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黃花 無非般諾 這句什么意思,出自哪? 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這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出自:《指月錄》
《指月錄》記載一則禪話,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談的是真如本性與般若智慧。禪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道也蘊涵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則偈語,以翠竹黃花象徵佛身充滿萬事萬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義相當(dāng)深遠。滿山翠竹青綠,處處黃花燦開,則春美秋好,愿景無限,土地與住居一片歡喜,生命顯得富足長安。
《指月錄》一書記載古代禪德,如何見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統(tǒng)統(tǒng)講了。前人留給我們的法寶太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功,沒有去看,更沒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沒有開發(fā),所以看不出寶藏嵌在泥巴墻壁上。每個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東西留下來給我們,希望能幫助我們學(xué)有成果。
《指月錄》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師們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南懷謹(jǐn)《如何修證佛法》
前言
“指月”者,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嚴(yán)經(jīng)》卷二中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dāng)應(yīng)看月。若復(fù)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biāo)指為明月故。”《楞伽經(jīng)》四曰:“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圓覺經(jīng)》曰:“修多羅教如標(biāo)月指,若復(fù)見月了知所標(biāo)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fù)如是。”《大智度論》卷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往生論注》下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佛教諸經(jīng)論多以“指月”一詞警示學(xué)人對文字名相之執(zhí)著。禪宗則借此發(fā)揮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教義。
本冊所收共兩部,合稱《正續(xù)指月錄》。所謂“正指月錄”即《指月錄》,全稱《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卍續(xù)藏》第一四三冊收錄。該書為明代瞿汝稷集成,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由嚴(yán)澄(道徹)撰指月錄發(fā)愿偈,萬歷三十年瞿汝稷題《水月齋指月錄》授梓刊行。卷首有萬歷三十年夏五月戊寅之原序,并萬歷二十九年八月初三吳郡嚴(yán)澄之序。所謂“續(xù)指月錄”即清代聶先(樂讀)編輯的《續(xù)指月錄》,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也收在《卍續(xù)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東土祖師至宋代大慧宗杲的歷代禪宗傳承法系共650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其中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yīng)化圣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從菩提達磨到六祖慧能的東土早期諸祖師;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的各位祖師;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的語錄。本書之編錄,旨在令學(xué)者參究古尊宿之圣言圣業(yè),以期正亂興廢。《續(xù)指月錄》系繼《指月錄》之后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所收內(nèi)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代康熙十八年
(1679)三十五世為止。《指月錄》雖錄述止于十六世,但實于十六世臨濟、曹洞、云門諸宗尚有遺漏,故《續(xù)指月錄》盡力收集有關(guān)機緣句語,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巖學(xué)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xué)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另成《瞿錄補遺》1卷, 置于卷首。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shù)牧晃欢U師傳略。所以,《續(xù)指月錄》其實是由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卷和《尊宿集》一卷等三部分組成的。
作為禪宗發(fā)展史上的著名典籍,《正續(xù)指月錄》與禪宗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禪宗以“
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注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所以,禪宗認(rèn)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shè),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即以言教而顯示實相,也即禪宗以心傳心的“心月”。
清人彭紹升在《居士傳》中介紹《指月錄》的編者瞿汝稷說:瞿元立,名汝稷(1596-1619)
,蘇州常熟人。以父文懿公蔭為官,歷黃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遷長蘆鹽運使。其在官,以名節(jié)自厲,清望歸之,以太仆少卿致仕歸。元立受業(yè)于管東溟,學(xué)通內(nèi)外,尤盡心于佛法。時徑山刻大藏,元立為文導(dǎo)諸眾信,破除異論……元立嘗上溯諸佛,下逮宗門,撮其語要,為《指月錄》,盛行于世。后終老于家。瞿汝稷是明儒管志道(東溟)的學(xué)生。管東溟提倡儒家與佛家的調(diào)和,認(rèn)為“儒不礙釋,釋不礙儒”,“儒不濫釋,釋不濫儒”。瞿汝稷受管東溟的影響,留心佛學(xué),尤好宗門,乃集多年之功編成《指月錄》。
《指月錄》相對于早出的其他典型的以敘史為目的的燈錄而言,對于禪宗史研究方面的價值稍顯遜色,但由于其記述了不少其他燈錄缺失的珍貴資料,而且正因為《指月錄》是儒者談禪之作,以幫助學(xué)人修法悟道為宗旨,所以,對于世人來說,它無論在材料的編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語言的運用上,都有較大的吸引力。《指月錄》由于比較晚出,所以收錄了后世各家對先代名句的評唱,使人可以不再執(zhí)于指月之指,而直見月亮(喻悟道)本身,兼顧了諸家之長,避免了偏頗。據(jù)聶先的《續(xù)指月錄凡例》記載,《指月錄》成書后,“為禪林秘寶,海內(nèi)盛行,板經(jīng)數(shù)易……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無不肩攜。儒者談禪之書,未有盛于此本者也。”《指月錄》出現(xiàn)不久就成為一部頗有影響的禪學(xué)讀本,從古到今一直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目前社會上禪宗非常流行。寺院中禪宗依然占據(jù)主流地位,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者持續(xù)增加,大學(xué)中學(xué)習(xí)禪宗文化的隊伍也日益龐大,禪宗典籍種類繁多,發(fā)行量不斷擴大,各種形式的禪宗修煉活動層出不窮。近年來禪宗在海外的傳播勢頭也進一步擴大,筆者在美國留學(xué)期間曾經(jīng)考察過許多西方人的禪修團體。他們對中國禪宗熱情很高,興趣極濃。根據(jù)筆者的觀察,現(xiàn)在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的人群大致可以劃分為八類:一是傳禪者,即傳播禪宗文化,傳承禪宗法脈,傳揚禪宗真理者,主要是那些修行有成就的禪宗高僧大德;二是享禪者,即修有所成,體有所悟,將禪宗的精神自覺地運用到現(xiàn)實的生活當(dāng)中,享受到禪的快樂與安詳;三是參禪者,即按照佛教的義理和儀軌,選擇某個或某幾個禪宗法門,參悟禪的妙義,體會真如妙境,以期有所開悟,直至見性成佛;四是學(xué)禪者,即未按禪宗的嚴(yán)格儀軌,不以覺悟妙道為目標(biāo),僅僅對禪的哲學(xué)、倫理、美學(xué)、心理學(xué)等涉及禪宗的理論與方法感興趣,并學(xué)習(xí)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yǎng),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擴展自己的心胸;五是談禪者,即未有傳法資格和義務(wù)、尚未修行悟道的那些在研究和學(xué)習(xí)禪宗文化方面已有成就的人,由興趣所致或由出于職業(yè)的原因,在各種不同的場
合,以不同的方式,向禪宗文化的愛好者或想了解禪的人講述禪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禪的歷史線索,禪的哲學(xué)思辨,禪的語言技巧,禪的理論特色,禪的故事情趣等等;六是研禪者,即研究禪宗的人,包括研究禪宗歷史的,研究禪宗哲學(xué)的,研究禪宗文學(xué)以及禪宗美學(xué)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人員,他們有可能是職業(yè)的,有可能是非職業(yè)的;七是玩禪者,即那些似有所悟但猶留偏執(zhí)、雖有研究但無修證、學(xué)有所長但不達境界,以禪自娛,以禪投機,甚至以禪嘩眾、以禪惑眾的人;八是戲禪者,即學(xué)無所成,悟無所悟,偏執(zhí)禪宗語言和思維技巧,錯誤解釋,斷章取義,濫貼標(biāo)簽,為我所用,甚至將禪作為自己惡言劣行的保護傘,這屬于禪宗愛好者當(dāng)中最可惡也最可悲的一類。我們重新整理出版《指月錄》,希望為研究禪宗、學(xué)習(xí)禪宗、傳播禪宗的人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資料,為參悟禪宗、享受禪宗、談?wù)摱U宗的人提供一種有價值的借鑒,也希望玩禪和戲禪的人能夠從《指月錄》中獲得真知灼見而回歸嚴(yán)謹(jǐn),重返正道,從而自利而利他,真正地增長福慧。
《指月錄》的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學(xué)圖書館的謝銳女士承擔(dān)。謝銳居士曾撰寫過《法顯傳》、《提婆傳》、《香港的佛教》、《難忘的小南海》等佛教類文章,多年來修學(xué)佛法,精進努力,興趣不減。這次整理主要是對《指月錄》的文字重新橫向排版,全部使用簡化字,并根據(jù)藏經(jīng)仔細(xì)確定斷句,重新分段,在個別必要地方還作了簡單的校勘。相信這一工作會為古老的禪學(xué)名著
《指月錄》錦上添花,更廣流傳,從而利益大眾,福惠天下。
青青翠竹,郁郁黃花�
圓瑛大師在參禪修定時曾說:“悟桐葉落始如秋,佛法休拋世法求,消息不須旁處覓,直于落處見根由”。意思是說:世法里包含著佛法,不要離開人世間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葉落之處,就是根的所在,世法與佛法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會生活更符合于禪的旨趣,禪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禪師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見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黃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佛教說釋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法身是理的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凈,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謂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凈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明旸法師:《佛法概要》第36頁)也就是說,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樣,存在于萬物之中,所以說“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般若法身無二無別。
青山翠竹無非般諾,郁郁黃花皆有法身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間萬物,各存其性,五谷育人,辯吸其需。事情就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得令人不知道怎樣來描述。除了和平常人一樣平常地生活之外,我還有一個嗜好,喜歡藏書。經(jīng)年積累,也有了千冊萬冊,在朋友們的眼中,我可成了藏書家了。由于近年來,書價如同等比級數(shù)一樣地 升,囊中孔方兄雖也與時俱進,但遠遠無法趕得上書價暴漲的速度。千把元的月薪,養(yǎng)自已都是粘粘糊糊的,有時還要響應(yīng)號召,為有難的階級兄弟們捐上個百把幾十,以體現(xiàn)救人于危難之中的民族精神。捏捏口袋,所剩已經(jīng)廖廖無幾了,買書的錢明天再說吧!
我所居陋地,自古都被視為蠻荒畏途。所以當(dāng)時的朝庭也不時將一些“不聽話”的人貶到這里來讓他們受苦,比如宋代黃庭堅,最后就死在這里。中國文人的骨子里就是有點愚腐,山谷道人的字呀號呀本來就夠多的了,到了這里后又為自已弄出一個“八桂老人”的別號來,然后又酸不溜湫地來了這麼幾句:“似僧有發(fā),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真是令人不可思義,這可能和他敢“于無佛處稱尊”的性格有關(guān)吧。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黃庭堅在這里還是留下十多首詩詞、一部日記《宜州乙酉家乘》和一件驚世駭俗的書法作品《范滂傳》。我還多情地為他寫過兩首詩呢:
(一)七絕·南樓
宜州無地僦南樓,斜月輕寒貶客愁。
薄醉平生無此快,邊人堪笑覓封侯。
(二)七律·題山谷書范滂傳
下檐燕子唱春流,梅破江南好放舟。
酒醉莫談封翰事,醒時閑了賦清愁。
聽松喜作臨風(fēng)調(diào),對客揮毫范傳留。
古往今來多少恨,曲終歌罷又從頭。
本來一個黃山谷就足以讓人津津樂道了,殊不知宋代又出了個“三元及第”輔佐四朝的名臣馮京,明代的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為這個地方足足寫了二萬多字,明惠帝朱允炆流亡此地棄馬登岸而馬不忍去遂觸巖而死,朱允炆沾血所書“泣血”二字猶在,清咸豐年間還派了個狀元到這里做知府(此人上任途中被朋友疏留湖南),嘉慶年間又出了個142歲的壽星,樂得嘉慶皇帝做了一首七律以示慶賀,并賜六品頂戴,真是難得的歌舞升平呀!《清史稿》、梁同書的《兩盤秋雨庵隨筆》詳細(xì)地記錄了這件事情。和這里扯得上邊的名人還有許多,遠的不必說了,近代的就有蔣百里、郭沫若、馬一浮、竺可楨,還有那個到了此地便大聲說到“既至宜山,就做宜山人可也”的豐子愷。但最出名的恐怕還是傳說出生在唐代,唱山歌唱成了仙的名滿天下的劉三姐,厲害吧,據(jù)古人說這里可是藏龍臥虎之地。而今現(xiàn)在,管他龍也罷虎也罷,有一點絕對可以肯定,可能是因為有了上述蔭佑的原故吧,就是這里的人非常愛讀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呵,不對呀,剛才不是說關(guān)于買書的事情嗎,怎麼繞到這里來了!
回頭回頭,還是回過頭來談?wù)勝I書吧!
由于地處西鄙,不象名城大都,有著象模像樣的舊貨市場,讓人們將不用的家什進入其中交易,當(dāng)然也包括書籍。說出來不怕您笑話,每當(dāng)有機會外出,我買書并不是到書店,而是直奔舊貨市場中,每次都是滿載而歸,百試不爽,可惜的是我外出的機會不是太多。所“幸”的是,近年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一些企事業(yè)單位關(guān)停并轉(zhuǎn),以適應(yīng)新形勢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這些單位的圖書館中的大量藏書以十分低廉的價錢送入廢舊物資收購站和紙廠。發(fā)現(xiàn)這一線索后,利用工作的便利,我與當(dāng)?shù)匾恍┦召徴竞图垙S的老板約好,一但有貨,在第一時間內(nèi)馬上通知我。曾在一段時間里我以不到二十元之資買到了全套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全套上海古籍版《王國維遺書》、全套上海書店版《中國文化史從書》、部分上海書店版《中國歷史資料研究從書》。現(xiàn)在,每當(dāng)我看著書架上這些被我搶救出來險些化為紙漿然后充作廁紙的書籍,心中還在隱隱作痛!
然而,最令人擔(dān)憂的是,在這些破書殘紙中,不時驚現(xiàn)一些不該出現(xiàn)的重要的文書、檔案。在二○○二年的一次淘書中,我看到了一只發(fā)黃的信封,打開一看,天啊,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密告,是一封密告信,落款日期是——五二年六月五日,整整五十年了!一九五二年,在中國可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呀,建國不久,戰(zhàn)爭的槍炮聲余音猶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中國人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我趁人不注意順手將它夾入選好的書中,然后付款走人。
到了家中,我將這封密告信從書中取出,慢慢地研讀。在一張30cm×16cm的矩形毛邊紙上,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寫了約300字。下面我將這封密告信全錄如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將關(guān)鍵字隱去并用□代替:
密告:□□鎮(zhèn)(地名)上和街□□□(人名),他在一九四九那時疏散出去,回來他搬到□□郵局恭和堂里面去住,共住的家數(shù)、戶口有十多戶。他們講,現(xiàn)我們大家回來了,但是街上好多人未成敢回,現(xiàn)在街上人很少回來的。我們搬回家住,土匪、小賊很多,我們就集在一起住。他們講比效(較)安全。晚間我們還要提防,派人守哨。那時我也和他們在一起住。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想起了,我就曉得他們幾個有手槍,就是有三個人有手槍:上和街□□□有手槍一條,子彈二三十發(fā);中和街石印社對門□□□也有手槍一條,子彈十發(fā);文昌街□□□也是有手槍一條,帶有子彈十粒。就不知道他們?nèi)死U向政府不繳,希望上級請查一查。可也。密告人:□□□。五二年六月五日。
以上就是這封密告信的全部內(nèi)容。從行文的語氣和所寫的字跡來看,密告人有一定的文化,因為這種信件是絕對不能讓人代筆的。現(xiàn)在也是一樣喲,開個玩笑。考知,□□鎮(zhèn)(地名),解放初期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xiàn)在也是當(dāng)?shù)乇容^富裕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第二天,我便到了相關(guān)部門查閱了五二年五月到十二月之間可以公開的檔案,沒有發(fā)現(xiàn)與上述持槍者有關(guān)的消息。由于保密的原因,我沒能查閱那些還未公開的檔案,不知道在那些沒有公開的檔案中是否記錄有他們的消息。工作人員告訴我,如果他發(fā)現(xiàn)資訊會電話告訴我的。時至今日,幾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接到他們給我的電話,或許他們早已將這件事情忘卻了。是啊,在這個充滿利欲的年代里,有誰還來理會這些與已毫不相關(guān)的事情呢?有也是有象我這種憂天的傻瓜吧!
好在□□鎮(zhèn)(地名)離我居住的地方不遠,也就三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沒多久,我和幾個有興趣和朋友,把信上所有牽涉到的人名抄錄好來到了□□鎮(zhèn)(地名)。真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清澈的河水從鎮(zhèn)頭流過,高等級公路也從這里貫穿,鐵路更是如龍直上云貴。怪不得當(dāng)年會將縣城選在這里。近年來這里的城鎮(zhèn)化速度很快,按當(dāng)?shù)厝说恼f法就是分為老街和新街了。顯然,我們只能到老街去找了。
老街真是名符其實,一點都不打折扣。古老的石板路光滑如鏡,路兩旁的屋子或倒或殘,屋廊蒼蒼,蜘蛛肆無忌憚地織網(wǎng)招搖,幾只歸來的燕子正忙忙碌碌地整理著舊巢,只有那雕花門窗、青磚紅瓦告訴你這里曾經(jīng)繁華。在這里我們似乎看不到一個年青人,他們或搬到新街居住,或外出務(wù)工,或在新街上經(jīng)營著他們的營生,只有幾個老者被春日的陽光催睡得東倒西歪坐在門外。老街已進入了暮年,老街已遠遠地落后于時代。我突然懷疑起我們此行的目的了,明知道密告信中的郵局、恭和堂、石印社早已不復(fù)存在,信中的人也早已作古,他們的子孫或許共居一屋,共食一飯,共事一師,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封信的存在,我們何必又要打破砂面鍋問到底去趟亂這一汪寧靜呢?人總會犯錯誤的,何況這世間“對”與“錯”又沒有惟一的標(biāo)準(zhǔn),人都會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作出選擇,對于他的選擇,作為后來者我們只能中立地審視,而不是作出判斷。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晉王右軍在《蘭亭序》里的所說的一段話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不但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墨寶,也為我們留下了為人處世的遺訓(xùn)!
佛云:心,可以為天堂,亦可以為地獄。其實天堂的營造者,不是佛,不是上帝,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已。如果我們自已給了別人天堂,那末,我們自已也就獲得了天堂。
我們突然頓悟,有如醍醐灌頂,倏然而出,悄悄地離開了這個地方,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呀,我們每天都會為你們禱告祝福的!
祖庭事苑》卷5
及慈氏佛出現(xiàn)世時。 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 ...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
表達一種樂天知命的思想境界
這是一句很有禪義的話
關(guān)鍵是般若,它表達的是智慧的意思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大概意思就素佛法智慧無處不在,只要有那顆心
就能隨是參透人生
具體出自哪里,據(jù)說是蘇東坡說的,在《指月錄》中有,估計是哪位大師收進去的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般惹,是梵文prajna的音譯,大致意思為‘智慧’。但不是我們?nèi)粘Kf的"聰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從郁郁蔥蔥的黃花中,看到的也全部是智慧.意思是說從看花中也能悟道.
鳳星17256602859: 佛說: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意思是說“所有的有相的東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變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還是自性. 以下是具體的理解: 1. 所有的虛妄和真實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過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就像一部分細(xì)胞...
鳳星17256602859: 佛教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這是無情有性觀,具體解釋一下?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求法是外道法.有情即解動,有情即不動.有情無情皆是你心中妄想,不是草木的妄想,如何說是草木有性觀?若草木有你這樣的妄想,則可以說無情有性觀.
鳳星17256602859: 接下一句詩句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鳳星17256602859: 琉璃般若花在佛語上是什么意思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1.青青翠竹林,悉皆法王身;郁郁黃花地,無非般若門.2.仗彌陀大愿,出三界火宅;駕般若舟船,達涅槃彼岸.
鳳星17256602859: 郁郁黃花,皆非般若中,般若是什么意思
萬載縣慣性: ______ 智慧,而且你寫錯了.不是皆非,是皆是
鳳星17256602859: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句話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原文應(yīng)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yán)經(jīng)》 這是華嚴(yán)菩薩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們凡夫用意識思維能夠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圖理解這句話,給大家一些參照: 1、虛云和尚開悟偈中說: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
鳳星17256602859: 夢里夢外皆是夢,路明路暗俱是路是什么意思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意思是,實物的虛幻,有與無,假有與假無,不過都是不同形式的空.輕輕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空”與“非空”再難成牽絆,空相亦為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說想法歸想法有理想始終是理想有些事情是心有余力不足,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都得面對現(xiàn)實,不管是好是壞生命/生活還得繼續(xù).
鳳星17256602859: 出句: 翠竹黃花皆佛性;(征下聯(lián)) -
萬載縣慣性: ______ 翠竹黃花皆佛性;紅梅綠柳顯生靈.
鳳星17256602859: “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的下一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的上一句?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青青玉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
《指月錄》記載一則禪話,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談的是真如本性與般若智慧。禪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道也蘊涵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則偈語,以翠竹黃花象徵佛身充滿萬事萬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義相當(dāng)深遠。滿山翠竹青綠,處處黃花燦開,則春美秋好,愿景無限,土地與住居一片歡喜,生命顯得富足長安。
《指月錄》一書記載古代禪德,如何見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統(tǒng)統(tǒng)講了。前人留給我們的法寶太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功,沒有去看,更沒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沒有開發(fā),所以看不出寶藏嵌在泥巴墻壁上。每個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東西留下來給我們,希望能幫助我們學(xué)有成果。
《指月錄》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師們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南懷謹(jǐn)《如何修證佛法》
前言
“指月”者,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嚴(yán)經(jīng)》卷二中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dāng)應(yīng)看月。若復(fù)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biāo)指為明月故。”《楞伽經(jīng)》四曰:“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圓覺經(jīng)》曰:“修多羅教如標(biāo)月指,若復(fù)見月了知所標(biāo)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fù)如是。”《大智度論》卷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往生論注》下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佛教諸經(jīng)論多以“指月”一詞警示學(xué)人對文字名相之執(zhí)著。禪宗則借此發(fā)揮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教義。
本冊所收共兩部,合稱《正續(xù)指月錄》。所謂“正指月錄”即《指月錄》,全稱《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卍續(xù)藏》第一四三冊收錄。該書為明代瞿汝稷集成,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由嚴(yán)澄(道徹)撰指月錄發(fā)愿偈,萬歷三十年瞿汝稷題《水月齋指月錄》授梓刊行。卷首有萬歷三十年夏五月戊寅之原序,并萬歷二十九年八月初三吳郡嚴(yán)澄之序。所謂“續(xù)指月錄”即清代聶先(樂讀)編輯的《續(xù)指月錄》,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也收在《卍續(xù)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東土祖師至宋代大慧宗杲的歷代禪宗傳承法系共650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其中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yīng)化圣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從菩提達磨到六祖慧能的東土早期諸祖師;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的各位祖師;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的語錄。本書之編錄,旨在令學(xué)者參究古尊宿之圣言圣業(yè),以期正亂興廢。《續(xù)指月錄》系繼《指月錄》之后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所收內(nèi)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代康熙十八年
(1679)三十五世為止。《指月錄》雖錄述止于十六世,但實于十六世臨濟、曹洞、云門諸宗尚有遺漏,故《續(xù)指月錄》盡力收集有關(guān)機緣句語,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巖學(xué)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xué)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另成《瞿錄補遺》1卷, 置于卷首。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shù)牧晃欢U師傳略。所以,《續(xù)指月錄》其實是由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卷和《尊宿集》一卷等三部分組成的。
作為禪宗發(fā)展史上的著名典籍,《正續(xù)指月錄》與禪宗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禪宗以“
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注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所以,禪宗認(rèn)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shè),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即以言教而顯示實相,也即禪宗以心傳心的“心月”。
清人彭紹升在《居士傳》中介紹《指月錄》的編者瞿汝稷說:瞿元立,名汝稷(1596-1619)
,蘇州常熟人。以父文懿公蔭為官,歷黃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遷長蘆鹽運使。其在官,以名節(jié)自厲,清望歸之,以太仆少卿致仕歸。元立受業(yè)于管東溟,學(xué)通內(nèi)外,尤盡心于佛法。時徑山刻大藏,元立為文導(dǎo)諸眾信,破除異論……元立嘗上溯諸佛,下逮宗門,撮其語要,為《指月錄》,盛行于世。后終老于家。瞿汝稷是明儒管志道(東溟)的學(xué)生。管東溟提倡儒家與佛家的調(diào)和,認(rèn)為“儒不礙釋,釋不礙儒”,“儒不濫釋,釋不濫儒”。瞿汝稷受管東溟的影響,留心佛學(xué),尤好宗門,乃集多年之功編成《指月錄》。
《指月錄》相對于早出的其他典型的以敘史為目的的燈錄而言,對于禪宗史研究方面的價值稍顯遜色,但由于其記述了不少其他燈錄缺失的珍貴資料,而且正因為《指月錄》是儒者談禪之作,以幫助學(xué)人修法悟道為宗旨,所以,對于世人來說,它無論在材料的編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語言的運用上,都有較大的吸引力。《指月錄》由于比較晚出,所以收錄了后世各家對先代名句的評唱,使人可以不再執(zhí)于指月之指,而直見月亮(喻悟道)本身,兼顧了諸家之長,避免了偏頗。據(jù)聶先的《續(xù)指月錄凡例》記載,《指月錄》成書后,“為禪林秘寶,海內(nèi)盛行,板經(jīng)數(shù)易……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無不肩攜。儒者談禪之書,未有盛于此本者也。”《指月錄》出現(xiàn)不久就成為一部頗有影響的禪學(xué)讀本,從古到今一直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目前社會上禪宗非常流行。寺院中禪宗依然占據(jù)主流地位,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者持續(xù)增加,大學(xué)中學(xué)習(xí)禪宗文化的隊伍也日益龐大,禪宗典籍種類繁多,發(fā)行量不斷擴大,各種形式的禪宗修煉活動層出不窮。近年來禪宗在海外的傳播勢頭也進一步擴大,筆者在美國留學(xué)期間曾經(jīng)考察過許多西方人的禪修團體。他們對中國禪宗熱情很高,興趣極濃。根據(jù)筆者的觀察,現(xiàn)在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的人群大致可以劃分為八類:一是傳禪者,即傳播禪宗文化,傳承禪宗法脈,傳揚禪宗真理者,主要是那些修行有成就的禪宗高僧大德;二是享禪者,即修有所成,體有所悟,將禪宗的精神自覺地運用到現(xiàn)實的生活當(dāng)中,享受到禪的快樂與安詳;三是參禪者,即按照佛教的義理和儀軌,選擇某個或某幾個禪宗法門,參悟禪的妙義,體會真如妙境,以期有所開悟,直至見性成佛;四是學(xué)禪者,即未按禪宗的嚴(yán)格儀軌,不以覺悟妙道為目標(biāo),僅僅對禪的哲學(xué)、倫理、美學(xué)、心理學(xué)等涉及禪宗的理論與方法感興趣,并學(xué)習(xí)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yǎng),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擴展自己的心胸;五是談禪者,即未有傳法資格和義務(wù)、尚未修行悟道的那些在研究和學(xué)習(xí)禪宗文化方面已有成就的人,由興趣所致或由出于職業(yè)的原因,在各種不同的場
合,以不同的方式,向禪宗文化的愛好者或想了解禪的人講述禪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禪的歷史線索,禪的哲學(xué)思辨,禪的語言技巧,禪的理論特色,禪的故事情趣等等;六是研禪者,即研究禪宗的人,包括研究禪宗歷史的,研究禪宗哲學(xué)的,研究禪宗文學(xué)以及禪宗美學(xué)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人員,他們有可能是職業(yè)的,有可能是非職業(yè)的;七是玩禪者,即那些似有所悟但猶留偏執(zhí)、雖有研究但無修證、學(xué)有所長但不達境界,以禪自娛,以禪投機,甚至以禪嘩眾、以禪惑眾的人;八是戲禪者,即學(xué)無所成,悟無所悟,偏執(zhí)禪宗語言和思維技巧,錯誤解釋,斷章取義,濫貼標(biāo)簽,為我所用,甚至將禪作為自己惡言劣行的保護傘,這屬于禪宗愛好者當(dāng)中最可惡也最可悲的一類。我們重新整理出版《指月錄》,希望為研究禪宗、學(xué)習(xí)禪宗、傳播禪宗的人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資料,為參悟禪宗、享受禪宗、談?wù)摱U宗的人提供一種有價值的借鑒,也希望玩禪和戲禪的人能夠從《指月錄》中獲得真知灼見而回歸嚴(yán)謹(jǐn),重返正道,從而自利而利他,真正地增長福慧。
《指月錄》的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學(xué)圖書館的謝銳女士承擔(dān)。謝銳居士曾撰寫過《法顯傳》、《提婆傳》、《香港的佛教》、《難忘的小南海》等佛教類文章,多年來修學(xué)佛法,精進努力,興趣不減。這次整理主要是對《指月錄》的文字重新橫向排版,全部使用簡化字,并根據(jù)藏經(jīng)仔細(xì)確定斷句,重新分段,在個別必要地方還作了簡單的校勘。相信這一工作會為古老的禪學(xué)名著
《指月錄》錦上添花,更廣流傳,從而利益大眾,福惠天下。
青青翠竹,郁郁黃花�
圓瑛大師在參禪修定時曾說:“悟桐葉落始如秋,佛法休拋世法求,消息不須旁處覓,直于落處見根由”。意思是說:世法里包含著佛法,不要離開人世間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葉落之處,就是根的所在,世法與佛法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會生活更符合于禪的旨趣,禪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禪師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見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黃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佛教說釋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法身是理的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凈,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謂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凈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明旸法師:《佛法概要》第36頁)也就是說,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樣,存在于萬物之中,所以說“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般若法身無二無別。
青山翠竹無非般諾,郁郁黃花皆有法身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間萬物,各存其性,五谷育人,辯吸其需。事情就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得令人不知道怎樣來描述。除了和平常人一樣平常地生活之外,我還有一個嗜好,喜歡藏書。經(jīng)年積累,也有了千冊萬冊,在朋友們的眼中,我可成了藏書家了。由于近年來,書價如同等比級數(shù)一樣地 升,囊中孔方兄雖也與時俱進,但遠遠無法趕得上書價暴漲的速度。千把元的月薪,養(yǎng)自已都是粘粘糊糊的,有時還要響應(yīng)號召,為有難的階級兄弟們捐上個百把幾十,以體現(xiàn)救人于危難之中的民族精神。捏捏口袋,所剩已經(jīng)廖廖無幾了,買書的錢明天再說吧!
我所居陋地,自古都被視為蠻荒畏途。所以當(dāng)時的朝庭也不時將一些“不聽話”的人貶到這里來讓他們受苦,比如宋代黃庭堅,最后就死在這里。中國文人的骨子里就是有點愚腐,山谷道人的字呀號呀本來就夠多的了,到了這里后又為自已弄出一個“八桂老人”的別號來,然后又酸不溜湫地來了這麼幾句:“似僧有發(fā),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真是令人不可思義,這可能和他敢“于無佛處稱尊”的性格有關(guān)吧。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黃庭堅在這里還是留下十多首詩詞、一部日記《宜州乙酉家乘》和一件驚世駭俗的書法作品《范滂傳》。我還多情地為他寫過兩首詩呢:
(一)七絕·南樓
宜州無地僦南樓,斜月輕寒貶客愁。
薄醉平生無此快,邊人堪笑覓封侯。
(二)七律·題山谷書范滂傳
下檐燕子唱春流,梅破江南好放舟。
酒醉莫談封翰事,醒時閑了賦清愁。
聽松喜作臨風(fēng)調(diào),對客揮毫范傳留。
古往今來多少恨,曲終歌罷又從頭。
本來一個黃山谷就足以讓人津津樂道了,殊不知宋代又出了個“三元及第”輔佐四朝的名臣馮京,明代的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為這個地方足足寫了二萬多字,明惠帝朱允炆流亡此地棄馬登岸而馬不忍去遂觸巖而死,朱允炆沾血所書“泣血”二字猶在,清咸豐年間還派了個狀元到這里做知府(此人上任途中被朋友疏留湖南),嘉慶年間又出了個142歲的壽星,樂得嘉慶皇帝做了一首七律以示慶賀,并賜六品頂戴,真是難得的歌舞升平呀!《清史稿》、梁同書的《兩盤秋雨庵隨筆》詳細(xì)地記錄了這件事情。和這里扯得上邊的名人還有許多,遠的不必說了,近代的就有蔣百里、郭沫若、馬一浮、竺可楨,還有那個到了此地便大聲說到“既至宜山,就做宜山人可也”的豐子愷。但最出名的恐怕還是傳說出生在唐代,唱山歌唱成了仙的名滿天下的劉三姐,厲害吧,據(jù)古人說這里可是藏龍臥虎之地。而今現(xiàn)在,管他龍也罷虎也罷,有一點絕對可以肯定,可能是因為有了上述蔭佑的原故吧,就是這里的人非常愛讀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呵,不對呀,剛才不是說關(guān)于買書的事情嗎,怎麼繞到這里來了!
回頭回頭,還是回過頭來談?wù)勝I書吧!
由于地處西鄙,不象名城大都,有著象模像樣的舊貨市場,讓人們將不用的家什進入其中交易,當(dāng)然也包括書籍。說出來不怕您笑話,每當(dāng)有機會外出,我買書并不是到書店,而是直奔舊貨市場中,每次都是滿載而歸,百試不爽,可惜的是我外出的機會不是太多。所“幸”的是,近年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一些企事業(yè)單位關(guān)停并轉(zhuǎn),以適應(yīng)新形勢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這些單位的圖書館中的大量藏書以十分低廉的價錢送入廢舊物資收購站和紙廠。發(fā)現(xiàn)這一線索后,利用工作的便利,我與當(dāng)?shù)匾恍┦召徴竞图垙S的老板約好,一但有貨,在第一時間內(nèi)馬上通知我。曾在一段時間里我以不到二十元之資買到了全套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全套上海古籍版《王國維遺書》、全套上海書店版《中國文化史從書》、部分上海書店版《中國歷史資料研究從書》。現(xiàn)在,每當(dāng)我看著書架上這些被我搶救出來險些化為紙漿然后充作廁紙的書籍,心中還在隱隱作痛!
然而,最令人擔(dān)憂的是,在這些破書殘紙中,不時驚現(xiàn)一些不該出現(xiàn)的重要的文書、檔案。在二○○二年的一次淘書中,我看到了一只發(fā)黃的信封,打開一看,天啊,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密告,是一封密告信,落款日期是——五二年六月五日,整整五十年了!一九五二年,在中國可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呀,建國不久,戰(zhàn)爭的槍炮聲余音猶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中國人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我趁人不注意順手將它夾入選好的書中,然后付款走人。
到了家中,我將這封密告信從書中取出,慢慢地研讀。在一張30cm×16cm的矩形毛邊紙上,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寫了約300字。下面我將這封密告信全錄如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將關(guān)鍵字隱去并用□代替:
密告:□□鎮(zhèn)(地名)上和街□□□(人名),他在一九四九那時疏散出去,回來他搬到□□郵局恭和堂里面去住,共住的家數(shù)、戶口有十多戶。他們講,現(xiàn)我們大家回來了,但是街上好多人未成敢回,現(xiàn)在街上人很少回來的。我們搬回家住,土匪、小賊很多,我們就集在一起住。他們講比效(較)安全。晚間我們還要提防,派人守哨。那時我也和他們在一起住。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想起了,我就曉得他們幾個有手槍,就是有三個人有手槍:上和街□□□有手槍一條,子彈二三十發(fā);中和街石印社對門□□□也有手槍一條,子彈十發(fā);文昌街□□□也是有手槍一條,帶有子彈十粒。就不知道他們?nèi)死U向政府不繳,希望上級請查一查。可也。密告人:□□□。五二年六月五日。
以上就是這封密告信的全部內(nèi)容。從行文的語氣和所寫的字跡來看,密告人有一定的文化,因為這種信件是絕對不能讓人代筆的。現(xiàn)在也是一樣喲,開個玩笑。考知,□□鎮(zhèn)(地名),解放初期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xiàn)在也是當(dāng)?shù)乇容^富裕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第二天,我便到了相關(guān)部門查閱了五二年五月到十二月之間可以公開的檔案,沒有發(fā)現(xiàn)與上述持槍者有關(guān)的消息。由于保密的原因,我沒能查閱那些還未公開的檔案,不知道在那些沒有公開的檔案中是否記錄有他們的消息。工作人員告訴我,如果他發(fā)現(xiàn)資訊會電話告訴我的。時至今日,幾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接到他們給我的電話,或許他們早已將這件事情忘卻了。是啊,在這個充滿利欲的年代里,有誰還來理會這些與已毫不相關(guān)的事情呢?有也是有象我這種憂天的傻瓜吧!
好在□□鎮(zhèn)(地名)離我居住的地方不遠,也就三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沒多久,我和幾個有興趣和朋友,把信上所有牽涉到的人名抄錄好來到了□□鎮(zhèn)(地名)。真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清澈的河水從鎮(zhèn)頭流過,高等級公路也從這里貫穿,鐵路更是如龍直上云貴。怪不得當(dāng)年會將縣城選在這里。近年來這里的城鎮(zhèn)化速度很快,按當(dāng)?shù)厝说恼f法就是分為老街和新街了。顯然,我們只能到老街去找了。
老街真是名符其實,一點都不打折扣。古老的石板路光滑如鏡,路兩旁的屋子或倒或殘,屋廊蒼蒼,蜘蛛肆無忌憚地織網(wǎng)招搖,幾只歸來的燕子正忙忙碌碌地整理著舊巢,只有那雕花門窗、青磚紅瓦告訴你這里曾經(jīng)繁華。在這里我們似乎看不到一個年青人,他們或搬到新街居住,或外出務(wù)工,或在新街上經(jīng)營著他們的營生,只有幾個老者被春日的陽光催睡得東倒西歪坐在門外。老街已進入了暮年,老街已遠遠地落后于時代。我突然懷疑起我們此行的目的了,明知道密告信中的郵局、恭和堂、石印社早已不復(fù)存在,信中的人也早已作古,他們的子孫或許共居一屋,共食一飯,共事一師,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封信的存在,我們何必又要打破砂面鍋問到底去趟亂這一汪寧靜呢?人總會犯錯誤的,何況這世間“對”與“錯”又沒有惟一的標(biāo)準(zhǔn),人都會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作出選擇,對于他的選擇,作為后來者我們只能中立地審視,而不是作出判斷。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晉王右軍在《蘭亭序》里的所說的一段話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不但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墨寶,也為我們留下了為人處世的遺訓(xùn)!
佛云:心,可以為天堂,亦可以為地獄。其實天堂的營造者,不是佛,不是上帝,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已。如果我們自已給了別人天堂,那末,我們自已也就獲得了天堂。
我們突然頓悟,有如醍醐灌頂,倏然而出,悄悄地離開了這個地方,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呀,我們每天都會為你們禱告祝福的!
祖庭事苑》卷5
及慈氏佛出現(xiàn)世時。 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 ...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
表達一種樂天知命的思想境界
這是一句很有禪義的話
關(guān)鍵是般若,它表達的是智慧的意思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大概意思就素佛法智慧無處不在,只要有那顆心
就能隨是參透人生
具體出自哪里,據(jù)說是蘇東坡說的,在《指月錄》中有,估計是哪位大師收進去的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般惹,是梵文prajna的音譯,大致意思為‘智慧’。但不是我們?nèi)粘Kf的"聰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從郁郁蔥蔥的黃花中,看到的也全部是智慧.意思是說從看花中也能悟道.
相關(guān)評說: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意思是說“所有的有相的東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變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還是自性. 以下是具體的理解: 1. 所有的虛妄和真實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過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就像一部分細(xì)胞...
萬載縣慣性: ______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求法是外道法.有情即解動,有情即不動.有情無情皆是你心中妄想,不是草木的妄想,如何說是草木有性觀?若草木有你這樣的妄想,則可以說無情有性觀.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萬載縣慣性: ______ 1.青青翠竹林,悉皆法王身;郁郁黃花地,無非般若門.2.仗彌陀大愿,出三界火宅;駕般若舟船,達涅槃彼岸.
萬載縣慣性: ______ 智慧,而且你寫錯了.不是皆非,是皆是
萬載縣慣性: ______ 原文應(yīng)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yán)經(jīng)》 這是華嚴(yán)菩薩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們凡夫用意識思維能夠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圖理解這句話,給大家一些參照: 1、虛云和尚開悟偈中說: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
萬載縣慣性: ______ 意思是,實物的虛幻,有與無,假有與假無,不過都是不同形式的空.輕輕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空”與“非空”再難成牽絆,空相亦為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說想法歸想法有理想始終是理想有些事情是心有余力不足,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都得面對現(xiàn)實,不管是好是壞生命/生活還得繼續(xù).
萬載縣慣性: ______ 翠竹黃花皆佛性;紅梅綠柳顯生靈.
萬載縣慣性: ______ 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青青玉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