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的賞析 跪求《歸去來兮辭》賞析,100字左右
編輯本段文章題旨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
編輯本段結(jié)構(gòu)題解
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zé)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dāng)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編輯本段賞析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guān)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xué)家,形成了一種文學(xué)風(fēng)格,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xué)史中的地位。
《歸去來兮辭》是晉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nóng)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
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與不快一吐而出,如決堤之水,一發(fā)而不可收,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飽含了多少懷念、留戀和向往啊!因此,詩人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胡不歸?"的自問,表現(xiàn)詩人歸隱田園之心的迫切,又帶出下文對自身經(jīng)歷的反省:"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詩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為官,只是為了免于饑寒,才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這種生活讓自己悲愁失意,內(nèi)心痛苦。"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正是詩人深深反省的結(jié)果,堅定了自己歸隱的決心。詩的第一段即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思想感情。
緊接著,詩人用大量的筆墨寫自己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按時間順序,突出表現(xiàn)歸田園前后的感受。先寫歸途之上。"舟遙遙以輕揚,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遙遙",漂遙放流的樣子;"舟遙遙"、"風(fēng)飄飄"似寫景物,實寫輕松愉快的心情。而一"問"一"恨",所揭示的正是歸隱田園心情的急切。次寫抵家時的欣喜若狂。這種欣喜,用長句很難形象地再現(xiàn),詩人很懂得這個道理,于是變六字句為四字句,略去了虛詞,既使句子簡練,有效地表達出歡欣暢快的心情,又使本詩的句式長短相間,便于抒發(fā)不同的感情,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心情與為官時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寫自己"載欣載奔",寫家人"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寫家中"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實的景象!"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少數(shù)友人來往。后人以"三徑"來借指隱士所居。陶淵明用"三徑"來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心志。再寫田園隱者之樂,突出兩點,一是室中獨處之樂,一是園中觀景之樂。寫?yīng)毺幹畼罚?quot;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極力表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放縱與安適;寫觀景之樂,有自己"園日涉"、"策扶老"、"撫孤松"的安閑自在,有"無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飛而知還"的鳥,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節(jié)緊密結(jié)合起來,寫的雖是云和鳥,卻是作者對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訴讀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無心出仕,又像倦飛的鳥,對仕途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詩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潔的品格,以"撫孤松而盤桓",表明自己雖然年事已高,卻仍要保持堅貞之志。
第三段,寫樸實的農(nóng)事生活之樂。詩人斷然也污濁的官場斷絕來往:"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再次呼出"歸去來兮",卻與開篇的語氣和感覺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決心歸田的宣言,第二次卻是已然歸田的平靜。這種平靜的生活,讓詩人感受到了農(nóng)村生活的樸實無華,可以和自己想見的人說說知心話,可以做自己曾經(jīng)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無心看的自然美景,這種生活,讓詩人真正得到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可以說,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詩化了的田園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淵明在他的多詩中都對這種生活和這樣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的閑適,"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的簡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的愉快和滿足,都寫得坦率誠實,感情自然淳真。初歸田園,詩人尚未真正體驗耕種的艱辛與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筆抒"心之所之",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不舍,一種蓬勃生長的歸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絕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這種光陰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時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為結(jié)尾闡述人生觀張本。
詩的結(jié)尾,抒發(fā)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樂于隱居心理的剖白。詩歌緊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寫道:"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的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問,引領(lǐng)下文的自答。"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無意富貴,而以不羨"帝鄉(xiāng)"作陪襯,詩人又一次點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既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來取得富貴,也不指望飛臨仙境來逃脫人生的苦難,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從周圍的事物中,尋找 種種人生可愛的妙趣,保全心靈任意自得的境界。詩的最后,直接抒發(fā)自己樂天安命的情懷:"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這種聽其自然、樂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無聲的反抗,是詩人積極人生的表現(xiàn)。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他結(jié)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作者縱情縱筆,感情真摯坦率,巧妙地把敘事、議論、抒情、寫景有機結(jié)合,處處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濃烈,語言質(zhì)樸無華,一種淡遠瀟灑的田園樂趣躍然紙上,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汪養(yǎng)13513454803: 歸去來兮辭分析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李白有兩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用這兩句話來贊美《歸去來兮辭》在恰當(dāng)不過了. 漢魏六朝文風(fēng)綺靡.陶淵明的出現(xiàn)無異于在花團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綠葉,又好像在珠光寶氣、濃妝艷抹的貴婦人中走來的一位不加修飾的清純...
汪養(yǎng)13513454803: ( ),知來者之可追(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屏南縣三角: ______[答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原文: 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汪養(yǎng)13513454803: 歸去來兮辭最后兩句的賞析評論!!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在這句話中,應(yīng)當(dāng)表達了一種順應(yīng)自然、不復(fù)強求的思想,可以說是陶淵明的隱逸思想吧.說它是樂觀,以我們的慣常思維來看,絕然不是,因為它是種避世隱遁的思想,通常的話,又叫消極,是不大提倡的. 可是,隱逸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文人中是相當(dāng)盛行的,成了他們思想中不過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且并不是很多人都想出仕的,他們在隱逸中自得其樂,甚至從中尋找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真義,發(fā)掘人生的某些哲理.可以說是悲觀的情緒嗎?是消極的情緒嗎? 所以說,這句話,從一個積極入世、努力體現(xiàn)個人的社會價值的人來看,是消極的,是悲觀的;但如果能真由其本人來看,這個說法就未免太過于主觀了,純粹以己度人,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汪養(yǎng)13513454803: 陶淵明寫<歸去來兮辭>,他是想表達什么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歸去來兮”意為:還是回去吧.首先需要知道陶淵明是位田園詩人,他向往的是一種悠閑自由的生活,之前他身陷官場,這是他在離開官場回歸田園時寫的. 所以陶淵明寫下《歸去來兮辭》是表達自己對于官場的不滿:自己的抱負并未在官場實現(xiàn).并且明白了自己并不熟悉官場,也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覺悟,也算是后半生的人生規(guī)劃書吧.(僅當(dāng)參考)
汪養(yǎng)13513454803: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告訴我們什么?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個人看法:陶淵明曾經(jīng)三仕三隱,但在歸去來兮中又口口聲聲說他自己不想做官,把做官當(dāng)做了誤入塵網(wǎng)中.歸去才是真的生活.但是從陶淵明的三仕三隱來看,既然他厭惡官場又哪來的三仕呢?可見歸隱他是在為自己的私欲找的借口.
汪養(yǎng)13513454803: 歸去來兮辭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陶淵明隱居生活的樂趣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 悅親戚之情話 . 2、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 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3、巾車孤舟出游之樂 ,窈窕尋壑, 崎嶇經(jīng)丘. 4、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
汪養(yǎng)13513454803: 分析下《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心理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guān)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
汪養(yǎng)13513454803: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名句有哪些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1: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岫:山穴.【譯文】白云無意間從山穴里悠然飄出,鳥兒飛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這是陶淵明初歸田園懷著喜悅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現(xiàn)了作者淡泊閑逸的心境和清靜恬適的生活情趣.兩句可用于寫寧...
汪養(yǎng)13513454803: 陶淵明詩文的藝術(shù)特點是“平淡自然”前人說此賦“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請你試著從語言運用方面談?wù)劺斫?-
屏南縣三角: ______[答案] 《歸去來兮辭》賞析 (一) 李白有兩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用這兩句話來贊美《歸去來兮辭》再恰當(dāng)不過了.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在反省...
汪養(yǎng)13513454803: 歸去來兮辭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陶淵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
編輯本段結(jié)構(gòu)題解
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zé)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dāng)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編輯本段賞析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guān)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xué)家,形成了一種文學(xué)風(fēng)格,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xué)史中的地位。
《歸去來兮辭》是晉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nóng)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
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與不快一吐而出,如決堤之水,一發(fā)而不可收,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飽含了多少懷念、留戀和向往啊!因此,詩人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胡不歸?"的自問,表現(xiàn)詩人歸隱田園之心的迫切,又帶出下文對自身經(jīng)歷的反省:"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詩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為官,只是為了免于饑寒,才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這種生活讓自己悲愁失意,內(nèi)心痛苦。"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正是詩人深深反省的結(jié)果,堅定了自己歸隱的決心。詩的第一段即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思想感情。
緊接著,詩人用大量的筆墨寫自己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按時間順序,突出表現(xiàn)歸田園前后的感受。先寫歸途之上。"舟遙遙以輕揚,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遙遙",漂遙放流的樣子;"舟遙遙"、"風(fēng)飄飄"似寫景物,實寫輕松愉快的心情。而一"問"一"恨",所揭示的正是歸隱田園心情的急切。次寫抵家時的欣喜若狂。這種欣喜,用長句很難形象地再現(xiàn),詩人很懂得這個道理,于是變六字句為四字句,略去了虛詞,既使句子簡練,有效地表達出歡欣暢快的心情,又使本詩的句式長短相間,便于抒發(fā)不同的感情,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心情與為官時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寫自己"載欣載奔",寫家人"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寫家中"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實的景象!"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少數(shù)友人來往。后人以"三徑"來借指隱士所居。陶淵明用"三徑"來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心志。再寫田園隱者之樂,突出兩點,一是室中獨處之樂,一是園中觀景之樂。寫?yīng)毺幹畼罚?quot;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極力表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放縱與安適;寫觀景之樂,有自己"園日涉"、"策扶老"、"撫孤松"的安閑自在,有"無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飛而知還"的鳥,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節(jié)緊密結(jié)合起來,寫的雖是云和鳥,卻是作者對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訴讀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無心出仕,又像倦飛的鳥,對仕途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詩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潔的品格,以"撫孤松而盤桓",表明自己雖然年事已高,卻仍要保持堅貞之志。
第三段,寫樸實的農(nóng)事生活之樂。詩人斷然也污濁的官場斷絕來往:"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再次呼出"歸去來兮",卻與開篇的語氣和感覺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決心歸田的宣言,第二次卻是已然歸田的平靜。這種平靜的生活,讓詩人感受到了農(nóng)村生活的樸實無華,可以和自己想見的人說說知心話,可以做自己曾經(jīng)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無心看的自然美景,這種生活,讓詩人真正得到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可以說,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詩化了的田園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淵明在他的多詩中都對這種生活和這樣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的閑適,"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的簡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的愉快和滿足,都寫得坦率誠實,感情自然淳真。初歸田園,詩人尚未真正體驗耕種的艱辛與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筆抒"心之所之",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不舍,一種蓬勃生長的歸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絕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這種光陰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時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為結(jié)尾闡述人生觀張本。
詩的結(jié)尾,抒發(fā)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樂于隱居心理的剖白。詩歌緊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寫道:"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的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問,引領(lǐng)下文的自答。"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無意富貴,而以不羨"帝鄉(xiāng)"作陪襯,詩人又一次點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既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來取得富貴,也不指望飛臨仙境來逃脫人生的苦難,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從周圍的事物中,尋找 種種人生可愛的妙趣,保全心靈任意自得的境界。詩的最后,直接抒發(fā)自己樂天安命的情懷:"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這種聽其自然、樂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無聲的反抗,是詩人積極人生的表現(xiàn)。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他結(jié)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作者縱情縱筆,感情真摯坦率,巧妙地把敘事、議論、抒情、寫景有機結(jié)合,處處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濃烈,語言質(zhì)樸無華,一種淡遠瀟灑的田園樂趣躍然紙上,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相關(guān)評說:
屏南縣三角: ______ 李白有兩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用這兩句話來贊美《歸去來兮辭》在恰當(dāng)不過了. 漢魏六朝文風(fēng)綺靡.陶淵明的出現(xiàn)無異于在花團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綠葉,又好像在珠光寶氣、濃妝艷抹的貴婦人中走來的一位不加修飾的清純...
屏南縣三角: ______[答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原文: 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屏南縣三角: ______ 在這句話中,應(yīng)當(dāng)表達了一種順應(yīng)自然、不復(fù)強求的思想,可以說是陶淵明的隱逸思想吧.說它是樂觀,以我們的慣常思維來看,絕然不是,因為它是種避世隱遁的思想,通常的話,又叫消極,是不大提倡的. 可是,隱逸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文人中是相當(dāng)盛行的,成了他們思想中不過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且并不是很多人都想出仕的,他們在隱逸中自得其樂,甚至從中尋找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真義,發(fā)掘人生的某些哲理.可以說是悲觀的情緒嗎?是消極的情緒嗎? 所以說,這句話,從一個積極入世、努力體現(xiàn)個人的社會價值的人來看,是消極的,是悲觀的;但如果能真由其本人來看,這個說法就未免太過于主觀了,純粹以己度人,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屏南縣三角: ______ “歸去來兮”意為:還是回去吧.首先需要知道陶淵明是位田園詩人,他向往的是一種悠閑自由的生活,之前他身陷官場,這是他在離開官場回歸田園時寫的. 所以陶淵明寫下《歸去來兮辭》是表達自己對于官場的不滿:自己的抱負并未在官場實現(xiàn).并且明白了自己并不熟悉官場,也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覺悟,也算是后半生的人生規(guī)劃書吧.(僅當(dāng)參考)
屏南縣三角: ______ 個人看法:陶淵明曾經(jīng)三仕三隱,但在歸去來兮中又口口聲聲說他自己不想做官,把做官當(dāng)做了誤入塵網(wǎng)中.歸去才是真的生活.但是從陶淵明的三仕三隱來看,既然他厭惡官場又哪來的三仕呢?可見歸隱他是在為自己的私欲找的借口.
屏南縣三角: ______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 悅親戚之情話 . 2、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 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3、巾車孤舟出游之樂 ,窈窕尋壑, 崎嶇經(jīng)丘. 4、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
屏南縣三角: ______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guān)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
屏南縣三角: ______ 1: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岫:山穴.【譯文】白云無意間從山穴里悠然飄出,鳥兒飛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這是陶淵明初歸田園懷著喜悅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現(xiàn)了作者淡泊閑逸的心境和清靜恬適的生活情趣.兩句可用于寫寧...
屏南縣三角: ______[答案] 《歸去來兮辭》賞析 (一) 李白有兩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用這兩句話來贊美《歸去來兮辭》再恰當(dāng)不過了.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在反省...
屏南縣三角: ______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陶淵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