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紀年紀月級日紀時法
紀年法
1年號紀年法: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為序數(shù),至去世為止。如:魯僖公元年,魯莊公十年。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用“元,二,三……”為序,更換年號則重新開始。如:元嘉元年,漢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重新紀年,稱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紀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記時。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環(huán)花相搭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為數(shù)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使用,周而復始,從東漢起采用干支紀年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號,干支結合紀年。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紀月法
1按序數(shù)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歲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與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歷十一月配子,稱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十一月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紀月:每季中的三個月,按孟仲季的順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紀日法
1用干支紀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歷的兩個月的天數(shù)(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稱與日期并不完全對應。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數(shù)紀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這三天又有特定的稱呼,分別叫做“朔”“望”“晦”。 (4)紀時法 古人紀時用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從23點(即夜十一點)起至夜一點 配子,依次順推,前一個時辰為初,后一個時辰為正,這樣也就等于將一晝夜十二個時辰分成二十四小時辰。搭配關系參見十二時辰與十二地支紀時關系表。 十二時辰 黃昏 人定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時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時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2.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
《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
《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
《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
《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
《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赤壁之戰(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
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
《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
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3.關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
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
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4.介紹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常識】 下列哪個稱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注5 古代所稱“垂髫”只說女子(十三歲) 古代稱20歲的少年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古語所稱“按圖索驥”的驥是(良馬)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jīng)過(鄉(xiāng)試會試院試殿試)注6 下列不屬于二十四史的史書的是(史通) 五岳之說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稱為(南岳)注7 古代地理所稱“陽”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謚號”指的是(帝王所專用的稱號) 我國古代四大藝術是指(棋琴畫書) 人們所稱的“三伏”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的(六月) 下列屬于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興旺”形容家境繁榮,其中六畜指(豬馬牛羊犬雞) 左遷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說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書五經(jīng)”中的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長城修建后關內關外的說法中“關”指的是(山海關) 古代“上元節(jié)”是指(元宵節(jié))注10 古代“重陽節(jié)”是指(農(nóng)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jié)喝的是(菊花酒) 古語所稱“細軟”是指(錢財) 凌晨1:00至3:00古代稱為(丙夜) 古時的二更相當于現(xiàn)在的(1-3點) 在我國古代,下列哪個時段指現(xiàn)在的19:00-21:00( 黃昏) 我國農(nóng)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晦日) 【工藝建筑】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關于白玉的是(水井) 我國被稱為“建筑業(yè)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chǎn)生了火藥爆竹,最初用來( 驅散瘟疫,鎮(zhèn)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y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藥)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fā)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鐵質量) 最早的手工藝品是(瓷器) 著名的“趙州橋”位于(河北省)。
5.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6.古代文化常識中有關年齡的知識有哪些
古代有關年齡的比喻稱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齠年;10歲以下――黃口;10歲(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志學之年,束發(fā);16歲(女)――碧玉年華;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77歲——喜壽;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臺,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常識稱謂篇。
7.古代文化常識
1、捫參歷井仰脅息 《蜀道難》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贈衛(wèi)八處士》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閣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黃庭堅《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虎剝文章犀解角,食未下亢奇禍作。 藥材根氐罹斸掘,蜜蟲奪房抱饑渴。 有心無心材慧死,人言不如龜曳尾。 衛(wèi)平哆口無南箕,斗柄指日江使噫。 狐腋牛衣同一燠,高丘無女甘獨宿。 虛名挽人受實禍,累棋既危安處我。 室中凝塵散發(fā)坐,四壁矗矗見天下。 奎蹄曲隈取脂澤,婁豬艾豭彼何擇。 傾腸倒胃得相知,貫日食昴終不疑。 古來畢命黃金臺,佩君一言等觜觿。 月沒參橫惜相違,秋風金井梧桐落。 故人過半在鬼錄,柳枝贈君當馬策。 歲晏星回觀盛德,張弓射雉武且力。 白鷗之翼沒江波,抽弦去軫君謂何。
二十八宿值日占風雨陰晴歌訣:
春季:
虛危室壁多風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婁胃烏風天冷凍,昴畢溫和天又明, 觜參井鬼天見日,柳星張翼陰還晴, 軫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風云傍嶺行, 亢宿大風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風聲,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聲。
夏季:
虛危室壁天半陰,奎婁胃宿雨冥冥, 昴畢二宿天有雨,觜參二宿天又陰, 井鬼柳星晴或雨,張星翼軫又晴明, 角亢二星太陽見,氐房二宿大雨風, 心尾依然宿作雨,箕斗牛女遇天晴。
秋季:
虛危室壁震雷驚,奎婁胃昴雨霖庭, 畢觜參井晴又雨,鬼柳云開客便行, 星張翼軫天無雨,角亢二星風雨聲, 氐房心尾必有雨,箕斗牛女雨蒙蒙。
冬季:
虛危室壁多風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婁胃雨聲天冷凍,昴畢之期天又晴, 觜參二宿坐時晴,井鬼二星天色黃, 莫道柳星云霹起,天寒風雨有嚴霜, 張翼風雨又見日,軫角夜雨日還晴, 亢宿大風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風聲, 箕斗二星天有雨,牛女陰凝天又晴. 占卜陰晴真妙訣,仙賢秘密不虛名, 掌上輪星天上應,定就乾坤陰與晴。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秦觀的《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唐李白《游太山》詩之三:“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李白《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柳永《望 海 潮 》 重湖疊山巚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8.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
文學的體裁和文章的體裁說略 吳余珍 體裁是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
本文著重談談文學的體裁和文章的體裁。 文學的體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詩歌 詩歌的特點:凝練地反映生活,有強烈的感 *** 彩,富于想象,構思精巧,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 詩歌的分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按韻律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按語言可分為舊體詩、新詩。
我國古代詩歌包括舊體詩、詞、曲。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風,不受嚴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格律極嚴,句式有五言和七言。詞,從篇幅長短來看,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上為長調。
曲,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是一種沒有說白的韻文形式富于抒情。 我國現(xiàn)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新詩是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體詩,用白話寫。新詩的格律不像舊體詩那樣嚴格,但詩行有一定的節(jié)拍,雙數(shù)詩行最后一個字一般押韻。
新詩中的自由體新詩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韻,不用標點。 散文 在古代文學中,為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句子排列不整齊的文章,都稱為散文。
現(xiàn)代的散文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即選材廣泛自由,表現(xiàn)方法靈活多變,可采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但中心必須明確而集中。 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以記人記事為中心)和抒情散文(側重于抒情)。
小說 小說是通過對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和環(huán)境。
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肖像、心理活動、行動、語言等描寫手段來刻畫人物。 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包括:開端、發(fā)展、 *** 和結局。
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和尾聲。 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小說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及小小說等。 中國的小說淵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經(jīng)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名清章回小說和“五四”以來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過程。
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燈光、服飾等藝術手段來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劇本乃戲劇作品,亦為戲劇表演的“腳本”,由人物對話或唱詞以及舞臺指示構成。
劇本的戲劇價值是能夠演出,也可以脫離舞臺供閱讀而具有文學價值。 劇本的特點是: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對話性格化,適于舞臺演出。
戲劇的分類: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xiàn)代劇、童話劇等;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以嚴肅的矛盾沖突為主);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按藝術形式分有話劇、歌劇、舞劇、啞劇、戲劇小品等。 文章的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統(tǒng)稱為實用文。
1.記敘文 記敘文可分為寫人記事和寫景狀物兩類。 記敘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記敘文記敘的順序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等。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
記敘文的種類有:新聞、通訊、傳記、回憶錄、報告文學、小說、散文等。 2.說明文 說明文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特點、成因、關系、功能等內容的文章。
常見的有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 3.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的方式表明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一類文章。
議論文的要素是:論點、論據(jù)和論證。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引論、本論和結論。
議論文基本的論證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 議論文中提出并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叫立論;證明別人的論點是錯誤的,叫駁論。
4.應用文 應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jīng)常用的文體,包括書信、計劃、報告、合同、總結、說明書、申請書、證明書、便條、條據(jù)(借條、領條、收條)、通知、啟事等等。
100個中國歷史文化常識
59、“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60、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農(nóng);五帝:黃帝 、顓瑣、 帝嚳 、堯 、舜 61、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釋;九流:儒家 道家 陰陽 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nóng) 62、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
古代文化與文學常識手抄報內容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臺端、孺人、大人、兄臺”等等至于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
【傳統(tǒng)文化知識】55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常識
【傳統(tǒng)文化知識】55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常識 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成狗、亥豬。2.[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一帶)安溪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武夷山市)洞庭...
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常識_中國歷史學習
在南方,秦漢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初步開發(fā)和管轄的階段。 對外關系:奮發(fā)進取精神推動了秦漢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漢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絲綢之路”, 使得漢代中國與世界融為一體。 文化:奠定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 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常識_中國歷史學習相關 文章 : 1. 中國古...
中國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識目錄
第一章 文學語言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學 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及主要文學樣式,掌握中國古典文學常識,熟知中國古代文學之最,識別我國古代名人的別稱,欣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探索中國書籍之最,如《千字文》等,領略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部曲的魅力,認識我國現(xiàn)代、當代著名作家,了解中國古代女文學家的貢獻,探索中國...
灑文化常識
2.古代文化常識 1、捫參歷井仰脅息 《蜀道難》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贈衛(wèi)八處士》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閣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黃庭堅《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虎剝文章犀解角,食未下亢奇禍作。 藥材根氐罹斸掘,蜜蟲奪房抱饑渴。 有心無心材慧...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單元的通論部分)。《古代漢語》書稿的原始基礎是 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講義》。講義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力、林燾、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吉常宏、趙克勤、陳紹鵬...
不可不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目錄
2013-12-27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15 2020-04-0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匯總 2008-10-2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多少 217 2008-07-1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40 2010-12-1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知識 181 2016-11-27 中華文化傳統(tǒng)知識有哪些 18 2018-02-2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有哪些 歡迎補充 1 2009-08-28 中華傳統(tǒng)文...
國語文化常識
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chuixuezhui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目錄:一、人的稱謂二、古代職官三、天文歷法四、古代地理五、科舉制度六、風俗禮儀七、飲食器用八、音樂文娛九、文史典籍十、目錄辭書十一古代軍制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古人文化常識作文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主要針對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等十四個重要方面做了解釋和說明,對于當今的讀者了解古代文化、掃清閱讀古文中的障礙非常有幫助。 4. 寫古代文化重要的作文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的申奧成功和順利入關,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與世界各國逐漸融合,...
相關評說:
美姑縣減摩: ______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
美姑縣減摩: ______ 本書是王力教授主編的一部非常傳奇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的通論性經(jīng)典作品.在半個世紀之前編寫這部書稿的時候,就動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領域最頂尖級的專家.那些響當當?shù)拿?王力、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圣陶,各個全都是今天學人難望其項背的大師.這本書出版46年來前后歷經(jīng)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本書曾在港臺地區(qū)出版并被譯成日、韓等語言流行于海內外.
美姑縣減摩: ______[答案] 古代紀年紀月級日紀時法 紀年法 1年號紀年法: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為序數(shù),至去世為止.如:魯僖公元年,魯莊公十年.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用“元,二,三……”...
美姑縣減摩: ______ 蒙學經(jīng)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經(jīng)》 《小學詩》《鑒略妥注》 《了凡四訓》 《聲律啟蒙》 《訓蒙駢句》 《顏氏家訓》《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
美姑縣減摩: ______ 大計3年一考,小計一年一考. 西周考績法分大計與小計兩種,大計法由家宰和小宰大官負責,考核的內容包括廉能、廉政、廉法等,主要是對官府官員實行六計考核,審查他們政務、嚴格推行政令、執(zhí)行法令的能力和表現(xiàn). 三年為大計,分月計、歲計、大計三種形式. 小計法又叫大比法,由鄉(xiāng)師負責,考察在教育、政事、法紀、戶籍六畜及所有兵器方面的能力和表現(xiàn),每年一次,成績呈報上級,到三年大比之際,鄉(xiāng)師再負責考核官吏的教育政績和報告的真實性和確定性,以此作為賞罰依據(jù).
美姑縣減摩: ______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jīng)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
美姑縣減摩: ______ 古代文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分詩、詞、典、文、小說.
美姑縣減摩: ______ 宗廟 詞意探源 (1)指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為維護宗法制而設立的祭祀祖宗的處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孔穎達疏:“君出則長子留守宗廟社稷.”按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稱家廟.(2)王室的代稱.《漢書·霍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