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的出處是哪里
“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出自宋代釋紹曇的《偈頌一百零二首》。
“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全詩
《偈頌一百零二首》
宋代 釋紹曇
幕掛春煙,簟鋪秋水。
高枕橫眠,鼻雷聒耳。
爍石流金總不知,何須殿閣薰風至。
又誰管九十日種粟燒畬,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
灼然是個無慚愧,閻羅王倒退三千里。
《偈頌一百零二首》釋紹曇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偈頌一百零二首》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釋紹曇。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幕掛春煙,簟鋪秋水。
這句詩描寫了春天的景象,幕簾上懸掛著薄薄的春煙,床上鋪滿了清涼如水的秋色。
高枕橫眠,鼻雷聒耳。
這句詩描述了作者高高枕著,橫臥在床上入睡,卻聽到雷聲震耳。
爍石流金總不知,何須殿閣薰風至。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并不在意閃爍的寶石和流動的黃金,也不需要宮殿閣樓的香風來陪伴。
又誰管九十日種粟燒畬,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九十多天的辛勤耕種和農(nóng)田的燒毀并不在意,也不需要別人告訴他關(guān)于“悟明自己”的十三種領(lǐng)悟。
灼然是個無慚愧,閻羅王倒退三千里。
這兩句詩表明作者自信而無愧,甚至閻羅王(地府的主宰)都會因此而退避三千里。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象、物質(zhì)財富和個人內(nèi)心的描繪,表達了作者超脫塵世的心境和無所畏懼的態(tài)度。作者不受物質(zhì)和外界評價的束縛,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和自由。這種心態(tài)在佛教思想中被重視,強調(diào)超越欲望和執(zhí)著,追求內(nèi)心的自在和解脫。整首詩詞流暢自然,用意深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冶包15759724472: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出處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自己直接經(jīng)驗過的,自己最了解.禪宗比喻內(nèi)心的悟證.1、唐 裴休《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明 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冶包15759724472: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究竟是什么意思?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詩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直白的意思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 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文中說:自己經(jīng)過嵇康舊居,因?qū)懘速x追念他.劉...
冶包15759724472: 觀書有感,的全詩是什么?意思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作者:朱熹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
冶包15759724472: 擴寫蒲松齡的《山市》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山市》原文: 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
冶包15759724472: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是什么意思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這是資治通鑒中的句子: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一個人屢次三番犯的錯誤,結(jié)下的仇怨怎麼會在明處呢?在沒有看到他的意圖和表現(xiàn)就應(yīng)該提防制止了.意思是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他本人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誠于中,形于外 :內(nèi)在本質(zhì)決定出外在,如果是用來比喻人的,意思就是說人道德修養(yǎng),會體現(xiàn)在言語外表.
冶包15759724472: 有關(guān)橋的傳說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1.沙河朝宗橋的傳說 相傳明朝以前,京北沙河上并沒有石橋,明朝皇上在昌平修筑皇陵以后,南來北往感到非常不便,就派了兩個大臣在沙河上修橋.一個是忠臣趙朝宗,另一個是奸臣,名字沒有留下.趙...
冶包15759724472: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是什么意思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修行不需要全部看天命 ,它的好壞只靠自己的一顆心,有沒有真經(jīng)都可以. 出處:電視劇《天道》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jīng).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袈裟本無清凈,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模指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韓楚風...
冶包15759724472: "我欲將心付明月"的作者是誰? -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天下無賊》中黎叔一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讓多少人感慨!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的收集整理,對這兩句話的出處做一番考據(jù)!以供參考! 1、“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
“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全詩
《偈頌一百零二首》
宋代 釋紹曇
幕掛春煙,簟鋪秋水。
高枕橫眠,鼻雷聒耳。
爍石流金總不知,何須殿閣薰風至。
又誰管九十日種粟燒畬,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
灼然是個無慚愧,閻羅王倒退三千里。
《偈頌一百零二首》釋紹曇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偈頌一百零二首》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釋紹曇。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幕掛春煙,簟鋪秋水。
這句詩描寫了春天的景象,幕簾上懸掛著薄薄的春煙,床上鋪滿了清涼如水的秋色。
高枕橫眠,鼻雷聒耳。
這句詩描述了作者高高枕著,橫臥在床上入睡,卻聽到雷聲震耳。
爍石流金總不知,何須殿閣薰風至。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并不在意閃爍的寶石和流動的黃金,也不需要宮殿閣樓的香風來陪伴。
又誰管九十日種粟燒畬,說什麼十三番悟明自己。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九十多天的辛勤耕種和農(nóng)田的燒毀并不在意,也不需要別人告訴他關(guān)于“悟明自己”的十三種領(lǐng)悟。
灼然是個無慚愧,閻羅王倒退三千里。
這兩句詩表明作者自信而無愧,甚至閻羅王(地府的主宰)都會因此而退避三千里。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象、物質(zhì)財富和個人內(nèi)心的描繪,表達了作者超脫塵世的心境和無所畏懼的態(tài)度。作者不受物質(zhì)和外界評價的束縛,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和自由。這種心態(tài)在佛教思想中被重視,強調(diào)超越欲望和執(zhí)著,追求內(nèi)心的自在和解脫。整首詩詞流暢自然,用意深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鼻雷聒耳”的出處是哪里
“鼻雷聒耳”出自宋代釋紹曇的《偈頌一百零四首》。“鼻雷聒耳”全詩 《偈頌一百零四首》宋代 釋紹曇 幕掛春煙,簟鋪秋水。高枕橫眠,鼻雷聒耳。爍石流金總不知,何須蓼閣薰風至。又誰管九十日種粟燒畬,說甚麼十三番悟明自己。灼然是個無煩惱,閻家倒退三千里。其或未然,莫道翁中常有米。...
相關(guān)評說: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自己直接經(jīng)驗過的,自己最了解.禪宗比喻內(nèi)心的悟證.1、唐 裴休《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明 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詩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直白的意思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 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文中說:自己經(jīng)過嵇康舊居,因?qū)懘速x追念他.劉...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作者:朱熹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山市》原文: 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這是資治通鑒中的句子: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一個人屢次三番犯的錯誤,結(jié)下的仇怨怎麼會在明處呢?在沒有看到他的意圖和表現(xiàn)就應(yīng)該提防制止了.意思是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他本人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誠于中,形于外 :內(nèi)在本質(zhì)決定出外在,如果是用來比喻人的,意思就是說人道德修養(yǎng),會體現(xiàn)在言語外表.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1.沙河朝宗橋的傳說 相傳明朝以前,京北沙河上并沒有石橋,明朝皇上在昌平修筑皇陵以后,南來北往感到非常不便,就派了兩個大臣在沙河上修橋.一個是忠臣趙朝宗,另一個是奸臣,名字沒有留下.趙...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修行不需要全部看天命 ,它的好壞只靠自己的一顆心,有沒有真經(jīng)都可以. 出處:電視劇《天道》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jīng).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袈裟本無清凈,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模指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韓楚風...
珙縣機構(gòu): ______ 《天下無賊》中黎叔一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讓多少人感慨!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的收集整理,對這兩句話的出處做一番考據(jù)!以供參考! 1、“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