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yīng)麟對李煜的評價的原文 對于李煜的評價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體詩。它在隋唐之際已經(jīng)產(chǎn)生,中唐以后逐漸有較多文人從事創(chuàng)作,晚唐五代趨于繁榮,而極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時,一般稱為“曲”、“曲子”、“曲子詞”。后來才稱為“詞”,又稱“樂府”。“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等。這些別名均始見于宋人文獻。
詞的興起 詞起源于民間。它是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并與當時新興的民間音樂、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傳入的樂曲有密切關(guān)系。古人大都認為詞來源于樂府詩和唐代近體詩。如宋代胡寅說:“詞曲者,古樂府只有意義的字,后來用有意義的字填進去,成為長短其句的整體藝術(shù)品,便是詞的雛形。清代宋翔鳳說:“謂之詩余者,以詞起于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diào)〕,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quán)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后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而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余。”(《樂府余論》)認為詞被稱為“詩余”,即由于詞是從唐代絕句演變出來的,其表現(xiàn)形式便是依曲調(diào)增減詩句字數(shù)而為長短句。然而,這里所論及的只是局部情況,實際上,大部分詞調(diào)并不是由古樂府和近體詩衍變而來的,它們另有自己的淵源。
作為一種來自民間的合樂詩體,詞可以說是《詩經(jīng)·國風》與漢魏六朝樂府的繼承者。唐代許多近體詩,也是可以合樂歌唱的。但古樂府及近體詩之可歌者與詞又有重要區(qū)別。前者大都先作詩歌,再以樂曲配合;后者則先有曲調(diào),再按其曲拍調(diào)譜來填制歌詞。所以作詞也被稱為“填詞”、“倚聲”。詞的長短有固定格律,與樂府古詩中句式長短自由的雜言體截然不同。宋代王安石曾指出:“古之歌者皆先有詞后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詞,卻是永依聲也。”(《侯鯖錄》引)明代胡震亨也說:“唐人始則摘取詩句譜樂,繼者排比聲譜填詞,其入樂之辭,截然與詩兩途。”(《唐音癸簽》)其實按樂填詞的現(xiàn)象在隋唐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江南弄》七曲,每首均三句七言、四句三言。同時沈約有四首,蕭綱有三首,體裁完全相同。據(jù)《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此曲系據(jù)《西曲》改制,可說是詞的濫觴。隋文帝仁壽元年 (601)牛弘等制《上壽歌辭》,隋煬帝制《夜飲朝眠曲》以及他和王胄作《紀遼東》,唐高宗龍朔元年(661)許敬宗作《恩光曲詞》等,都已具備詞的雛形。孟□《本事詩》載唐中宗時沈□期等歌《回波樂》詞及內(nèi)宴唱《回波詞》,也是依曲填詞的例子。這些作品有的產(chǎn)生于近體詩形成前,有的與近體詩同時,終唐之世以至五代,歌唱五、七言近體詩與長短句歌詞的情況一直是并存的。
詞與樂府詩歌的區(qū)別還在于詞所配合的是新興的音樂。隋唐時代,中國的音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政治、軍事、通商、傳教、文化交流等種種原因,少數(shù)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大量傳入中原地區(qū),不僅流行于民間,而且進入上層社會和宮廷,以至“太常雅樂,并用胡聲”(《隋書·音樂志》),而原有的音樂則逐漸衰微。據(jù)《隋書·音樂志》載:隋文帝“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及大業(yè)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創(chuàng)造既成,大備于茲矣。”其中除《清樂》、《禮畢》為南朝樂府歌舞音樂外,《西涼》等七部樂都是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傳入的音樂。至唐代又有發(fā)展。《舊唐書·音樂志》載,唐高祖“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唐太宗“平高昌,盡收其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遂為十部,其中《清樂》為南朝舊樂;《平?jīng)鰳贰贰ⅰ陡卟龢贰返劝瞬繛樯贁?shù)民族及外來音樂;《燕樂》則為唐王朝樂府創(chuàng)作,自唐太宗至唐玄宗,歷朝都添新作,于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臻于極盛。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近代曲辭》小序統(tǒng)計,上述十部享宴所用“燕樂”,“其著錄者十四調(diào),二百二十二曲。”這些音樂歌舞,演奏時有聲有詞。詞所配合的樂曲繁復(fù)變化多端,自然須要有短長錯落、抑揚婉轉(zhuǎn)的歌詞與之配合,這樣就有了嚴格意義上的詞。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說,當時樂工習唱的燕樂歌詞,相傳為“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為《□樂五調(diào)歌詞》,“詞多鄭衛(wèi),皆近代詞人雜詩”,“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從唐初到開元、天寶年間,宮廷樂府的歌曲和歌詞都廣泛吸取了南朝舊樂、外來音樂和民間創(chuàng)作,從而在社會上更加風行起來。唐代商業(yè)經(jīng)濟與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達,城市的繁榮,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詞興起的重要社會原因。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 (762)崔令欽撰《教坊記》,總結(jié)了開元、天寶年間燕樂盛況,錄名曲、大曲名324種,其中有許多曲調(diào)是配用長短句體的。這類詞調(diào),多數(shù)不是從樂府或近體詩衍變來的。
唐代民間詞和文人詞 唐代曲子詞最早流行于民間。
敦煌曲子詞的發(fā)現(xiàn),為詞體起源于民間提供了直接的證據(jù)。據(jù)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分析;其中〔蘇莫遮〕長短句詠五臺山之大曲6首,可能產(chǎn)生于武則天時期;《獻忠心》 2首,可能產(chǎn)生于武周以后至玄宗初年;〔別仙子〕、〔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可能作于開元年間,而寫定于天寶元年;《云謠集雜曲子》中一部分詞以及大曲3套,可能均作于安祿山亂前。在寫作時代較早的敦煌民間詞中,已經(jīng)具有多樣而且比較完備的形式,有短小的令詞,也有字數(shù)較多的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其年代遠在文人寫作之前。雖然有些作品在表現(xiàn)技巧上還不夠成熟,但題材廣闊,風格清新明朗。〔定風波〕一首,剛健雄放,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文人填詞之風始于唐中葉。公元 8世紀前半期,唐玄宗李隆基愛好音律,除《云謠集雜曲子》“御制”曲子詞中有些可能出自其手外,舊傳還有〔好時光〕1首為他所作,見于《尊前集》。又相傳李白作有〔菩薩蠻〕、〔憶秦娥〕、〔桂殿秋〕、〔連理枝〕、〔清平樂〕、〔清平調(diào)〕等10余首,其中〔清平調(diào)〕 3首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首則為長短句,藝術(shù)價值很高,被推為“百代詞曲之祖”(黃□《唐宋諸賢名家詞選》)。但有人懷疑是偽作。明代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據(jù)《杜陽雜編》記載,說〔菩薩蠻〕曲調(diào)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蠻國入貢而編創(chuàng)的,則李白當時還無此曲調(diào),自不可能有此詞作。但據(jù)《教坊記》著錄,開元、天寶間已有〔菩薩蠻〕曲名,敦煌民間詞中也有〔菩薩蠻〕詞作。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引近人楊憲益《零墨新箋》說,謂〔菩薩蠻〕是《驃苴蠻》或《符詔蠻》之異譯,其曲調(diào)乃古緬甸樂,開元、天寶時已傳入中國,則李白寫作〔菩薩蠻〕詞亦有可能。
8 世紀下半葉,文人填詞者逐漸增多。較早有張志和的〔漁歌子〕(又作〔漁父詞〕)5首,寫漁釣閑散生活與自然風光,其詞調(diào)來源當是漁民中流行的“里巷”之曲。相傳一時唱和者甚多。張志和之兄松齡,也有〔漁父詞〕1首,風格旨趣與其弟之作相近。還有顧況的《漁父引》,六言三句,也是詠漁家生活的。據(jù)日本《經(jīng)國集》載,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823)宮廷君臣唱和,仿效張志和〔漁歌子〕各填詞五闋,可見其詞調(diào)流傳之廣。另外,元結(jié)的〔□乃曲〕是模仿船歌之作,但形式同于七絕,“大歷十子”之一的韓□,相傳有與柳氏贈答的〔章臺柳〕,是長短句形式。大歷間詩人戴叔倫與韋應(yīng)物各作有〔調(diào)笑令〕,寫邊塞生活與離別之恨,格調(diào)相同,聲律急促,當是出自“胡夷”之樂。稍后王建的宮詞中也有〔調(diào)笑令〕又名〔宮中調(diào)笑〕,主要寫宮中美人失寵的哀怨或商婦的離愁;還有《宮中三臺》和《江南三臺》,后者中也有描寫商人生活的。劉禹錫與白居易更是詞創(chuàng)作的有力推動者。他們的新翻〔楊柳枝詞〕及劉禹錫改造四川民歌而作的〔竹枝詞〕,形式上似七絕,而實際上類同于詞。相傳白居易所作詞有〔憶江南〕 3首、〔花非花〕1首、〔如夢令〕3首、〔長相思〕 2首,劉禹錫有〔憶江南〕2首、〔紇那曲〕2首、〔瀟湘神〕2首、〔拋球樂〕2首,但除〔憶江南〕外,其余或不載于本集,或收附于卷末,故多有被人懷疑的。劉禹錫〔憶江南〕詞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詩人依聲填詞的最早自白。總觀這時期文人詞作,作者多為較接近民間生活、愛好民間文藝者,故能從民間曲子吸取養(yǎng)料創(chuàng)作新詞。但他們的主要成就還在詩,寫詞不過以余力為之,不很重視,所以詞作數(shù)量不多,而且常不載于集中;有些無名作者又常以所作嫁名于他們,因之作品往往真?zhèn)坞y辨。同時,這時期的文人詞作,無論意境風格、辭句形式,都還與一般詩歌比較接近,因而不少作品難以區(qū)別是詩是詞,在后人編選的集子中分類也常不一致。這些都是詞在形成過程中的現(xiàn)象。
進入晚唐,填詞的風氣更普遍了,所用的詞調(diào)有所增加,詞作在藝術(shù)上也比較成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溫庭筠。他富有才華,精于音樂,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趨于放蕩,經(jīng)常出入酒樓妓館,接受民間新曲的影響,大力從事詞的創(chuàng)作。《舊唐書·文苑傳》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相傳他有《握蘭》、《金荃》兩種詞集,雖已亡佚,但《花間集》所錄還有66首,后人收輯共得76首,為唐人詞作傳世最多者。他的詞大都寫歌妓的生活與感情,色彩濃艷,情思婉約,表現(xiàn)出與詩歌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又為五代西蜀花間詞派所推崇,因而被稱為”花間鼻祖”(王士□《花草蒙拾》)。溫庭筠也能詩,但其詞成就突出,與過去詩人以余力為詞者不同。由于他奠定了詞在韻文史上的獨立地位,開啟了五代詞的道路。但他的側(cè)艷詞風,也影響詞的發(fā)展境界比較狹隘。此外,晚唐詞的作者,還有杜牧、段成式、張希復(fù)、鄭符、皇甫松、司空圖、韓□、李曄(唐昭宗)等。段、張、鄭詞,藝術(shù)平平。皇甫松詞〔采蓮子〕、〔摘得新〕、〔夢江南〕等,相當成功。司空圖的〔酒泉子〕,寫退隱閑逸生活,也有佳句。韓□存詞5首,風格略同其艷情詩。唐昭宗李曄曾屢為宦宮藩鎮(zhèn)劫持,最后被朱全忠所殺。《舊唐書·昭宗紀》載,乾寧四年(897)他在華州與學士、親王登樓“西望長安,令樂工唱御制〔菩薩蠻〕詞,奏華,皆泣下沾襟。覃王已下并有屬和”。其〔菩薩蠻〕 2首哀怨凄愴,發(fā)抒了危亡之感。敦煌曲子詞中錄有這兩首詞并臣下和詞4首。又傳他有〔巫山一段云〕2首,明艷而不流于輕浮。但據(jù)《尊前集》注有“上幸蜀,宮人留題寶雞驛壁”語,疑非李曄本人之作。傳為杜牧所作〔八六子〕,雙調(diào)九十字,為唐文人詞中僅見的長篇。總之,晚唐文人詞,除溫庭筠卓然成家外,皇甫松、韓□、司空圖、李曄等人的詞,也都顯示了更為成熟的技巧。
五代西蜀、南唐詞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亂,文化衰落。當時一些君主和上層文人大都流連聲色,詞作適應(yīng)女樂聲伎,得到畸形發(fā)展,出現(xiàn)許多作家和大量作品,成就超過同時的詩文,為宋代詞體文學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
當時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經(jīng)濟與文化遭到嚴重破壞,詞人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像后唐莊宗李存□(885~926)這樣能征慣戰(zhàn)的沙陀部人,也精于音律及度曲。《舊五代史·莊宗紀》注引《五代史補》載,他能自撰曲子詞,行軍及作戰(zhàn)時都教隊伍歌唱,以助戰(zhàn)陣,使人忘死戰(zhàn)斗。他的詞如〔憶仙姿〕(一作〔如夢令〕)、〔陽臺夢〕、〔一葉落〕等,頗有情致;調(diào)名皆取詞中語句,或系自度之曲。又如和凝歷仕梁、唐、晉、漢、周五朝,官至宰相,有“曲子相公”之稱。《舊五代史·和凝傳》說他“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艷曲”,“有集百卷”,但晚年悔其少作,大部焚毀,僅留存百首《紅葉稿》。今傳20余首,多系艷體,也有粉飾太平的,價值不高。
五代詞壇的中心是西蜀與南唐。這兩個地區(qū)在北方戰(zhàn)禍連綿之時,保持相對穩(wěn)定,吸引著人民和文人大量移入,成為當時經(jīng)濟文化的重心。而其統(tǒng)治者們大多懷著茍安心理,寄情聲色,生活淫靡,從而剪紅刻翠的曲子詞便大量產(chǎn)生。
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均喜好詞藝。相傳王衍曾使“宮伎多衣道服,簪蓮花冠,施脂夾粉,名曰醉妝,自制《醉妝詞》云云。又曾宴于怡神亭,自執(zhí)板,歌〔后庭花〕、〔思越人〕曲”(《詞林紀事》引《北夢瑣言》)。孟昶“嘗夜同花蕊夫人避暑摩訶池上,作〔洞仙歌〕詞”(《漫叟詩話》)。當時,蜀地聚集了許多文人詞客。后蜀趙崇祚編《花間集》,其中收晚唐至當時詞人18家,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少數(shù)人外,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魏承班、鹿虔□、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等,或為蜀人,或曾在蜀做官游處。這些作者因而也被稱作花間詞派。韋莊是與溫庭筠并稱的花間派詞人代表。他從中原避亂江南,入蜀后曾為前蜀宰相。他的詞內(nèi)容與溫詞相仿佛,著重寫艷情離愁,但語言較為清麗,多用白描手法。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畫屏金鷓鴣’,飛卿(溫庭筠)語也,其詞品似之;‘□上黃鶯語’,端己(韋莊)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指出了溫、韋兩家風格的差別。其余花間詞人,大都蹈襲溫、韋余風,以華麗詞采寫男女情愛和游冶生活,格調(diào)更趨卑下,如牛嶠〔菩薩蠻〕、張泌〔浣溪沙〕、顧□〔荷葉杯〕、歐陽炯〔浣溪沙〕等,多流于輕薄。歐陽炯作《花間集序》,明確地指出這些作品是宮廷豪家花間月下伴酒助歡的產(chǎn)物。該序又稱所集為“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反映了自溫庭筠以來詩人普遍從事詞作的風氣。宋代陸游《跋花間集》說:“《花間集》皆唐末五代時人作。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哉!或者亦出于無聊故邪?”其二又說:“唐自大中后,詩家日趣淺薄。其間杰出者,亦不復(fù)有前輩閎妙渾厚之作,久而自厭,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會有倚聲作詞者,本欲酒間易曉,頗擺落故態(tài),適與六朝跌宕意氣差近,此集所載是也。故歷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輒簡古可愛。”既批評其思想內(nèi)容的無聊,又肯定其藝術(shù)形式上的成就,揭示了詩詞代興的歷史演變,指出花間詞人走入了狹窄的仄徑。但其中也有能別開生面者,如鹿虔□的〔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抒寫興亡之感;李□、歐陽炯和孫光憲的一些詞,描寫南國自然風光,間或涉及民情風俗,語言也較樸素。又如孫光憲的〔定西番〕、〔酒泉子〕“空磧無邊”,反映邊塞生活,筆力雄放,可謂上承唐代邊塞詩與民間邊塞詞的傳統(tǒng),下開宋范仲淹以至辛棄疾詞風之先河。
南唐偏安江南,比西蜀具有更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文化條件。南唐詞的成就也比花間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馮延巳、南唐中主李□和后主李煜。清代馮煦指出:“詞雖導(dǎo)源李唐,然太白、樂天興到之作,非其顓詣。逮于季葉,茲事始鬯。溫、韋崛興,專精令體。南唐起于江左,祖尚聲律,二主(李□、李煜)倡于上,翁(指馮延巳)和于下,遂為詞家淵叢。”(《四印齋陽春集序》)馮延巳是南唐宰相。宋代陳世修《陽春集序》說他“以金陵盛時,內(nèi)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也”。這正是詞作繁榮的肥沃土壤。可惜當時無人像編《花間集》那樣為之收集,以致有許多作品散佚了。馮延巳的詞,宋人輯得120首,其中可靠者約100首,為唐五代詞人存詞最多者。其詞大都寫閑情離思、傷春悲秋,但意境深遠廣闊,語言清新婉約,形象優(yōu)美迷離,可以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對宋代晏殊、歐陽修等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王國維說它“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人間詞話》)。李□、李煜也都具有很高的文藝修養(yǎng)。李□詞今存4首,〔攤破浣溪沙〕二闋寫登高懷遠的愁思,寓蒼涼于委婉之中,其境界超過了一般的花間詞。李煜初期的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與花間諸作差別不大,但在藝術(shù)上已顯示出清新的特色。國破被俘以后,他以詞抒寫家國身世之恨,感慨遙深,語言樸素自然又精煉優(yōu)美,善于捕捉鮮明生動的形象,抒寫沉痛真切的感情,開拓了抒情歌詞前所未有的藝術(shù)境界。西蜀、南唐的割據(jù)政權(quán),雖然先后為宋王朝所統(tǒng)一,但兩地特別是南唐的詞風,卻深深影響北宋詞壇,在詞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五代詞集 唐五代詞的重要編集,除《花間集》外,還有《尊前集》,傳說是五代或宋初舊本,共錄作家30余人,詞 200余首。南宋黃□(號花庵)編《花庵詞選》,前10卷名《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選錄唐五代及北宋人之作。南宋何士信編《草堂詩余》,也間錄唐五代詞。清康熙時沈辰垣等編的《歷代詩余》,是輯錄唐至明詞大型總集。《全唐詩》中也匯輯了唐五代詞。近人林大椿的《唐五代詞》,錄作家81人,詞1148首,比較完備。但這些集子中均未收民間詞。
參考書目
林大椿輯:《唐五代詞》,文學古籍刊行社,北京,1956。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亦稱鐘隱居士,南唐中主李璟六子。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風度翩翩。少穎悟,喜學問,工書,善畫,精通音律。在位十五年(961—975年),975年降宋,978年被害⑴。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簡介。
李煜本來有五個哥哥,其中四人早死,而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后不久也暴崩而亡,于是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961年,李煜繼位,當了皇帝。時值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尚未決策立即平定江南。當時南唐還算昌盛,而李煜又是一個無遠慮的國君,總認為江南可以久安,所以他在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過著“紅錦地衣隨步皺” ⑵、“待踏馬蹄清夜月” ⑶、“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⑷的輕歌曼舞、花天酒地、恣情貪歡的奢侈生活。并把放蕩、奢糜的宮廷生活寫進詞里,毫無掩飾,率真至極,藝術(shù)水平也達到極高境界。
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從本質(zhì)上說他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
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文人,一個才華橫溢的詞人,如何能打點好朝政,扛得起整整一個南唐?
當他沉溺在呷酒戀歡、吟詞賦曲之中,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地過去了,南唐國勢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向著不可逆轉(zhuǎn)的敗勢滑下去……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野心勃勃的宋太祖趙匡胤早已覬覦南唐這方沃土,于是操練水軍準備伺機攻伐南唐,并誓滅之。李煜獲悉,開始擔憂了。
970年,南唐臣子樊若水賣主求榮,投降宋朝,并獻上江南地圖,因此,南唐國勢日趨危急。但李煜又不思自強,僅于971年11月派遣他的弟弟鄭王李從善到北宋朝貢,以修和好,但被宋太祖扣留下來。其弟被扣,李煜異常驚恐,同年又上表宋太祖,自請改南唐國主為江南國主,一味奉宋稱臣。同時,重納幣帛,希望免動干戈,求得茍安,做一個承平之君,以保證自己吟詠游宴、征歌逐舞的逸樂生活。
為了進一步取悅北宋,李煜在972年還下令貶損儀制,把已封王的諸弟降封為公,親自穿紫袍接見宋朝使臣,執(zhí)藩臣禮數(shù)。如,他下的圣旨不稱圣旨,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gòu)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
李煜向宋王朝改稱國號,貶損儀制,屢屢上表,重幣進貢,奴顏婢膝地表示忠心,以換取其茍延殘喘的皇位。他妥協(xié)的治國方針引起當朝忠臣極大不滿:南都留守林仁肇犯顏直諫,惹得李煜于973年鴆殺這員虎將;同年,內(nèi)史舍人潘佑“憤切上疏,極論時政”,指責李煜“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國家愔愔如日暮”,“敗亂國家”,“比桀紂、孫皓都不如” ⑸。李煜龍顏大怒,逼其自殺。李煜痛殺這一文一武兩員將才,無異于自斷雙臂,自毀長城,國家更岌岌可危了。在這國家存亡的攸關(guān)之際,李煜仍舊徘徊觀望,甚至佞佛敬神,自我慰安,并借酒澆愁。
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豈是幾壺酒就可以澆走的嗎?
胡應(yīng)麟《詩藪•雜篇》:
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zhuǎn),詞家王、孟。
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zhuǎn),詞家王、孟。
a
褒霞18522631921: 分析李煜的真性情真本色? -
萬年縣傳動: ______ 1\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2\李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死后,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 3\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后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quán)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于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褒霞18522631921: 如何理解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對李煜的評價 -
萬年縣傳動: ______[答案] 評價的原文: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
褒霞18522631921: 《虞美人》的古人的評論 -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
褒霞18522631921: 本人要寫人物評論,人物是李煜請教知識人們資料越詳細越好李煜?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李煜(937――978) 簡介一、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
褒霞18522631921: 對精神分析非常感興趣,國內(nèi)有哪些人在這方面造詣高呢?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我個人比較推崇曾奇峰、雷正則
褒霞18522631921: 一汪春水出處
萬年縣傳動: ______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貫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褒霞18522631921: 關(guān)于古詩的賞析 -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nèi)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準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
褒霞18522631921: 關(guān)于秋天的詩 -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虞美人 唐-李煜 春...
褒霞18522631921: 誰能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南唐?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fù)都金陵.李煜善...
詞的興起 詞起源于民間。它是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并與當時新興的民間音樂、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傳入的樂曲有密切關(guān)系。古人大都認為詞來源于樂府詩和唐代近體詩。如宋代胡寅說:“詞曲者,古樂府只有意義的字,后來用有意義的字填進去,成為長短其句的整體藝術(shù)品,便是詞的雛形。清代宋翔鳳說:“謂之詩余者,以詞起于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diào)〕,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quán)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后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而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余。”(《樂府余論》)認為詞被稱為“詩余”,即由于詞是從唐代絕句演變出來的,其表現(xiàn)形式便是依曲調(diào)增減詩句字數(shù)而為長短句。然而,這里所論及的只是局部情況,實際上,大部分詞調(diào)并不是由古樂府和近體詩衍變而來的,它們另有自己的淵源。
作為一種來自民間的合樂詩體,詞可以說是《詩經(jīng)·國風》與漢魏六朝樂府的繼承者。唐代許多近體詩,也是可以合樂歌唱的。但古樂府及近體詩之可歌者與詞又有重要區(qū)別。前者大都先作詩歌,再以樂曲配合;后者則先有曲調(diào),再按其曲拍調(diào)譜來填制歌詞。所以作詞也被稱為“填詞”、“倚聲”。詞的長短有固定格律,與樂府古詩中句式長短自由的雜言體截然不同。宋代王安石曾指出:“古之歌者皆先有詞后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詞,卻是永依聲也。”(《侯鯖錄》引)明代胡震亨也說:“唐人始則摘取詩句譜樂,繼者排比聲譜填詞,其入樂之辭,截然與詩兩途。”(《唐音癸簽》)其實按樂填詞的現(xiàn)象在隋唐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江南弄》七曲,每首均三句七言、四句三言。同時沈約有四首,蕭綱有三首,體裁完全相同。據(jù)《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此曲系據(jù)《西曲》改制,可說是詞的濫觴。隋文帝仁壽元年 (601)牛弘等制《上壽歌辭》,隋煬帝制《夜飲朝眠曲》以及他和王胄作《紀遼東》,唐高宗龍朔元年(661)許敬宗作《恩光曲詞》等,都已具備詞的雛形。孟□《本事詩》載唐中宗時沈□期等歌《回波樂》詞及內(nèi)宴唱《回波詞》,也是依曲填詞的例子。這些作品有的產(chǎn)生于近體詩形成前,有的與近體詩同時,終唐之世以至五代,歌唱五、七言近體詩與長短句歌詞的情況一直是并存的。
詞與樂府詩歌的區(qū)別還在于詞所配合的是新興的音樂。隋唐時代,中國的音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政治、軍事、通商、傳教、文化交流等種種原因,少數(shù)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大量傳入中原地區(qū),不僅流行于民間,而且進入上層社會和宮廷,以至“太常雅樂,并用胡聲”(《隋書·音樂志》),而原有的音樂則逐漸衰微。據(jù)《隋書·音樂志》載:隋文帝“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及大業(yè)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創(chuàng)造既成,大備于茲矣。”其中除《清樂》、《禮畢》為南朝樂府歌舞音樂外,《西涼》等七部樂都是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傳入的音樂。至唐代又有發(fā)展。《舊唐書·音樂志》載,唐高祖“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唐太宗“平高昌,盡收其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遂為十部,其中《清樂》為南朝舊樂;《平?jīng)鰳贰贰ⅰ陡卟龢贰返劝瞬繛樯贁?shù)民族及外來音樂;《燕樂》則為唐王朝樂府創(chuàng)作,自唐太宗至唐玄宗,歷朝都添新作,于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臻于極盛。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近代曲辭》小序統(tǒng)計,上述十部享宴所用“燕樂”,“其著錄者十四調(diào),二百二十二曲。”這些音樂歌舞,演奏時有聲有詞。詞所配合的樂曲繁復(fù)變化多端,自然須要有短長錯落、抑揚婉轉(zhuǎn)的歌詞與之配合,這樣就有了嚴格意義上的詞。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說,當時樂工習唱的燕樂歌詞,相傳為“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為《□樂五調(diào)歌詞》,“詞多鄭衛(wèi),皆近代詞人雜詩”,“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從唐初到開元、天寶年間,宮廷樂府的歌曲和歌詞都廣泛吸取了南朝舊樂、外來音樂和民間創(chuàng)作,從而在社會上更加風行起來。唐代商業(yè)經(jīng)濟與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達,城市的繁榮,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詞興起的重要社會原因。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 (762)崔令欽撰《教坊記》,總結(jié)了開元、天寶年間燕樂盛況,錄名曲、大曲名324種,其中有許多曲調(diào)是配用長短句體的。這類詞調(diào),多數(shù)不是從樂府或近體詩衍變來的。
唐代民間詞和文人詞 唐代曲子詞最早流行于民間。
敦煌曲子詞的發(fā)現(xiàn),為詞體起源于民間提供了直接的證據(jù)。據(jù)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分析;其中〔蘇莫遮〕長短句詠五臺山之大曲6首,可能產(chǎn)生于武則天時期;《獻忠心》 2首,可能產(chǎn)生于武周以后至玄宗初年;〔別仙子〕、〔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可能作于開元年間,而寫定于天寶元年;《云謠集雜曲子》中一部分詞以及大曲3套,可能均作于安祿山亂前。在寫作時代較早的敦煌民間詞中,已經(jīng)具有多樣而且比較完備的形式,有短小的令詞,也有字數(shù)較多的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其年代遠在文人寫作之前。雖然有些作品在表現(xiàn)技巧上還不夠成熟,但題材廣闊,風格清新明朗。〔定風波〕一首,剛健雄放,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文人填詞之風始于唐中葉。公元 8世紀前半期,唐玄宗李隆基愛好音律,除《云謠集雜曲子》“御制”曲子詞中有些可能出自其手外,舊傳還有〔好時光〕1首為他所作,見于《尊前集》。又相傳李白作有〔菩薩蠻〕、〔憶秦娥〕、〔桂殿秋〕、〔連理枝〕、〔清平樂〕、〔清平調(diào)〕等10余首,其中〔清平調(diào)〕 3首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首則為長短句,藝術(shù)價值很高,被推為“百代詞曲之祖”(黃□《唐宋諸賢名家詞選》)。但有人懷疑是偽作。明代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據(jù)《杜陽雜編》記載,說〔菩薩蠻〕曲調(diào)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蠻國入貢而編創(chuàng)的,則李白當時還無此曲調(diào),自不可能有此詞作。但據(jù)《教坊記》著錄,開元、天寶間已有〔菩薩蠻〕曲名,敦煌民間詞中也有〔菩薩蠻〕詞作。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引近人楊憲益《零墨新箋》說,謂〔菩薩蠻〕是《驃苴蠻》或《符詔蠻》之異譯,其曲調(diào)乃古緬甸樂,開元、天寶時已傳入中國,則李白寫作〔菩薩蠻〕詞亦有可能。
8 世紀下半葉,文人填詞者逐漸增多。較早有張志和的〔漁歌子〕(又作〔漁父詞〕)5首,寫漁釣閑散生活與自然風光,其詞調(diào)來源當是漁民中流行的“里巷”之曲。相傳一時唱和者甚多。張志和之兄松齡,也有〔漁父詞〕1首,風格旨趣與其弟之作相近。還有顧況的《漁父引》,六言三句,也是詠漁家生活的。據(jù)日本《經(jīng)國集》載,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823)宮廷君臣唱和,仿效張志和〔漁歌子〕各填詞五闋,可見其詞調(diào)流傳之廣。另外,元結(jié)的〔□乃曲〕是模仿船歌之作,但形式同于七絕,“大歷十子”之一的韓□,相傳有與柳氏贈答的〔章臺柳〕,是長短句形式。大歷間詩人戴叔倫與韋應(yīng)物各作有〔調(diào)笑令〕,寫邊塞生活與離別之恨,格調(diào)相同,聲律急促,當是出自“胡夷”之樂。稍后王建的宮詞中也有〔調(diào)笑令〕又名〔宮中調(diào)笑〕,主要寫宮中美人失寵的哀怨或商婦的離愁;還有《宮中三臺》和《江南三臺》,后者中也有描寫商人生活的。劉禹錫與白居易更是詞創(chuàng)作的有力推動者。他們的新翻〔楊柳枝詞〕及劉禹錫改造四川民歌而作的〔竹枝詞〕,形式上似七絕,而實際上類同于詞。相傳白居易所作詞有〔憶江南〕 3首、〔花非花〕1首、〔如夢令〕3首、〔長相思〕 2首,劉禹錫有〔憶江南〕2首、〔紇那曲〕2首、〔瀟湘神〕2首、〔拋球樂〕2首,但除〔憶江南〕外,其余或不載于本集,或收附于卷末,故多有被人懷疑的。劉禹錫〔憶江南〕詞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詩人依聲填詞的最早自白。總觀這時期文人詞作,作者多為較接近民間生活、愛好民間文藝者,故能從民間曲子吸取養(yǎng)料創(chuàng)作新詞。但他們的主要成就還在詩,寫詞不過以余力為之,不很重視,所以詞作數(shù)量不多,而且常不載于集中;有些無名作者又常以所作嫁名于他們,因之作品往往真?zhèn)坞y辨。同時,這時期的文人詞作,無論意境風格、辭句形式,都還與一般詩歌比較接近,因而不少作品難以區(qū)別是詩是詞,在后人編選的集子中分類也常不一致。這些都是詞在形成過程中的現(xiàn)象。
進入晚唐,填詞的風氣更普遍了,所用的詞調(diào)有所增加,詞作在藝術(shù)上也比較成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溫庭筠。他富有才華,精于音樂,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趨于放蕩,經(jīng)常出入酒樓妓館,接受民間新曲的影響,大力從事詞的創(chuàng)作。《舊唐書·文苑傳》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相傳他有《握蘭》、《金荃》兩種詞集,雖已亡佚,但《花間集》所錄還有66首,后人收輯共得76首,為唐人詞作傳世最多者。他的詞大都寫歌妓的生活與感情,色彩濃艷,情思婉約,表現(xiàn)出與詩歌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又為五代西蜀花間詞派所推崇,因而被稱為”花間鼻祖”(王士□《花草蒙拾》)。溫庭筠也能詩,但其詞成就突出,與過去詩人以余力為詞者不同。由于他奠定了詞在韻文史上的獨立地位,開啟了五代詞的道路。但他的側(cè)艷詞風,也影響詞的發(fā)展境界比較狹隘。此外,晚唐詞的作者,還有杜牧、段成式、張希復(fù)、鄭符、皇甫松、司空圖、韓□、李曄(唐昭宗)等。段、張、鄭詞,藝術(shù)平平。皇甫松詞〔采蓮子〕、〔摘得新〕、〔夢江南〕等,相當成功。司空圖的〔酒泉子〕,寫退隱閑逸生活,也有佳句。韓□存詞5首,風格略同其艷情詩。唐昭宗李曄曾屢為宦宮藩鎮(zhèn)劫持,最后被朱全忠所殺。《舊唐書·昭宗紀》載,乾寧四年(897)他在華州與學士、親王登樓“西望長安,令樂工唱御制〔菩薩蠻〕詞,奏華,皆泣下沾襟。覃王已下并有屬和”。其〔菩薩蠻〕 2首哀怨凄愴,發(fā)抒了危亡之感。敦煌曲子詞中錄有這兩首詞并臣下和詞4首。又傳他有〔巫山一段云〕2首,明艷而不流于輕浮。但據(jù)《尊前集》注有“上幸蜀,宮人留題寶雞驛壁”語,疑非李曄本人之作。傳為杜牧所作〔八六子〕,雙調(diào)九十字,為唐文人詞中僅見的長篇。總之,晚唐文人詞,除溫庭筠卓然成家外,皇甫松、韓□、司空圖、李曄等人的詞,也都顯示了更為成熟的技巧。
五代西蜀、南唐詞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亂,文化衰落。當時一些君主和上層文人大都流連聲色,詞作適應(yīng)女樂聲伎,得到畸形發(fā)展,出現(xiàn)許多作家和大量作品,成就超過同時的詩文,為宋代詞體文學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
當時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經(jīng)濟與文化遭到嚴重破壞,詞人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像后唐莊宗李存□(885~926)這樣能征慣戰(zhàn)的沙陀部人,也精于音律及度曲。《舊五代史·莊宗紀》注引《五代史補》載,他能自撰曲子詞,行軍及作戰(zhàn)時都教隊伍歌唱,以助戰(zhàn)陣,使人忘死戰(zhàn)斗。他的詞如〔憶仙姿〕(一作〔如夢令〕)、〔陽臺夢〕、〔一葉落〕等,頗有情致;調(diào)名皆取詞中語句,或系自度之曲。又如和凝歷仕梁、唐、晉、漢、周五朝,官至宰相,有“曲子相公”之稱。《舊五代史·和凝傳》說他“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艷曲”,“有集百卷”,但晚年悔其少作,大部焚毀,僅留存百首《紅葉稿》。今傳20余首,多系艷體,也有粉飾太平的,價值不高。
五代詞壇的中心是西蜀與南唐。這兩個地區(qū)在北方戰(zhàn)禍連綿之時,保持相對穩(wěn)定,吸引著人民和文人大量移入,成為當時經(jīng)濟文化的重心。而其統(tǒng)治者們大多懷著茍安心理,寄情聲色,生活淫靡,從而剪紅刻翠的曲子詞便大量產(chǎn)生。
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均喜好詞藝。相傳王衍曾使“宮伎多衣道服,簪蓮花冠,施脂夾粉,名曰醉妝,自制《醉妝詞》云云。又曾宴于怡神亭,自執(zhí)板,歌〔后庭花〕、〔思越人〕曲”(《詞林紀事》引《北夢瑣言》)。孟昶“嘗夜同花蕊夫人避暑摩訶池上,作〔洞仙歌〕詞”(《漫叟詩話》)。當時,蜀地聚集了許多文人詞客。后蜀趙崇祚編《花間集》,其中收晚唐至當時詞人18家,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少數(shù)人外,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魏承班、鹿虔□、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等,或為蜀人,或曾在蜀做官游處。這些作者因而也被稱作花間詞派。韋莊是與溫庭筠并稱的花間派詞人代表。他從中原避亂江南,入蜀后曾為前蜀宰相。他的詞內(nèi)容與溫詞相仿佛,著重寫艷情離愁,但語言較為清麗,多用白描手法。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畫屏金鷓鴣’,飛卿(溫庭筠)語也,其詞品似之;‘□上黃鶯語’,端己(韋莊)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指出了溫、韋兩家風格的差別。其余花間詞人,大都蹈襲溫、韋余風,以華麗詞采寫男女情愛和游冶生活,格調(diào)更趨卑下,如牛嶠〔菩薩蠻〕、張泌〔浣溪沙〕、顧□〔荷葉杯〕、歐陽炯〔浣溪沙〕等,多流于輕薄。歐陽炯作《花間集序》,明確地指出這些作品是宮廷豪家花間月下伴酒助歡的產(chǎn)物。該序又稱所集為“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反映了自溫庭筠以來詩人普遍從事詞作的風氣。宋代陸游《跋花間集》說:“《花間集》皆唐末五代時人作。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哉!或者亦出于無聊故邪?”其二又說:“唐自大中后,詩家日趣淺薄。其間杰出者,亦不復(fù)有前輩閎妙渾厚之作,久而自厭,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會有倚聲作詞者,本欲酒間易曉,頗擺落故態(tài),適與六朝跌宕意氣差近,此集所載是也。故歷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輒簡古可愛。”既批評其思想內(nèi)容的無聊,又肯定其藝術(shù)形式上的成就,揭示了詩詞代興的歷史演變,指出花間詞人走入了狹窄的仄徑。但其中也有能別開生面者,如鹿虔□的〔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抒寫興亡之感;李□、歐陽炯和孫光憲的一些詞,描寫南國自然風光,間或涉及民情風俗,語言也較樸素。又如孫光憲的〔定西番〕、〔酒泉子〕“空磧無邊”,反映邊塞生活,筆力雄放,可謂上承唐代邊塞詩與民間邊塞詞的傳統(tǒng),下開宋范仲淹以至辛棄疾詞風之先河。
南唐偏安江南,比西蜀具有更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文化條件。南唐詞的成就也比花間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馮延巳、南唐中主李□和后主李煜。清代馮煦指出:“詞雖導(dǎo)源李唐,然太白、樂天興到之作,非其顓詣。逮于季葉,茲事始鬯。溫、韋崛興,專精令體。南唐起于江左,祖尚聲律,二主(李□、李煜)倡于上,翁(指馮延巳)和于下,遂為詞家淵叢。”(《四印齋陽春集序》)馮延巳是南唐宰相。宋代陳世修《陽春集序》說他“以金陵盛時,內(nèi)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也”。這正是詞作繁榮的肥沃土壤。可惜當時無人像編《花間集》那樣為之收集,以致有許多作品散佚了。馮延巳的詞,宋人輯得120首,其中可靠者約100首,為唐五代詞人存詞最多者。其詞大都寫閑情離思、傷春悲秋,但意境深遠廣闊,語言清新婉約,形象優(yōu)美迷離,可以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對宋代晏殊、歐陽修等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王國維說它“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人間詞話》)。李□、李煜也都具有很高的文藝修養(yǎng)。李□詞今存4首,〔攤破浣溪沙〕二闋寫登高懷遠的愁思,寓蒼涼于委婉之中,其境界超過了一般的花間詞。李煜初期的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與花間諸作差別不大,但在藝術(shù)上已顯示出清新的特色。國破被俘以后,他以詞抒寫家國身世之恨,感慨遙深,語言樸素自然又精煉優(yōu)美,善于捕捉鮮明生動的形象,抒寫沉痛真切的感情,開拓了抒情歌詞前所未有的藝術(shù)境界。西蜀、南唐的割據(jù)政權(quán),雖然先后為宋王朝所統(tǒng)一,但兩地特別是南唐的詞風,卻深深影響北宋詞壇,在詞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五代詞集 唐五代詞的重要編集,除《花間集》外,還有《尊前集》,傳說是五代或宋初舊本,共錄作家30余人,詞 200余首。南宋黃□(號花庵)編《花庵詞選》,前10卷名《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選錄唐五代及北宋人之作。南宋何士信編《草堂詩余》,也間錄唐五代詞。清康熙時沈辰垣等編的《歷代詩余》,是輯錄唐至明詞大型總集。《全唐詩》中也匯輯了唐五代詞。近人林大椿的《唐五代詞》,錄作家81人,詞1148首,比較完備。但這些集子中均未收民間詞。
參考書目
林大椿輯:《唐五代詞》,文學古籍刊行社,北京,1956。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亦稱鐘隱居士,南唐中主李璟六子。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風度翩翩。少穎悟,喜學問,工書,善畫,精通音律。在位十五年(961—975年),975年降宋,978年被害⑴。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簡介。
李煜本來有五個哥哥,其中四人早死,而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后不久也暴崩而亡,于是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961年,李煜繼位,當了皇帝。時值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尚未決策立即平定江南。當時南唐還算昌盛,而李煜又是一個無遠慮的國君,總認為江南可以久安,所以他在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過著“紅錦地衣隨步皺” ⑵、“待踏馬蹄清夜月” ⑶、“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⑷的輕歌曼舞、花天酒地、恣情貪歡的奢侈生活。并把放蕩、奢糜的宮廷生活寫進詞里,毫無掩飾,率真至極,藝術(shù)水平也達到極高境界。
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從本質(zhì)上說他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
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文人,一個才華橫溢的詞人,如何能打點好朝政,扛得起整整一個南唐?
當他沉溺在呷酒戀歡、吟詞賦曲之中,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地過去了,南唐國勢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向著不可逆轉(zhuǎn)的敗勢滑下去……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野心勃勃的宋太祖趙匡胤早已覬覦南唐這方沃土,于是操練水軍準備伺機攻伐南唐,并誓滅之。李煜獲悉,開始擔憂了。
970年,南唐臣子樊若水賣主求榮,投降宋朝,并獻上江南地圖,因此,南唐國勢日趨危急。但李煜又不思自強,僅于971年11月派遣他的弟弟鄭王李從善到北宋朝貢,以修和好,但被宋太祖扣留下來。其弟被扣,李煜異常驚恐,同年又上表宋太祖,自請改南唐國主為江南國主,一味奉宋稱臣。同時,重納幣帛,希望免動干戈,求得茍安,做一個承平之君,以保證自己吟詠游宴、征歌逐舞的逸樂生活。
為了進一步取悅北宋,李煜在972年還下令貶損儀制,把已封王的諸弟降封為公,親自穿紫袍接見宋朝使臣,執(zhí)藩臣禮數(shù)。如,他下的圣旨不稱圣旨,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gòu)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
李煜向宋王朝改稱國號,貶損儀制,屢屢上表,重幣進貢,奴顏婢膝地表示忠心,以換取其茍延殘喘的皇位。他妥協(xié)的治國方針引起當朝忠臣極大不滿:南都留守林仁肇犯顏直諫,惹得李煜于973年鴆殺這員虎將;同年,內(nèi)史舍人潘佑“憤切上疏,極論時政”,指責李煜“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國家愔愔如日暮”,“敗亂國家”,“比桀紂、孫皓都不如” ⑸。李煜龍顏大怒,逼其自殺。李煜痛殺這一文一武兩員將才,無異于自斷雙臂,自毀長城,國家更岌岌可危了。在這國家存亡的攸關(guān)之際,李煜仍舊徘徊觀望,甚至佞佛敬神,自我慰安,并借酒澆愁。
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豈是幾壺酒就可以澆走的嗎?
胡應(yīng)麟《詩藪•雜篇》:
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zhuǎn),詞家王、孟。
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zhuǎn),詞家王、孟。
a
求32首古詩原文,中考必考篇目
1詩經(jīng)關(guān)雎,2蒹葭,3觀滄海,4飲酒,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次北固山下,7使至塞上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9行路難10望岳11春望1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4愁樂天揚州初逢席... 1詩經(jīng)關(guān)雎,2蒹葭,3觀滄海,4飲酒,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次北固山下,7使至塞上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9行路難10...
相關(guān)評說:
萬年縣傳動: ______ 1\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2\李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死后,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 3\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后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quán)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于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萬年縣傳動: ______[答案] 評價的原文: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李煜(937――978) 簡介一、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我個人比較推崇曾奇峰、雷正則
萬年縣傳動: ______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貫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萬年縣傳動: ______ 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nèi)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準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虞美人 唐-李煜 春...
萬年縣傳動: ______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fù)都金陵.李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