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變化史?中國人口變化史? 中國人口歷史變化
1、春秋戰(zhàn)國
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奠定后來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wěn)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后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xù)不斷的增長。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tǒng)一六國大業(yè),之后持續(xù)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jù)世界15%的比例。
3、漢朝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zhàn)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tǒng)一,建立漢朝,據(jù)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國時期
東漢后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jīng)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zhàn),到了三國后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shù)據(jù))。
這只是民戶數(shù)據(jù),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
5、晚唐時期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6、明朝時期
明朝建立并逐步統(tǒng)一全國后,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yǎng)生息使得全國的農(nóng)業(yè)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guī)模戰(zhàn)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guī)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wěn)定成長。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間的頻繁戰(zhàn)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饑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wěn)定,社會生產(chǎn)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華民國
臺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擴展資料:
人口登記的萌芽期:
據(jù)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征集兵員的記載。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chuàng)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人口史
資料一
中國歷代人口略計表
中國網(wǎng) china.com.cn 時間: 2008-04-14 發(fā)表評論>>
約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時代)傳說有1350萬人
約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時代)傳說有1371萬人
公元前684年(東周在三十三年)傳說有1184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計2000萬人
公元2年(西漢元始二年〕 5959萬人
57年(東漢建武中元二年) 2100萬人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 3412萬人
88年(東漢章和二年) 4335萬人
105年(東漢元興元年) 5325萬人
122年(東漢延光四年) 4869萬人 140年(東漢永和五年) 4915萬人
136-141年(東漢永和中) 5386萬人
126-144年(東漢順帝時) 4915萬人
144年(東漢建康元年) 4973萬人
145年(東漢永嘉元年) 4952萬人
146年(東漢本初元年) 4756萬人
156年(東漢永壽二年) 5006萬人
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
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yè)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yè)中) 890萬戶,約合4450萬人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4844萬人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 5291萬人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3330萬人
1110年(北宋大觀四年) 4673萬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萬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萬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萬人
1403年(明永樂元年) 6659萬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萬人
1578年(明萬歷六年) 6069萬人
1651年(清順治八年) 1063萬人
1656年(順治十三年) 1541萬人
1659年(順治十六年) 1900萬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萬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萬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萬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萬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萬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萬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萬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萬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萬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萬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萬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萬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萬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萬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萬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萬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萬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萬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萬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萬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萬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萬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萬人
1805年(嘉慶十年) 33218萬人
1808年(嘉慶十三年) 35029萬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萬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萬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萬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萬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萬人(湖南、福建、臺灣未計在內(nèi))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萬人(湖南、福建未計在內(nèi))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萬人
1851年(咸豐元年) 43216萬人(湖南、福建、臺灣未計在內(nèi))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統(tǒng)計是33118萬人,郵局調(diào)查是43842萬人
1911年(宣統(tǒng)三年〕 37767萬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國元年) 35572萬人
1913年(民國二年) 43200萬人
1919年(民國八年) 42767萬人
1918-1919年(民國七至八年) 45265萬人
1920年(民國九年) 44715萬人
1921年(民國十年) 44338萬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 44715萬人
1923年(民國十二年) 43609萬人
1924年(民國十三年) 40000萬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 48550萬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 48550萬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 45778萬人
1928年(民國十七年) 45184萬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 43893萬人
1933年(民國十九年) 44400萬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 43893萬人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48830萬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47353萬人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43586萬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46215萬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46136萬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43840萬人
1944年(國國三十三年) 46492萬人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46100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54877萬人
1950年 54682萬入 1951年 55748萬人
1952年 56891萬人
1953年6月30日24時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萬人 1955年 60818萬人
1956年 62123萬人
1957年 65663萬人
1977年 80000萬人
1978年底 97523萬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資料二
夏.商:1 355萬人口。
西周 2000萬左右。
西漢 5959萬人
唐代 8000萬左右。
清代乾隆 20809萬,至道光 增長到近4億人。
民國 40000萬左右
現(xiàn)代 13億
現(xiàn)在歷史教科書上寫的是
從西漢平帝二年(公元二年)到東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人口從五千九百五十九萬人,下降到五千六百四十九萬人。從隋大業(yè)三年(公元六○七年)到唐天寶十四年(公元七四○年),人口從四千六百○一萬人,上升到五千二百九十一萬人。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七千六百八十一萬人。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五千八百八十三萬人。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六千零五十四萬人。明萬歷六年(一五七八年),六千零六十九萬人。清代以前的一千六百年間,中國的人口數(shù)字一直在三至七千多萬人的水平線上徘徊。強盛時代的漢朝,一百五十余年里甚至出現(xiàn)負增長。隋至盛唐的一百三十余年,人口也只增長了百分之十五。清朝入關四十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國人口突破一億大關,達一億零一百七十一萬人。又過了一百一十年,這個數(shù)字翻了一番還多,達二億九千七百萬人,增長率超過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結束時的一九一二年,中國人口達四億○五百八十一萬人。這個數(shù)字即使保留到二十世紀末,也仍然可以使中國無愧于世界超級人口大國的稱號。當然,歷史發(fā)展的天平已經(jīng)傾斜,巨大的人口數(shù)字不再只是一種榮耀而日益成為沉重負擔,那是另外一個議題。中華民族躍升為世界上最大、任何國際勢力都不容小覷的族群,清朝的功績是直接和不可磨滅的,遠非漢、唐能與之比肩。
參考資料:根據(jù)《中國人口報》
戰(zhàn)國 4500萬
秦 4000萬
西漢初年 1500萬
西漢元始二年(2年) 6300萬
東漢初年 2700萬
東漢永壽三年(157年) 6500萬
魏黃初元年(220年) 2200萬
魏滅蜀前 3000萬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3500萬
東晉 1600萬
劉宋 2000萬
蕭梁 2100萬
北魏 3000萬
陳 1500萬
隋大業(yè)五年(609年) 5800萬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萬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 8500萬
唐開成、會昌年間 6000萬
后周顯德五年(958年) 3000萬
北宋崇寧、大觀年間 12600萬
遼乾統(tǒng)年間 900萬
西夏貞觀年間 300萬
南宋初 5650萬
金初 2830萬
南宋嘉定年間 8060萬
金泰和年間 5600萬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萬
元至順元年(1330年) 8500萬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萬
明崇禎年間 20000萬
清康熙年間 16000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萬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萬
清咸豐元年(1851年) 43610萬
清光緒六年(1880年) 36450萬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 43600萬
注:
未標年號者為估計數(sh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887810.html?si=4
從人口的變化史可看出中國的災難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xiàn)代;現(xiàn)代至今。且人口變化與歷史進程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于清朝統(tǒng)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占34%;近代后由于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后人口開始增長迅速。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jīng)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
請問有沒有知道中國近現(xiàn)代各主要歷史時期的人口總數(shù)和變化情況??
- 1840年:約4.1億人 - 1937年:約4.5億人 - 1945年:約5.4億人 - 1982年:約10.3億人 - 1990年:約11.3億人 - 1996年:約12.2億人 2. 在近現(xiàn)代史上,中國的人口增長經(jīng)歷了緩慢到快速的過程。1840年至1949年間,中國人口大約增長了一億,而在此之后的幾十年里,人口增長顯著加速。
新中國人口增長歷史
1. 1953年6月30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為601,912,371人。2.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全國人口總數(shù)達到694,580,000人。3.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完成,全國人口已增至1,008,180,000人。4. 1989年7月1日,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口總...
請問有沒有知道中國近現(xiàn)代各主要歷史時期的人口總數(shù)和變化情況??
1840年時,人口約為4.1億;1937年時,人口增加至4.5億;1945年時,人口增長到5.4億;到了1982年,人口數(shù)達到了10.3億;1990年,人口進一步增長至11.3億;1996年,人口數(shù)達到12.2億。總體來看,這段時期的中國人口增長雖相對緩慢,但基數(shù)龐大,增長趨勢明顯。特別是在20世紀后期,人口數(shù)量顯著增加...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減少
8.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歷時8年,使黃河流域蕭條凄慘,人煙斷絕,獸游鬼哭。我國人口從900萬戶銳減至200萬戶,損失率68%。9.黃巢起義及唐末之亂:歷時80年,我國內(nèi)外混戰(zhàn),損失慘重。10.金、元滅兩宋:我國人口從9347萬減至887萬,損失率高達91%。11.元末混戰(zhàn):歷時40年,我國人口...
中國人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歷史記錄在歷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逐步展現(xiàn)。1953年的第一次普查揭示了當時全國人口為601,912,371人,這一數(shù)據(jù)標志著新中國人口統(tǒng)計的開端。十年后的1964年7月1日,第二次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增加到了694,580,000人,反映出這段時間的自然增長和政策影響。緊接著,1982年的第三次普查...
簡述近2000年來中國人口分別變遷的基本走勢和原因?
自20世紀初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人口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到了20世紀末,中國的人口已超過13億。總結來看,中國人口變遷的基本走勢與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自然災害等因素緊密相關。戰(zhàn)亂和災害時期,人口數(shù)量通常會減少;而在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時期,人口數(shù)量則會逐漸恢復并實現(xiàn)增長。
中國人口極簡史:從100萬至14億發(fā)展史
而歷史上有一個數(shù)字比較特殊,即《辛丑條約》中約定的4.5億賠款,據(jù)說是列強讓每一位國民賠償一兩,也就是說列強認為1900年,清朝的人口規(guī)模在4.5億,這與清政府統(tǒng)計的數(shù)字還是有出入。但關于每個國民賠償一兩的說法并未受到應證,所以也就無需討論。 綜上,歷代人口規(guī)模的變化,總體上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較大,另外受政...
請問有沒有知道中國近現(xiàn)代各主要歷史時期的人口總數(shù)和變化情況??
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xiàn)在的16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口從1840年就有4億人,到1949年,大概增長到5億人。在這100多年內(nèi),增加了一億人。這段時間內(nèi),中國人口增長非常緩慢。1840年==4.1億 1937年==4.5億 1945年==5.4億 1982年==10.3億 1990年==11.3億 1996年==12.2...
中國歷年人口一覽表
中國歷年人口一覽表:1. 西漢時期,公元2年,全國人口有5959萬人。2. 東漢時期,公元156年,全國人口有5006萬人。3. 西晉時期,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有1616萬人。4. 隋朝時期,公元609年,全國人口有4601萬人。5. 唐朝時期,公元755年,全國人口有5291萬人。6. 北宋時期,公元1110年,全國人口有4673...
相關評說:
任縣附墻: ______ 1.“永嘉喪亂”時期 西晉建立后,武帝司馬炎將司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為王,分取... 由安史之亂引發(fā)的中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
任縣附墻: ______ 我國第一次人口大遷是在:西晉末年~ 西晉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災,蝗災,疾疫連年不斷.為了求食,中原人民開始向南遷徙.八王之亂的破壞,以及西,北各族勢力的沖擊,引起更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遷徙,形成我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潮.那時候,中原人口除了主要流向南方以外,還有一些遷徙到遼河流域,或遷徙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離中原較遠,晉末”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其中包括一批文化名人.在日后中原混戰(zhàn)時期,河西走廊相對安寧,成為當時發(fā)展?jié)h族先進文化的重要據(jù)點.西晉末年的人口大遷徙,是社會動亂的結果,但他客觀上有利于遷入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對后世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任縣附墻: ______ 聯(lián)合國2008年的低方案也認為中國人口在2020年之后開始負增長.但這次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表明聯(lián)合國的低方案預測也是過于樂觀.因為聯(lián)合國認為中國1995-2010年生育率穩(wěn)定在1.8,2010年總人口為13...
任縣附墻: ______ 本朝啊~ 歷史的話 清朝 實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 的政策,導致中國人口的激增
任縣附墻: ______[答案] 早在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秦人移民巴蜀,楚人開發(fā)西南,燕國開拓遼河流域,都曾作過一定數(shù)量的移民. 1、... 例如有所謂南徐州、南袞州、南豫州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最大的人口遷移. 2、在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北...
任縣附墻: ______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內(nèi)人口遷移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經(jīng)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國內(nèi)人口遷移主要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國家改革開放的影響,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任縣附墻: ______[答案] 現(xiàn)在,中國人口問題的主要方面,已從人口數(shù)量問題轉(zhuǎn)變?yōu)槿丝谫|(zhì)量問題."獨孩政策"的問題已經(jīng)開始表現(xiàn)出來:一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二是人口質(zhì)量. 人口質(zhì)量下降,現(xiàn)在有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一是在嚴格控制生育的情況下,人口素質(zhì)高的城市生育...
任縣附墻: ______ 因人口是一個動態(tài)的數(shù)字,所以只能提供個別年份的以資參考.且關于一些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最后另作說明.凡例: 時間 公元 戶數(shù)(萬) 人口(萬) 每戶人數(shù) 增長率...
任縣附墻: ______[答案] 1,漢朝初期休養(yǎng)生息,民眾負擔不大, 2,科技進步,農(nóng)耕技術提升, 3,軍事強盛,外敵入侵不多, 4,中央集權,內(nèi)亂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