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關(guān)于金華市名人洛賓王的資料
駱賓王
作者: 駱祥發(fā)
駱賓王(619—約687),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zhì)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xiāng)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yè)揚州起事,并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杰”之一,對蕩滌六朝文學(xué)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fēng),開辟唐代文學(xué)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一個政治上很有抱負卻長期懷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齊魯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開國的第二年,駱賓王誕生在烏傷城外的駱家塘小村子里。
駱姓是古烏傷望族,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過駱俊、駱統(tǒng)等著名人物。駱賓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飽學(xué)之士。他們望子成龍,根據(jù)《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后,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不久他父親駱履元上京謀仕,把兒子的撫育教養(yǎng),留給自己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
為了使期望成為現(xiàn)實,祖父對駱賓王的教育非常用心。當(dāng)他開始咿啞學(xué)語之后,就教他朗讀簡易詩文。到了五、六歲時,不僅熟記多首詩文,在祖父的指點下,還能吟句聯(lián)文。
轉(zhuǎn)眼到了七歲,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遠道來訪。席間,祖父談起教孫讀書的樂趣,就把賓王在吟詩習(xí)文方面的靈悟表現(xiàn),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聽著,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飯罷,祖父帶賓王陪客人外出漫步,領(lǐng)略農(nóng)家幽靜的田園風(fēng)光。當(dāng)他們走過村邊的一口池塘?xí)r,看見一群白鵝正在塘中戲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頸高歌。白毛翻騰,清波蕩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動,就把小賓王拉到身邊,指著塘中的景象,附耳對他說:“你能把白鵝戲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賓王聽罷,向塘中凝視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聲念道: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短短18個字,把一群白鵝戲水的神態(tài)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出來。形象是那么生動,意境是那么清麗。“白毛”、“紅掌”,“綠水”、“清波”,于用詞準(zhǔn)確,對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把賓王抱在懷里,激動地說:“你真是一位神童!”
駱賓王七歲詠鵝的故事,迅速傳遍遐邇,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譽。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jīng)過幾番拼搏,終于京試中式,被任命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大約在10歲左右,駱賓王隨母北上,寓居父親的任所。
駱賓王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實施嚴格的系統(tǒng)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dǎo),讓賓王繼續(xù)承接家學(xué)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xué)館,接受齊魯學(xué)風(fēng)的熏陶。同時還讓兒子多方接觸當(dāng)?shù)氐膶W(xué)界名流,使他在廣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xué)識。通過這種多渠道、多層面的嚴格教育,加上駱賓王資質(zhì)穎悟,學(xué)習(xí)刻苦,態(tài)度虛心,所以學(xué)業(yè)進步很快。在日后寫的《上兗州崔長史啟》中,駱賓王回顧自己在博昌學(xué)習(xí)的情事,詳細談到由于接受父親的嚴格訓(xùn)導(dǎo),各方面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學(xué)習(xí)非常專心,態(tài)度極為刻苦。所學(xué)的內(nèi)容也十分廣泛,不僅有儒家的經(jīng)典、諸子的學(xué)說、名家的詩賦,而且還涉及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諸多學(xué)問。最終使自己成為“雖不能縱逸韻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學(xué)者。
總之,通過在博昌的多年苦讀,駱賓王已經(jīng)從一個江南神童,成長為一名齊魯才子。他不僅學(xué)識淵博,而且賦詩作文,得到當(dāng)?shù)貙W(xué)人的交口稱贊。他在齊魯大地的才子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厄運降臨到他的頭上:正當(dāng)英年有為的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時駱賓王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jīng)驗和應(yīng)變能力。幸虧駱履元為官清正,做人剛直,深受當(dāng)?shù)馗咐相l(xiāng)紳的擁戴,人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接著駱賓王停學(xué)守孝,待到三年服闋,家計已十分艱難。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也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駱賓王決定上京赴試。期望春闈一搏,鵬程萬里,然后輔君佐國,建功立業(yè),以實現(xiàn)祖、父對自己的熱切期望。
仕途艱難 隱居兗州
駱賓王入京應(yīng)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試前,他把家移居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生前的好友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然后直奔長安。駱賓王對自己的學(xué)識頗為自負,以為春闈一搏,即可雁塔題名,獲取功名。他對科舉場上的種種流弊,諸如請托、通關(guān)節(jié)、私薦、場外議定之類,不屑一顧。考試前后,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
然而考試的結(jié)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慌了手腳,他第一次體味到現(xiàn)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該怎么辦?經(jīng)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zhuǎn)思付之后,他決定南下義烏,向親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違的故鄉(xiāng)懷抱,受到家人和親友們熱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故鄉(xiāng)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趕回瑕丘,和一家人團聚。此后他以更務(wù)實的態(tài)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試場拼搏作充分的準(zhǔn)備。
幾年以后,駱賓王終于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jīng)過及其所擔(dān)任的職務(wù)不清楚。從自傳體長詩《疇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況來看,大約是權(quán)門幕僚之類。但僅僅過了幾年,就遭人排擠,受到誣陷,罷去了官職。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駱賓王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幸好有人出來幫忙,推薦他到道王李元慶府中擔(dān)任新的職務(wù),才算擺脫了困境。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其時正任豫州刺史。他對駱賓王的學(xué)識十分贊賞,當(dāng)賓王在他府中任職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諭,要賓王“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任滿提拔舉薦的依據(jù)。這是唐初任用官員的普遍做法,但駱賓王認為這樣做有自我吹噓之嫌,會使虛夸浮飾之人乘機而入。所以回書李元慶,不愿奉命。駱賓王這樣做,固然表現(xiàn)了他剛直的品質(zhì),但也違悖了李元慶的初衷。此后李元慶對此事不再過問,根據(jù)唐制在諸侯王府中任職時間不能過長的規(guī)定,不久駱賓王就離開道王府。
在官場混跡將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滾的污水濁浪,駱賓王對繼續(xù)謀仕不再感興趣。于是返回第二故鄉(xiāng)兗州,決定過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他經(jīng)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飲酒賦詩,開頭一陣,生活過得很舒坦,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隱逸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經(jīng)濟越來越拮據(jù),最后到了“糟糠不贍,簞笥無資”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謀仕,有的改任他鄉(xiāng),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來。
駱賓王閑居兗州,前后一共12年。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礎(chǔ)。特別是最后幾年,由于生活艱難,加上母親和自己身體都不好,這種病困窮愁,反映在詩文中,顯得意蘊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極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博得時人的交口稱贊。
生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駱賓王只好改變初衷,重謀出仕,于是他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員寫信,企求引薦。大約是由于他的文壇聲譽,不久就被舉薦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jīng)49歲了,他白發(fā)滿頭,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zāi)多難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譴 從軍邊塞
駱賓王風(fēng)塵仆仆來到闊別十七八年的長安,經(jīng)過對策考試,終于中式錄用,被授予奉禮郎。品秩為從九品上,任務(wù)是朝廷舉行朝會、祭把典禮時負責(zé)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種祭器的擺設(shè),以及儀式開始時做做贊導(dǎo)和主持鼓吹。讓一員文壇宿將去做這樣的工作,的確是才非所用。好在這時的駱賓王,經(jīng)過幾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齊魯窮愁之后,心地已經(jīng)平實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溫飽能夠解決,職位的高下并不在意。公事辦完,和詩友切磋詩藝,議論文章,生活過得倒還自在。
大約是詩文界有地位的朋友舉薦,駱賓王擔(dān)任奉禮郎不久,又兼任東臺詳正學(xué)士。后者是學(xué)術(shù)機構(gòu)的職務(wù),地位與影響比奉禮郎為高。
駱賓王的耿介剛直、嫉惡如仇的豪邁性格難免得罪權(quán)要,并遭群小的嫉恨。擔(dān)任奉禮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擠,被罷了官職。
正當(dāng)駱賓王進退維艱的時候,西北邊境發(fā)生了戰(zhàn)爭,吐蕃大舉寇邊,占領(lǐng)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兵進討。于是駱賓王上詩給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員,要求從軍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當(dāng)年七月離開長安,開始了窮沙極漠的軍旅生涯。
薛仁貴孤軍深入吐蕃腹地,結(jié)果全軍覆沒,只得議和而歸。因而整個西北前線都籠罩著失敗的陰云。駱賓王從軍的動因雖由罷官引起,但他的內(nèi)心深處卻激勵著愛國的激情。他在《從軍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當(dāng)死報君!”大有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尸還的英勇氣概。在此時創(chuàng)作的別的一些詩歌中,也都表露了這種心聲。但當(dāng)他到了天山腳下的安西都護府之后,目睹將士低落的情緒,塞外荒涼的自然景色,既沒有勝利的喜悅,也沒有激烈戰(zhàn)斗的刺激,他的心境也就漸漸地落寞起來。從軍初期流溢出來的壯志豪情逐漸消退,最終只留下無盡的悲涼了。
雖然駱賓王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xiàn),但軍旅生活的親身經(jīng)歷,使他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天山積雪、交河絕塞、戈壁流沙、邊庭落日,加上戍樓烽火、野氣狼煙,拌和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思和羈旅的感慨,凝鑄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軍旅詩歌,成為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聲。
不久,駱賓王離開西域,隨軍入滇,參加姚州(今屬云南)境內(nèi)的平叛戰(zhàn)斗。這場戰(zhàn)爭進行得很激烈,唐軍在幾天內(nèi)就取得了勝利。主帥向朝廷報捷的幾道文書都由駱賓王起草。戰(zhàn)爭結(jié)束,駱賓王跟隨主將入朝獻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為他還在服役期中,不久即奉命入蜀。
駱賓王在四川擔(dān)任的大約是軍中的幕府書記之類,主要負責(zé)文字工作。高級將領(lǐng)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蜀中山水,歷來為文人騷客所向往,駱賓王盡情邀游各地的名勝古跡。峨眉山秀麗的風(fēng)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臺,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親臨光顧。所見所感,融人詩歌,掀起了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又一高潮。
駱賓王在蜀中停留了兩個整年,56歲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長安,總算結(jié)束了漂泊不定的從軍生涯。
十年不調(diào) 誣贓下獄
駱賓王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授予他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位。和十年前對策入選所授的奉禮郎,同屬九品,僅增二階。長年漂泊邊庭,歷盡艱辛,卻落得這樣的結(jié)果,心里難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駱賓王的著名長詩《帝京篇》寫成,一時朝野傳誦,譽為絕唱。不久,調(diào)任明堂縣主簿。明堂是京縣,品秩有所提高。這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守孝。待三年服滿,補授長安縣主簿。幾個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擔(dān)任御史臺侍御史。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的職位,是“糾舉百僚,推鞠獄訟”的朝廷監(jiān)察官。駱賓王以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態(tài)度治事,自然受到別人的忌恨。上任還不到半年時間,就以“贓罪”入獄。也就是說有人告發(fā)他在長安主薄任上有貪污行為。
駱賓王在獄中受盡折磨,知情人懾于誣陷者的淫威,不敢為他伸冤。縶獄期間,他寫下了一系列詩賦,控訴司法的腐敗,抒發(fā)內(nèi)心的郁勃,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未時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整首詩托物寄興,借蟬自喻。蟬兒居高飲潔,品性高雅,但卻受到秋風(fēng)秋露無情地摧殘,使它欲飛不能,欲響無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扯心裂肺的呼喊,噴射出駱賓王滿腔憤怒,讀之令人心神為之震憾。
駱賓王在獄中關(guān)了將近兩年,62歲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fù)原職。第二年夏天,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臺州),擔(dān)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揚州起事 兵敗逃亡
駱賓王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nèi)的文人學(xué)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lǐng)袖送行。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鄉(xiāng)義烏,受到親友鄉(xiāng)賢的熱烈歡迎。
七月二十日,他為母親舉行葬禮。喪事結(jié)束以后,就去臨海赴任。
大約是八月中旬,駱賓王到達臨海。他原擬到任后即借故離開仕途,過遁跡山林的隱居生活。但臨海的秀麗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經(jīng)常與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飲酒賦詩,頗感樂趣。
公元683年臘月,也就是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圣,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但武則天權(quán)欲極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時,她已經(jīng)實際執(zhí)掌朝柄幾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權(quán)交給兒子,就借故把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于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政事決于太后,居睿宗于別殿,不得有所預(yù)。”(《資治通鑒·唐紀(jì)》)為了防止天下反對,武則天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勛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fēng)。由是天下惶惶,籠罩著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于這年春天因事進京,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quán)、大開殺戒,以及武氏勢力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心中頗感憤憤。他帶著一腔郁郁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去了揚州,和徐敬業(yè)等人聚合密商,準(zhǔn)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徐敬業(yè)是唐代開國元勛英國公徐世勛的長孫,原為四川眉州刺史,擁有兵權(quán),這時貶為柳州司馬。因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揚州大都督,所以他沒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揚州,密謀起事。駱賓王在四川軍中,大約就和徐敬業(yè)結(jié)識,所以徐就密召駱賓王參與。經(jīng)過一番密商,制訂出行動計劃:確定以“擁戴廬陵王,匡復(fù)唐室”為號召;首先占領(lǐng)揚州城,作為起事根據(jù)地;徐敬業(yè)任匡復(fù)府上將,領(lǐng)揚州大都督;駱賓王為藝文令,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徐敬業(yè)等迅速占領(lǐng)揚州城,并把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傳布各個州縣,號召天下勤王。這篇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仿佛長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動讀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勢力,莫不聞檄扼腕。人們奔走相告,聞風(fēng)而動,“旬日間得勝兵十萬”。
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不僅很快集結(jié)軍隊十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yīng),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nèi)部也產(chǎn)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還政于皇帝。但徐敬業(yè)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逼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jù)地,然后再經(jīng)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后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徐敬業(yè)雖然奮力迎戰(zhàn),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后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后歷時僅三個月。
兵敗后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壇。有說被殺的,也有說逃亡的,還有說投江水而死的。綜合各種史料考證,逃亡一說似較可信。因為武則天死后,朝廷曾令山東人郄云卿搜集駱賓王的詩文,并結(jié)集發(fā)行,作為對駱賓王匡扶唐室的褒揚。郡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話,想必有據(jù)。至于逃亡后的行蹤,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靈隱為僧,月夜為宋之問續(xù)詩一說,流傳最廣。實際情況大約是脫逃以后,就隱姓埋名,在吳中一帶流亡。隱匿幾年之后,帶著一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約在70歲左右。
道德文章 萬古流芳
綜觀駱賓王的一生,其前進道路,有著兩條明顯不同的發(fā)展軌跡。作為一位作家,他前進的道路較為頃暢。從七歲詠鵝,到齊魯閑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塞詩,回長安后創(chuàng)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文》,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群芳,穩(wěn)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說是一帆風(fēng)順。但作為一個官吏,政治上卻處處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繼而罷官長安。在兗州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著從軍邊塞,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后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臺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最后憤而走向武裝反抗,迅即被狂飆所淹沒,以致身死何處,都成了歷史懸案。這條道路發(fā)展得很不順利,不僅荊棘叢生,坎坷泥濘,而且四周潛伏著毒蛇猛獸,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險。
但這兩條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交錯前進的。其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政治上下沉的時候,文學(xué)上就呈上升態(tài)勢。如早年宦途不遂,隱居齊魯,就創(chuàng)作出大量描寫閑情逸致、詩酒游冶為主題的隱逸詩,掀起了一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浪峰,博得了很高的聲譽。第二次仕途波折,從軍邊塞,功業(yè)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返回長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調(diào),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shù)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獄以后,更以滿腔悲憤,創(chuàng)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彩。揚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從,雖兵敗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鄉(xiāng),不為人知。但他寫下的那篇《討武氏檄文》,卻眾口傳誦,萬古流唱。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道,成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璧。
這一沉一顯的發(fā)展軌跡,表面看來,好像相互背向,實際卻反映了駱賓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統(tǒng)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氣,懷經(jīng)國安邦之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進取,但不為時用,并處處受到佞小的打擊和排擠。有志難伸,于是郁積心頭的不平之氣,就通過詩文創(chuàng)作進發(fā)出來。郁積越深,噴發(fā)力越強,而噴發(fā)出來的又全是思想珠璣,自然為大眾所喜愛。這就是每當(dāng)駱賓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xué)聲譽卻愈顯的原因。
但人們對駱賓王的評價,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在駱賓王生活的當(dāng)時,主流社會一些政治上和他對立的人,鑒于他文學(xué)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無法否定,就采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辦法予以詆毀。說他“文才有余而器識不足”,屬“浮躁淺露”之輩。《舊唐書》本傳,就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把駱賓王參加揚州起兵,稱為“從逆”,屬“賊黨”。駱賓王在“四杰”中的排名,起先稱“駱盧王楊”和“盧駱楊王四才子”,大約也因為他參加揚州起兵的關(guān)系,最終成為“王楊盧駱”,殿居末座。
宋元以后,理學(xué)興盛,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種手段,攫取權(quán)柄,最后終于改李唐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這種從“亂倫”而至“竊國篡位”的穢跡惡行,自然激起以理學(xué)為統(tǒng)治思想的主流社會的憤慨。武則天成了罪惡的化身,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人品受到竭力贊揚。把他看作忠臣義士,地位急劇上升。
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yīng)麟,學(xué)者吳之器,以及《駱臨海集箋注》的作者、清人陳熙晉等,為駱賓王寫傳記時,雖贊揚駱賓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氣節(jié)。胡應(yīng)麟兩次上書州、郡督學(xué),將駱賓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鄉(xiāng)賢伺奉祀。明末義烏知縣熊人霖,則為駱賓王建立“唐杰流風(fēng)坊”,并題詩其上。義烏本地則為駱賓王重修規(guī)模宏偉的楓塘古墓。墓成之后,各地的文人、官員紛紛寫志賦詩,記事頌德,盛極一時。連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駱賓王為“文忠公”,并“御賜像贊”。其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的張國維,更為駱賓王寫了“碑文”、詩和楹聯(lián),對賓王的忠心義節(jié)大加褒揚。
明正德九年(1514),傳說南通城東黃泥口一曹姓農(nóng)民挖地時發(fā)現(xiàn)駱賓王墓。(事載朱國幀《涌幢小品》)消息傳開,遠近轟動。有個名叫邵干的人,寫了一組《駱賓王遺墓詩》,征求和者。人們紛紛響應(yīng),現(xiàn)僅收錄在《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就有197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們對駱賓王的欽敬,以及對他命運的同情和關(guān)注。此后人們紛紛涌向南通,在傳說發(fā)現(xiàn)駱賓王墓的地方,拜遏憑吊,賦詩抒懷。不久,墓址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明芳,著人下水搜索,結(jié)果找到幾根“枯骨查牙”,就當(dāng)作駱賓王的骸骨,迎至狼山東南麓,和隨文天祥抗元殉職的金將軍葬在一起,取其“忠臣義士同處一堂”之意。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駱賓王墓。
1949年以后,在左傾思想影響下,有人為了給武則天翻案,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一度受到貶低。“文革”結(jié)束,他的形象才又煥發(fā)出光芒。而今,《詠鵝》詩編入小學(xué)生讀本,得到億萬兒童的朗聲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論文、著作,不斷涌現(xiàn),駱賓王重又成為萬千人關(guān)注的對象。
作為駱賓王的故鄉(xiāng),65萬義烏人民以曾經(jīng)養(yǎng)育出駱賓王這樣杰出的人物而自豪。為駱賓王修復(fù)了楓塘古墓,建設(shè)了駱賓王紀(jì)念公園。國內(nèi)外知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也以駱賓王的名字命名,稱賓王市場。此外,還有賓王路、賓王大橋等等。人們懷念他,紀(jì)念他,目的是弘揚他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學(xué)習(xí)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為義烏人文薈萃的象征,將永遠給后人以精神的滋養(yǎng),促進長久的文明建設(shè)。
主要參考資料:
《駱臨海集箋注》,[清]陳熙晉箋注
《舊唐書》,[后晉]劉均等撰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撰
《通鑒紀(jì)事本末》,[宋]表樞撰
《涌幢小品》,[明]朱國楨撰
王洛賓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京戲迷,閑來無事,常在四合院內(nèi)拉起胡琴自娛自樂。要說王洛賓一生與音樂結(jié)緣一定要有某種熏陶的話,那最多就是這一點點罷了。王洛賓從小就是個“不安分”的人,13歲那年只身跑到東北投奔紅色蘇俄未成,18歲考入北平藝術(shù)專科學(xué)校,跟隨俄國沙皇的小姑母學(xué)習(xí)西洋音樂,后來因家貧難以供養(yǎng)而輟學(xué),24歲那年,北平蘆溝橋事變爆發(fā),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參加了作家蕭軍、塞克、丁玲領(lǐng)導(dǎo)的西北抗日戰(zhàn)地服務(wù)團。在六盤山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了一個名叫“五朵梅”的鄉(xiāng)村婦女唱的一首“花兒”,他被那純樸、率直、熱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決心在西北扎下根來,搜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西域民歌。一晃半個世紀(jì)過去了,王洛賓在西北已創(chuàng)作出了《達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個月亮爬上來》等700多首情歌,然而他的愛情生活卻是不幸的。 王洛賓第一個真正的戀人叫方珊,是一位河南籍的蘭州姑娘。他們的初戀是甜蜜的,以至于使81歲高齡的王洛賓至今難忘。王洛賓當(dāng)時很愛方珊,曾在青海為方珊專門寫了一首情歌。歌中寫道:“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爬上來。照在我姑娘的梳妝臺,依拉拉梳妝臺。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再把那葡萄摘一朵,輕輕地扔下來。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爬上來。照在我樓前的常春槐,依拉拉常春槐。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等那樹葉落了再出來,依拉拉常春槐。”從這首歌中,大家不難看出王洛賓的癡戀之情。然而,后來方珊因忍受不了王洛賓常常外出采風(fēng)而帶來的寂寞,與他分手了。 后來,經(jīng)人介紹,王洛賓在青海與一位名叫黃靜的護士結(jié)了婚。黃靜漂亮文靜,聰明嫻慧,從不與洛賓紅臉,把個小家庭安排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青海解放后,王洛賓跟隨王震大軍開赴新疆,黃靜帶著孩子回到了北京。不幸的是黃靜于1951年早離人世,給王洛賓留下了四個兒女。噩耗從北京傳來,遠在新疆邊陲的王洛賓心都要碎了。至今,王洛賓的家里還掛著黃靜的遺像,王洛賓要讓他的愛妻伴著他寫出更深刻、更美麗、更動人的歌。 一生中有19年與鐵窗相伴,被譽為“獄中歌王” 說起來有點讓人難以想象,然而卻是事實。王洛賓這個人稱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坐了兩次大牢且長達19年。這個命運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會被壓垮,王洛賓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更堅強,更浪漫,用他的話說:“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懷坦蕩,過著我快樂的日子,寫我大我的情歌,譜我美麗的囚犯歌,用我的歌聲迎接一切苦難。” 王洛賓第一次被打入監(jiān)牢是在1946年。國民黨馬步芳的憲兵認為他早先是抗日的積極分子,懷疑他是共產(chǎn)黨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毆打他,要他改變紅色思想,脫離與共產(chǎn)黨的關(guān)系。面對酷刑,王洛賓死不開口。每次過完“堂”,他都皮開肉綻,渾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靜下來,他照樣“提煉他痛苦的純美”,寫他“大我的情歌”。王洛賓給自己暗暗定下了坐十年大牢的計劃,他忍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在獄中寫了一首又一首歌頌民主自由的歌。“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王洛賓第二次入獄是在1963年,當(dāng)時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僅憑捕風(fēng)捉影就足以定罪,更何況王洛賓當(dāng)過馬步芳的音樂教官呢。“二進宮”時王洛賓已經(jīng)整整五十歲了。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他對自己被自己人投進牢獄實在想不通,他曾萌發(fā)過自殺的念頭。他乘外出干活,偷偷藏起了一根繩子,等待著走向“自由”的機會。就在他即將擁抱死神的時候,他想起了一位姑娘。那是他剛剛被打成反革命時,一天他戴罪上完音樂課,一位叫阿娜爾汗的維族姑娘悄悄塞給他兩個蘋果,蘋果雖不大,但此時的王洛賓卻覺得它比金子還貴,覺得那帶著姑娘體溫的蘋果分明是姑娘的一顆熱乎乎的心……于是,似乎有一雙多情而無形的手緊緊地拉住了他,使他改變了可怕的念頭。一天,關(guān)押王洛賓的號子里又投進一個年輕的維族犯人,原來這位青年人被捕的那一天是結(jié)婚的前夜,未入洞房卻進牢房,很是憂傷。過了半年時間,他的姑媽帶來消息說,他的未婚妻突然失蹤,后因憂傷而死。當(dāng)時小伙子都要瘋了,捶胸頓足狂呼猛喊“我對不起你呀,我對不起你呀!”為了表達對戀人的思念之情,那維族青年開始跟監(jiān)獄作對留起了胡須,監(jiān)獄里的犯人也為此常常打得他口流鮮血,然而他卻喊道:“你們打得太輕了,我對不起我的太太,再重點、再重點……”這一切深深地感動了王洛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歌曲《高高的白楊》:“高高的白楊排成行,美麗的浮云在飛翔,一座孤墳鋪滿丁香,孤獨地依靠在小河旁,墳中睡著一位好姑娘,枯萎的丁香引起我遙遠的回想,姑娘的衷情永難忘……高高的白楊排成行,美麗的浮云在飛翔,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胡須鋪滿胸膛,美麗浮云高高白楊,我將永遠抱緊枯萎的丁香,抱緊枯萎的丁香走向遠方,沿著高高的白楊……” 王洛賓在獄中克服重重困難,用血用淚寫出了幾百首囚歌,被譽為“獄中歌王”。 一個民族誕生了名曲,卻埋沒了名曲作家 他的歌早已廣為流傳,然而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1975年,帶著一頂反革命帽子的王洛賓從監(jiān)獄放出來了。外面的空氣是新鮮的,但對他來說并未感到快活。在獄中有人給飯吃,出來后他成了無業(yè)游民,還得為填飽肚子發(fā)愁。他先是在工地上給人打石頭,看工具混口飯吃,后來工頭看他又老又瘦便客客氣氣地辭了他。好在很快粉碎了“四人幫”,他被一位愛才的領(lǐng)導(dǎo)看中,讓他去寫歌劇,他也不負厚望,很快寫出了三部歌劇的音樂:《托木爾的百靈》、《帶血的項練》、《奴隸的愛情》。其中《帶血的項練》獲1980年全國文藝匯演二等獎。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王洛賓又迎來了自己音樂的春天。然而使他遺憾的是他那些流傳已久的歌卻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他覺得一個民族誕生了名曲,但卻未誕生創(chuàng)作名曲的作家,是這個民族的不幸,他覺得自己有責(zé)任洗去這個不幸。于是他給音協(xié)寫信,坦率地講道: “許多音樂會都把我的歌曲放在前面,卻不署我的名字,只寫‘青海民歌’‘新疆民歌’,如果別人問這歌是哪個民族的,歌曲里的漢語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說什么?唱一個沒有作者的歌對我們并不體面。”但不知何故,王洛賓的名字在好長一個時期未被音樂界和社會承認。盡管王洛賓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名鼎鼎了,他得了金唱片獎,作為有突出貢獻的音樂家享受了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然而如果你留心,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許多錄音帶、錄像帶上,王洛賓的歌名下面仍寫著“青海民歌”“新疆民歌”的字樣。但愿這種現(xiàn)象不要繼續(xù)下去了,但愿人們不會忘記王洛賓這個曾給了我們精神食糧和民族榮譽的名字。
王洛賓和三毛的“黃昏戀”,社會上出了不少書,洋洋數(shù)十萬言,寫得繪聲繪色,似乎神乎其神,其實兩人見面的時間并不多,其“戀情”達到什么程度?撲朔迷離,只有當(dāng)事人才知道,本文只是擺事實,讓讀者去分析吧。
(一)
一九八九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過王洛賓后,在《臺灣日報》發(fā)表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很受讀者歡迎。
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并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當(dāng)她看到夏婕報道王洛賓近況的文章,非常感興趣,并向夏婕要了王洛賓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地址。
一九九○年四月,三毛參加一個臺灣的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游覽。當(dāng)?shù)綖豸斈君R時,她離隊按地址找到王洛賓。
王洛賓對三毛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臺灣名作家,但到底寫了什么書,他一本也沒看過。出于禮貌,他仍和三毛握手、拍照,并簡單介紹自己的歌曲和經(jīng)歷,他對三毛的印象是“像個大孩子,天真活潑”。
晚間,他到賓館為三毛送行。當(dāng)王洛賓向服務(wù)員詢問三毛時,驚動了賓館上下。原來,三毛登記住宿的證件使用陳平的名字,未引起注意;如今王洛賓一聲“找三毛”,男女服務(wù)員奔走相告,抱來一大堆三毛在大陸出版的書,請她簽名,王洛賓才知道這位大作家的號召力,可因為人多,沒有機會再傾談。
分手時三毛答應(yīng):“九月份我一定再來看望您,請給我寫信。”
(二)
三個多月時間,兩人往來六封信。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dāng)做拐杖用,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后來王洛賓遲復(fù)三毛的信,三毛責(zé)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八月份,三毛在北京為電影《滾滾紅塵》補寫旁白。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三毛搭乘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飛機,傍晚抵達烏魯木齊,王洛賓穿著精致的西裝,打著領(lǐng)帶,走到機艙口,迎接三毛。兩人并肩把臂,緩緩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獻花。
這隆重的歡迎禮,使三毛大吃一驚。后來才了解到這是烏魯木齊幾位年輕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正在籌劃拍攝一部反映王洛賓音樂生涯的紀(jì)實性電視片。聽說三毛要來,便策劃這段歡迎情節(jié),以壯聲勢。但此事并沒有事先告知三毛,她很不高興。
三毛到烏魯木齊后,就住進了王洛賓的家,她還穿上了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學(xué)起《在那遙遠的地方》女主角卓瑪?shù)拇虬纾胍鹜趼遒e的注意。她還和王洛賓各騎一輛腳踏車,奔走烏魯木齊街頭,進出百貨公司、瓜果攤、菜市場,買菜做飯給王洛賓吃。可王洛賓忙于拍電視片,早出晚歸,他雖然仍熱情招呼三毛,卻無法領(lǐng)悟三毛對他深沉的愛。
三毛明白了:近八十歲的王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還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三十多歲的年齡差距造成無法填平的鴻溝。王洛賓不可能做他的情人,但卻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輩、民歌大師、老者。
后來三毛病了,王洛賓請來醫(yī)生為她診治,并請來一個女孩子照顧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
九月七日凌晨,三毛要走了,王洛賓特地到機場為她送行。
(三)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毛從臺灣來信,王洛賓直至十二月底才收到。沒想這卻是一封絕筆書。
一九九一年一月五日凌晨,當(dāng)王洛賓從收音機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靂,令他悲痛不已。這一段時間他開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
他感到很對不起三毛,辜負了她的愛。在王洛賓家門廳的前臺上,擺放著一張三毛的大像,還有用白絹包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發(fā),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賓家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本內(nèi)的遺物。
為了永遠紀(jì)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請莫對我責(zé)怪
為把遺憾續(xù)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dāng)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王洛賓墓志銘
王超海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賓仙逝,二十日向遺體告別,二十二日送骨灰進京,邊城烏魯木齊三降大雪。天公為其志哀,世人無不稱奇。
王洛賓原名榮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音樂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傳。輾轉(zhuǎn)千里,駐足青海。四九年參加解放軍進入新疆。樂壇耕耘六十余載,創(chuàng)作歌劇六部,搜集、整理、創(chuàng)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怡神,中外沸揚,殊才飾疆,懿范 流光。洛賓名重。其歌獲國家金唱片獎,《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二十世紀(jì)世界華人音樂經(jīng)典,《達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國外辦音樂會與講學(xué),聯(lián)合國總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樂學(xué)院音樂教材和世界歌星羅伯遜保留曲目均有其歌。王洛賓重誼。為學(xué)生幼兒譜曲,為邊關(guān)將士揮筆,為工農(nóng)大眾抒情,為海外華人合唱團贈歌,情深意切,眾口皆碑。洛賓謙遜。對民謠之父、音樂大師、西部歌王等稱謂淡然處之,卻將新加坡友人贈其“傳歌者”三字視為珍寶。洛賓愛國。兩次鐵窗之苦,未斷其云游樂海、振興民樂之夢,終生致力于讓中國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愿。洛賓大志。先生舍愛妻黃玉蘭及三幼子在京只身西進。五一年妻病故后獨身苦將三子養(yǎng)育成人,耄耋之年堅持自理,拈米舔骨節(jié)儉之至,樂騎單車至八十有二。其作品通俗樸實大氣,蓋源其品性也。
千里駒兮雜于馬群,需伯樂兮相而拔晉。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賓兮識而傳真。駒無伯樂兮無以千里,曲無洛賓兮中外寡聞。民間瑰寶兮擷之于民,人間絕唱兮得之于心。傳歌之志兮可喜可欽,洛賓之功兮青史永存。
《音樂生活報》
1996年5月31日
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駱賓王(619年—約687年),字觀光,唐代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自幼聰慧,7歲時即以《詠鵝》詩聞名,被譽為神童。成年后,駱賓王積極參與政治,晚年參與徐敬業(yè)揚州起事,并撰寫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對文學(xué)有重要貢獻,他蕩滌六朝文學(xué)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fēng),開辟...
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駱賓王(619--約687),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自幼聰穎過人,七歲時即以《詠鵝》詩聞名,被譽為神童。晚年,他參與了徐敬業(yè)的揚州起事,并撰寫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作為“初唐四杰”之一,他對唐代文學(xué)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駱賓王出生于...
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駱賓王在獄中關(guān)了將近兩年,62歲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fù)原職。第二年夏天,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臺州),擔(dān)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揚州起事 兵敗逃亡 駱賓王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nèi)的文人學(xué)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lǐng)袖送行。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
求要駱賓王的資料(詳細)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著名詩人,字觀光,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為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駱賓王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他的詠鵝詩廣為流傳:“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他的父親去世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
關(guān)于駱賓王的具體資料
駱賓王,字觀光,出生于浙江義烏。他自幼便顯示出非凡的才華,深得人們的贊賞。高宗永徽年間,駱賓王曾擔(dān)任道王李元慶府中的屬吏。隨后,他又以奉禮郎的身份跟隨軍隊遠征西域,長期駐守邊疆。儀鳳年間(676年至679年),駱賓王在長安擔(dān)任主簿,隨后進入朝廷擔(dān)任侍御史。他因上書議論政事,觸怒了武則天,被...
駱賓王史籍記載
駱賓王,這位唐代文學(xué)巨匠,出自《舊唐書》的記載,是婺州義烏人,以早年擅長撰寫文章,尤其是五言詩而聞名。他曾創(chuàng)作了被譽為絕唱的《帝京篇》。然而,駱賓王的品行并不完美,常常與賭博之人交往。在高宗末年,他擔(dān)任長安主簿,因貪污被貶為臨海丞,心中郁郁不得志,最終棄官而去。文明年間,駱賓王與徐...
駱賓王簡介資料
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 王勃 、 楊炯 、 盧照鄰 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 儀鳳 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
駱賓王人物生平
幼年的駱賓王在博山和兗州瑕丘縣度過貧困的童年。650年至655年間,他在道王李元慶府中任職,但駱賓王不屑于自我炫耀,拒絕了道王的要求。后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成為東臺詳正學(xué)士。然而,因為某些事件,他被貶謫到西域戍邊,這段經(jīng)歷使他長期駐守邊疆。在蜀地,駱賓王與盧照鄰結(jié)交,互相唱和。678年,...
駱賓王介紹
駱賓王(約627—約684)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dān)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后來相繼擔(dān)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jīng)被人誣陷入獄...
駱賓王人物簡介
駱賓王,唐代杰出的詩人,出生于約640年至684年之間,字觀光,家鄉(xiāng)位于現(xiàn)今中國的浙江義烏。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為“初唐四杰”,在四杰之中,駱賓王的詩篇最為豐富。由于早慧,駱賓王七歲時便展現(xiàn)出過人的詩才,被譽為“神童”,他的《詠鵝》一詩便是此時的佳作。駱賓王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其中...
相關(guān)評說:
崇陽縣合成: ______ 駱賓王(約626—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后隨****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下落不明.有《駱賓王文集》.《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
崇陽縣合成: ______ 駱賓王投錯主人,沒有遠見,與武則天作對,裝死,半生逃亡,算不得懷才不遇,少有才名,而且還有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檄文》傳世,中多不乏名句警語. 李白投靠無門,半生蹉跎,好不容易皇帝征召他了,又處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這兩大勢力,走就走了,又投靠了一個反王,被流放還是處斬什么的,幸虧和郭子儀是故交,得他相救,歸于江湖. 杜甫雖有窮酸氣,憂國憂民仍可敬. 蘇軾文章天下知,雖有政績無官運. 歐陽修不算懷才不遇了,還可以吧.
崇陽縣合成: ______ 駱賓王自幼文才出眾,有“江南神童”之稱.他一生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駱賓王被貶為浙江省臨海縣縣丞.這一年,天下風(fēng)云突變,唐高宗...
崇陽縣合成: ______ 1、《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一首詩.2、這首詩以清新歡快的語言,聽覺與視覺、靜態(tài)與動態(tài)、音聲與色彩完美結(jié)合,抓住鵝的突出特征來描寫,將鵝的形神活現(xiàn)而出,自然傳神,生動有趣.
崇陽縣合成: ______ 李自成,朱允文,黃巢,駱賓王.歷史證明:諸葛亮和鐵木真都病死了
崇陽縣合成: ______ 1、清波蕩漾:清澈的水波在起伏晃動.2、出處:唐代駱賓王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3、出處:唐代李白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4、例句:湖面上清波蕩漾,波光粼粼.
崇陽縣合成: ______ 周公解夢大全解夢吧(夢見楊玉環(huán))目錄:周公解夢大全解夢吧夢見楊玉環(huán)世界杯抽... 唐代文學(xué)家駱賓王的《討武曌檄》更是把武則天罵成了禍國殃民、謀朝篡位的千古惡...
崇陽縣合成: ______ 1、討武曌檄 (駱賓王)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2、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3、洎(jì)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4、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5、...
崇陽縣合成: ______ Pseudo-Linchaowushi, non-Hwasun, and it Hanwei. Chen Xi charge under Taizong,... Peck Huang Sun Yan, Han jo know of will do. Long Li Dihou, know Xia-ting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