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天龍八部》背景故事 金庸的《天龍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fā)生于北宋哲宗元�、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jìn)行了杜撰和改造,半真半假,讀來更增興味。既然作者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年代,就不妨看一看史書對這一時代是如何記載的,更有助于理解書中人物的命運。
    ■“華夷之防”北宋神宗期間,發(fā)生了宋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即“王安石變法”。神宗死后,10歲的趙煦即位,稱哲宗,年號元�。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臨朝,任用司馬光為相,盡廢王安石新法。哲宗年長親政后,又恢復(fù)新法,改元紹圣,這一年就是1094年。

    王安石新法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針對外患,加強兵力,保衛(wèi)國家。宋朝重文抑武,軍事力量很弱,邊境一直不安寧。宋太宗兩次親征契丹,都大敗而歸;宋真宗時,遼國與西夏都來攻城掠地。109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由宋向遼納貢,遂贏得宋遼120年不交兵。

    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必然反映到思想意識上來,當(dāng)時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高唱 “華夷之防”,這是前代自北朝至唐人都不很看重的一件事。由此即不難理解為什么書中蕭峰“契丹人”的身份竟是如此關(guān)鍵,以至于改變了他的命運,復(fù)雜的身世,國仇家恨鑄就了蕭峰悲劇的一生,英雄的一生。金庸在書中顯示了一個現(xiàn)代人對民族問題同情的理解和嚴(yán)正的判斷。

    ■耶律洪基 書中蕭峰的結(jié)義大哥,遼國國君耶律洪基是遼道宗孝文皇帝,1055—1101年在位,遼國共九代君主,他是第八位。《遼史》說他“性沉靜嚴(yán)毅”,書中寫蕭峰助他平定皇太叔叛亂也確有其事。《遼史》載: “七月丙辰,(耶律洪基)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古……(其余人略)等四百人誘脅弩手軍犯行宮。時南院樞密使許王仁先、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唐古……(其余人略)等率宿衛(wèi)士卒數(shù)千人御之。涅魯古躍馬突出,將戰(zhàn),為近侍詳穩(wěn),渤海阿廝護(hù)衛(wèi)蘇射殺之。”可見耶律涅魯古確實死于陣前,金庸讓蕭峰建此奇功倒也不妨。

    ■完顏阿骨打 蕭峰的另一位朋友完顏阿骨打是金國的開國之君,金太祖,1115—1123年在位。據(jù)《金史》記載,阿骨打從小就是位大力士,一個人抵得上幾個人的力氣,他擅長射箭,準(zhǔn)頭足,力氣大,能射下天上的飛鳥,射遠(yuǎn)能到三百二十步開外,這一成績當(dāng)時的勇士也遠(yuǎn)遠(yuǎn)不及。如此看來,阿骨打倒是一位武林高手。書中蕭峰若僥幸不死,也免不了和阿骨打及其后人為敵。因為1125年,金滅遼;1126年,金滅北宋,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大理 大理是僻處南疆的小國,建國早于北宋。書中所寫的段正明、段正淳、高升泰都確有其人。段正淳并非只是個風(fēng)流的“鎮(zhèn)南王”,從 1096年起他當(dāng)了10多年的大理皇帝。大理國姓為段,是佛教國家,該國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曾避位出家。宋朝國力衰弱,常向外國“蠻夷”輸送“歲貢”,只是對大理還能擺擺“天朝”的架子。《宋史·外國列傳》記載了大理如何向宋進(jìn)貢馬匹、麝香、牛黃、織物等貢品。像段譽那樣的大理人仰慕宋朝文化的心情是真實的,史書記載大理使者特意要求參觀北宋的學(xué)校、御書閣。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大理使者帶著貢品進(jìn)京,龍顏大悅,于是“以其王假和譽(這或許就是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原載199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報》)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dá)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公元2世紀(jì),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shè)置了郡縣。8-13世紀(jì),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大理國。

    段氏之祖,歷代為南詔重臣,最早可追溯到天寶戰(zhàn)爭中的段儉魏(段忠國),是思平六世祖。段氏從段恩平建大理國至段興智為忽必烈所滅,歷二十二世,持國316年。這300年間,大理和大宋政權(quán)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guān)系,所以宋朝盡管不斷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侵?jǐn)_,而南方邊境真正是百年無患,和唐時情形完全兩樣。這當(dāng)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有意義的,且多為史家所提及,那就是所謂,“宋揮玉斧”。傳聞宋建國之初,有人向宋太祖趙胤提議用武力征服云南,并獻(xiàn)上大理國地圖。太祖用玉斧(一種文房古玩)沿大渡河一劃,曰:“此外非我所有。”從此之后,宋與大理以大渡河為界,互不侵?jǐn)_,相安無事。對于此事,學(xué)界多有異說,或謂宋以唐亡為鑒,或謂宋朝軟弱,又忙于經(jīng)營北方,無暇遠(yuǎn)略,這些都是從消極的意義上看待此事。可不論揮玉斧之事是真是假,也不論趙匡胤當(dāng)時打什么樣的算盤,在大理未亡之前,宋朝一直有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卻是一件不爭的事實。300年間,大理國崇信佛教,奉行的大約是和平立國的方針,對外不侵不討,對內(nèi)也較少殺戮,這一點與以往的蒙氏、鄭氏也完全兩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思平曾受楊干貞無情追殺,可思平對其家族并未見有血腥屠殺的記錄。再有,段氏執(zhí)政300余年,其間當(dāng)然少不了為權(quán)力的爭斗,而段氏22代君王中,竟有9人禪位為僧,這也成為大理國政治文化中頗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

    當(dāng)然,大理與內(nèi)地的交往也并沒有因為趙匡撒的玉斧一揮而中斷,事實上大理段氏一直努力想與宋朝保持一種較親密的關(guān)系。仁宗皇佑四年,宋朝叛臣依智高兵敗后逃往大理,段思廉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將他的腦袋裝在一個匣子里送往宋的京城,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崇寧二年,段正淳遣高運泰人宋,求經(jīng)書69種,藥書62本;嘉泰二年段智廉又派人入宋求大藏經(jīng)1467部,置于五華樓。這種文化的交流說明中原文化對大理仍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那個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盡風(fēng)頭聲名遠(yuǎn)揚的段和譽(段譽)更是與大宋朝投桃報李,情濃意密。政和六年,段和譽遣使人京,貢馬380匹,另有香、牛黃、碧阡山、金剛經(jīng)等。宋封段氏為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宋與大理,似乎還是保持了一種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大理國的滅亡是與南宋政權(quán)的衰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領(lǐng)兇悍無比的蒙古大軍兵分三路遠(yuǎn)征云南。忽必烈以革囊為船渡過了金沙江直撲大理。當(dāng)忽必烈的軍隊翻越點蒼山突然出現(xiàn)的時候,大理人感到真是神兵天降。在進(jìn)行了螳臂擋車式的徒勞地抵抗之后,大理國最后一位國王段興智做了忽必烈的戰(zhàn)俘,然后,他選擇了投降。忽必烈認(rèn)定的對手是大宋,他打大理只是其滅宋戰(zhàn)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宋當(dāng)然該明白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大宋似乎并沒有給大理一點點援助,所以這妙香古國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幾乎來不及呻吟就玉殞香消了。好在忽必烈這個粗獷的蒙古漢子似乎也被大理美麗的河山感動了,他一反常態(tài)下了禁殺令,大理得免屠城之災(zāi)。這件事情肯定也讓段興智很感動。

    段興智的投降馬上得到了回報,忽必烈赦了他的死罪,他被封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統(tǒng)領(lǐng)云南八路“鄉(xiāng)兵”。在以后20多年的時間里,段興智帶領(lǐng)著這支以自族為主力的地方部隊,轉(zhuǎn)戰(zhàn)云南,遠(yuǎn)征貴州、湖南,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統(tǒng)一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后還被追溢為“大理向義王”,其子孫享有世襲“大理總管”的特權(quán)。也許,段興智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一個最為成功的范例。

    <另一篇>
    先不談電視劇本身了。前陣子買了本《大理國史》(段玉明著,云南民族出版社)。抄些關(guān)于大理段氏的資料,算看天龍八部時候的背景知識吧。

    大理國的創(chuàng)始人是段思平,這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蠻貴族,白蠻,就是現(xiàn)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金庸在小說里讓刀白鳳哀怨的說:“你們漢人男子不將我們擺夷女子當(dāng)人,欺負(fù)我,待我如貓如狗、如豬如牛,我……我一定要報復(fù),我們擺夷女子也不將你們漢人男子當(dāng)人”(第四十八章),其實刀白鳳大嫂沒搞清楚情況……

    云南是在漢朝經(jīng)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jìn)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但是隨后數(shù)百年的亂世,中夏板蕩,無暇理邊,因此到了隋唐之時,中原地區(qū)對西南邊陲的控制已經(jīng)逐漸喪失了。隨著六詔歸于南詔,云南在隨后的數(shù)個世紀(jì)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于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fā)展。南詔國曾經(jīng)強盛一時,令盛唐也束手無策。然而國終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詔中興六年,重臣鄭氏篡位,改國號“長和”,改元“安國”,南詔蒙氏至此滅亡。本來,西元9世紀(jì),南詔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強權(quán),則正可兼并西南,金甌重圓,但誰都曉得那正也是唐朝氣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時,連河北都遍布獨立的藩鎮(zhèn),怎可能還有余力顧及邊疆?因此,西南地區(qū)只能在本地區(qū)內(nèi)部完成政權(quán)更替。南詔后期,國內(nèi)強族林立,舉其要者,有鄭氏、楊氏、趙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舉一動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時而動,首發(fā)難者,即鄭氏買嗣,其既掌國柄改號自立,遂殺蒙氏八百人。

    大長和國歷三世,26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nèi)問題,而又趁中夏歷五代十國之亂,舉兵犯蜀,迭遭失敗,以是民心喪盡。節(jié)度使楊干貞舉兵而起,屠鄭氏,長和亡焉。干貞初擁趙姓為國主,國號天興,然而隨即不滿趙氏,又廢趙而自立,天興國僅存十月而亡。干貞改國號曰“義寧”,自以為國內(nèi)無人不服,貪橫暴虐,在位兩年而死,弟楊昭即位,勉力維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殺,以是在位七年,節(jié)度使段思平反,義寧國遂滅。

    自南詔而至思平,三十余年,三易國號,三易其姓,鄭趙楊如走馬燈,思平得國,改號大理,籠絡(luò)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余四姓盡服于段。又廢楊氏苛政,寬賦稅。西南離亂三十載,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國脈歷三百余載。

    段氏之先,有說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說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詔,為云南豪族,則無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卻為段氏奠定22世之基業(yè)(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為大理總管,則合計34世之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時中原仍在五代時期,離趙宋歷史上那著名的“燭影斧聲”還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然而,大理國卻先已預(yù)演了一出類似的好戲。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類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諱,絕異于漢族),然而據(jù)說此人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結(jié)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思良自代。這出“子不肖,叔來教”的戲耐人尋味。《滇史》稱:“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諫阻。及將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yè),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這一段托孤之詞,怎么看都有著趙宋后來“國當(dāng)立長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國脈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孫中傳接。思良時相國為董氏,且行廢立有功,可見當(dāng)時國中董氏較強。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為大理國師,然而后來密教勢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國數(shù)月的趙氏,也已衰落。國中只有高氏和舊主楊氏勢力較強。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思聰、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貞、素興),將近百年。其間楊高兩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思平一系玄孫思廉卻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從思良系轉(zhuǎn)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于諸姓之上。

    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保安八年,楊允賢叛,高智升討伐滅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義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國至是已是“段與高,共天下”矣。楊氏不服,廣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賢之亂28年),首領(lǐng)為楊義貞,竟殺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舉兵討伐,四月而誅楊氏。

    至此,進(jìn)入了《天龍八部》相關(guān)的歷史。

    小說第八章:“原來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國上德帝段廉義在位,朝中忽生大變,上德帝為奸臣楊義貞所殺,其后上德帝的侄子段壽輝得天龍寺中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滅楊義貞。段壽輝接帝位后,稱為上明帝。上明帝不樂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龍寺出家為僧,將帝位傳給堂弟段正明,是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個親子,當(dāng)時朝中稱為延慶太子,當(dāng)奸臣楊義貞謀朝篡位之際,舉國大亂,延慶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為是給楊義貞殺了,沒想到事隔多年,竟會突然出現(xiàn)。”

    段廉義一共用過幾個年號?這目前還不可考。至少有兩個,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廣安(其即位的1075年還應(yīng)該有一個,但史無載)。因此稱他為“上德帝”是不大對的。而以廣安四年為上德五年,說明查老失考廉義曾改元一事。

    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壽輝。至于廉義是否真的還有個兒子段延慶,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壽輝在位確實只有一年,僅僅用了“上明”一個年號。但他的“不樂為帝”,卻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為了避嫌而退休,但卻讓兒子高升泰繼任相國。這位高升泰在小說中以“善闡侯”的身份出現(xiàn)。這個爵位是高智升時候獲封的。小說里這高侯是個在大理國內(nèi)武功輩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個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歷史上,他可不簡單,是大理段氏150余年基業(yè)的掘墓人。

    上明帝壽輝出家了,高氏又找來思廉的一個孫子段正明來當(dāng)國王。因為各種史書都只說此人是思廉之孫,而無人說他是廉義之子,是以可以推測他是廉義的一個侄子。小說中將正明正淳兄弟和延慶兄的關(guān)系設(shè)定為堂兄弟,這大致是不錯的,段譽也因此幸運的可以把他那幫妹子一鍋端了……恩,跑題了。回來說歷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過三個年號: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詳于史。但總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號,到了小說中已經(jīng)是他在位的末年,他應(yīng)該被稱為“天佑帝”才是。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說中一樣武功卓絕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卻大體上不錯的,《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謹(jǐn)恪尚儉素”,看來確實是寬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沒有小說中那么自愿了。《南詔野史》稱:“明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禪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禪位這東西,讀中國史的人都曉得是怎么回事。段正明這位爺,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而高升泰這個小說中的忠臣,實際上是比段延慶牛b許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說第八章接著寫道:

    “保定帝聽了高升泰的話,搖頭道:“皇位本來是延慶太子的。當(dāng)日只因找他不著,上明帝這才接位,后來又傳位給我。延慶太子既然復(fù)出,我這皇位便該當(dāng)還他。”轉(zhuǎn)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當(dāng)年鋤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稟道:“先父忠君愛民。這青袍怪客號稱是四惡之首,若在大理國君臨萬民,眾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頭。皇上讓位之議,臣升泰萬死不敢奉詔。”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滅于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國之史,斷然不會不知,然而顯然對此小國春秋無甚興趣,因此并不選為小說素材。小說演義,本來就是不必當(dāng)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歷史的人眼中,上面兩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陳詞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電視劇索性刪掉了高升泰,恩,刪的好,刪的妙,刪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當(dāng)然也不是什么忠良。根據(jù)史書,高升泰還很小的時候,高智升已經(jīng)在傳播一些此子大貴、有異象的瞎話,顯然已經(jīng)開始為高氏篡位預(yù)造輿論。此時,大理天佑x年、北宋哲宗紹圣元年、大遼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終于大功告成。小說中這是故事開始的第一年,然而實際上與小說中涉及的其他歷史事件相比,則全然無法契合。這一年,遼朝的“皇太叔之亂”(小說第27章)已經(jīng)過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經(jīng)在前一年歸天,哲宗正開始親政(小說第49章)。當(dāng)然,這類手法在金庸小說中常見的很,是絕對不能以史實和正常邏輯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國”——那個死鬼了的靠唱“咱們的大中國”起家的高楓,大家現(xiàn)在知道他唱這句“大中國”的時候心里實際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業(yè)底定,然而卻也已經(jīng)走到人生盡頭,在位不到兩年,就要西歸極樂了。這時候他把兒子高泰明叫過來,說:“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后人勿效尤也”。結(jié)果他眼睛一閉,泰明還真的就把王位還給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說中的風(fēng)流鎮(zhèn)南王段正淳為王。史稱“段氏復(fù)興,號后理國”(南詔野史)。

    這是在中土難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權(quán)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寶座還給了舊東家。然而,這卻是云南歷史上的事實。高升泰臨死的話,顯然不盡不實。什么“其子已長”,分明后來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于“不得已從之”,那恐怕更是鬼話。但他勸戒子孫還位段氏,不要學(xué)他,似乎是有些真東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為段氏仍有人心且頗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緣故。他在時,固然可以鎮(zhèn)服,但他一死,子孫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禍延子孫的權(quán)臣來,高升泰老爺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這一著,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實際上,卻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后理”,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家如此區(qū)分而已,雖然國王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而且政事全出相國。發(fā)展到后來,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后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zhàn)國之足利公方。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滅大理,才算結(jié)束。而國人在這期間,始終稱高氏為“高國主”。

    段正淳,我們的風(fēng)流王爺,他其實并沒有象小說中那么倒霉,還沒在皇宮里當(dāng)一天天子就掛了,歷史上,他實實在在的當(dāng)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號有四個:天授(其實改叫“高授”差不多)、開明、天正、文安。他以“中興”自命,實際上不過是在全盤承認(rèn)高氏的實際權(quán)力的前提下過過“開國之主”的癮罷了。文安四年,正淳禪位為僧,后來也得善終,比小說中真幸福的多了。

    然后就是主角登場了。段正淳之子段正嚴(yán),又名段和譽(宋史上即如是稱之)。當(dāng)然金庸的fans會說實際上是段譽啦。這位在小說里有著由一大票堂妹組成的后宮的“段郎”在位長達(dá)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為僧,因此應(yīng)該是得享高壽。無論在查老筆下,還是在歷史長河中,這位段郎都可以算是較比有福之人了。段郎用了五個年號: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廣運。據(jù)說,他“勤于政事”(滇考),“愛民用賢、思攬政權(quán)”(滇史),“故遠(yuǎn)方慕之,悉來貢獻(xiàn)”(滇記)。在宋史中,也記載了國王段和譽臣服于宋,遣使來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這是大理受宋冊封的開始。看起來,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樣,做了一個“好皇帝”(小說后記)。然而,他惟一不能改變的,是高氏專國的事態(tài)。《滇云歷年傳》云:“正嚴(yán)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嚴(yán)最后一個年號歷年不詳,因而不知道這是廣運幾年),段郎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nèi)爭外叛,禪位為僧”。看起來,他也不免老來的家務(wù)事。如果有小說家要寫天龍后傳的話,倒不妨從此入手,設(shè)想某子為王語嫣所出,某子為木婉清所出,某子為鐘靈所出……再讓他們分別繼承母親的性格,想來定也是熱鬧好看的。然而這文章還沒有人作。歷史上,諸子之爭卻是由毫無情調(diào)的高氏諸勢力控制,伴隨著高氏集團(tuán)內(nèi)部的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登上了王位。我們的段郎,此時總也在五六十歲了吧,心力交瘁,索然歸隱。每每想到此處,仿佛看著一個蒼老佝僂的身影在夕陽中默然走入山門,回身掩上柴扉,將自己的余年關(guān)閉在史家的視線深處,俺總是難以將腦海中這樣的場景驅(qū)散,可又完全無法將之與查老筆下、還有現(xiàn)在電視中那個林小英雄演繹的中國版少年維特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天老地荒,瞬息間紅顏白發(fā)。青春倜儻,又怎能抵得過這世間惡、許多愁?

    讓我們和段郎說聲再見吧,也與天龍八部中的大理歷史說聲再見吧。此后的后理國,就在高氏的操縱和內(nèi)訌中日漸衰落,終于滅亡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對了,也應(yīng)該提一提“射雕三部曲”中那位天下五絕之一的南帝段智興的情況。段智興,是段正興的兒子,也就是段郎的孫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歷史上沒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會去做什么“一燈大師”了(當(dāng)然,小說的擁躉會說他實際上是假死瞞名,呵呵)。不過,他在崇佛上確實是絲毫不亞于祖先們的。史稱:“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nèi),朝夕焚咒,不理國事”。看起來,這個小說中仁慈寬厚和藹可親的長者,歷史上的形象并不很妙。

    段智興之后,大理國進(jìn)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開始腐朽,勇于內(nèi)斗而暗于治理。當(dāng)西元1253年蒙元大軍三路來攻時,大理國完全沒有統(tǒng)一的部署,而倉促各自為戰(zhàn),除了高通在會川頑強抵擋住了蒙古東路軍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軍輕松直入。大理末代國王段興智和末代相國高泰祥棄都城而走。高泰祥先被俘就斬,臨死長嘆:“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xì)屖祝w其分也”。是啊,高氏讓“段運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沒有一位家主來殉葬,也實在是說不過去。而段興智逃到善闡,次年春也被蒙古軍攻破,束手就擒。大理國滅亡。這件事在神雕俠侶的第35回有所提及,段興智也正如小說所言,是段智興的曾孫。

    大理國滅亡,標(biāo)志著云南作為中國史一個相對獨立單元的時期結(jié)束了。從晉后以降,已經(jīng)有差不多9個多世紀(jì),云南非中國所及(這里的“中國”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間僅僅短暫的歸附過。而蒙古民族以其強悍的魄力,從那遙遠(yuǎn)不可望的萬里朔漠起家,卻將這天南之地重歸中朝版圖,而且從此以后再無分疆,這真是令人神往的偉業(yè)!

    大理段氏,卻沒有從此結(jié)束,他們繼續(xù)世代擔(dān)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jīng)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tǒng)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再一次淪為階下囚。

    此后,段氏已無尺寸之土,但皇皇華夏,六合一家,處處又都為段氏子孫的安身之所(今日連臺灣都有大理段氏后裔)。然而,他們中最多的人還是留居在云南各地,以不離故土的方式緬懷著祖先輩的輝煌與光榮。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fā)生于北宋哲宗元�、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jìn)行了杜撰和改造,半真半假,讀來更增興味。既然作者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年代,就不妨看一看史書對這一時代是如何記載的,更有助于理解書中人物的命運。
    ■“華夷之防”北宋神宗期間,發(fā)生了宋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即“王安石變法”。神宗死后,10歲的趙煦即位,稱哲宗,年號元�。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臨朝,任用司馬光為相,盡廢王安石新法。哲宗年長親政后,又恢復(fù)新法,改元紹圣,這一年就是1094年。

    王安石新法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針對外患,加強兵力,保衛(wèi)國家。宋朝重文抑武,軍事力量很弱,邊境一直不安寧。宋太宗兩次親征契丹,都大敗而歸;宋真宗時,遼國與西夏都來攻城掠地。109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由宋向遼納貢,遂贏得宋遼120年不交兵。

    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必然反映到思想意識上來,當(dāng)時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高唱 “華夷之防”,這是前代自北朝至唐人都不很看重的一件事。由此即不難理解為什么書中蕭峰“契丹人”的身份竟是如此關(guān)鍵,以至于改變了他的命運,復(fù)雜的身世,國仇家恨鑄就了蕭峰悲劇的一生,英雄的一生。金庸在書中顯示了一個現(xiàn)代人對民族問題同情的理解和嚴(yán)正的判斷。

    ■耶律洪基 書中蕭峰的結(jié)義大哥,遼國國君耶律洪基是遼道宗孝文皇帝,1055—1101年在位,遼國共九代君主,他是第八位。《遼史》說他“性沉靜嚴(yán)毅”,書中寫蕭峰助他平定皇太叔叛亂也確有其事。《遼史》載: “七月丙辰,(耶律洪基)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古……(其余人略)等四百人誘脅弩手軍犯行宮。時南院樞密使許王仁先、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唐古……(其余人略)等率宿衛(wèi)士卒數(shù)千人御之。涅魯古躍馬突出,將戰(zhàn),為近侍詳穩(wěn),渤海阿廝護(hù)衛(wèi)蘇射殺之。”可見耶律涅魯古確實死于陣前,金庸讓蕭峰建此奇功倒也不妨。

    ■完顏阿骨打 蕭峰的另一位朋友完顏阿骨打是金國的開國之君,金太祖,1115—1123年在位。據(jù)《金史》記載,阿骨打從小就是位大力士,一個人抵得上幾個人的力氣,他擅長射箭,準(zhǔn)頭足,力氣大,能射下天上的飛鳥,射遠(yuǎn)能到三百二十步開外,這一成績當(dāng)時的勇士也遠(yuǎn)遠(yuǎn)不及。如此看來,阿骨打倒是一位武林高手。書中蕭峰若僥幸不死,也免不了和阿骨打及其后人為敵。因為1125年,金滅遼;1126年,金滅北宋,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大理 大理是僻處南疆的小國,建國早于北宋。書中所寫的段正明、段正淳、高升泰都確有其人。段正淳并非只是個風(fēng)流的“鎮(zhèn)南王”,從 1096年起他當(dāng)了10多年的大理皇帝。大理國姓為段,是佛教國家,該國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曾避位出家。宋朝國力衰弱,常向外國“蠻夷”輸送“歲貢”,只是對大理還能擺擺“天朝”的架子。《宋史·外國列傳》記載了大理如何向宋進(jìn)貢馬匹、麝香、牛黃、織物等貢品。像段譽那樣的大理人仰慕宋朝文化的心情是真實的,史書記載大理使者特意要求參觀北宋的學(xué)校、御書閣。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大理使者帶著貢品進(jìn)京,龍顏大悅,于是“以其王假和譽(這或許就是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原載199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報》)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dá)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公元2世紀(jì),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shè)置了郡縣。8-13世紀(jì),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大理國。

    段氏之祖,歷代為南詔重臣,最早可追溯到天寶戰(zhàn)爭中的段儉魏(段忠國),是思平六世祖。段氏從段恩平建大理國至段興智為忽必烈所滅,歷二十二世,持國316年。這300年間,大理和大宋政權(quán)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guān)系,所以宋朝盡管不斷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侵?jǐn)_,而南方邊境真正是百年無患,和唐時情形完全兩樣。這當(dāng)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有意義的,且多為史家所提及,那就是所謂,“宋揮玉斧”。傳聞宋建國之初,有人向宋太祖趙胤提議用武力征服云南,并獻(xiàn)上大理國地圖。太祖用玉斧(一種文房古玩)沿大渡河一劃,曰:“此外非我所有。”從此之后,宋與大理以大渡河為界,互不侵?jǐn)_,相安無事。對于此事,學(xué)界多有異說,或謂宋以唐亡為鑒,或謂宋朝軟弱,又忙于經(jīng)營北方,無暇遠(yuǎn)略,這些都是從消極的意義上看待此事。可不論揮玉斧之事是真是假,也不論趙匡胤當(dāng)時打什么樣的算盤,在大理未亡之前,宋朝一直有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卻是一件不爭的事實。300年間,大理國崇信佛教,奉行的大約是和平立國的方針,對外不侵不討,對內(nèi)也較少殺戮,這一點與以往的蒙氏、鄭氏也完全兩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思平曾受楊干貞無情追殺,可思平對其家族并未見有血腥屠殺的記錄。再有,段氏執(zhí)政300余年,其間當(dāng)然少不了為權(quán)力的爭斗,而段氏22代君王中,竟有9人禪位為僧,這也成為大理國政治文化中頗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

    當(dāng)然,大理與內(nèi)地的交往也并沒有因為趙匡撒的玉斧一揮而中斷,事實上大理段氏一直努力想與宋朝保持一種較親密的關(guān)系。仁宗皇佑四年,宋朝叛臣依智高兵敗后逃往大理,段思廉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將他的腦袋裝在一個匣子里送往宋的京城,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崇寧二年,段正淳遣高運泰人宋,求經(jīng)書69種,藥書62本;嘉泰二年段智廉又派人入宋求大藏經(jīng)1467部,置于五華樓。這種文化的交流說明中原文化對大理仍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那個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盡風(fēng)頭聲名遠(yuǎn)揚的段和譽(段譽)更是與大宋朝投桃報李,情濃意密。政和六年,段和譽遣使人京,貢馬380匹,另有香、牛黃、碧阡山、金剛經(jīng)等。宋封段氏為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宋與大理,似乎還是保持了一種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大理國的滅亡是與南宋政權(quán)的衰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領(lǐng)兇悍無比的蒙古大軍兵分三路遠(yuǎn)征云南。忽必烈以革囊為船渡過了金沙江直撲大理。當(dāng)忽必烈的軍隊翻越點蒼山突然出現(xiàn)的時候,大理人感到真是神兵天降。在進(jìn)行了螳臂擋車式的徒勞地抵抗之后,大理國最后一位國王段興智做了忽必烈的戰(zhàn)俘,然后,他選擇了投降。忽必烈認(rèn)定的對手是大宋,他打大理只是其滅宋戰(zhàn)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宋當(dāng)然該明白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大宋似乎并沒有給大理一點點援助,所以這妙香古國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幾乎來不及呻吟就玉殞香消了。好在忽必烈這個粗獷的蒙古漢子似乎也被大理美麗的河山感動了,他一反常態(tài)下了禁殺令,大理得免屠城之災(zāi)。這件事情肯定也讓段興智很感動。

    段興智的投降馬上得到了回報,忽必烈赦了他的死罪,他被封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統(tǒng)領(lǐng)云南八路“鄉(xiāng)兵”。在以后20多年的時間里,段興智帶領(lǐng)著這支以自族為主力的地方部隊,轉(zhuǎn)戰(zhàn)云南,遠(yuǎn)征貴州、湖南,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統(tǒng)一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后還被追溢為“大理向義王”,其子孫享有世襲“大理總管”的特權(quán)。也許,段興智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一個最為成功的范例。

    <另一篇>
    先不談電視劇本身了。前陣子買了本《大理國史》(段玉明著,云南民族出版社)。抄些關(guān)于大理段氏的資料,算看天龍八部時候的背景知識吧。

    大理國的創(chuàng)始人是段思平,這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蠻貴族,白蠻,就是現(xiàn)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金庸在小說里讓刀白鳳哀怨的說:“你們漢人男子不將我們擺夷女子當(dāng)人,欺負(fù)我,待我如貓如狗、如豬如牛,我……我一定要報復(fù),我們擺夷女子也不將你們漢人男子當(dāng)人”(第四十八章),其實刀白鳳大嫂沒搞清楚情況……

    云南是在漢朝經(jīng)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jìn)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但是隨后數(shù)百年的亂世,中夏板蕩,無暇理邊,因此到了隋唐之時,中原地區(qū)對西南邊陲的控制已經(jīng)逐漸喪失了。隨著六詔歸于南詔,云南在隨后的數(shù)個世紀(jì)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于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fā)展。南詔國曾經(jīng)強盛一時,令盛唐也束手無策。然而國終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詔中興六年,重臣鄭氏篡位,改國號“長和”,改元“安國”,南詔蒙氏至此滅亡。本來,西元9世紀(jì),南詔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強權(quán),則正可兼并西南,金甌重圓,但誰都曉得那正也是唐朝氣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時,連河北都遍布獨立的藩鎮(zhèn),怎可能還有余力顧及邊疆?因此,西南地區(qū)只能在本地區(qū)內(nèi)部完成政權(quán)更替。南詔后期,國內(nèi)強族林立,舉其要者,有鄭氏、楊氏、趙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舉一動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時而動,首發(fā)難者,即鄭氏買嗣,其既掌國柄改號自立,遂殺蒙氏八百人。

    大長和國歷三世,26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nèi)問題,而又趁中夏歷五代十國之亂,舉兵犯蜀,迭遭失敗,以是民心喪盡。節(jié)度使楊干貞舉兵而起,屠鄭氏,長和亡焉。干貞初擁趙姓為國主,國號天興,然而隨即不滿趙氏,又廢趙而自立,天興國僅存十月而亡。干貞改國號曰“義寧”,自以為國內(nèi)無人不服,貪橫暴虐,在位兩年而死,弟楊昭即位,勉力維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殺,以是在位七年,節(jié)度使段思平反,義寧國遂滅。

    自南詔而至思平,三十余年,三易國號,三易其姓,鄭趙楊如走馬燈,思平得國,改號大理,籠絡(luò)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余四姓盡服于段。又廢楊氏苛政,寬賦稅。西南離亂三十載,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國脈歷三百余載。

    段氏之先,有說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說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詔,為云南豪族,則無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卻為段氏奠定22世之基業(yè)(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為大理總管,則合計34世之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時中原仍在五代時期,離趙宋歷史上那著名的“燭影斧聲”還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然而,大理國卻先已預(yù)演了一出類似的好戲。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類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諱,絕異于漢族),然而據(jù)說此人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結(jié)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思良自代。這出“子不肖,叔來教”的戲耐人尋味。《滇史》稱:“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諫阻。及將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yè),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這一段托孤之詞,怎么看都有著趙宋后來“國當(dāng)立長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國脈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孫中傳接。思良時相國為董氏,且行廢立有功,可見當(dāng)時國中董氏較強。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為大理國師,然而后來密教勢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國數(shù)月的趙氏,也已衰落。國中只有高氏和舊主楊氏勢力較強。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思聰、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貞、素興),將近百年。其間楊高兩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思平一系玄孫思廉卻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從思良系轉(zhuǎn)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于諸姓之上。

    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保安八年,楊允賢叛,高智升討伐滅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義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國至是已是“段與高,共天下”矣。楊氏不服,廣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賢之亂28年),首領(lǐng)為楊義貞,竟殺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舉兵討伐,四月而誅楊氏。

    至此,進(jìn)入了《天龍八部》相關(guān)的歷史。

    小說第八章:“原來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國上德帝段廉義在位,朝中忽生大變,上德帝為奸臣楊義貞所殺,其后上德帝的侄子段壽輝得天龍寺中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滅楊義貞。段壽輝接帝位后,稱為上明帝。上明帝不樂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龍寺出家為僧,將帝位傳給堂弟段正明,是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個親子,當(dāng)時朝中稱為延慶太子,當(dāng)奸臣楊義貞謀朝篡位之際,舉國大亂,延慶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為是給楊義貞殺了,沒想到事隔多年,竟會突然出現(xiàn)。”

    段廉義一共用過幾個年號?這目前還不可考。至少有兩個,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廣安(其即位的1075年還應(yīng)該有一個,但史無載)。因此稱他為“上德帝”是不大對的。而以廣安四年為上德五年,說明查老失考廉義曾改元一事。

    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壽輝。至于廉義是否真的還有個兒子段延慶,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壽輝在位確實只有一年,僅僅用了“上明”一個年號。但他的“不樂為帝”,卻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為了避嫌而退休,但卻讓兒子高升泰繼任相國。這位高升泰在小說中以“善闡侯”的身份出現(xiàn)。這個爵位是高智升時候獲封的。小說里這高侯是個在大理國內(nèi)武功輩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個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歷史上,他可不簡單,是大理段氏150余年基業(yè)的掘墓人。

    上明帝壽輝出家了,高氏又找來思廉的一個孫子段正明來當(dāng)國王。因為各種史書都只說此人是思廉之孫,而無人說他是廉義之子,是以可以推測他是廉義的一個侄子。小說中將正明正淳兄弟和延慶兄的關(guān)系設(shè)定為堂兄弟,這大致是不錯的,段譽也因此幸運的可以把他那幫妹子一鍋端了……恩,跑題了。回來說歷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過三個年號: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詳于史。但總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號,到了小說中已經(jīng)是他在位的末年,他應(yīng)該被稱為“天佑帝”才是。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說中一樣武功卓絕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卻大體上不錯的,《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謹(jǐn)恪尚儉素”,看來確實是寬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沒有小說中那么自愿了。《南詔野史》稱:“明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禪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禪位這東西,讀中國史的人都曉得是怎么回事。段正明這位爺,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而高升泰這個小說中的忠臣,實際上是比段延慶牛b許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說第八章接著寫道:

    “保定帝聽了高升泰的話,搖頭道:“皇位本來是延慶太子的。當(dāng)日只因找他不著,上明帝這才接位,后來又傳位給我。延慶太子既然復(fù)出,我這皇位便該當(dāng)還他。”轉(zhuǎn)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當(dāng)年鋤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稟道:“先父忠君愛民。這青袍怪客號稱是四惡之首,若在大理國君臨萬民,眾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頭。皇上讓位之議,臣升泰萬死不敢奉詔。”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滅于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國之史,斷然不會不知,然而顯然對此小國春秋無甚興趣,因此并不選為小說素材。小說演義,本來就是不必當(dāng)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歷史的人眼中,上面兩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陳詞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電視劇索性刪掉了高升泰,恩,刪的好,刪的妙,刪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當(dāng)然也不是什么忠良。根據(jù)史書,高升泰還很小的時候,高智升已經(jīng)在傳播一些此子大貴、有異象的瞎話,顯然已經(jīng)開始為高氏篡位預(yù)造輿論。此時,大理天佑x年、北宋哲宗紹圣元年、大遼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終于大功告成。小說中這是故事開始的第一年,然而實際上與小說中涉及的其他歷史事件相比,則全然無法契合。這一年,遼朝的“皇太叔之亂”(小說第27章)已經(jīng)過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經(jīng)在前一年歸天,哲宗正開始親政(小說第49章)。當(dāng)然,這類手法在金庸小說中常見的很,是絕對不能以史實和正常邏輯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國”——那個死鬼了的靠唱“咱們的大中國”起家的高楓,大家現(xiàn)在知道他唱這句“大中國”的時候心里實際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業(yè)底定,然而卻也已經(jīng)走到人生盡頭,在位不到兩年,就要西歸極樂了。這時候他把兒子高泰明叫過來,說:“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后人勿效尤也”。結(jié)果他眼睛一閉,泰明還真的就把王位還給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說中的風(fēng)流鎮(zhèn)南王段正淳為王。史稱“段氏復(fù)興,號后理國”(南詔野史)。

    這是在中土難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權(quán)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寶座還給了舊東家。然而,這卻是云南歷史上的事實。高升泰臨死的話,顯然不盡不實。什么“其子已長”,分明后來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于“不得已從之”,那恐怕更是鬼話。但他勸戒子孫還位段氏,不要學(xué)他,似乎是有些真東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為段氏仍有人心且頗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緣故。他在時,固然可以鎮(zhèn)服,但他一死,子孫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禍延子孫的權(quán)臣來,高升泰老爺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這一著,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實際上,卻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后理”,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家如此區(qū)分而已,雖然國王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而且政事全出相國。發(fā)展到后來,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后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zhàn)國之足利公方。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滅大理,才算結(jié)束。而國人在這期間,始終稱高氏為“高國主”。

    段正淳,我們的風(fēng)流王爺,他其實并沒有象小說中那么倒霉,還沒在皇宮里當(dāng)一天天子就掛了,歷史上,他實實在在的當(dāng)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號有四個:天授(其實改叫“高授”差不多)、開明、天正、文安。他以“中興”自命,實際上不過是在全盤承認(rèn)高氏的實際權(quán)力的前提下過過“開國之主”的癮罷了。文安四年,正淳禪位為僧,后來也得善終,比小說中真幸福的多了。

    然后就是主角登場了。段正淳之子段正嚴(yán),又名段和譽(宋史上即如是稱之)。當(dāng)然金庸的fans會說實際上是段譽啦。這位在小說里有著由一大票堂妹組成的后宮的“段郎”在位長達(dá)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為僧,因此應(yīng)該是得享高壽。無論在查老筆下,還是在歷史長河中,這位段郎都可以算是較比有福之人了。段郎用了五個年號: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廣運。據(jù)說,他“勤于政事”(滇考),“愛民用賢、思攬政權(quán)”(滇史),“故遠(yuǎn)方慕之,悉來貢獻(xiàn)”(滇記)。在宋史中,也記載了國王段和譽臣服于宋,遣使來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這是大理受宋冊封的開始。看起來,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樣,做了一個“好皇帝”(小說后記)。然而,他惟一不能改變的,是高氏專國的事態(tài)。《滇云歷年傳》云:“正嚴(yán)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嚴(yán)最后一個年號歷年不詳,因而不知道這是廣運幾年),段郎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nèi)爭外叛,禪位為僧”。看起來,他也不免老來的家務(wù)事。如果有小說家要寫天龍后傳的話,倒不妨從此入手,設(shè)想某子為王語嫣所出,某子為木婉清所出,某子為鐘靈所出……再讓他們分別繼承母親的性格,想來定也是熱鬧好看的。然而這文章還沒有人作。歷史上,諸子之爭卻是由毫無情調(diào)的高氏諸勢力控制,伴隨著高氏集團(tuán)內(nèi)部的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登上了王位。我們的段郎,此時總也在五六十歲了吧,心力交瘁,索然歸隱。每每想到此處,仿佛看著一個蒼老佝僂的身影在夕陽中默然走入山門,回身掩上柴扉,將自己的余年關(guān)閉在史家的視線深處,俺總是難以將腦海中這樣的場景驅(qū)散,可又完全無法將之與查老筆下、還有現(xiàn)在電視中那個林小英雄演繹的中國版少年維特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天老地荒,瞬息間紅顏白發(fā)。青春倜儻,又怎能抵得過這世間惡、許多愁?

    讓我們和段郎說聲再見吧,也與天龍八部中的大理歷史說聲再見吧。此后的后理國,就在高氏的操縱和內(nèi)訌中日漸衰落,終于滅亡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對了,也應(yīng)該提一提“射雕三部曲”中那位天下五絕之一的南帝段智興的情況。段智興,是段正興的兒子,也就是段郎的孫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歷史上沒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會去做什么“一燈大師”了(當(dāng)然,小說的擁躉會說他實際上是假死瞞名,呵呵)。不過,他在崇佛上確實是絲毫不亞于祖先們的。史稱:“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nèi),朝夕焚咒,不理國事”。看起來,這個小說中仁慈寬厚和藹可親的長者,歷史上的形象并不很妙。

    段智興之后,大理國進(jìn)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開始腐朽,勇于內(nèi)斗而暗于治理。當(dāng)西元1253年蒙元大軍三路來攻時,大理國完全沒有統(tǒng)一的部署,而倉促各自為戰(zhàn),除了高通在會川頑強抵擋住了蒙古東路軍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軍輕松直入。大理末代國王段興智和末代相國高泰祥棄都城而走。高泰祥先被俘就斬,臨死長嘆:“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xì)屖祝w其分也”。是啊,高氏讓“段運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沒有一位家主來殉葬,也實在是說不過去。而段興智逃到善闡,次年春也被蒙古軍攻破,束手就擒。大理國滅亡。這件事在神雕俠侶的第35回有所提及,段興智也正如小說所言,是段智興的曾孫。

    大理國滅亡,標(biāo)志著云南作為中國史一個相對獨立單元的時期結(jié)束了。從晉后以降,已經(jīng)有差不多9個多世紀(jì),云南非中國所及(這里的“中國”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間僅僅短暫的歸附過。而蒙古民族以其強悍的魄力,從那遙遠(yuǎn)不可望的萬里朔漠起家,卻將這天南之地重歸中朝版圖,而且從此以后再無分疆,這真是令人神往的偉業(yè)!

    大理段氏,卻沒有從此結(jié)束,他們繼續(xù)世代擔(dān)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jīng)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tǒng)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再一次淪為階下囚。

    此后,段氏已無尺寸之土,但皇皇華夏,六合一家,處處又都為段氏子孫的安身之所(今日連臺灣都有大理段氏后裔)。然而,他們中最多的人還是留居在云南各地,以不離故土的方式緬懷著祖先輩的輝煌與光榮。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fā)生于北宋哲宗元�、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jìn)行了杜撰和改造,半真半假,讀來更增興味。既然作者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年代,就不妨看一看史書對這一時代是如何記載的,更有助于理解書中人物的命運。
    ■“華夷之防”北宋神宗期間,發(fā)生了宋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即“王安石變法”。神宗死后,10歲的趙煦即位,稱哲宗,年號元�。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臨朝,任用司馬光為相,盡廢王安石新法。哲宗年長親政后,又恢復(fù)新法,改元紹圣,這一年就是1094年。

    王安石新法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針對外患,加強兵力,保衛(wèi)國家。宋朝重文抑武,軍事力量很弱,邊境一直不安寧。宋太宗兩次親征契丹,都大敗而歸;宋真宗時,遼國與西夏都來攻城掠地。109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由宋向遼納貢,遂贏得宋遼120年不交兵。

    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必然反映到思想意識上來,當(dāng)時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高唱 “華夷之防”,這是前代自北朝至唐人都不很看重的一件事。由此即不難理解為什么書中蕭峰“契丹人”的身份竟是如此關(guān)鍵,以至于改變了他的命運,復(fù)雜的身世,國仇家恨鑄就了蕭峰悲劇的一生,英雄的一生。金庸在書中顯示了一個現(xiàn)代人對民族問題同情的理解和嚴(yán)正的判斷。

    ■耶律洪基 書中蕭峰的結(jié)義大哥,遼國國君耶律洪基是遼道宗孝文皇帝,1055—1101年在位,遼國共九代君主,他是第八位。《遼史》說他“性沉靜嚴(yán)毅”,書中寫蕭峰助他平定皇太叔叛亂也確有其事。《遼史》載: “七月丙辰,(耶律洪基)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古……(其余人略)等四百人誘脅弩手軍犯行宮。時南院樞密使許王仁先、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唐古……(其余人略)等率宿衛(wèi)士卒數(shù)千人御之。涅魯古躍馬突出,將戰(zhàn),為近侍詳穩(wěn),渤海阿廝護(hù)衛(wèi)蘇射殺之。”可見耶律涅魯古確實死于陣前,金庸讓蕭峰建此奇功倒也不妨。

    ■完顏阿骨打 蕭峰的另一位朋友完顏阿骨打是金國的開國之君,金太祖,1115—1123年在位。據(jù)《金史》記載,阿骨打從小就是位大力士,一個人抵得上幾個人的力氣,他擅長射箭,準(zhǔn)頭足,力氣大,能射下天上的飛鳥,射遠(yuǎn)能到三百二十步開外,這一成績當(dāng)時的勇士也遠(yuǎn)遠(yuǎn)不及。如此看來,阿骨打倒是一位武林高手。書中蕭峰若僥幸不死,也免不了和阿骨打及其后人為敵。因為1125年,金滅遼;1126年,金滅北宋,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大理 大理是僻處南疆的小國,建國早于北宋。書中所寫的段正明、段正淳、高升泰都確有其人。段正淳并非只是個風(fēng)流的“鎮(zhèn)南王”,從 1096年起他當(dāng)了10多年的大理皇帝。大理國姓為段,是佛教國家,該國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曾避位出家。宋朝國力衰弱,常向外國“蠻夷”輸送“歲貢”,只是對大理還能擺擺“天朝”的架子。《宋史·外國列傳》記載了大理如何向宋進(jìn)貢馬匹、麝香、牛黃、織物等貢品。像段譽那樣的大理人仰慕宋朝文化的心情是真實的,史書記載大理使者特意要求參觀北宋的學(xué)校、御書閣。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大理使者帶著貢品進(jìn)京,龍顏大悅,于是“以其王假和譽(這或許就是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原載199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報》)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dá)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公元2世紀(jì),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shè)置了郡縣。8-13世紀(jì),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大理國。

    段氏之祖,歷代為南詔重臣,最早可追溯到天寶戰(zhàn)爭中的段儉魏(段忠國),是思平六世祖。段氏從段恩平建大理國至段興智為忽必烈所滅,歷二十二世,持國316年。這300年間,大理和大宋政權(quán)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guān)系,所以宋朝盡管不斷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侵?jǐn)_,而南方邊境真正是百年無患,和唐時情形完全兩樣。這當(dāng)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有意義的,且多為史家所提及,那就是所謂,“宋揮玉斧”。傳聞宋建國之初,有人向宋太祖趙胤提議用武力征服云南,并獻(xiàn)上大理國地圖。太祖用玉斧(一種文房古玩)沿大渡河一劃,曰:“此外非我所有。”從此之后,宋與大理以大渡河為界,互不侵?jǐn)_,相安無事。對于此事,學(xué)界多有異說,或謂宋以唐亡為鑒,或謂宋朝軟弱,又忙于經(jīng)營北方,無暇遠(yuǎn)略,這些都是從消極的意義上看待此事。可不論揮玉斧之事是真是假,也不論趙匡胤當(dāng)時打什么樣的算盤,在大理未亡之前,宋朝一直有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卻是一件不爭的事實。300年間,大理國崇信佛教,奉行的大約是和平立國的方針,對外不侵不討,對內(nèi)也較少殺戮,這一點與以往的蒙氏、鄭氏也完全兩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思平曾受楊干貞無情追殺,可思平對其家族并未見有血腥屠殺的記錄。再有,段氏執(zhí)政300余年,其間當(dāng)然少不了為權(quán)力的爭斗,而段氏22代君王中,竟有9人禪位為僧,這也成為大理國政治文化中頗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

    當(dāng)然,大理與內(nèi)地的交往也并沒有因為趙匡撒的玉斧一揮而中斷,事實上大理段氏一直努力想與宋朝保持一種較親密的關(guān)系。仁宗皇佑四年,宋朝叛臣依智高兵敗后逃往大理,段思廉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將他的腦袋裝在一個匣子里送往宋的京城,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崇寧二年,段正淳遣高運泰人宋,求經(jīng)書69種,藥書62本;嘉泰二年段智廉又派人入宋求大藏經(jīng)1467部,置于五華樓。這種文化的交流說明中原文化對大理仍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那個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盡風(fēng)頭聲名遠(yuǎn)揚的段和譽(段譽)更是與大宋朝投桃報李,情濃意密。政和六年,段和譽遣使人京,貢馬380匹,另有香、牛黃、碧阡山、金剛經(jīng)等。宋封段氏為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宋與大理,似乎還是保持了一種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大理國的滅亡是與南宋政權(quán)的衰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領(lǐng)兇悍無比的蒙古大軍兵分三路遠(yuǎn)征云南。忽必烈以革囊為船渡過了金沙江直撲大理。當(dāng)忽必烈的軍隊翻越點蒼山突然出現(xiàn)的時候,大理人感到真是神兵天降。在進(jìn)行了螳臂擋車式的徒勞地抵抗之后,大理國最后一位國王段興智做了忽必烈的戰(zhàn)俘,然后,他選擇了投降。忽必烈認(rèn)定的對手是大宋,他打大理只是其滅宋戰(zhàn)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宋當(dāng)然該明白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大宋似乎并沒有給大理一點點援助,所以這妙香古國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幾乎來不及呻吟就玉殞香消了。好在忽必烈這個粗獷的蒙古漢子似乎也被大理美麗的河山感動了,他一反常態(tài)下了禁殺令,大理得免屠城之災(zāi)。這件事情肯定也讓段興智很感動。

    段興智的投降馬上得到了回報,忽必烈赦了他的死罪,他被封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統(tǒng)領(lǐng)云南八路“鄉(xiāng)兵”。在以后20多年的時間里,段興智帶領(lǐng)著這支以自族為主力的地方部隊,轉(zhuǎn)戰(zhàn)云南,遠(yuǎn)征貴州、湖南,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統(tǒng)一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后還被追溢為“大理向義王”,其子孫享有世襲“大理總管”的特權(quán)。也許,段興智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一個最為成功的范例。

    <另一篇>
    先不談電視劇本身了。前陣子買了本《大理國史》(段玉明著,云南民族出版社)。抄些關(guān)于大理段氏的資料,算看天龍八部時候的背景知識吧。

    大理國的創(chuàng)始人是段思平,這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蠻貴族,白蠻,就是現(xiàn)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金庸在小說里讓刀白鳳哀怨的說:“你們漢人男子不將我們擺夷女子當(dāng)人,欺負(fù)我,待我如貓如狗、如豬如牛,我……我一定要報復(fù),我們擺夷女子也不將你們漢人男子當(dāng)人”(第四十八章),其實刀白鳳大嫂沒搞清楚情況……

    云南是在漢朝經(jīng)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jìn)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但是隨后數(shù)百年的亂世,中夏板蕩,無暇理邊,因此到了隋唐之時,中原地區(qū)對西南邊陲的控制已經(jīng)逐漸喪失了。隨著六詔歸于南詔,云南在隨后的數(shù)個世紀(jì)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于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fā)展。南詔國曾經(jīng)強盛一時,令盛唐也束手無策。然而國終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詔中興六年,重臣鄭氏篡位,改國號“長和”,改元“安國”,南詔蒙氏至此滅亡。本來,西元9世紀(jì),南詔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強權(quán),則正可兼并西南,金甌重圓,但誰都曉得那正也是唐朝氣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時,連河北都遍布獨立的藩鎮(zhèn),怎可能還有余力顧及邊疆?因此,西南地區(qū)只能在本地區(qū)內(nèi)部完成政權(quán)更替。南詔后期,國內(nèi)強族林立,舉其要者,有鄭氏、楊氏、趙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舉一動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時而動,首發(fā)難者,即鄭氏買嗣,其既掌國柄改號自立,遂殺蒙氏八百人。

    大長和國歷三世,26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nèi)問題,而又趁中夏歷五代十國之亂,舉兵犯蜀,迭遭失敗,以是民心喪盡。節(jié)度使楊干貞舉兵而起,屠鄭氏,長和亡焉。干貞初擁趙姓為國主,國號天興,然而隨即不滿趙氏,又廢趙而自立,天興國僅存十月而亡。干貞改國號曰“義寧”,自以為國內(nèi)無人不服,貪橫暴虐,在位兩年而死,弟楊昭即位,勉力維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殺,以是在位七年,節(jié)度使段思平反,義寧國遂滅。

    自南詔而至思平,三十余年,三易國號,三易其姓,鄭趙楊如走馬燈,思平得國,改號大理,籠絡(luò)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余四姓盡服于段。又廢楊氏苛政,寬賦稅。西南離亂三十載,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國脈歷三百余載。

    段氏之先,有說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說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詔,為云南豪族,則無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卻為段氏奠定22世之基業(yè)(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為大理總管,則合計34世之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時中原仍在五代時期,離趙宋歷史上那著名的“燭影斧聲”還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然而,大理國卻先已預(yù)演了一出類似的好戲。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類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諱,絕異于漢族),然而據(jù)說此人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結(jié)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思良自代。這出“子不肖,叔來教”的戲耐人尋味。《滇史》稱:“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諫阻。及將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yè),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這一段托孤之詞,怎么看都有著趙宋后來“國當(dāng)立長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國脈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孫中傳接。思良時相國為董氏,且行廢立有功,可見當(dāng)時國中董氏較強。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為大理國師,然而后來密教勢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國數(shù)月的趙氏,也已衰落。國中只有高氏和舊主楊氏勢力較強。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思聰、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貞、素興),將近百年。其間楊高兩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思平一系玄孫思廉卻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從思良系轉(zhuǎn)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于諸姓之上。

    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保安八年,楊允賢叛,高智升討伐滅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義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國至是已是“段與高,共天下”矣。楊氏不服,廣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賢之亂28年),首領(lǐng)為楊義貞,竟殺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舉兵討伐,四月而誅楊氏。

    至此,進(jìn)入了《天龍八部》相關(guān)的歷史。

    小說第八章:“原來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國上德帝段廉義在位,朝中忽生大變,上德帝為奸臣楊義貞所殺,其后上德帝的侄子段壽輝得天龍寺中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滅楊義貞。段壽輝接帝位后,稱為上明帝。上明帝不樂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龍寺出家為僧,將帝位傳給堂弟段正明,是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個親子,當(dāng)時朝中稱為延慶太子,當(dāng)奸臣楊義貞謀朝篡位之際,舉國大亂,延慶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為是給楊義貞殺了,沒想到事隔多年,竟會突然出現(xiàn)。”

    段廉義一共用過幾個年號?這目前還不可考。至少有兩個,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廣安(其即位的1075年還應(yīng)該有一個,但史無載)。因此稱他為“上德帝”是不大對的。而以廣安四年為上德五年,說明查老失考廉義曾改元一事。

    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壽輝。至于廉義是否真的還有個兒子段延慶,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壽輝在位確實只有一年,僅僅用了“上明”一個年號。但他的“不樂為帝”,卻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為了避嫌而退休,但卻讓兒子高升泰繼任相國。這位高升泰在小說中以“善闡侯”的身份出現(xiàn)。這個爵位是高智升時候獲封的。小說里這高侯是個在大理國內(nèi)武功輩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個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歷史上,他可不簡單,是大理段氏150余年基業(yè)的掘墓人。

    上明帝壽輝出家了,高氏又找來思廉的一個孫子段正明來當(dāng)國王。因為各種史書都只說此人是思廉之孫,而無人說他是廉義之子,是以可以推測他是廉義的一個侄子。小說中將正明正淳兄弟和延慶兄的關(guān)系設(shè)定為堂兄弟,這大致是不錯的,段譽也因此幸運的可以把他那幫妹子一鍋端了……恩,跑題了。回來說歷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過三個年號: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詳于史。但總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號,到了小說中已經(jīng)是他在位的末年,他應(yīng)該被稱為“天佑帝”才是。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說中一樣武功卓絕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卻大體上不錯的,《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謹(jǐn)恪尚儉素”,看來確實是寬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沒有小說中那么自愿了。《南詔野史》稱:“明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禪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禪位這東西,讀中國史的人都曉得是怎么回事。段正明這位爺,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而高升泰這個小說中的忠臣,實際上是比段延慶牛b許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說第八章接著寫道:

    “保定帝聽了高升泰的話,搖頭道:“皇位本來是延慶太子的。當(dāng)日只因找他不著,上明帝這才接位,后來又傳位給我。延慶太子既然復(fù)出,我這皇位便該當(dāng)還他。”轉(zhuǎn)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當(dāng)年鋤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稟道:“先父忠君愛民。這青袍怪客號稱是四惡之首,若在大理國君臨萬民,眾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頭。皇上讓位之議,臣升泰萬死不敢奉詔。”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滅于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國之史,斷然不會不知,然而顯然對此小國春秋無甚興趣,因此并不選為小說素材。小說演義,本來就是不必當(dāng)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歷史的人眼中,上面兩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陳詞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電視劇索性刪掉了高升泰,恩,刪的好,刪的妙,刪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當(dāng)然也不是什么忠良。根據(jù)史書,高升泰還很小的時候,高智升已經(jīng)在傳播一些此子大貴、有異象的瞎話,顯然已經(jīng)開始為高氏篡位預(yù)造輿論。此時,大理天佑x年、北宋哲宗紹圣元年、大遼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終于大功告成。小說中這是故事開始的第一年,然而實際上與小說中涉及的其他歷史事件相比,則全然無法契合。這一年,遼朝的“皇太叔之亂”(小說第27章)已經(jīng)過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經(jīng)在前一年歸天,哲宗正開始親政(小說第49章)。當(dāng)然,這類手法在金庸小說中常見的很,是絕對不能以史實和正常邏輯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國”——那個死鬼了的靠唱“咱們的大中國”起家的高楓,大家現(xiàn)在知道他唱這句“大中國”的時候心里實際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業(yè)底定,然而卻也已經(jīng)走到人生盡頭,在位不到兩年,就要西歸極樂了。這時候他把兒子高泰明叫過來,說:“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后人勿效尤也”。結(jié)果他眼睛一閉,泰明還真的就把王位還給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說中的風(fēng)流鎮(zhèn)南王段正淳為王。史稱“段氏復(fù)興,號后理國”(南詔野史)。

    這是在中土難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權(quán)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寶座還給了舊東家。然而,這卻是云南歷史上的事實。高升泰臨死的話,顯然不盡不實。什么“其子已長”,分明后來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于“不得已從之”,那恐怕更是鬼話。但他勸戒子孫還位段氏,不要學(xué)他,似乎是有些真東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為段氏仍有人心且頗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緣故。他在時,固然可以鎮(zhèn)服,但他一死,子孫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禍延一著,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實際上,卻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后理”,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家如此區(qū)分而已,雖然國王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而且政事全出相國。發(fā)展到后來,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后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zhàn)國之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間。

    天龍八部故事簡介
    1、《天龍八部》這部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xué)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jìn)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zhàn)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dāng)屬“金書”之最。作品風(fēng)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

    天龍八部的背景是哪個朝代
    《天龍八部》背景是北宋年間。是一部改編自金庸同名小說的古裝武俠愛情劇,由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李添勝執(zhí)導(dǎo),黃日華、陳浩民、樊少皇、李若彤、劉錦玲、劉玉翠、張國強聯(lián)袂主演。講述的是面對亂世,蕭峰、虛竹、段譽三人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江湖生涯,遇見了諸如天山童姥、慕容復(fù)、大輪明王、丁春秋、游坦之、四大...

    天龍八部是哪個朝代
    今天講下《天龍八部》它的故事背景的時間,《天龍八部》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宋哲宗(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時期。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fā)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jìn)行了杜撰和改造。另外根據(jù)黃日華版本劇情簡介得知,...

    《天龍八部》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天龍八部》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其主要情節(jié)概述如下:云南大理國武林世家鎮(zhèn)南王之子段譽,為逃避習(xí)武,來至無量山中,因種種機(jī)遇,學(xué)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是怎樣的故事情節(jié)?
    《天龍八部》主要講述了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xué)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jìn)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zhàn)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dāng)屬“金書”之最。《天龍八部》是著名...

    天龍八部手游 背景故事是什么樣子?
    2006年,搜狐暢游公司推出2.5DMMORPG網(wǎng)絡(luò)游戲《天龍八部》,獲得了金庸先生的授權(quán)。游戲的研發(fā)過程投入巨大,致力于為玩家呈現(xiàn)最完美的武俠體驗。《天龍八部》的故事背景豐富,美術(shù)制作精良,功能設(shè)計人性化,戰(zhàn)斗和任務(wù)副本繁多,生活技能和寵物系統(tǒng)豐富,為玩家提供了一個超乎想象的虛擬武俠世界。

    小說《天龍八部》講述了哪些故事?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的一部武俠小說,以北宋、遼、西夏、大理并立的歷史為宏大背景,將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會貫通其中,書中人物繁多,個性鮮明,情節(jié)離奇,盡顯蕓蕓眾生百態(tài)。故事講述了丐幫幫主喬峰與大理國王子段譽、少林弟子虛竹結(jié)為兄弟。他身為大宋武林一大幫幫主,發(fā)現(xiàn)自己竟是契丹...

    天龍八部故事梗概
    天龍八部是一部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講述了宋朝年間,各門各派之間的恩怨情仇和江湖恩怨。小說以大理國、遼國和宋朝為背景,通過描繪主人公喬峰、段譽和王語嫣等人物的命運和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江湖世界的紛爭和復(fù)雜。喬峰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義薄云天的英雄人物,他身世撲朔迷離,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和誤會,最終揭開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主要講述了什么
    《天龍八部》主要講述了: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xué)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jìn)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zhàn)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dāng)屬“金書”之最。小說中慕容博、蕭...

    天龍八部的劇情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喬峰發(fā)現(xiàn)契丹與中原的沖突愈演愈烈。他努力化解矛盾,但最終仍無法改變命運。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喬峰為了保護(hù)身邊的人和江湖和平,英勇犧牲。段譽繼承了丐幫幫主之位,繼續(xù)為江湖正義而戰(zhàn)。而王語嫣則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情感波折后,選擇了新的生活道路。整個故事以悲壯的結(jié)局告終。《天龍八部...

    相關(guān)評說:

  • 達(dá)孫19896005336: 《天龍八部》結(jié)局是什么?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結(jié)局段正淳和刀白鳳為情自殺,段譽為繼承皇位回到大理.蕭峰結(jié)束自己生命以表忠心,阿紫不僅挖出自己的雙眼還給了游坦之,還跳下懸崖以死殉情.《天...
  • 達(dá)孫19896005336: 天龍八部的典故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來自佛經(jīng)的,我給你找了一篇.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于佛經(jīng).許多大乘佛經(jīng)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 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包括八...
  • 達(dá)孫19896005336: 為什么叫天龍八部叫龍八?金庸《天龍八部》名字的由來,為什么叫天龍
    衡山縣幅面: ______ ”這名詞出于佛經(jīng).許多大乘佛經(jīng)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 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
  • 達(dá)孫19896005336: 惠子的作者是誰? 天龍八部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歷史上沒有《惠子》這部書,只有《漢書.藝文志》著錄《惠子》一篇,已佚,惠子的其他著作同樣已佚,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稱之為“歷物十事”.另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這幾部書中也有對惠子的...
  • 達(dá)孫19896005336: 天龍八部內(nèi)容和題目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天龍八部的內(nèi)容和題目有什么關(guān)系?為
    衡山縣幅面: ______ 高中我就研究過了,其實是這樣的,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 “天龍八部”,又稱為“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于佛經(jīng).許多大乘佛經(jīng)敘述佛向諸菩薩、比...
  • 達(dá)孫19896005336: 何為:天龍八部?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源自印度,是佛家的說法,說的是八種非人的存在,由于以“天”,“龍”為首,所以稱作“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dá)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雖然金庸的那部小說以《天龍八部》命...
  • 達(dá)孫19896005336: 《天龍八部》名自何來?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xué)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jìn)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所謂“天龍八部”是佛經(jīng)用語,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作者...
  • 達(dá)孫19896005336: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這個書名的含義是什么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所對應(yīng)的人物“天龍八部”這名詞出于佛經(jīng).許多大乘佛經(jīng)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實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
  • 達(dá)孫19896005336: 《天龍八部》為什么要叫天龍八部? -
    衡山縣幅面: ______ 天龍八部為佛教神獸菩薩等諸多靈物,各有一技之長,八部群聚卻混亂不堪,仿佛北宋的群雄,無論江湖草莽還是政權(quán)對決,都顯示出一片混亂卻又制服不了彼此的暫時克制的穩(wěn)定,佛教八部雖有別卻息息相通,金庸筆下的故事亦是如此,無論從哪一個人物出發(fā)都可將全部的角色引出,仿佛世界很小,能寫到這一步金庸的妙筆真是獨步武林! 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 分奇特的現(xiàn)象.據(jù)歷史記載,大理國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 都避位為僧.《射雕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天龍八部》的年 代在《射雕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fā)生于北宋哲宗無祜、紹圣年間,公元一○九四年前后
  •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毛片| 影视大全app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 久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短视|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性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不卡高清|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