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成語 《孟子》里有哪些成語?
一、百世之師
釋義: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并稱為百世之師,令人感嘆的是師承先賢、親承教化沒有機會,實在是有原因的。
二、餓殍遍野
釋義:殍:人餓死后的尸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禍饑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示例:玄武帝國九省十八郡,動亂不斷,餓殍遍野,各地饑民紛紛揭竿而起,人皆為食。
三、敵眾我寡
釋義:敵方人數(shù)多;我方人數(shù)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示例:雖然敵眾我寡,他用的卻是以少勝多的計謀取得了勝利。
四、泛濫成災
釋義:泛濫:江河湖泊的水四處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橫流;造成災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處傳播;成為禍患。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
示例:我們要治理好黃河,以防洪水泛濫成災。
五、負隅頑抗
釋義:憑借險要地勢;頑強抵抗。負:憑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示例:最后牛元峰逃到鎮(zhèn)東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
〖安富尊榮〗 成語典故: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孟子·盡心上》
〖安宅正路〗 成語典故: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離婁上》
〖拔萃出類〗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拔萃出群〗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不成方圓〗 成語典故: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
〖敗材傷錦〗 成語典故: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抱關擊柝〗 成語典故: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孟子·萬章下》
〖不見輿薪〗 成語典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必經(jīng)之路〗 成語典故: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宋·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不經(jīng)之談〗 成語典故: 其語閎大不經(jīng)。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無傳無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之語。 晉·羊祜《戒子書》
〖不愧不作〗 成語典故: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孟子·盡心上》
〖不愧不怍〗 成語典故: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
〖拔苗助長〗 成語典故: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拔類超群〗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勃然變色〗 成語典故: (孟子)曰:‘君有大過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孟子·萬章下》
〖勃然不悅〗 成語典故: 慎子勃然不悅曰:‘必則滑厘所不識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
〖兵刃相接〗 成語典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臣所止,懼兵刃相接。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傳》
〖杯水車薪〗 成語典故: 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飽食暖衣〗 成語典故: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孟子·滕文公上》
〖百世師〗 成語典故: 圣人,百世之師也。 《孟子·盡心下》
〖百世之師〗 成語典故: 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
〖變貪厲薄〗 成語典故: 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孟子·盡心下》宋·孫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變貪厲薄,千載聞之,猶有感激。”
〖不忘溝壑〗 成語典故: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孟子·萬章下》
〖不違農(nóng)時〗 成語典故: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不為已甚〗 成語典故: 仲尼不為已甚者。 《孟子·離婁下》
〖不肖子孫〗 成語典故: 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莊子·天地》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孟子·萬章上》
〖不以辭害志〗 成語典故: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孟子·萬章上》
〖不言而喻〗 成語典故: 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上》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成語典故: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成語典故: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
〖不遠千里〗 成語典故: 王曰:‘支,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梁惠王上》
〖彼一時,此一時〗 成語典故: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孫丑下》
〖不遠萬里〗 成語典故: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梁惠王上》
〖必由之路〗 成語典故: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宋·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不虞之譽〗 成語典故: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孟子·離婁上》
〖避之若浼〗 成語典故: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 《孟子·公孫丑上》趙岐注:“與鄉(xiāng)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不知世務〗 成語典故: 孟子守舊術,不知世務。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
〖才不半古,功已倍之〗 成語典故: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孟子·公孫丑上》
〖遲遲吾行〗 成語典故: 孔子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孟子·萬章下》
〖陳蔡之厄〗 成語典故: 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
〖出爾反爾〗 成語典故: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春風化雨〗 成語典故: 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孟子·盡心上》
〖辭富居貧〗 成語典故: 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yǎng)也,而有時乎為養(yǎng)。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孟子·萬章下》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成語典故: 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曾經(jīng)滄海〗 成語典故: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孟子·盡心上》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離思》詩
〖出疆載質〗 成語典故: 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孟子·滕文公下》
〖寸木岑樓〗 成語典故: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孟子·告子下》
〖馳馬試劍〗 成語典故: 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草莽之臣〗 成語典故: 若野賜之,是委君兄于草莽也。 《左傳·昭公元年》在野曰草莽之臣。 《孟子·萬章下》
〖出類拔萃〗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岑樓齊末〗 成語典故: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孟子·告子下》岑樓齊末,不識高卑。 《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
〖藏怒宿怨〗 成語典故: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孟子·萬章上》
〖充類至盡〗 成語典故: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孟子·萬章下》
〖晨秦暮楚〗 成語典故: 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為臣而蚤定臣禮,于是晨秦暮楚,無國而不為臣,無君而非其君。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丑下二》
〖春秋無義戰(zhàn)〗 成語典故: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 《孟子·盡心下》
〖叢雀淵魚〗 成語典故: 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語出《孟子·離婁上》
〖蠢如鹿豕〗 成語典故: 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 《孟子·盡心上》
〖出入無時〗 成語典故: 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 《孟子·告子上》
〖出入相友〗 成語典故: 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孟子·滕文公上》
〖陳善閉邪〗 成語典故: 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離婁上》
〖乘時乘勢〗 成語典故: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處士橫議〗 成語典故: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孟子·滕文公下》
〖出圣入神〗 成語典故: 中問六語最吃緊,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訣,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明·李贄《四書評·孟子·盡心下》
〖慈孫孝子〗 成語典故: 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孟子·離婁上》
〖怵惕惻隱〗 成語典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孟子·公孫丑上》
〖從頭到尾〗 成語典故: 是金聲底,從頭到尾只是金聲;是玉聲底,從頭到尾只是玉聲;是絲竹之聲,從頭到尾只是絲竹之聲。 《朱子全書·孟子三》
〖赤縣神州〗 成語典故: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存心養(yǎng)性〗 成語典故: 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盡心上》
〖采薪之憂〗 成語典故: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孟子·公孫丑下》
〖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 成語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
〖此一時,彼一時〗 成語典故: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孫丑下》
〖此一時彼一時〗 成語典故: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語出《孟子·公孫丑下》。
〖綽有余裕〗 成語典故: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孟子·公孫丑下》
〖惻隱之心〗 成語典故: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辭尊居卑〗 成語典故: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孟子·萬章下》
〖出作入息〗 成語典故: 日用飯食,出作入息,便是樂堯舜之道。 宋·朱熹《朱子語類·孟子》
〖盡心而已〗 成語典故: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盡信書不如無書〗 成語典故: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語出《孟子·盡心下》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
〖教亦多術〗 成語典故: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舉一廢百〗 成語典故: 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
〖居移氣,養(yǎng)移體〗 成語典故: 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成語典故: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孟子·公孫丑上》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成語典故: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孟子·離婁下》
〖擴而充之〗 成語典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曠夫怨女〗 成語典故: 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孟子·梁惠王下》
〖口腹自役〗 成語典故: 飲食之人,天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告子上》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壸漿簞食〗 成語典故: 簞食壸漿,以迎王師。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
〖愧天怍人〗 成語典故: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孟子·盡心上》
〖瞰亡往拜〗 成語典故: 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
〖困心橫慮〗 成語典故: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朱熹集注:“事勢窮蹙,以至困于心,橫于慮,然后能奮發(fā)而興起。”
〖困心衡慮〗 成語典故: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孟子·告子下》
〖口有同嗜〗 成語典故: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孟子·告子上》
〖空言無補〗 成語典故: 孔子作春秋,空言無補,亂臣賊子何緣便懼?且何足為春秋之一治? 宋·朱《朱子語類·孟子五》
〖渴者易飲〗 成語典故: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孟子·公孫丑上》
〖明察秋毫〗 成語典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子·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成語典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子·梁惠王上》
〖摩頂放踵〗 成語典故: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盡心上》
〖摩頂至踵〗 成語典故: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盡心上》
〖民貴君輕〗 成語典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
〖孟母三遷〗 成語典故: 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茫然若失〗 成語典故: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注:‘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茅塞頓開〗 成語典故: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孟子·盡心下》
〖孟詩韓筆〗 成語典故: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子長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唐·趙璘《因話錄》第三卷
〖媒妁之言〗 成語典故: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
〖謀聽計行〗 成語典故: 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傾就其說而謀聽計行。 宋·王令《讀<孟子>》
〖沐浴膏澤〗 成語典故: 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 《孟子·離婁下》佚能思切,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泳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 《史記·樂書》
〖民賊獨夫〗 成語典故: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尚書·泰誓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孟子·告子下》
〖亂臣逆子〗 成語典故: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近漢氏淮南、阜陵,皆為亂臣逆子,而猶或及身而復國,或至子而錫土。 《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
〖裸裎袒裼〗 成語典故: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孟子·公孫丑上》
〖亂臣賊子〗 成語典故: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孟子·藤文公下》
〖逆臣賊子〗 成語典故: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藤文公下》
〖亂極思治〗 成語典故: 周,謂文武之間。數(shù),謂五百年之期。時,謂亂極思治可以有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為,此孟子所以不能無不豫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四
〖南蠻鴃舌〗 成語典故: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上》
〖粒米狼戾〗 成語典故: 樂歲,粒米狼戾。 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流連荒亡〗 成語典故: 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孟子·梁惠王下》
〖男女授受不親〗 成語典故: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
〖離婁之明〗 成語典故: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
〖樂善不倦〗 成語典故: 仁義忠言,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孟子·告子上》
〖牛山濯濯〗 成語典故: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苦彼濯濯也。 《孟子·告子上》
〖令聞廣譽〗 成語典故: 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成語典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梁惠王下》
〖廉頑立懦〗 成語典故: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語出《孟子·萬章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成語典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成語典故: 當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
〖良心發(fā)現(xiàn)〗 成語典故: 言人之良心,雖已放矢,然其日夜之間,亦必有所生長,故平旦未與接物,其氣清明之際,良心必有所發(fā)見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上》
〖立賢無方〗 成語典故: 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 《孟子·離婁下》
〖來者不拒〗 成語典故: 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孟子·盡心下》
〖孽子孤臣〗 成語典故: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盡心上》
〖良知良能〗 成語典故: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盡心上》
〖披發(fā)纓冠〗 成語典故: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語出《孟子·離婁下》
〖被發(fā)纓冠〗 成語典故: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孟子·離婁下》
〖匹夫之勇〗 成語典故: 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貧賤不能移〗 成語典故: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的故事和成語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5、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6、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7、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8、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9、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10、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11、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12、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化于此) 13、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4、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只是統(tǒng)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5、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6、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7、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8、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9、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20、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于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21、 出類拔萃:“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孫丑》)釋:圣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22、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3、 返求諸己:“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4、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5、 綽綽有余:“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余地嗎? 26、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7、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 28、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9、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fā)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fā)財致富。 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jīng)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鉆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墻去私會,那么,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31、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32、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33、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于苛求的詆毀。 34、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5、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 36、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7、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fā)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8、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過火的人。 39、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40、)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里接著想。 41、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后,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42、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后知后覺者有所覺悟。 43、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鐘,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4、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么呢? 45、 殺人越貨:“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6、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jīng)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7、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8、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9、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50、 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并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51、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52、 言歸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后,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3、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4、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5、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6、 不言而喻:“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了然。” 57、 引而不發(fā):“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8、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9、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于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60、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61、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jīng)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62、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3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語焉不詳——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修心養(yǎng)性——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yǎng)性,收其放心。
千變?nèi)f化——千變?nèi)f化,只說從心上來。
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心有戚戚——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權衡輕重——權,然后知輕重。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盡力而為——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寡不敵眾——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類拔萃——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惻隱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綽綽有余——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舍我其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為富不仁——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陽虎,陽貨,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不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守望相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富貴不能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好勇斗很——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一介不取——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
也。
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不言而喻——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一毛不拔——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天下無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百世之師——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有所不為——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
自以為是——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匹夫之勇——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同流合污——同乎流流,合乎污世。
岌岌可危——天下殆者,岌岌乎。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流連忘返——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負隅頑抗——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
不屑教誨:謂不愿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淺顯者,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不言而喻。”《晉書·應貞傳》:“貽宴好會,不常厥數(shù)。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注:不度其將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
曾經(jīng)滄海:謂曾經(jīng)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便難于吸引他。曾,曾經(jīng)。經(jīng),經(jīng)歷。語出《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五首》:“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見識廣博、經(jīng)驗豐富的人很難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成仁取義: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仁,仁愛。義,正義。《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宋史·文天祥傳》:“天祥臨刑殊從容……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赤子之心:指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嬰兒。語出《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門,而以睦于冢婦介婦,必敬必親,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歸厚,率由是也。”
出爾反爾:指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爾,你。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宋·范仲淹《竇諫議錄》:“陰陽之理,大抵不異,為善為惡,出爾反爾,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現(xiàn)指言論和行動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春風化雨:指宜于萬物生長的和風及適時的雨。語出《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來稱頌師長對學生及晚輩潛移默化的教育
曾經(jīng)滄海:謂曾經(jīng)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便難于吸引他。曾,曾經(jīng)。經(jīng),經(jīng)歷。語出《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五首》:“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見識廣博、經(jīng)驗豐富的人很難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義: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仁,仁愛。義,正義。《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宋史·文天祥傳》:“天祥臨刑殊從容……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嬰兒。語出《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門,而以睦于冢婦介婦,必敬必親,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歸厚,率由是也。”
14、出爾反爾:指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爾,你。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宋·范仲淹《竇諫議錄》:“陰陽之理,大抵不異,為善為惡,出爾反爾,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現(xiàn)指言論和行動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15、春風化雨:指宜于萬物生長的和風及適時的雨。語出《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來稱頌師長對學生及晚輩潛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樓:指差別很大。岑樓,高而尖的樓。語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意為如果不考慮基礎是否一樣平,只讓頂端齊一,那么一寸見方的木頭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樓。明·胡應麟《詩藪·唐下》:“況以甲所獨工,形乙所不經(jīng)意,何異寸木岑樓,鉤金與羽哉!”
17、大而化之:語出《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會貫通。后用來形容做事不細致,不謹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將降雨的征兆。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時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簞食壺漿: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孟子·梁惠王下》:“以 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zhí)簞食與四脡脯,國子執(zhí)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從者。’”后用為餉饋食飲的典故。
20、簞豆見色:謂計較小利。語出《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2008-01-17 23:07:27 未央♥我很好~ (北京) 21、當務之急:語出《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后指以當前的重要任務當作緊要的事。《禮記·大學六章》宋·朱熹集注:“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也指當前任務中最急需要辦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元·陳草庵《山坡羊》曲:“勸漁家,共樵家,從今莫講賢愚話,得道多助失道寡,賢,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國志·吳書·董襲傳》:“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晉書·孫楚傳》:“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業(yè),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24、獨善其身: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現(xiàn)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
25、阿其所好: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進: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變,有所進步。語出《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27、反求諸己:求:追究,尋求;諸:“之于”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二程全書·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28、飯糗茹草:飯、茹,吃。糗,干糧。草,野菜。吃干糧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語出《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清·顧炎武《日知錄·飯糗茹草》:“大舜之圣也,而飯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語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30、寡不敵眾: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韓非子·難三》:“夫物眾而智窮,寡不勝眾。”
歷史上哪些成語出自《孟子》?這些成語分別是什么意思?
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孟子》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大量被翻譯成今天的成語、格言和俗語。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30個常用習語。五十步笑百步。從“孟子。梁惠王說:“走一百步就停住,走五十步就停住。五十步笑百步怎么樣?”意思是你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和錯誤,只是比別人少一些,所以你沒有自知之明來...
孟子的思想和口才極好,下列哪些成語出自《孟子》。
孟母三遷 始作俑者 五十步笑百步 一曝十寒
【成語大觀】出自《孟子》的成語
在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巨擘孟子(約前372-前289年)的著作《孟子》中,蘊含了眾多智慧的成語,總計超過136個。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不僅是學者必讀之作,更是中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魚我所欲也》等篇章被編入教材。下面列舉了部分耳熟能詳?shù)某烧Z,它們反映了孟子的思想精髓。1. 杯水車薪:比喻力量微小,難以解決...
出自孟子的成語,俗語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
關于孟子的成語
4、為富不仁 為富不仁(拼音:wéi fù bù ré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為:做,引伸為謀求)指剝削者為了發(fā)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5、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
出自《孟子》里的成語有哪些
孟子是古代中國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孟子》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名言和成語。如“杯水車薪”,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孟子在《告子上》中寫道:“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為已甚”一詞出自《孟子·離婁下》,意味著不做得太過分。它提醒人們在責備或處罰他人...
孟子的成語
為富不仁;左右逢源;夜以繼日;不虞之譽;引領而望;五十步笑百步;君子遠庖廚;盡信書不如無書;王顧左右而言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一時,彼一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后人引用,并逐漸化為成語。
關于《孟子》的成語
關于《孟子》的成語如下: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
關于《孟子》的成語
關于孟子的成語有:晬面盎背、叢雀淵魚、魚與熊掌、得道多助、齊東野語等。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解釋】:指德性表現(xiàn)于外,而有溫潤之貎,敦厚之態(tài)。指有德性者的儀態(tài)。【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出自《孟子》的成語 3個 并選擇一個解釋
(1)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 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2)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3)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
相關評說: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答案] 成語典故 出處及注釋 1.有教無類 《論語.衛(wèi)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 2.金聲玉振 《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孟子稱贊孔子 才德兼?zhèn)?學識淵博,正如奏樂,以鐘發(fā)聲,以磬收樂,集眾音...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孟母三遷mèng mǔ sān qiān [釋義]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前一句是:視之如草芥棄.該語出自《孟子》,而成語棄如敝履同樣出自《孟子》,原句為“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意思是丟棄掉自己認為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常常用來比喻一點也不可惜地把東西拋棄掉.通常以“視之如草芥,棄之如敝屐”的方式進行連用.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一、揠苗助長出處:戰(zhàn)國時期孟子《孟子·公孫丑上》揠苗助長【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同《論語》一樣,《孟子》語言的生命力更強,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語和俗語.這里收錄的以常見的為主.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草叢生的樣子成語“出類拔萃”中萃的原意是指草叢生的樣子,后比喻成群的人或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指超出同類(多用于形容品德...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1、色厲內(nèi)荏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nèi)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jīng)的道理.指凈說...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1、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
開福區(qū)桿組: ______[答案]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舍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