了對故友的思念。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一句道出了歷史的變遷,黃鶴樓見證了無數(shù)人事的更替。李白在《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關(guān)于黃鶴樓的古詩有哪些?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譯文: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yuǎn)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yuǎn)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yuǎn)的天際奔流。2、《黃鶴樓 \/ 登...
關(guān)于黃鶴樓景色的詩句
簡析:“黃鶴樓”又名“崔氏樓”,得名原因自然是因為崔顥的《黃鶴樓》是吟詠黃鶴樓的絕唱。黃鶴樓也因為崔顥的這首詩而名揚四海。可以說崔顥與黃鶴樓是互相成就了對方。崔顥的《黃鶴樓》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音韻和諧。虛寫仙人乘鶴的傳說,實寫登樓所見的景象。綿綿不絕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色彩繽紛的景色融為一體...
登黃鶴樓的3首經(jīng)典古詩 寫黃鶴樓的詩句有哪些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武漢,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詩詞文化而言,首推“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主孫權(quán)因軍事戰(zhàn)略而建,“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后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其軍事功能漸弱,觀賞功能漸強。雖屢經(jīng)戰(zhàn)亂,但盛名不減。唐朝時期,...
黃鶴樓的古詩10首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jié)識了長他12歲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摯友。那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揚州,便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詩。《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描寫黃鶴樓的古詩句
簡析:“黃鶴樓”又名“崔氏樓”,得名原因自然是因為崔顥的《黃鶴樓》是吟詠黃鶴樓的絕唱。黃鶴樓也因為崔顥的這首詩而名揚四海。可以說崔顥與黃鶴樓是互相成就了對方。崔顥的《黃鶴樓》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音韻和諧。虛寫仙人乘鶴的傳說,實寫登樓所見的景象。綿綿不絕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色彩繽紛的景色融為一體...
關(guān)于黃鶴樓的古詩有哪些?
1、《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2、《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一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3、《望黃鶴樓》李白。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
黃鶴樓的詩句有哪些
黃鶴樓位于我國湖北武漢,許多人都慕名而去,想去見一見詩人眼中的黃鶴樓是有多么的壯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guān)于黃鶴樓的古詩有哪些吧!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2、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題...
李白寫的有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有哪些?
李白寫過多首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幾首:1. 《登黃鶴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3. 《黃鶴樓絕句》: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
相關(guān)評說:
合江縣嚙合: ______[答案]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 黃鶴樓建在...
合江縣嚙合: ______[答案]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相傳是李白登黃鶴樓,見到崔顥的題詩后大為感慨而寫下的詩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決不再寫黃鶴樓的題詩.至于李白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大概就只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
合江縣嚙合: ______[答案] 【標(biāo)題】:黃鶴樓 【年代】:唐 【作者】:崔顥 【體裁】:七律 【內(nèi)容】:--------------------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李白登此...
合江縣嚙合: ______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合江縣嚙合: ______ 黃鶴樓 唐代 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yuǎn)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全詩譯文: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合江縣嚙合: ______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
合江縣嚙合: ______[答案] 崔顥《黃鶴樓》寫登樓遠(yuǎn)眺的美景的詩句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合江縣嚙合: ______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合江縣嚙合: ______ “黃鶴一去不復(fù)反”出自唐代崔顥《黃鶴樓》.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簡介: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