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人傳遞書信的詩句
1.描寫古人書信往來的詩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陳玉蘭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釋義:
你守衛(wèi)在邊關,我卻在吳地,涼颼颼的西風吹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正在為你而擔憂。
我寄上一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你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沒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隱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釋義: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
千里迢迢,你寄來一封慰問的書信。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釋義:
身在玉門關外道路竟如此遙遠,翹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現在激動地流下千行熱淚,只因為拜讀了您萬里寄來的手書。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今朝蹋作瓊瑤跡,為有詩從鳳沼來。
釋義:
柴門多日緊閉不開,
門前石階鋪滿了白雪皚皚。
如今有人把瓊玉般的積雪踏碎,
是友人從京城給我寄了詩來。
5、《鐘陵禁煙寄從弟》唐代:李中
落絮飛花日又西,踏青無侶草萋萋。
交親書斷竟不到,忍聽黃昏杜宇啼。
釋義:
(柳)落絮紛飛如花般的飄落,日頭又已西偏,獨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長得密密稠稠。
寄給(近親、好朋友)親戚朋友們的書信竟也音信全無,我又怎么敢在黃昏的時候聽那杜絕的啼鳴呢。
2.古代有關用信件傳遞愛情的詩句
古代用信件傳遞愛情詩句如下:
《飲馬長城窟行》 漢 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
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素魚貽友人》 唐 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家書后批二十八》 唐 韓偓
四序風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 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得家書》 唐 杜甫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
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
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
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
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
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
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
農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 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漁家傲》 宋 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的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 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 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
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
佩玉采絲文竹器。
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
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
物會見郎人永棄。
心馳魂去神千里。
《蝶戀花》 宋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3.描寫古人書信來往的詩句
魚傳尺素出處:
用“魚”來傳遞書信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的樂府詩集里,說的是離別的親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的思念情感。
《飲馬長城窟行》全文:“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他鄉(xiāng)各異性。展轉不可見,忽覺在他鄉(xiāng)。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宋代秦觀的《踏莎行》詞也有對“魚傳尺素”的描述。
詞的全文:“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huán)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鴻雁傳書的出處:
《周易 漸》曰:初六鴻漸于干,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威儀吉;《禮記 月令》曰: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鴻雁來,是月也,以立春……盲風至,鴻雁來……是月也,日夜分……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是月也;《儀禮》曰:大夫執(zhí)雁取其候時而行也。婚禮下達,納采用雁;《周書》曰:白露之日鴻雁來,鴻雁不來,遠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懷至;《春秋繁露》曰,凡贄大夫用雁,雁有類。長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為贄。
4.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青青河畔草》 ……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書……《無題》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其他的像烽火啦,飛鴿啦,鴻雁啦,都很常見,不過官家用的應該是官道驛站吧,像諷刺楊貴妃的詞里不是有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嗎,以及紅塵指的應該就是官方用來通報信息的 鴻雁傳書、魚龍傳書。
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臺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qū)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滅商后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
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后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二、鴻雁傳書 1958年7月10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了《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郵電部長會議》紀念郵票一套2枚,面值分別為4分和8分,圖案都是工作中的廣播發(fā)射塔和正在藍天上高高飛翔的大雁。
這只飛雁,用的是“鴻雁傳書”的典故來象征郵政通信。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兇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qū)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jié)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jié)到兇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兇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淚寫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書信,讓鴻雁捎去。
以上兩則“鴻雁傳書”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百年,而“鴻雁傳書”也就漸漸成了郵政通信的象征了。 三、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征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
顯然,這里的“雙鯉”并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
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
5.古代書信傳遞的古典有哪些
烽火傳軍情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黃耳傳書】: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弄盞傳杯】:弄:酒宴中戲弄;盞:淺而小的杯子;傳:傳遞,傳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青鳥傳信】:青鳥:傳說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鳥,后借指傳遞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傳遞信息。
【魚傳尺素】: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風箏通信 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于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制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于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fā)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fā)楚軍的思鄉(xiāng)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zhàn)事的勝利。
竹筒傳書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用竹筒傳書的故事。
竹筒傳書的故事,得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0年)說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紛紛發(fā)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wěn)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率領水軍渡江進入江南,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收復了京口、無錫等地,士氣非常旺盛。于是,楊素一鼓作氣,率領主力部隊追蹤叛軍,一直追到了海邊。面對綿延的山脈和茫茫的大海,楊素一面命令大部隊就地駐扎,一面指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領軍隊兩千人,翻山越嶺穿插到叛軍的背后發(fā)動進攻。
史萬歲率部猛進,轉戰(zhàn)于山林溪流之間,前后打了許多勝仗,收復了大片的失地。當他想把勝利的戰(zhàn)況向上級匯報時,卻因交通的阻絕和信息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lián)系。一日,他站在山頂臨風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狀隨風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節(jié)竹子,把寫好的戰(zhàn)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幾天后,有一個挑水的鄉(xiāng)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打開一看,發(fā)現了史萬歲封在里面的報告,便按報告上的提示將它送到了楊素手中。史萬歲一去無音訊,不知生死,為此楊素正焦急不安,忽見鄉(xiāng)人送來報告,大喜過望,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zhàn)況向朝廷作了報告。隋文帝聽到喜報,龍顏大悅,立即提拔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然后,楊素率領大部隊,繼續(xù)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
6.古人朋友之間書信往來的詩詞分析
書信大行天下與造紙術的發(fā)明有關。
一管狼毫(無狼羊亦可)、一紙素箋,寫不盡上下古今多少事;一聲問候、一聲呼喚,寄不盡山長水遠相思情。古代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為親人與親人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聯(lián)絡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閨訓也不允許懷春少女踏出閨門半步。粉墻高閣,雕欄重簾,遮斷了多少佳人夢;書生寄語,小姐題詩,演繹了多少傳奇事。
“私訂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其中的反反復復,曲曲折折,還不是書信為雙方連起了紅線。 山高地遠,鴻雁傳書;江頭河尾,魚傳尺素,在浩如煙海的古人書札中,蘊涵著多少濃濃的親情和厚誼。
“大人尊前,叩請金安”,“惠書敬悉,思意綿綿”這是游子對父母的思念;“接獲手書,快慰莫名”,“別來良久,甚以為懷”,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牽掛;“海天在望,不盡依依”,“紙短心長,甚為至念”,這是友人對友人之間的關切;“別后縈思,愁腸日轉”,“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這是怨女對曠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領袖,在書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師之情。
“誨諭勤勤,感且不盡”,“世局多故,為國自珍”,便是毛澤東信中致師之語。 古代不比當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點錢便可以出書。
無論是高人學士,遷客騷人,詩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間詩酒唱和中保存下來的。古人出一本書,,出一本詩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窮經,不鬧出個名氣,那是出不起書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書。
即使是李賀,可說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詩人,因為他死得太早,詩集還是后代的“粉絲”們刊印出來的。因此古代詩詞文賦的流傳形式,往往靠書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書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金陵酒肆留別”、“贈孟浩然”、“渡荊門送別”。杜甫的“寄韓諫議”、“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與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 弟妹”,這是一首七律,僅標題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說在戰(zhàn)亂的時期,白居易從河南到關內,饑餐渴飲、兄弟離散,望月而引發(fā)思念之情,接著就列出一串人名,這不是書信又是什么。因是文言,人們大都能看懂或記住詩,而這些有點拗口的標題,往往不被人所記憶了。
再看詩內四句:“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這不是詩化的書信語言嗎? “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這是安定環(huán)境中往事縈懷的一種心境,掛念而不擔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寥寥十字,身處戰(zhàn)亂,怎一個思念了得;“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淚痕”,這是有情人之間的無奈感嘆。最感人的,莫過于陸游與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園影壁上題詩(詞)相寄的“釵頭鳳”。
陸游說:“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唐婉說:“小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
一個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一個是“欲箋心事,獨倚斜欄”,兩情相悅,卻不能所屬,連互相寄封信都那樣難,不得已發(fā)出了“難!難!難!”、“莫!莫!莫!”的感嘆,這是多么深摯無比,令人窒息的愛情啊!一張尺素、一紙紅箋,承載著古來多少深摯的情感啊!記得上中學時,本人尚是個不知愛情為何物的愣頭青的時候,看了陸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題壁詩詞,沉沉焉以感胸內憋悶潸然而淚下。綿綿真情,一字一淚,已使紅箋盡濕,這些詩句把書信在人生中的重要價值已表現殆盡,它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況且還有那么多關于書信的傳說呢,《柳毅傳書》、《紅葉題詩》,使書信更是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朦朧而美麗。那傳遞書信驛路上來去匆匆的馬蹄,在黃塵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紙短情長的詩句;我們似乎已經看到撩起簾幕遙望天際征鴻的少婦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艷的圖畫,給后人以不盡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報任安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清代袁枚的《小倉山房尺牘》等,不僅內容豐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懷舊,多少情思留在紙上!至于曾國藩家書、魯迅書信、傅雷家書已成為經典.那是他們內心的剖白,是經風歷雨后的大徹大悟,也是智者對同輩以及后代的諄諄叮囑,說它們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毫不過分。 當今已是信息時代,通訊從來也沒有現在這般快捷。
網絡覆蓋著整個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變成了彈丸之地,不要說天涯海角可以朝發(fā)夕至,就是天上人間也可以瞬息相通。這固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然而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似乎已沒有了時間和空間距離,總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詩意。
在今天能夠認真寫一封信的人已經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時間距離縮短了,空間拉近了,成了零距離,這邊一句短信,那邊一句調侃;這邊一聲“哈羅”,那邊一聲“OK”,在電話(手機)兩端,復雜的感情簡化了,兩人之間感情的細節(jié)被電波刪節(jié)了。
即便有書信往來,也是形同公文,沒有感情,沒有詩意,更不會有故事和傳說。這對于當代人來說,究竟是幸呢還是不幸?我總。
關于書信傳信的詩句
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并非真烹,不過是一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fā)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
魚傳尺素是什么意思
魚傳尺素的意思是傳遞書信。一、釋義 魚傳將信放入魚形的乘信匣中,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常用尺素借代書信。二、讀音 yú chuán chǐ sù。三、出處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
關于書信的詩句
1、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譯文:洛陽城里刮起了秋風,心中思緒翻涌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么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fā)前再次打開信封檢查。2、京師得家書 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
關于信使送信的詩句
1. 關于送信的詩句 關于送信的詩句 1. 關于“寫信”的詩句有哪些 1. 蜀書秋信斷,黑水朝波咽。《感諷六首》——唐代:李賀 [譯文]: 2. 莫信衡湘書不到,年年秋雁過巴東。《送李敖湖南書記》——唐代:郎士元 [譯文]: 3. 莫把壽陽,妝信傳書箭。掩香面。《點絳唇(題雪中梅)》——宋代:寶月 [譯文...
關于書信的詩句
2、《秋思》唐代: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釋義: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
有關書信的詩詞
2、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么美妙的詩句,多么動人的情境!3、魚肚子里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一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
關于書信的古詩句
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并非真烹,不過是一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fā)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
關于信字的詩句
江南春信早,先寄一枝來。春天到來,詩人通過寄送一枝花信,向遠方之人傳遞春天的信息。這不僅是對春天美景的贊美,更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的寄托。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即使無人知曉我的心意,只要我的情感真誠且美好,依然值得稱贊。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情感的堅定信念,即使不被理解,...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說說詩句中提到的是什么信息傳遞...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個人在旅途中偶遇使者,急于傳遞家書卻無奈無紙筆的情形。這傳達出的信息傳遞方式,正是通過口頭傳達。在古代,由于交通條件與通訊技術的限制,人們常常面臨著無法立即傳遞書信的困境。遇到使者時,詩人正欲托人帶信回家報平安,表達對家人的思念與...
有關書信的傳說·典故或連續(xù)兩句的詩句
鴻雁傳書:漢武帝之時,派遣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持使節(jié)出使匈奴,后匈奴勢大意驕,遂懷不臣之心。單于命人勸降蘇武,蘇武堅決不從,于是驅逐他到寒冷偏遠的北海牧羊,想用這些艱苦的環(huán)境逼迫他屈服,蘇武十數年執(zhí)大漢旌節(jié),威武不屈。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后匈奴與漢和親。漢朝方面詢問蘇武等人情況,匈奴詭...
相關評說: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燕歌行 并序》高適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一握香荑.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答案] 大雁,魚.古時有“鴻雁傳書”“魚傳尺素”之說,都是指傳遞書信,寄托離別的親人之間書信往來的思念情感. 有關的詩句:比如晏殊的“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戴叔倫的“ 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還有李清照的“雁字...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流紅記》 唐時儒生于佑見御溝中漂一脫葉,拾起一看,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心想這一定是宮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紅葉上題了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他將葉丟進御溝的上游,讓它流入宮中.后于佑寄食于貴人韓泳門館,韓泳待他很好,將宮中放出的宮女韓夫人許與于佑為妻.婚后韓夫人在于佑箱中發(fā)現題詩的紅葉,大驚,說這是她題的詩.并說,她事后也在溝中拾得一題詩的紅葉.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題.二人認為這是紅葉為媒,一時傳為佳話.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表達了古人對書信的渴望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結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人在寫家信時深感鄉(xiāng)思情切,柔情萬種,“一行書信千行淚”,說不完,寫不盡,其間充滿了深厚豐富的感情和難以完全表達的矛盾,又似乎有點...
金閶區(qū)復合: ______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海上明月共潮聲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