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原文
《荀子·修身》原文如下: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于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diào)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jié)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照之以禍災(zāi);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夫是之謂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也。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shù)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體倨固而心埶詐,術(shù)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勞苦之事則偷儒轉(zhuǎn)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
行而供冀,非漬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學(xué)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它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xué)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端愨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xué)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埶也;安燕而血氣不衰,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荀子·修身》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shù)呢暙I。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荀子·修身
路遙遠,行則將至的意思是什么?
出自:出處:《荀子·修身》,作者: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路途雖然遙遠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將有走到的一天,事情雖然很難處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一天。出自:《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譯文:然而跛鱉可以到達目的...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出自哪里
道阻且長,出自《詩經(jīng)》。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行則將至,出自《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出自?
出自《荀子·修身》,原文是“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這句話揭示了辨別是非的重要性和正確判斷的重要性。“是是、非非謂之知”,意味著正確地判斷是非,明辨真?zhèn)危@是智慧的表現(xiàn)。“非是、是非謂之愚”,則指出如果混淆是非,混淆黑白...
行必將至做則必成的意思?
意思是:路途雖然遙遠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將有走到的一天,事情雖然很難處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一天。出自:《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譯文:然而跛鱉可以到達目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路途雖然遙遠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將有走到的一天,事情雖然很難處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一天。出自:《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譯文:然而跛鱉可以到達目的...
求一句古文的原文出處?
出自《荀子·修身》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意思是說:批評我而且批評得恰當?shù)娜耍俏业睦蠋煟毁潛P我而且贊揚得恰當?shù)娜耍俏业呐笥眩话⒄樂畛形业娜耍呛ξ业臄橙恕I舷挛?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必能成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意思是只要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出處】這句話的出處是《荀子·修身》篇。【原文節(jié)選】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行遠必自近,登高必自卑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路途雖然遙遠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將有走到的一天,事情雖然很難處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一天。出自:《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譯文:然而跛鱉可以到達目的...
跛鱉千里文言文翻譯
跛鱉千里選之《荀子·修身篇》,下面請看我特地為大家收集的跛鱉千里文言文翻譯!跛鱉千里文言文翻譯 【原文】行而供(gōng)冀(yì),非漬(zì)淖(nào)也[1];行而俯項,非擊戾也[2];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3]。夫驥一日而千里,...
相關(guān)評說:
北寧市開口: ______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這句話出自出自《zhi荀子·修身》.原dao句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這句話的意思是:道路險阻而又漫長,但是走的話就會到達目的地;如果可以...
北寧市開口: ______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通過品德修養(yǎng)達到自強,則名聲可與古代圣賢堯、禹齊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一項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嚴格按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荀子對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體,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飾、飲食、居處、容貌、態(tài)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準則.他認為做到這些,就與堯、禹差不多了,實際上是強調(diào)修身可以成為自強的一種途徑.
北寧市開口: ______[答案] (1)B、原文“亂君”與“窮君”是相對的兩類君主,“亂”為“昏庸”“昏亂”之義,“窮”不可能翻譯為“貧窮”,而應(yīng)為“困厄,處于困境”之義.譯文: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順行道義. (2)A項:“而”均為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B項:介...
北寧市開口: ______ 出自《荀子·修身》,原文是“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采納哦
北寧市開口: ______[選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北寧市開口: ______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這句話的意思是:路途雖然遙遠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將有走到的一天,事情雖然很難處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一天. 在《荀子·修身》篇中,就有類似這樣的修身古語:“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
北寧市開口: ______ "道路阻且長,行則將至"是一句常用的勵志格言.它的下一句是:"事雖難,行則必成".這句格言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盡管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可能會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堅持前行,最終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目標.它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堅持努力,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有所回報.這句格言提醒人們要保持毅力和決心,不畏艱難,不怕挫折,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奮斗最終會達到成功的彼岸. ...
北寧市開口: ______ 荀子的哪本書里有這句話的記載: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譯文】容貌、儀態(tài)、進退、疾走、慢走,有禮就雍容儒雅,無禮則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