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分析 結(jié)合《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談?wù)劇睹献印飞⑽牡?..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shù)氖侄危┚涂梢员H械娜瞬辉敢獠捎茫煌ㄟ^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shù)霓k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jù)的。“所惡有甚于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yīng)舍生取義。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xiàn)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鐘”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鐘,“萬鐘”指豐厚的俸祿。為什么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現(xiàn)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評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qū)幩啦磺⑸嵘×x,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后人應(yīng)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干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后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diào)后天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xiàn)。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quán)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qū)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jié)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fā)的,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guī)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xiāng)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乞丐”,“行道之人”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晏和18416342868: 關(guān)于九上語文文言文中一些不懂的問題(我們老師有些沒講清楚,《孟子二章》中的《魚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兼)《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國...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于:在.之中.(我們老師這么說得的)得:得到.(句子翻譯中) 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可譯為: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意譯)
晏和18416342868: 19.理解性默寫(6分,每空1分) (1)《魚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來,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于死者, ??????????????...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1)故患有所不避也(2)入則無法家拂士(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4)望其旗靡(5)一江春水向東流(6)只是當時已惘然【解析】試題分析:此類題目要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寫法,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或漏字、多字....
晏和18416342868: 文言文復(fù)習(xí)課怎樣穿線,例如魚我所欲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一:掌握有關(guān)常識,這兩篇都是孟子的名篇,需要了解一下它們的出處以及背景 二:落實詞匯.文言的積累很大程度上就是詞匯的積累,對于其中的實詞、虛詞根據(jù)語法現(xiàn)象進行一下總結(jié),比如一次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便于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 ...
晏和18416342868: 求《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愚公移山》的中心思想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
晏和18416342868: 魚我所欲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提出論點方式有何不同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魚》所論述的是'舍生取義'并號召人人都能夠保持本心,做到舍生取義 《生》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角度出發(fā),告誡人們必須經(jīng)歷挫折、困苦,有憂患意識,才能有所作為,也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晏和1841634286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九下) 魚我所欲也(九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九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3、六個歷史人物的共同點是:1、出身都卑微 2、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磨難,最終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4、孟子的人才觀是:客觀:經(jīng)受磨難;主觀...
晏和18416342868: ...(九):《小石潭記》 (十):《岳陽樓記》 (十一):《醉翁亭記》 (十二):《出師表》 (十三):《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十四):《魚我所欲也...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一):《論語十則》 春秋 孔子 (二):《曹劌論戰(zhàn)》 春秋末年 左丘明 選自《左傳》 (三):《魚我所欲也》 戰(zhàn)國 孟子 選自《孟子?告子上》 (四):《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戰(zhàn)國 孟子 選自《孟子.告子下》 (五):《出師表》 三國 諸葛亮 ...
晏和18416342868: 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從《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中的啟示 100到150字的 50分明天考試了!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生》: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艱難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堅強的人成長起來.現(xiàn)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完成民族大業(yè)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努力奮斗,才能有所作為. 《魚》:在生與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保有舍...
晏和18416342868: 文學(xué)常識.?? 《魚我所欲也》選自 ??????????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xué)過他的《 ????????????????? 》、...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孟子告子上》;《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晏和18416342868: 《雁門太守行》描寫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句子是(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出齊王納諫與國內(nèi)大治的句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心論點的句子 ( ...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雁門太守行》描寫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句子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出齊王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心論點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中含不茍且偷生而要視死如歸...
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shù)氖侄危┚涂梢员H械娜瞬辉敢獠捎茫煌ㄟ^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shù)霓k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jù)的。“所惡有甚于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yīng)舍生取義。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xiàn)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鐘”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鐘,“萬鐘”指豐厚的俸祿。為什么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現(xiàn)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評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qū)幩啦磺⑸嵘×x,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后人應(yīng)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干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后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diào)后天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xiàn)。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quán)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qū)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jié)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fā)的,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guī)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xiāng)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乞丐”,“行道之人”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相關(guān)評說: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于:在.之中.(我們老師這么說得的)得:得到.(句子翻譯中) 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可譯為: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意譯)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1)故患有所不避也(2)入則無法家拂士(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4)望其旗靡(5)一江春水向東流(6)只是當時已惘然【解析】試題分析:此類題目要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寫法,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或漏字、多字....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一:掌握有關(guān)常識,這兩篇都是孟子的名篇,需要了解一下它們的出處以及背景 二:落實詞匯.文言的積累很大程度上就是詞匯的積累,對于其中的實詞、虛詞根據(jù)語法現(xiàn)象進行一下總結(jié),比如一次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便于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魚》所論述的是'舍生取義'并號召人人都能夠保持本心,做到舍生取義 《生》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角度出發(fā),告誡人們必須經(jīng)歷挫折、困苦,有憂患意識,才能有所作為,也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3、六個歷史人物的共同點是:1、出身都卑微 2、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磨難,最終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4、孟子的人才觀是:客觀:經(jīng)受磨難;主觀...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一):《論語十則》 春秋 孔子 (二):《曹劌論戰(zhàn)》 春秋末年 左丘明 選自《左傳》 (三):《魚我所欲也》 戰(zhàn)國 孟子 選自《孟子?告子上》 (四):《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戰(zhàn)國 孟子 選自《孟子.告子下》 (五):《出師表》 三國 諸葛亮 ...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生》: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艱難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堅強的人成長起來.現(xiàn)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完成民族大業(yè)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努力奮斗,才能有所作為. 《魚》:在生與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保有舍...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孟子告子上》;《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新城子區(qū)滾動: ______[答案] 《雁門太守行》描寫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句子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出齊王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心論點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中含不茍且偷生而要視死如歸...