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伶官傳序知識點 文學形式有哪些

    一、一字多義
      與
      1.給。
      2.讀y,通“歟”。
      3.為,給,替。
      4.和。
      5.親附,親近。
      歸
      1.歸附,歸依。
      2.返回。
      3.歸還。
      4.歸聚,匯聚。
      易
      1.容易。
      2.輕易。
      3.替代。
      告
      1.祭告,禱告。
      2.告訴,告知。
      3.上報,報告。
      4.祭告,禱告。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亂者四應 四:在四面
      (三)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五)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六)形容詞作名詞
      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三、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古義)和他
      (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 至于:(古義)相當于“以至于”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古義)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今義) 干某項事業(yè);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古義)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義) 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狀語后置
      請其矢,盛以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而告以成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3.省略句
      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4.被動句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編輯本段]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二: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三: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五: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六:形容詞作名詞
    1.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給他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 至于:相當于“以至于”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狀語后置
    請其矢,盛以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而告以成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3.省略句
    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賜(于)望而卻步宗而告之曰
    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4.被動句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 “讎”同“仇”,仇敵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編輯本段]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編輯本段]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為的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者,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為地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樂官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譯文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柳宗元,韓愈,王安石,曾鞏,“三蘇”蘇軾,蘇洵,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編輯本段]文章簡介
      本文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言。《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伶人(古代音樂工作者和演員的稱號)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事跡。本文通過對后唐莊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 內容和結構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為《五代史》中的《伶官傳》作的序。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一起筆就發(fā)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接著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這一嘆一問,一退一進,不僅使論點醒人耳目,而且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接著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這一“得”一“失”,與論點中的一“盛”一“衰”相應,并領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
      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為證,這段接下來自然先寫得天下的情況。關于莊宗得天下的過程已經寫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紀》,此處再寫未免重復,也造成文勢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論的體制,所以這一段選用了“晉王三矢”的故事。這一故事屬于傳說,不能確定為史實,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內的正史均未收入。但這個故事在當時社會有相當?shù)挠绊懀纬跬跤碓凇段宕逢I文》中對此做了記載。這個故事生動而又有典型意義,能給人以新鮮感,其精神也符合晉王和莊宗的情況,所以歐陽修把它選入文中。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這一故事是中心論點的主要例證,是支撐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也是下文議論的依據。
      這一段以“三矢”貫穿前后,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是莊宗接受遺命,先寫晉王賜三矢,次寫晉王遺命,詳細交待賜矢原因,再寫莊宗將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層是莊宗執(zhí)行遺命,寫莊宗出師、征戰(zhàn)以三矢勵志,大告成功,還三矢于先王。其中著力寫莊宗對三矢的恭謹態(tài)度。從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以及“其后用兵”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接受遺命,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請”“盛”“負”“驅”“納”等詞,描繪出莊宗忠實執(zhí)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莊宗全盛時期的征戰(zhàn)情況,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這就為下面的議論做了準備。這一段敘事語勢比較平緩,沒有任何議論,但卻寓論點于敘事之中,以敘事論證了論點,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全段敘事欲抑先揚,為下文寫“抑”張本。
      第三段轉而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這一段由敘事轉入議論。先以飽蘸感情的筆墨贊嘆莊宗的成功,用“意氣之盛”回應文章開頭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順承第二段的敘事;繼而慨嘆他的失敗,用“何其衰也”回應文章開頭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轉承第二段的敘事。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轉折,將莊宗極盛和極衰的兩種情形作了極強烈的對照。同是一個人,由“盛”轉“衰”,變化如此巨大、鮮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連用兩個設問句,前一句以反問的形式否定“得之難而失之易”的說法,后一句強調成敗得失“皆自于人”。這樣設問既引人深思,又寓結論于疑問之中。接著引《尚書》中的話作答,并順勢從中引申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就對莊宗的“成敗之跡”做了概括,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與開頭提出的論點相照應,是論證所得的結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作者又進一步議論。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以“莫能與之爭”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論證方法
      1.例證法
      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但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作者精于選材的匠心。文章并沒有寫莊宗如何“逸豫”,但通過“晉王三矢”這一典型的、生動的事例,充分地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評論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對于莊宗的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不言而明,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鑒今、舉一反三的作用。
      2.對比論證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證在總體上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和議論,都是對比性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三 語言特色
      1.語言委婉,氣勢充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莊宗敗亡時,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意正言婉。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終,于反復嘆詠之中顯現(xiàn)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對稱語句,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采用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感和節(jié)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jié)語勢,有張有弛。疑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駢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一唱三嘆,感情飽滿,氣勢充沛。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伶官傳序》:“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來做史論的人往往學這種抑揚頓挫的筆法。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論點,馬上落到立論根據上,再落入“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fā)出對莊宗之“盛”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fā)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wěn)穩(wěn)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中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詞藻,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
      四 詞類活用和句式
      1.詞類活用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振興,使……興盛;亡,使……亡。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夜,在夜間,名詞用作狀語,表示時間。東,向東,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2.被動句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 即“被天下笑”。“為”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于”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解題指導
      一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是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圍繞它進行論證:
      (1)緊接著這句話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認識的歷史根據。
      (2)第二段敘述莊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3)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2.因為本文是為《伶官傳》所寫的序,這樣強調既可以扣住題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廣之,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與 1.給。
      2.讀yú,通“歟”。
      3.為,給,替。
      4.和。
      5.親附,親近。
      歸 1.歸附,歸依。
      2.返回。
      3.歸還。
      4.歸聚,匯聚。
      易 1.容易。
      2.輕易。
      3.替代。
      告 1.祭告,禱告。
      2.告訴,告知。
      3.上報,報告。
      4.祭告,禱告。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意旨鮮明,闡述的道理比較簡單,布局謀篇也不復雜,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教師的簡要提示讀懂課文。
      這篇課文與《六國論》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之作,又是同時代的作品,可以進行比較閱讀。
      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的語言特色,在朗讀中體會課文充沛的語勢和酣暢的文氣。
      [編輯本段]有關史料
      1.唐莊宗其人(朱則瑩摘編)
      歐陽修為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客觀地分析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唐莊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賜姓李。他父親李克用被唐王朝招來鎮(zhèn)壓黃巢農民軍,沙陀兵進入長安,焚宮殿,燒府庫,大肆掠奪,無惡不作。
      公元908年,晉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繼承父業(yè)。他初有大志,著手整頓紀律敗壞的沙陀兵,組成精銳部隊。913年破幽州,取河北,擊敗對手梁國軍隊。923年在魏州稱帝,國號稱后唐。
      唐莊宗驍勇善戰(zhàn),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決定性的一仗是稱帝后奪取鄆州之戰(zhàn)。梁軍破德勝南城,莊宗棄北城,堅守楊劉城,與號稱十萬之眾的梁軍日夜苦戰(zhàn),莊宗再占德勝城,梁軍決黃河口用洪水阻唐軍。莊宗聽取謀臣郭崇韜的計策,留兵守楊劉,自率輕騎從鄆州直取汴州,一舉消滅梁國。赫赫戰(zhàn)績,使歐陽修禁不住贊嘆:“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唐莊宗小名亞子,喜演劇,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漸漸參與政事。莊宗寵幸的伶人周匝為梁所得。莊宗滅梁進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馬前拜見,莊宗非常高興,并賜以金帛慰勞。周匝說:“我在梁國沒遭殺身之禍,多虧教坊使王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的幫助,請?zhí)熳雍煤么鹬x他二人。”莊宗當場答應封官。郭崇韜竭力勸阻說:“幫陛下取天下的功臣還未封賞,卻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莊宗到底不聽,封陳為景州刺史,封儲為憲州刺史。
      唐莊宗寵信伶人,讓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優(yōu)伶掌握實權。景進等專替他探聽宮外消息,回報的情況往往顛倒是非。許多朝官和四方藩鎮(zhèn)都爭著向伶官行賄,以求在莊宗面前說些好話。最陰險的是那個演雜劇出身的郭從謙,因有些軍功,被封為掌握親兵的從馬直指揮使。因姓郭,又去親近權臣郭崇韜,并拜其為叔父。崇韜無辜被殺,郭從謙借此機會在營中蠱惑軍心。當時軍士王溫趁夜作亂,事發(fā)后被斬。有一次莊宗戲語郭從謙,說:“你的黨朋,忘恩負義,又教王溫造反。你們還想干什么呢?”從謙大為震驚,回來后便進一步煽動兵將道:“快把你們的積蓄拿出來買酒肉吃,不必考慮后事。”大家問為什么,他說:“陛下為王溫的事,等到攻占鄴地,要把你們統(tǒng)統(tǒng)活埋。”從此,這支親兵部隊便萌發(fā)了叛亂的念頭。
      不久,李嗣源發(fā)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把這個過程概括評述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當初梁國大將王彥章就說過:“李亞子是個斗雞小兒,不足畏。”誠然,莊宗把打仗治國視為斗雞尋樂,此外一無所知。正如歐陽修所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莊宗斗敗梁國,自己也接著滅亡。
      (《語文戰(zhàn)線》1983年第8期,有改動)
      2.此三者,吾遺恨也。
      莊宗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與后梁朱溫、燕劉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機三者的關系,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李克用的父親原名朱邪赤心,世統(tǒng)領沙陀部落。唐懿宗時,龐勛起義,朱邪赤心統(tǒng)領騎兵幫助唐王朝鎮(zhèn)壓了起義軍,因而受封代北行營節(jié)度使并賜名李國昌。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屬追擊屠殺起義軍,受封河東節(jié)度使,后進爵晉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義軍叛將朱溫等相約合擊黃巢。回兵時,李克用途經汴,朱溫假意置酒宴請,夜里卻縱火燒上源驛,企圖殺害李克用。適逢傾盆大雨,將大火熄滅,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銖相救,得以縋城逃出,雙方從此結怨。朱溫竊取農民起義果實,于公元907年廢唐稱帝,各地勢大力強的藩鎮(zhèn)也紛紛稱王稱帝,開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紛擾割據的時期——五代十國。在你爭我奪的血戰(zhàn)中,雙方結怨越來越深。
      劉仁恭原是幽州李可舉的部屬。李死后,其子匡威、匡儔相互殘殺,劉仁恭趁機擁兵攻打幽州。兵敗之后,劉仁恭投奔晉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虛實,陳可取之謀”,受到寵信。后來李克用攻打羅弘信,求兵于劉仁恭,劉不但不給,反而殺了晉王的親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于公元911年稱帝,自號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與契丹阿保機關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機極盛時期,統(tǒng)領30萬軍,應李克用邀請來到云州。雙方“握手甚歡,結為兄弟”。后來,阿保機卻背約歸梁。
      因此,《五代史闕文》有這樣的記載,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吾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討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我志,死無憾矣。”
      3.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決心報仇。天佑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組系仁恭、守光,號令而入,是日誅守光。遣大將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斬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報。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開封,后梁末帝朱友貞見大勢已去,“召控鶴都將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麟舉刀將自刎,帝持之,因相對大慟”。于是皇甫麟殺了朱友貞,然后自殺。莊宗聞之,“詔河南尹張全義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廟”。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4.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傳四起,人心浮動。兵士皇甫暉當時奉命戍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fā)生于夜間,故云“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變時,擁有兵權的伶官史彥瓊先拒不發(fā)兵,后又單騎逃逸,亂兵因得以很快據有鄴城。莊宗聞變,派宋州節(jié)度使元行欽招撫不成,又遣諸軍大集于鄴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漢總管李嗣源統(tǒng)親軍討伐。李嗣源領軍到鄴城下,軍士大亂,迫嗣源為帝。莊宗只得御駕親征。誰知未與亂兵相接,諸軍先于途中離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還軍途中,莊宗精神沮喪,流淚責備諸將說:“卿等事余以來,富貴急難,無不共之。今茲危蹙,賴爾籌謀,而竟默默無言,坐觀成敗……”元行欽等百余人都援刀截發(fā),置發(fā)于地,以示忠誠。是時,君臣相對悲號。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從謙率所部叛亂,進攻宮城,莊宗為流矢所中,崩于絳霄殿之廡下。坊人善友,將廊下樂器聚簇在莊宗的尸體上,發(fā)火焚之。
      5.身死國滅。
      莊宗親征李嗣源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乘危作亂,射殺莊宗。莊宗死,李嗣源正式繼承帝位,是為明宗。李嗣源曾企圖改國號,事雖未行,但李克用嫡親子孫全被誅殺,后唐政權實質上已經覆滅,故曰“身死國滅”。
      6.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李存勖二十四歲繼晉王位,歷經十余年鏖戰(zhàn),終于執(zhí)殺劉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來歸,于公元903年稱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時所參與的征戰(zhàn),那么莊宗奪天下,歷時二十年以上;然而,這個得來頗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莊宗的手里喪失。“得之難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慨嘆并進而追根尋源了。
      北宋薛居正在《舊五代史》里評論道:“莊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zhàn)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國祚中興……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于驟勝,逸于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怒,征搜興賦,竭百姓之脂膏……”
      莊宗失敗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謙,“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弄得“四方饑餓,軍士匱乏,有賣兒貼婦者,道路怨咨”;劉皇后專權信讒,擅殺鼎臣,致使人人恐悚,眾口吞聲。而“伶人亂政”則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莊宗自幼好俳優(yōu),常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得寵,為官作宦,“軍機國政皆與參決”,伶人郭從謙竟當上皇帝近衛(wèi)軍“從馬直”的指揮使。
      《五代史·伶官傳》詳細記載了“伶官亂政”的許多史料。
      莊宗剛入洛時,居住唐故宮室。宮中一度傳說鬧“鬼”,有人說是因為后宮人太少的緣故,莊宗便派遣景進在鄴選美女千人以充后宮,景進趁機大肆魚肉百姓,中飽私囊,致使軍士妻女逃亡達數(shù)千人。
      (2、4、6三條摘自陳亞仁《〈伶官傳序〉有關史料》,《語文戰(zhàn)線》1983年第8期)

      [編輯本段]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二: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三: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五: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六:形容詞作名詞
      1.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給他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 至于:相當于“以至于”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狀語后置
      請其矢,盛以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而告以成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3.省略句
      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賜(于)望而卻步宗而告之曰
      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4.被動句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 “讎”同“仇”,仇敵

    伶官傳序中的虛詞有哪些
    伶官傳序中的虛詞有:其、乃、之等。一、虛詞“其”的用法 在《伶官傳序》中,“其”作為虛詞,主要作代詞使用,可以代指人或事物。文中通過“其”字,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例如,“其意氣之盛”中的“其”代...

    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五代史憐官傳序》描寫了南唐政治的盛衰和伶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文中認為“盛衰之理”并非完全由天命所決定,而是受到人事的影響。這是因為伶官在南唐王朝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忠誠、聰明和才干對于南唐王朝的盛衰有著直接的影響。該文章的寫作背景...

    簡述五代史伶官傳序敘事與說理的特點
    五代史伶官傳序敘事與說理的特點如下:1、巧妙運用歷史事件:歐陽修在文章中通過描述后唐莊宗李存勖如何因伶官得寵而荒廢朝政,最終導致國家衰亡的過程,生動揭示了歷史的興衰規(guī)律。他巧妙地運用了歷史事件作為論據,支撐其觀點,使得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2、人物塑造形象鮮明:在文章中,歐陽修對李存勖...

    伶官傳序 主旨段意
    第四段用設問領出議論,先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點明全文主旨;而后再提“盛”、“衰”,自然入題,說明作《伶官傳》的緣由。【附錄】①《古文觀止》關于本文理路的評析:“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敘事,中后只是兩揚兩抑。低昂反復,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②...

    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名句
    據我了解,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名句主要有以下幾句: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首先具體解釋一下意思: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處于憂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進而...

    伶官傳序中的虛詞有哪些
    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示例解釋:1、矣——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譯文: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探究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矣,用于陳述句尾。助肯定語氣。可譯為“了”。2、...

    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伶官傳序中心論點是憂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表達了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事實,客觀分析了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強調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勵精圖治。《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史論,此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前兩段的關系
    五代史伶官傳序前兩段什么關系 本文闡述了盛衰取決于人事,不取決于天命,文中通過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政權的盛衰,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為人“事”上的成敗之道。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文章...

    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該部文學作品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的篇著名的史論。穩(wěn)重記敘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等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文中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

    《伶官傳序》是如何進行論證的?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園于所溺”的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是把莊宗昔盛今衰進行對比來進行論證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論證方法:例證法、對比論證(莊宗昔盛今衰的對比)、引證法作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

    相關評說:

  • 闞婷15983451981: 關于《新五代史》和《伶官傳序》的文學常識 -
    夏邑縣正火: ______ 《新五代史》是( 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公元907年至960年( 后梁)、(后唐 )、( 后晉)、(后漢 )、(后周 )五代史實.作者(歐陽修 ),字(永叔 ),號( 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 ),卒謚(文忠 ),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編寫兩本史書,除《新五代史》外,還有與宋祁等人合寫的《新唐書 》. 《伶官傳序》一文運用( 例證法)論證方法和( 對比)論證方法,論述后堂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又運用( 歸納)論證方法,引用《尚書》中的“(滿招損 ),(謙得益 )”語句,闡明與“(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 )”一樣,都是“自然之理”.
  • 闞婷15983451981: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一、談談本文的中心論點和有關警句對我們有什么啟迪作用.二、試以本文第二段為例,說明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論證的.三、... -
    夏邑縣正火: ______[答案] 1 本文闡述了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取決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 主要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本文以“成敗由人”為中心展開敘事、議論,對比鮮明,抑揚有致.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感嘆...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的序是什么意思 -
    夏邑縣正火: ______ 《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通過總結伶官受龐幸而亂政的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北宋統(tǒng)治者.“序”,即序文,亦作“敘”,是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亦用作贈序體文章的名稱.《伶官傳序》中的“序”指的是前者.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的序是什么意思
    夏邑縣正火: ______ 伶官傳 是傳記,序是這個傳記的序言
  • 闞婷15983451981: 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闡釋的道理是怎樣闡釋?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闡釋的
    夏邑縣正火: ______ 本文闡述了盛衰取決于人事,不取決于天命,文中通過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政權的盛衰,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lián)系 -
    夏邑縣正火: ______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 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 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 闞婷15983451981: 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伶官"的意思是什么? -
    夏邑縣正火: ______[答案] 伶官 1.樂官.《詩.邶風.簡兮序》:"衛(wèi)之賢者﹐仕于伶官."鄭玄箋:"伶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而善焉﹐故后世多號樂官為伶官."伶﹐一本作"泠".后以稱供職宮廷的伶人.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 -
    夏邑縣正火: ______ 憂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作者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起下文,但感嘆之中道理尚未及闡明. 《伶官傳》記敘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并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課后所附閱讀材料的注解 -
    夏邑縣正火: ______[答案] 唐莊宗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還能譜曲,到現(xiàn)在,汾州、晉州一帶,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稱為“皇帝親自制作”的歌到處都是.他的小名叫亞子,當時有人叫他亞次.另外他又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
  • 闞婷15983451981: 伶官傳序的名句聯(lián)系自身談啟示 -
    夏邑縣正火: ______ 《伶官傳序》 名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啟示: 千里大堤,狂風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謂牢不可破.然而螻蟻等微生物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終塌掉了.百年巨樹,雷擊山崩不能毀其生命,可謂頑強不屈,但是微小而脆弱的甲蟲卻能咬破樹皮,吃干樹干.微小的攻擊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忽視它卻造成致命傷害,即使是強大的事物亦難免于難.因此,對待事物不能忽視細節(jié),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小而大,終歸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
  • 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浪潮|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爽|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久久99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AV成人黄色片在线播放|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