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訊的文學作品 魯迅的著名文學作品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后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是周樹人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jié)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chuàng)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lǐng)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guān)懷、積極培養(yǎng)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nèi)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shù)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xiāng)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后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后,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后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生平和創(chuàng)作
魯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后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便迅速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jié)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jīng)常拿著醫(y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xiàn)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tài)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tài)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tài)度。多年之后,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后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nóng)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后,他不得不到農(nóng)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nóng)村。在那里,他與農(nóng)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guān)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nóng)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guān)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guān)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升官,可以發(fā)財,個人身價百倍,家庭也隨之受到世人的羨慕。這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奔走效力,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借著這個官僚的權(quán)勢,自己也有了權(quán)勢。這是當時讀書人常走的第二條道路。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jīng)商,雖然這被當時的官僚所不齒,但到底可以發(fā)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shù)摹?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抱著到“異地”去尋“別一類”的“人們”的目的,離開了家鄉(xiāng),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當時的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這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中所從來沒有過的。在課余,魯迅還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這大大開拓了他的文化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并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魯迅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堂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向優(yōu)異,這使他在畢業(yè)后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日本就是通過西方的醫(yī)學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yī)學啟發(fā)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當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在同時發(fā)展著。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jīng)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里,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強國林立的現(xiàn)代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shù)。于是魯迅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fā)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guān)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奠定了他后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他個人單獨發(fā)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切實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后的現(xiàn)實狀況和被西方帝國主義所欺侮的歷史命運。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在這時,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生之后,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巖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fā)出來。在那時,他已經(jīng)在教育部任職,并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標志著中國小說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于中華民族現(xiàn)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zhì)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討伐傳統(tǒng)封建專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喚重建中國現(xiàn)代新文化的宣言書。它帶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華民族的凄厲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記》之后,魯迅一發(fā)而不可收,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后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shù)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lǐng)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chuàng)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diào)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xiàn)人生、改良人生的創(chuàng)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guān)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guān)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zhèn)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么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愿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xiàn)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藥》);魏連殳關(guān)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guān)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jié)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經(jīng)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guān)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斗。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的,那就是那些權(quán)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quán)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quán)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guān)心,對社會的進步?jīng)]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guān)心的只是自己的權(quán)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guān)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nèi)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這需要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征,覺察到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于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么豐富的內(nèi)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shù)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jīng)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nèi)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fā)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jié)構(gòu)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xiāng)》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jié)構(gòu)樣式不同,音調(diào)節(jié)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nèi)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yǎng)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huán)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guān)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nóng),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yǎng)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tài),體現(xiàn)了魯迅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xiàn)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云氣,在空中旋轉(zhuǎn)飄蕩,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nèi)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nèi)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shù)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xiàn)魯迅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xiàn)出它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zhàn)斗的業(yè)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紀處在一種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統(tǒng)治之下,只要掙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西方的近現(xiàn)代文化就有了發(fā)展的力量。中國古代文化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構(gòu)成的,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都摻雜在了一起,當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要創(chuàng)造適應于中國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zhàn)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diào)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后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并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chuàng)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jīng)”,它能夠“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fā)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fā)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fā),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發(fā)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xiàn)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xiàn)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gòu)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據(jù),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圣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xiàn)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并不想繼承、發(fā)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xiàn)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xiàn)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xiàn)嚴肅的主題,創(chuàng)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chuàng)造。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學大師。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quán),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制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zhèn)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魯迅:。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阿Q正傳》。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中國當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jié)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yī)生,因戰(zhàn)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jié)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shù)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收入作者的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共二十卷,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國成立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編輯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寫的著作,包括創(chuàng)作、評論、文學史專著以及部分書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釋,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間印行
琴紅醉是什么qq997875359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受廣大的讀者喜愛。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
父親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jié)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一1943)當?shù)嘏e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于紹興近郊安橋頭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阿Q正傳》、《白光》 、《端午節(jié)》 、《風波》、《故鄉(xiāng)》 、《孔乙己》、《狂人日記》、《明天》、《社戲》 、《頭發(fā)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藥》 、《彷徨》、《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題記》 、《我之節(jié)烈觀》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后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閑談》 、《論“他媽的!”》 、《雜憶》 、《從胡須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后面》 、《藤野先生》、《父親的病》
魯迅曾用的筆名
魯迅筆名共計182個:
一字筆名有16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莼 樹人 候堂 飛斐 冬華 樂文 洛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余(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四字筆名有6個: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滬記者 楮冠病叟 墮落文人
五字筆名有7個: 朝花社同人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諸夏懷霜社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shù)社 旅滬一記者。
六字筆名有1個:上海三閑書屋
dfsf
臧克家的全部作品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冰心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
冰心的通訊散文《寄小讀者》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她與世紀同歲,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1999年2月28日離開我們,人稱"世紀老人"。她一生創(chuàng)作了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散文集《寄小讀者》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繁星》和...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_百...
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魯迅先生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
通訊與消息的區(qū)別?
借景抒情是文學作品常用的手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詩人把思婦的綿綿情思寄托于流水中,由愛生發(fā)思念,又思而不見生發(fā)恨意,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主題結(jié)構(gòu)不同 消息,講求時效,主題簡明扼要,一目了然,特別是簡訊,...
四大文學體裁 四大文學體裁主要是指
四大文學體裁指的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這四種文學創(chuàng)作體裁。其中,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通過想象與抒情來表達強烈的情感;散文是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文學上的戲劇指為戲劇表演所創(chuàng)作的腳本;小說是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文學體裁...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
感想》、《黑土》、《無題》、《龍·虎·狗》、《廢園外》、《旅途雜記》。3,短篇小說集:《復仇集》、《光明集》、《電椅集》、《抹布集》、《將軍集》、《沉默集》、《神·鬼·人》等。4,文學譯著:《薇娜》、《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骷髏的跳舞》、《丹東之死》、《草原故事》等。
通訊是什么?
通訊指利用電訊設備傳送消息或音訊,有時指來回地傳送。百余年已經(jīng)過去,人類的通信史依舊在不斷的進化。從兩個罐頭加一根線開始,人類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遠端通信,電報、電話、撥號盤電話、按鍵電話、手機、短信、VoIP、FREEEIM。通訊是一種比消息詳細和生動的報道客觀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聞體裁。它...
1921年冰心在美國留學期間寫的著名散文詩
冰心女士的作品不僅僅是一本兒童文學書籍,更是一部展現(xiàn)人性光輝的文學作品。她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向孩子們傳遞了愛與和平的信息,激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她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為了中國兒童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之作。《寄小讀者》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情感,將...
有哪些文學作品?
當然可以!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希望能夠滿足您的需求:1. 《傲慢與偏見》 - 簡·奧斯汀(Jane Austen) 這是一部受人喜愛的浪漫喜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班內(nèi)特在19世紀英國社會中尋找真愛的故事。2. 《麥田里的守望者》 - J.D.塞林格(J.D. Salinger) 這本小說描繪了一個困惑...
冰心散文代表作
冰心散文代表作 冰心寫的散文代表作是《寄小讀者》,該部作品是中國近現(xiàn)代較早的兒童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冰心散文代表作:《寄小讀者》通訊一 我若不是在童心來復的一剎那頃拿起筆來,我決不敢以成人煩雜之心,來寫這通訊。通訊二 我小時曾為一頭折足的蟋蟀流淚,為...
相關(guān)評說: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華蓋集》《而已集》代表文學作品:《故鄉(xiāng)》《雪》《少年閏土》《三味書屋》《孔乙己》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野草》 《朝花夕拾》 《吶喊》文集 《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jié)》 《風波》 《故鄉(xiāng)》 《孔乙己》 《狂人日記》 《明天》 《社戲》 《頭發(fā)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 《藥》 《彷徨》文集等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小說:《阿Q正傳》《祝福》等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朝花夕拾,野草,而已集,二心集,墳,故事新編,吶喊 ,彷徨,花邊文學,華蓋集,華蓋集續(xù)集,南腔北調(diào)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三閑集,偽自由書 ,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準風月談 ,熱風,兩地書,兩地書真跡(1-2),魯迅手稿選集三編,魯迅選集(1-4),魯迅輯錄古籍匯編(1-4)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明天》, 《一件小事》1919, 《風波》1920,七斤 《故鄉(xiāng)》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于《晨報副刊》 《端午節(jié)》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魯迅的著名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 長篇小說:《故鄉(xiāng)》; 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狂人日記》《孤獨者》,《肥皂》,《高老夫子》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1、《心靈的探尋》《走進當代的魯迅》《與魯迅相遇》《閑話魯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的幾部關(guān)于魯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問心靈的吶喊. 2、《一個人的愛與死》 林賢治 激情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詩人的氣質(zhì),語言源至內(nèi)心...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書信集《兩地書》,《自嘲》詩-----
相城區(qū)圓柱: ______ 《朝花夕拾》《野草》《墳》《故事新編》《且介亭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